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变迁及未来展望

2022-03-18 02:58包万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明环境生态

包万平 路 璐

(1.青海师范大学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 青海·西宁810008;2.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青海·西宁 810008)

2020 年1 月,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1]8-9。 《行动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旨在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进而带动中国全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此外,《行动计划》还明确表示,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加大力度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课程和学科,大力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尽快推进维护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人类在生存、发展、改造社会的时候,深刻认识、体悟到自身的不良行为后果[2]75-80,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断优化、改进自身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关系。[3]316。然而,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注较为薄弱。 在新形势下,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如何发展,现有的文献还不能较好地回答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就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变迁及未来展望做些探究,充分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进程,以促进其未来的发展,从而对美丽中国建设有所贡献。

一、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

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与变化,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也随之进行变迁。 总体而言,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萌芽、起步摸索、引进探索、初成规范、形成规划5 个阶段。

(一) 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1949—1972 年)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萌芽源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领导人对于植树造林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早在1955 年10 月,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 我国的荒山是应当被绿化且能够被绿化的,并于1956 年3 月,向我国广大青年群体提出“绿化祖国”的倡议[4],倡导大家在一切合理的地方植树,实现扩大我国森林覆盖面积这一愿望,让我们在飞机上看见一片绿。 他提出要争取在12 年之内消除荒地荒山,并且要在保护环境方面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1958 年8 月,他强调,只有让我国的大好河山全都得到绿化才能达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的,使我国的自然面貌焕然一新[4]。 在当时,党中央有些同志认为我国发展农业的任务更加紧迫,但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应平衡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同等重要,应当使它们相互平衡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思想,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互相依赖,平衡传递”[5]的思想,也正是该思想的奠基,促成了今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同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林业教育,对我国国民进行了一定的林业思想宣传, 强调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也为我国的森林保护输送了很多人才,这对我国后来的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在这一阶段,我国领导人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无疑是一笔财富,为之后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高等林业教育经过长久的发展和沉淀,也逐渐走上了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道路。

(二) 生态文明教育的起步摸索阶段(1973—1990 年)

我国早期的生态文明教育离不开环境教育的发展。 二十世纪中叶,全球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一九七二年,全球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由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组织召开,我国派代表团积极参会并提出意见。 该会开辟了环境保护、践行生态文明的历史新纪元,成为了环境保护史上第一座里程碑。 在此背景下,一九七三年国务院于首都北京隆重召开了中国首次环境保护会议,此次会议充分结合了我国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 字工作方针[6]18-20,因此,该会议成为中国环境教育的起点[7]33,引领了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 此外,本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重要成果——《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一重要文件提出,我国的所有学校都应当开展相应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8]68-73此后,我国很多高校也纷纷开设了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开始培养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这直接促进了后期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 1978 年中央发布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中,也强调中小学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中要适当增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内容。[8]68-73十年后, 我国正式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推进了该法的实施。 这一举措为我国的环境保护科学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司法保障,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的环保工作和环境保护教育正逐渐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 在本阶段,并未提出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概念,而是多用“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知识”等概念代替,但这些概念的本质是相同的,即教育学生使其对自然有正确的认知,深入了解生态环境并在行动上保护自然环境。 这一阶段,环境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环境教育的对象也逐渐扩大到中小学生和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 生态文明教育的引进探索阶段(1991—2000 年)

上世纪90 年代初,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国际处理人口、环境、资源关系的重要思想,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国际环境教育的目标也逐渐向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变。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环境教育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向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型。 1992 年6月,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由联合国举办的首次环境与发展大会[8]68-73,经各国代表团的协商讨论一致表决通过了《21 世纪议程》。 该文件详细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了国际环境教育的转型。该文件明确提出: 若要解决全世界的环境和发展问题,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9],这明确了环境教育是面向各个层次所有人的终身教育[6]68-73,也充分说明了教育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0]19-24。1994 年,《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 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1]407-414编制完成并实施,要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全方位贯彻到我国的环境教育中。 该文件的颁布不仅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更是为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纲领, 成为了国际上第一个国家级“21世纪议程”, 这也是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精神的积极响应。 这十年间,教育部也对中小学校的环保意识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计划和教学要求等也做了一定的调整,全国中小学各门学科中逐渐融入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知识,使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教学计划更加明确、具体。 这一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前身从环境教育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的宗旨也从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转向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现代化公民。 这表明我国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理念与国际社会始终保持一致,我国致力于同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 生态文明教育初成规范的阶段(2001—2011 年)

21 世纪初,在基础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逐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2001 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2]346-350明确提出,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我国要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两年后,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该文件明确要求全国的中小学都要全面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包括垃圾分类教育等等,还对中小学各个年级的环境教育目标分别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环境教育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13]73-78。 2011 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订,在政治、地理、生物等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加入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 同时, 随着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 年)》的发布,“十二五”期间环境宣传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又有了新的行动纲领。[14]11-14。自此,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目标上都逐渐丰富起来。 此外,自2000 年以来,有许多研究者对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成效及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发现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中的实施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力量匮乏、教学内容单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提出未来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从生态文明课程和教学方面入手,积极打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专业课程体系[15]7;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非环境专业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6]91-92,可以说,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渐走向了全面化和系统化。而“生态文明”于2007年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标志着我国正式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未来发展的新目标。 在这一阶段,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整体发展呈现出本土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趋势。

(五)“生态文明教育”写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2012 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开始,党中央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达到了更高水平。 2012 年的中共十八大上,党中央强调要加大力度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宣传,大力提升全民的生态意识,同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为生态文明在教育领域中的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2014 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要求。 该法要求我国的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生态保护相关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13]73-78。 2015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又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意见,要求“生态文明教育”应当被纳入素质教育内容中[17]5-14,这也是我国首次将“生态文明教育”概念纳入到素质教育当中。 该意见指出,要增强国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使民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让生态文明观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18]。此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大力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学科建设,集中力量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在教育的全过程、 各方面中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底,这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被正式写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当中。 2017 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更是对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提出明确要求,指出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内容应包含在德育内容中,要求中小学生学习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19]1。 2018 年5 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战略方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教育生态化”。 这一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发展, 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实践形式更加多样,教育体系也更加完善。 总而言之,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二、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特点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新兴领域,它不仅具备教育的共性,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具体来说,生态文明教育有如下特点:

(一)突出公益性

首先,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这一项社会事业具有突出的公益性,同时,这种公益性也是由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 教育的公益性就是说,人类可以共享教育所提供的服务。 就教育的范围来说,这项社会事业同大部分社会事业一样,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就受教育的主体来说,从公众、民族、社会、国家到全人类都是教育的受益者。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而言,同样作为教育子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收益主体会更为广泛,其公益性也更为突出。 因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保护行为习惯,尽可能提升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意识,为全人类创造一个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生态环境。 在同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环境下,生存着全部的社会成员,在这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中,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都会对社会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每个人都必然和社会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倘若整体的社会生态系统遭到人为破坏,那么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反之,如果每个人都具备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能够以正确的行为习惯约束自己,那么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也会成为人类发展的坚实基础。 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培养和提升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对象全民性

生态文明教育的全民性特征体现在其教育对象的范围上,其收益主体涵盖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社会组织甚至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它是一种面向全体人民普及的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大量具备环境科学保护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正确生态文明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如果生态文明建设得不到社会全体成员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那么全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好坏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 在这个庞大的生态体系中, 如果一个人的生态文明素质低下,那么, 他的所作所为就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必须面向全民。 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着种种问题,如: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无度使用能源、偷猎野生动植物、严重污染土壤与水源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导致的。 所以,为解决生态问题而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全过程,让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让生态文明教育普及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总之, 我们必须为唤醒全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而努力,倡导全世界共同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三)时间长期性

与其他的教育活动一样,生态文明教育也具有长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个人角度来看, 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每个人的生命始终,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开展的一项终身教育。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由于其认知水平的不同,需要接受的生态文明教育为了能够适应该阶段的发展需求,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同时,由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途径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我们也必须为适应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以终身教育的方式贯穿人的一生。 从国家层面来说,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理论层面,且研究还不够深入,未来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仍需要大量专业学者进行长期、深入的探索,而人们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必然是一个长期性的实践活动。 同时,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与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都紧密相关,关系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部门,其实施难度巨大,而且我国作为拥有超过14 亿人口的大国, 由于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 各地区的发展状况千差万别,想要全面深入又因地制宜地在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困难很大的,生态文明教育的艰巨性必然导致其实施过程的长期性,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步入正轨必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必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理论综合性

生态文明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与社会中的很多因素都息息相关, 生态问题要想得到解决,更需要多领域之间的相互配合。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人类的和睦相处,甚至是人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都是很重要的。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引起国际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而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不能将生态文明教育错误地视为是某一门特定学科的教学内容,它应当是全部学科课程必须共同承担的任务。 生态文明作为一门学科,首先,需要涉及环境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学科理论。 其次,生态文明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人的活动,只有充分了解人的心理特征, 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 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和生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 最后,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开展,必然要以哲学的方法论为基础,这表明生态文明教育还需要涉及生态哲学和生态道德的相关知识。 不难发现,生态文明教育整合了众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其理论综合性较强,为有效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五)双重实践性

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性首先体现在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形式与过程上。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毫无疑问地继承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即社会实践性。 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将科学理论知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与技能应用传授给教育对象,从而使社会成员转变不环保的消费观念和不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真正的生态化变革。 由此可见,实现生态文明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实践。 其次,检验生态文明教育目的和实施效果的最终标准是每个公民对生态文明观的实践、落实程度,受教育者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多大程度上贯彻落实了生态文明理念,也就意味着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 此外,从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与反馈上看,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状况是评判前期教育活动的实践情况的主要标准。 通过对教育落实状况的反馈,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下一步更高效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做铺垫。

三、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展望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未来的生态文明教育将走向现代化、 全球化、制度化和民间化。

(一)现代化趋势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进步, 现代化已然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牢牢把握世界发展的现代化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其目的。在现代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也逐渐体现出现代化的趋势。 首先,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因为理念的与时俱进直接决定了生态文明教育各个环节的及时更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依据,而只有形成开放、创新、多元的理念,才能使教育这项社会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其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毫无疑问我国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推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输送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服务于环境保护。 因此,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就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解决生态问题的需要,否则就必然会浪费国家的各种公共资源。 为了防止社会资源的浪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要及时了解国际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新思维和新方法,根据全球生态环境新问题科学地选择并及时地调整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最后,生态文明教育方法和形式的现代化。 社会的现代化推动了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而人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必须为了适应教育对象而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更新,如果说思想观念的更新是为了武装思想,教育内容的更新是为了武装内在,那么教育方法和形式的更新就是为了实现思想和内在的有机融合。 如果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跟不上现代化的步伐,将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全球化趋势

二十世纪末,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开始对生态系统有了一定了解,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需要共同关注的、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的问题,各国之间开始了相互合作,世界各国逐渐开始针对环境问题相互交流经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吸收更加先进的治理理念和方法来解决本国的生态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化的雏形逐渐显现。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有关于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的合作越来越多,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例如,2021 年5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在线上举行,参与会议的各领域利益攸关方承诺采取具体行动,通过《柏林可持续发展教育宣言》, 改变现有的教育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教科文组织也在会上呼吁各国在2025 年前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各级教育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目前,许多国家都纷纷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列之中,在本国开办“生态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来培养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人才,而“生态学校”的建设也成为了各国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而共同合作的一种方式,逐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毫无疑问,这对未来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好现象,因为无论是严峻的环境问题还是庞大的生态系统都是具有扩展性和连续性的,如果生态文明教育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 那么环境问题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未来,世界各国之间会加强彼此的合作交流,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解决环境问题,共同打造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美丽家园。

(三)制度化趋势

目前来看,我国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并不健全,对生产和消费进行约束的相关法律制度仍不完善,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力度不够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监督监管机制更是有待健全。 在此环境下,未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地建设和发展需要制度化的保障。 而当前,我国已经意识到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问题,开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采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相关专业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20]5。 在未来,我国将对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制、自然资源监管机制以及保障生态文明教育顺利进行的相关机制进行全面的改进和完善,使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大力度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走向制度化。 同时,将全面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总纲领,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推手,结合新时代“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以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健全,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和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13]73-78,助力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

(四)民间化趋势

民间环保组织最早起源于国外,这种非政府领导的自发建立的环保组织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发展,在欧美等国已经具有很大规模,并且在社会群众当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由于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几年愈发严重,我国公民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愈发担心,由于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的自发性也不断提升,民间自发建立的环保组织队伍的规模日益壮大。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璀璨的文化更是百家争鸣,这使得各地区的发展难免会有所不同,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要想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其难度非常之大,而各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仅凭政府部门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些环保组织就成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力量。 近年来,这些民间组织深入到群众之中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并引导人们把思想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一方面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另一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军,促使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民间化。 可以说,生态文明教育在我国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这些民间组织的帮助。 在未来,这些心系全球生态环境发展的社会民间组织定会更加努力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奋斗。

猜你喜欢
文明环境生态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