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诗意滋养语文课堂的思维之花
——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实录剖析

2022-03-18 02:31向琴
成长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王老师鸟儿诗意

向琴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25)

王崧舟自从2004 年正式举起“诗意语文”的大旗开始,其漫长的执教生涯就在践行这一崇高的教学追求,他这富有教学特色的理论也在教育行业掀起了一阵热潮,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许多的人开始就“诗意语文”入手来解读王崧舟的教学发展,同时也有一些人从语言、语用、教学艺术、提问艺术、课堂设计等角度展开对“诗意语文”的探讨和解读。目前知网上对于王崧舟的研究有700多篇论文,其中对于《去年的树》解读的文章共有8篇,其解读角度多为语用和“诗意语文”在课例中的体现。而本文将从王崧舟“诗意语文”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课例中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意图进一步挖掘出“诗意”与“思维”这两者的对接关系,为优化课堂教学培育学生思维能力探寻明确出路。

1 诗意——“诗意语文”内核的界说

2004 年9月王崧舟以一腔教育热忱为学生上了《一夜的工作》这一篇课文,从此“诗意语文”日渐发展起来,并出现了教育理念与王崧舟不谋而合的特级教师董一菲。但是“诗意语文”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葩,而是拥有坚固社会根基的发展必然。“不学诗,无以言”的中华五千年文明里处处有诗歌的影子,不论是教育影响和效果还是它自身存在的意义而言,它都不可否认的值得所有奔赴教育行业的教师们学习和探讨。王崧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于“诗意”和“诗意语文”做了详细的界定。他曾说“如果把诗意语文只是当作一种流派来看的话,可能会扼杀诗意语文”[1]就王崧舟提出的关于“诗意语文”的教学目的而言,“诗意语文”是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和美的体验,从而实现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它并不是局限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或者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是更加关注引领学生去思索、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达成他们生命的自我实现。这种教育境界无疑是应试教育中的一股清流,让孩子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而诗意正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小到教师一言一语的启迪,大到教学过程的设计。而“文本诗意,往往是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言语存在,它可能是某种言语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或者形式与内容两者兼得,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只存身于‘不朽的文字’”[2]在其中支撑着教学的始终,正是这一个散发诗意的载体,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展开诗意教学的栖息地。此外教学目标、教学语言、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因素,也都裹挟着诗意。简而言之“诗意语文”就是在方方面面的教学诗意中显现出了它的具体形态。

2 诗意与思维的合奏曲

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是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落实的重要目标。如果说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的基本学习目标,那么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则是语文内在的目的与追求,在《去年的树》的教学实录中,王崧舟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引导着学生思考,激发其思维的火花。而其更具有特色的地方是让思维在诗意中栖居。这样培养出来的思维既具有了情怀也拥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2.1 涵养诗意的教学过程,激起思维的碰撞

王崧舟的课打开了童话世界的一角,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甚至飞向更高的天空。在课堂开始之际,王老师先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了童话的第一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带领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从“天天”这个词出发提问学生“鸟儿会在什么时候为树唱歌?”这时候的课堂已经从那平淡语言的童话文本中跳脱出来了,在这个环节里学生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说“早晨”有的说“在树难过的时候”有的说“在秋天的夜晚”还有的说“春天的早晨”等等,回答踊跃而出,王老师步步前进把“鸟儿,天天为树唱歌”这一句平淡的语句,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装点这个故事的开头,让学生的理解不至于太过空泛且都带有了自己的情感色彩不仅训练了思维还为课文的留白处增添了自己的颜色。这是课堂上极其宝贵的地方。其次王老师在课堂中适时插入了三次练笔,第一次练笔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描绘大树和小鸟的外形。第二次写小鸟与大树、树根、大门、小女孩说话时的心情,这也是理解文本最关键的一步,只有体会了文本的情感,才能同时激起学生的波涛汹涌的思维的火花。第三次语言运用练笔是写“鸟儿面对灯火的心里话。”例如教学片段:

师:是的,她看到了树,那已经是去年的树了,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写一写鸟儿最想对树说的话,写一写她内心的真情告白。写的时候,请你用“树啊树”开头。

(学生在音乐声中练笔写话,教师指导巡视)

这堂成功的诗意语文的典范课程里,有师生在教与学之间共同用诗意的方式解读文本的奥妙,这不仅是一堂课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2.2 打造诗意的教学氛围,唤醒主体的思维

在分析诗意语文蕴含在教学过程中的诗意之后,那弥漫诗意的教学氛围也给人留下了值得磋磨的深意。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我们对于一堂好课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但比较集中于备好课、上好课、做好教学反馈等等。但在看完《去年的树》的教学实录之后,我觉得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一堂好课的一个关键,一个好的课堂气氛能够带动所有的学生燃起学习的热情。而王崧舟老师让诗意浸润在课堂之中更是让语文课堂发挥了它独特的育人功能。例如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来,打开作业纸,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板书:写外貌)写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 )鸟儿呢,长得( )。

(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写话,教师巡视)

教师在提问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播放适当的音乐,这不仅不是课堂的杂音,而且还是促使学生思考的一剂良药。联系本篇童话的题材特色,音乐的加入是学生思维的伴奏,它催生的不仅仅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是学生思维之花的有效养分。“课堂氛围即在课堂这一特定场所中产生的一种情调,此情调对处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能够造成一种强烈的感受,同时师生的这种感受又能够反作用于氛围而影响氛围本身。”[3]也就是说课堂氛围有着足够影响教学效果的强大影响力,就这样看来课堂氛围的营造的确十分重要。王老师的课堂正是看准了诗意对于语文课堂的气氛的影响之大,所以才设计了一堂又一堂充满诗意氛围的课。用这诗意的课堂氛围去带动学生,唤醒处于学习主体地位的学生产生思考的乐趣,从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2.3 创设诗意语言,带动思维去触摸文本的灵魂

诗意的语言是营造诗意课堂的关键和纽带,学生的带动全靠教师语言的牵引和文本产生切实的对话,触摸到文本深层次的意蕴。“‘诗意语文’离不开王崧舟精妙绝伦的教学语言,在导言时的他“未成曲调先有情”,《万里长城》执教时他选择以题词为导入,又以题词为结束,首尾呼应带给学生曲折刚毅的长城形象。”[4]在《去年的树》的执教中,王崧舟老师沿用其诗意语文的惯用的语言表达特色,用自己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语配以淳朴悠扬的嗓音。让学生在老师语调的起伏中感受童话的魅力,文本的语言在诗意语文的土壤里生根发酵展现出本身的魅力所在。如教学片段:

师:当太阳出来的时候。

生: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师:当月亮升起的时候。

……

师:迎着风,迎着雪。

生: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师:走过冬,走过夏。

生: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王老师用复踏的排比语句,为同学们在文本的留白处描绘了一幅新的也合情合理的图景,带着学生更加体会到了“天天”这个字的深刻含义,引出了鸟儿和大树深厚的感情,也让学生在接二连三的朗读中更加接近了文本的内核,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十分完美的基调。王老师创设这样诗意的语言本身就是为了带领学生去触摸文本的灵魂。王老师在课堂中随机将话筒递给学生,学生紧接着朗读课文。这样的引导像是师生在公共谱写一首教学的诗,也是一首关于情感的歌谣,让学生更加真实地触碰到的文本的灵魂,也丰富了自我的思维的世界,语言借助诗意的底蕴将思维带动了起来。

3 诗意下的思维——璀璨的生机

王崧舟曾在接受访问时指出“诗意语文”主张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如此来看,诗意语文带给学生的并不只是思想情感的熏陶,也并不停留在语文知识的灌输,而是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从而建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一切的核心都要从学生的言语的生命力量出发,也就是从学生的思维入手让学生创造出更多有生命力的想法和温情的句子。王老师的诗意语文中蕴含了很多巧妙的心思,意图让诗意去滋养思维、引导思维、培育思维。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更好地教好语文和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之外,更是因为诗意灌溉出的思维更加具有迷人的活力和生机。这样璀璨的生机,留给我们现代人以极大的启示,文学离不开诗意,文本离不开诗意,教书育人更加离不开润物细无声的诗意熏陶。诗意下的思维是学生能够靠近诗意人生的风帆。

诗意语文也就由此借助了诗意来大力渲染课堂,以诗意润化学生,培育更具浪漫色彩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看见山花烂漫便叹,看到卖炭翁似的老爷爷也能油然而生为民为国的激情。这璀璨的生机下远远不只是学生思维的如泉涌,更是思维方式的变化万千,学生在诗意语文的逐渐浸润下思维越来越活跃。迸发出的关于生命的思考也日趋完善,这也是另一种生机的体现,因为学生找到了一种更加适合自己人生的道路,一条支撑自己更好生活的途径。这就是诗意与思维交织之后的最完美的产物。

4 营造诗意课堂的关键

诗意语文既然有这么多的可资借鉴的地方,那么我们又如何去驾驭诗意语文的课堂呢。在简单剖析了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这个教学实录之后,我们的确循着王崧舟诗意语文的课堂建构拨开了一些诗意语文建构的关键点。

首先,如果说王崧舟追求的诗意语文是让语文教育成为诗意的存在,那么教师在其中必然需要扛起诗意语文主导的大旗,成为课堂上散播诗意种子的劳作者。语文境界的高低与教语文的人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完全取决于教语文的人,那么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就要求教师必须就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一些模仿王崧舟老师上课的年轻老师都曾表示模仿王老师上课有些吃力,大部分缘由就是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不够,根本无法达到王老师课堂上的那种师生灵魂互通的那种语文境界,王老师驾驭课堂靠的是沉淀在岁月里的文化底蕴。

其次,课程目标的设计以及教学过程必须具有诗意。目标是一切行为的主导力量,我们的活动进行就是为了达成目标。那课程目标的设定也就是学生学习这门课需要达到的一个标准,如果将诗意注入教学目标将会帮助诗意语文更好地融入课堂。带着一个诗意的目标去学习和生活更加能够将诗意语文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同时将诗意贯穿至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我们才能触摸到诗意语文最深层次的温度,并以此更好培育我们的学生。

再次,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诗意的语言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展开诗意的想象。这是从根本上将诗意语文贯穿至教学活动的最直接的方式也会是最有效和不可或缺的方式。诗意的言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课堂的好坏在于语言的引导,当然教学的诗意氛围也离不开语言的建构。除此外十分重要的就是教师必须对于教育事业有超越世间千难万千的热爱,这是寻求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重中之重。

5 结语

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为四年级学生理解树与鸟之间的独特而又无比珍贵的情缘做了最为细致的解读,树和鸟也是彼此最特别的存在,这就像是人与人之间最纯质的友情。王崧舟老师借用诗意的教学艺术,拨开这平淡的故事里孕育的深厚情感,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赤诚与火热的真情性情的种子。在分析教学实录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诗意语文对于培育学生思维的独特作用,借诗意的力量让思维更加富有生命力,是诗意语文还可以涌现无限生机的秘诀所在。到今天为止对于“诗意语文”的探讨还有很大的价值,更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发展的道路上永远不能停下脚步。而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充满诗意的课堂,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得到灵魂的洗涤和养成自己独到的思维习惯,而“诗意语文”给了我们无尽的启示。

猜你喜欢
王老师鸟儿诗意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诗意地栖居
奇妙的旅行
冬日浪漫
有趣的动物
我喜欢的一堂课
鸟儿
被耽搁的诗意
让鸟儿把烦恼叼去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