科研成果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探赜
——以“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项目为例

2022-03-18 00:03邓运山尹杰钦姚二涛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题讲座科研成果素养

邓运山,尹杰钦,姚二涛

(1.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梧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1]。没有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面对新的时代要求,高等院校应当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通过以文化人而获得的一种修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大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通过不断学习、环境熏陶而内化为他们的内在品格、气质和修养。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仅仅需要大学生主动自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感知认同,在日常行为礼仪中切身体验,也需要通过其他力量的关注投入而形成一种系统合力。其中,以高校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的文化教学体系,供不同背景的大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自行修读,是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一种主要途径。但当前各高校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的常规文化课程教学模式陷入了困境,很难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而达不到提高青年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有鉴于此,就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来说,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专题讲座”,逐步成为当前各高校教学改革一个不错的选择方向。在此,以湖南省教育厅双一流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为例,分析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介绍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路径,探讨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科研成果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来说,科研与教学并行不悖,它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其中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提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关于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现。高校应该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就“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来说,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成为当前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不管是促进大学生对专业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还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提升大学生的内在传统文化涵养,都显得十分必要。

1.1 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专业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自从教育部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以来,全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了简易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优秀传统文化已融入学校教学、融进学生日常生活、融合学生心灵世界。本来高等教育属于专业性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现今很多高校传统文化授课教师基本上都没有经过系统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欠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无法对经典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解读。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注重传统文化的知识灌输,缺乏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缺乏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关注与评价。

鉴于当前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这种状况,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设“专题讲座”,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专业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就社会科学研究来讲,它都是为了创新文化和增进知识,即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领域方面开展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以湖南省教育厅双一流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为例,它是对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在乡村,中国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果丢掉乡村文化,就等于割断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乡村振兴的重点在经济、难点在文化、关键在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是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基础。这就需要广泛动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才队伍深入乡村,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与文化优势,服务当前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因此,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设专业性传统乡村文化“专题讲座”,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专业传统乡村文化知识的掌握。

1.2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它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很多西方文化涌入国内,使得有些学生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上存在着不自信甚至不认同的心理,缺少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年青一代会写毛笔字的少了,会演奏二胡、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的少了,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印记的东西在当代青年学生身上已经很难寻到了。试想,不了解琴、棋、书、画和诗词,没有多少中国印记的年轻大学生,能代表未来中国吗?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设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提升我国国家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所不可缺少的。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提升中华文化认同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因此,要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就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学习、梳理和深入挖掘,并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

1.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在传统文化涵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作为未来社会中流砥柱的大学生,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他们的文化素养高低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更是关乎民族文化的兴衰和国家的富强。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人的素质、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从而造成当前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奇怪现象。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针对这一现象,大力提倡和支持“弘扬传统文化”,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有谁能静下心来听一曲古琴、品一首诗词、赏一幅书法和绘画呢? 虽然在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推动下,很多国家成立了孔子学院,但国内又有多少大学生熟知这些传统文化呢?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当前,由于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很容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下,很多年轻学生对于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以及情人节等节日十分热衷,但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认知度却比较低,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庆祝的仪式感。反观每年在情人节、圣诞节等来临之前,青年男女学生却会很早做好庆祝准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湖南省教育厅双一流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为依托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很有必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在传统文化涵养。

2 科研成果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路径

虽然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专业文化知识的掌握,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大学生的内在传统文化涵养,但目前由于许多高校对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大,内容安排不够合理,造成了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专题讲座”大多流于形式,单纯重视“专题讲座”的数量,而忽略了讲座的质量和效果。有鉴于此,笔者以湖南省教育厅双一流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为例,系统探讨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路径。

2.1 专题备课:准备好高质量“专题讲座”内容

一般来说,任何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都是“备课”。“专题讲座”备课就是把所要讲述的专题内容收集起来,写成专题讲稿或教案,设计讲座内容的顺序及环节。备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讲课,备课的质量越高,讲授的效果就会越好。那么如何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准备好一堂高质量的“专题讲座”课呢?首先,要搞好科研项目,钻深研透问题。其次,树立问题意识,以科研成果为依托,解决社会问题。再次,恰当处理讲座备课内容,做到广度深度得当。这一点也是最关键的。备课“广度”是指备课内容知识面宽广,善于旁征博引;备课“深度”是指把专题问题讲深讲透,揭示问题的内涵本质和规律。“专题讲座”课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备课内容一定要处理好深度和广度的关系,使广度和深度处于最佳结合的状态。

以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为依托开设“专题讲座”为例,讲座主题可以命名为“加强传统文化素养 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新人”。“专题讲座”备课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准备:首先,向学生厘清“文化”“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等几个概念,界定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乡村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戏剧娱乐、家庭婚姻等。其次,强调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治国安邦,重在农村,乡村振兴,难在文化。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中,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属于灵魂工程,它无疑是整体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再次,讲述如何加强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时代新人的途径。最后,鼓动学生深入农村,肩负历史使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2.2 宣传鼓动:激发学生参加“专题讲座”的热情

“专题讲座”是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举办的一种自愿参加的学术讲座,主要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但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签到或记学分等方式强迫各院系学生去听“讲座”,使许多对“专题讲座”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勉为其难,不得不去参加,而其他感兴趣的相关院系学生却未能到场,形成一种该到的学生没有到、不该到的学生在这里凑人数的尴尬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许多高校举办“专题讲座”大多只是在一两天之前通过海报宣传或辅导员老师临时通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专题讲座”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搞好“专题讲座”的前期宣传,其目的是预告信息,激发欲望,吸引听众。在此,以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为依托开设“专题讲座”的前期宣传工作为例,谈谈“专题讲座”的前期宣传工作。首先,明确适合“专题讲座”的理想听众对象。对乡村文化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对象,主要是文史哲学科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准备毕业后做大学生村官的那一部分学生,要在这些学生中加大宣传力度。其次,有针对性地激发理想听众的听课欲望。可通过海报、宣传单、宣传橱窗、图书馆网站和新闻媒体等途径,发布讲座的相关信息,便于听众事先掌握讲座的时间、地点、内容和相关情况。最后,与理想听众所在的教学院系沟通衔接到位,如可提前与文史哲院系的辅导员、班主任打招呼,由他们宣传发动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2.3 方案制定:设计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讲法

针对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准备好“专题讲座”内容和特定的“专题讲座”听众,还要设计好“专题讲座”的讲法。通常的“专题讲座”讲法有:(1)知识讲授法。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专题讲座”也是如此,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题讲座”,必须依靠系统的知识讲授法来完成“讲座”的教学目标。(2)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专题讲座”的教学过程中,主讲人根据专题内容精选案例、分析案例,突出“讲座”的教育主题。(3)多媒体演示法。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当前时事,从新闻、电视、网络等媒体中下载有关教学材料,组织学生观看和学习。(4)专题讨论法。就是在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最终达成某种思想共识的教学方法,其形式主要包括课堂讨论、分组辩论、师生问答等。

以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为依托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为例,关于“知识讲授法”,可以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解析,可以讲述当前导致乡村文化振兴陷入困境的因素、外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种成功模式以及化解乡村文化振兴难题的路径选择。“案例教学法”可以列举几个典型的乡村文化建设搞得很有特色的村庄作例子,提炼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多媒体演示法”可以依托创新多媒体的传播平台,演示传统乡村文化,更好地融合两者的优势,达到传统乡村文化更好的教学效果。“专题讨论法”可以分两种形式:一是可以在“专题讲座”之后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就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某些疑惑问题提出来,由主讲者一一释疑解答;二是可以由主讲者提出几个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2.4 以文化人:提高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知识和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比较具体,是经验的固化,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较为实用;文化比较抽象,是深入认知者的本体中的,是要成为生命体灵魂的东西。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东西,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文化。当前,“有知识,没文化”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可是,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一些人却不知道从何做起、怎么做。因此,在通过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专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以文化人,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还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学讲践悟”模式,以文化人,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效果。以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为依托开设“专题讲座”为例。“学习”环节,即大学生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学习传统乡村文化专业知识。“宣讲”环节,即大学生向其他学生或社会公众进行乡村传统文化的宣传和讲解。“践行”环节,即大学生通过课外社会实践、良好的习惯养成以及其他体验类活动等形式来践行乡村传统文化。例如,课外可以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传统乡村文化的践行活动,诸如“唇枪舌战——传统文化辩论会”“我型我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身临其境——传统文化社会调查”“华山论剑——传统文化知识背诵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别开生面的活动,从而使传统乡村文化入脑入心。“感悟”环节,即大学生在上述三个环节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反思并把学习和活动的体会、感悟以个人成长日记、分享总结等形式记录下来,引导大学生对传统乡村文化有所体悟、觉悟和领悟,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3 科研成果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应注意的问题

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教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当前,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通过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已经成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总结各高校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专题讲座”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若要使科研成果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流于形式,通过这类“专题讲座”真正起到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效果,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请进来走出去,优化“专题讲座”的师资力量

名人是指在特定学科、行业、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名人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往往很容易得到大众的关注,并且会迅速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开来。这些名人也可以被称作“意见领袖”,其发布的信息更容易获得认同,社会引领作用更为显著[3]。在高校“专题讲座”过程中,名人是吸引听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使高校“专题讲座”获得较好的“名人效应”,要不断优化“专题讲座”的师资力量。通过“名人效应”,广大听众了解到主讲人的身份和讲座内容后,才会主动慕名前来听讲,才会使讲座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校“专题讲座”中,怎样优化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的师资力量,获得较好的“名人效应”呢?在现有条件下,必须依靠“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条途径。一方面,高校要严格把好教师招聘关,引进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文化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对现有教师加强传统文化的培训学习,组织教师定期参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考察和交流项目。另一方面,要聘请校外较有影响的传统文化专家学者担任主讲人。“专题讲座”主讲人必须既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力,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通过一场“专题讲座”后,不但能切实获取一定的传统文化专业知识,还能享受一场传统文化盛宴,达到愉悦心身的目的。

3.2 明确讲座主题,精选传统文化“专题讲座”题目

要使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明确讲座主题,精选传统文化“专题讲座”题目。但目前许多高校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的“专题讲座”往往流于形式,对“专题讲座”的内容缺乏合理安排,统筹规划不足。通常,不少高校对“专题讲座”内容的安排过于随意,“专题讲座”主题安排上毫无章法,一般都是有专家来校,就临时邀请外来专家为学生举办一次“专题讲座”。因此,这些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的“专题讲座”基本上都是临时拼凑,很难取得什么实际效果。

“专题讲座”主题直观地反映了讲座的定位、内涵与特点,要想让听众识别并很快记住“专题讲座”,就必须精选一个吸引眼球的讲座题目。这个题目必须要突出特色、反映主题、简洁上口。为了确立好“专题讲座”主题,可以采取集思广益的方法,广泛收集,择优采用,也可以组织专家进行主题论证、方案评价,以保障“专题讲座”主题的科学、贴切与响亮。以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为依托开设的“专题讲座”为例,可以用“学好传统乡村文化,立志做优秀大学生村官”或者“加强传统文化素养,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新人”等为主题。

3.3 合理教育引导,激发大学生对“专题讲座”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大学生对“专题讲座”的兴趣是最直接又有效的途径之一。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的“专题讲座”是主讲人对多年研究成果的阐述,涉及主讲人研究领域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思想火花。这样的“专题讲座”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但是,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开设的“专题讲座”内容往往比较生僻,有些内容甚至还晦涩难懂,很容易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局面,因此这就需要“专题讲座”主讲人进行合理教育引导,激发大学生对“专题讲座”的兴趣。

那么,如何激发大学生对“专题讲座”的兴趣呢?首先,注意因人而异,精心挑选“专题讲座”内容。例如,对于文史哲毕业班学生,很多人准备报考基层选调生或者大学生村官,“讲座”主讲人首先可以多讲一些对他们比较实用的乡村文化知识。其次,注意因材施教,创新设计“专题讲座”方法。“专题讲座”的授课方法能使“专题讲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参与式教学以及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对“专题讲座”的兴趣。最后,注意权威效应,提升主讲人自身素质。例如,主讲人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能力素质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都可以让主讲人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专题讲座”的吸引力。

猜你喜欢
专题讲座科研成果素养
掀起热潮 学深悟透 奋勇争先 东城区总工会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
科研成果转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社会学著名期刊主编在西安交大开办论文写作专题讲座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举办专题讲座 介绍近期我国网络安全态势及《网络安全法》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