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仁爱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2022-03-18 03:34李燕辉李晓兰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仁爱培育价值观

李燕辉,李晓兰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人的存在与发展是社会的重要议题与主要关切点之一。中国古代对人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儒家的“仁爱”思想中,表现为“亲人间的亲亲之仁、生人间的恻隐之仁、对他人的忠恕之仁和博爱之仁”[1]。对包括儒家仁爱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进与创新性发展,以仁爱回应现实关怀与焦点,既符合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新时代的仁爱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为对亲人关心理解,对他人平等相待,交往中尊重并宽容他人,并乐于帮助他人,对国家和社会甘于奉献。高校作为铸魂育人的场所,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学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既是时代要求,也是现实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不断弘扬和践行仁爱精神,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仁爱思想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基本表征

仁爱是以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善意去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基本道德要求。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认真践行仁爱精神,在高校具有新的表现形式,让仁爱精神再次展现出其时代价值,并在精神方面和行为方面各有表现。

(一)精神表征

“仁爱精神主张对他人持有恻隐之心,支持对他人的帮助[2]。”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人们主动帮助他人,在精神上鼓励人,展现出仁爱精神的互助性。在意识层面,仁爱精神首先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与人为善的交往态度。意识具有情绪调节作用,他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自身,“人们通过交往或以一定的交往方式进行物质生产和实践活动,建立和发展出各种社会关系,在物质、精神和信息的互动与交换中产生‘共同体意识’,并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联结成不同形式的共同体[3]。”高校大学生在校园教育和他人影响下,在与人相处中表现出和善的态度,构成和谐的校园氛围。在人际交往中,高校大学生坚持践行仁爱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为社会上有困难的人给予支持,营造了校园和社会和谐友爱的良好风气。大学生仁爱精神表现为对他人持有恻隐之心,社会意识有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之分。个人意识是以自己为本位的思考方式;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群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规范准则,是群体实践的结果。大学生个人与大学生群体的仁爱意识可以相互促进,个体的态度能带动学生这个整体的学习倾向;同样,学生群体对仁爱精神的推崇也能促进个体对仁爱思想的学习。大学生作为个体对他人的恻隐之心能够加强群体集体性的仁爱精神,大学生群体的仁爱思想也能激发大学生个人的恻隐之心。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个人对他人的恻隐之心促使其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感染和带动其他人参与进去,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大学生仁爱精神表现为以集体为先,甘于奉献的精神。当代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学习先进模范的“牺牲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他们有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在班集体中往往以班级利益为重,为集体荣誉共同努力;在社会生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做到以集体利益为先,将个人利益置于第二位。

(二)行为表征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4],”仁爱精神内在的表现为一种思想,外化为行动。思想本身不能被人直接感受,思想要想被人感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外化为行动,使人们可以以更直观方式认识。一方面,仁爱精神在高校表现为大学生间的互助。高校大学生互相帮助所展现出来的仁爱精神,是价值观的一种表达。既包括个人在内心深处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即事物是否有价值;也包含着个人的行为反应。二者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学生的行为。仁爱精神对高校学生的驱动作用表现为学习中疑难问题的互相解答、生活困境中的互相帮助。另一方面,仁爱精神还表现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奉献爱心,参与公益活动。高校大学生具有仁爱精神不仅表现为学生间的互助,还包括对其他人的帮助。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具有仁爱精神的大学生对别人的不幸遭遇持有恻隐之心,不计较功利名望,对他人给予帮助。大学生通过志愿者协会等途径,参与保护环境、照顾老人等公益活动,参与网络上的助农活动等实践方式,为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的仁爱精神的行为表现。

二、高校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的价值体现

中国传统社会君主以仁治国,主张仁爱;新时代应提倡在法治的基础上重视以德治国,倡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行。仁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基本要求,成为治国理政、社会风气建设以及社会价值观涵养的重要任务,高校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大学生仁爱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仁爱精神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基本道德标准基础上的更高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以六句话概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5],对仁爱的坚守、对正义的坚持、对和谐的期盼是新时代社会发展一直秉承的价值理念,加强大学生仁爱精神培育,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平等和仁爱,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对增强大学生的仁爱精神具有促进作用。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的过程中,一直强调保持仁爱之心,对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施以援手,这是让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涵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从仁爱精神的形成与来源的角度来讲,我国自古就追求“仁”,“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要求;从现代发展的角度来说,面对困境时对群众的态度,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准则要求,也拷问着社会成员的道德品性与修养。仁爱精神是现代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的道德要求,大学生肩负着传承和践行优秀文化的责任,对大学生的仁爱精神提出更高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既展示出“仁”在现代社会的感染力与触动性,展示出仁爱精神的时代价值;也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新动力。

(二)增强社会主义集体意识与责任感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个人处于这个有机体中,是依赖于社会的存在,社会高于个人。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体现着仁爱精神与社会、集体的内在关联性,具有增强社会主义集体意识与责任感的价值属性。仁爱精神激励着青年学生响应号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志愿活动,这对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集体责任感具有现实意义。仁爱精神强调的仁与爱促成了大学生在实践中的互助,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并让其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新感悟,这既是仁爱精神发挥新的时代价值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树立和增强集体责任感的过程。基于仁爱精神对增强集体责任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集体观,树立集体意识,体现着仁爱精神在思想引导层面的积极作用。集体性的公益活动需要个人与集体的配合,个人在相互配合中可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坚定集体意识,对于社会主义集体意识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青年志愿者坚持“本地化、社区化、组织化、安全第一以及网络化等工作原则”[6],与工作人员积极配合,为成功打赢应急救援战役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救援活动中共产党以高效专业地指导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的作用;参与者在参与中可感受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感,体现出仁爱精神的时代价值。

(三)凝聚社会共识,汇集社会力量

仁爱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发展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来自前人的精神文化成果;二是发展于社会存在,即大学生素质培育的现实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仁爱精神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能够在社会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在实践中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仁爱精神这一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仁爱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就不再是一种抽象的范畴。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促使大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有助于在校园内凝聚起积极向上的力量。仁爱精神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国家的号召下,众多的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者坚守一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防控工作中,人们为困难地区提供物质帮助,为疫情防控做出自己的贡献。总而言之,在困难面前全体中华儿女践行仁爱精神,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境,形成了战胜疫情的良好局势,体现了仁爱精神凝聚力量的时代价值。

三、高校培育仁爱精神的实践考量

仁爱精神在新时代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深刻的价值意蕴,要通过多种途径弘扬仁爱精神,发挥仁爱精神的现代价值。

(一)模范力量:加大模范宣传力度

榜样文化是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具有良好品格与美德的人作为学习对象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具有向上的驱动力,能够对人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对社会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主流媒体对仁爱精神的正面宣传报道,信息发布与获取渠道虽然很多,但主流媒体在多类媒体中仍是最有权威的。通过正面宣传报道使更多人了解仁爱精神在新时代的突出表现,强调仁爱精神的时代价值,鼓励青年志愿者在日常生活中奉献爱心,帮助受灾者,在社会上形成友爱互助的氛围。并及时澄清网络中的错误、虚假信息,以正确且正面的信息报道代替虚假煽动的言论,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提供有利的社会基础。因此加大正面的仁爱精神宣传是不可缺少的。要将个人榜样与群体性榜样结合起来,“仁爱精神不是个人所独有的,一个团体或组织聚集在一起为保护、帮助他人而奉献,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7],与个人榜样具有同样的积极作用。面对突发性灾害,在救援行动中既有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又有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队伍,他们都是战胜灾难所需要的开路先锋。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要对榜样个人和群体做全面的了解,加强个人与群体榜样的宣传,促进大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仁爱精神的价值,有效促进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育。将榜样的宣传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8]在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具有仁爱精神的榜样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学习榜样的仁爱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让理想信念教育更有说服力。以社会发展进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为楷模,对大学生进行仁爱教育,突出仁爱精神的内涵,构建起仁爱观念的培育机制。

(二)需求促进:现代文化需求与仁爱精神相结合

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仁爱精神的理论来源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以仁爱人,像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充分融合,推动现代生活的繁荣。因此,可以以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促进仁爱精神的培育。以和谐价值观推动仁爱精神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仁爱精神与和谐价值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和谐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9]。”很多自然灾害都是由于人类没有正确对待自然所导致的,这些灾害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向大学生展示当代青年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奉献精神以及仁爱精神,发挥为社会和谐提供良好模范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树立和谐价值观,以和谐价值观推动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育,促使大学生在生活中坚定和谐的价值理念,以和谐相处的理念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以新时代道德追求原则推进仁爱思想践行,道德具有历史性,旧的道德要求不一定完全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要对传统思想去粗取精。中国是一个伦理型社会,古代实行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现代社会摒弃任人唯亲的不足之处,保留家族中的仁爱友善,从家庭中的仁爱友善延伸至社会,使家国一体的思想融入生活,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构成爱国主义的逻辑起点。仁爱精神与现代文明融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新表现与新要求。当代大学生是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以新的道德原则加强仁爱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可在与现代文明、现代道德要求融合的过程中,加强仁爱精神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仁爱的价值观念。生态文明思想孕育仁爱精神,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以促进大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思想内在包含着仁爱的价值观,坚持对自然万物保持感恩之情、仁爱之心,从对自然的呵护延伸至人类社会,实现人们内心对仁爱精神的真正认同与自觉践行。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大学生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科学和正确的认识,培养其生态道德品行,使大学生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

(三)文化诱导:优秀文化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0]。”新时代仁爱精神具有很多新的表现形式,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全新诠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促进仁爱精神在校园和整个社会不断延续与践行,要将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与仁爱精神培育相结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如果丢掉传统文化,就割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深融入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仁爱精神是以人为本另一种方式的书写。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过程中,强调仁爱在现代社会的时代价值,对高校学生而言,要加强学生对仁爱精神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育和践行仁爱精神,使仁爱精神真正融入生活,帮助大学生在生活中成为仁爱精神的践行者。在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的过程中,要与其他文化要求结合起来。现代社会是一个多种文明、多种文化并行的社会,仁爱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都是大学生要学习和践行的内容。仁爱文化与榜样文化和道德文化等其他的文化样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将仁爱精神融入榜样宣传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促进二者的发展;榜样文化与道德建设又能促进仁爱精神的发展。毋容置疑,高校要加强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和推动仁爱精神的发展,促使学生成为仁爱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四、结语

习近平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1]。”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高校加强仁爱精神的培育,使当代青年在其中感受到仁爱精神的能动作用,促使仁爱精神蔚然成风,要将仁爱精神融入生活,从社会大众生活点滴中寻找落地生根的土壤,让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意识中认同仁爱精神,形成仁爱意识,在生活中落实落小落细,实现仁爱精神具体化。

猜你喜欢
仁爱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抟成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