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应用在原创新闻作品保护中的价值空间与局限

2022-03-18 05:08康化夷高慧子
关键词:原创区块

康化夷, 高慧子

(湖南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原创新闻作品”是指在新闻领域,作者通过深入调查采访获取事实,独立建构作品内容和形式、表达观点态度,刊发或未刊发的智力成果,包括除单纯时事消息以外的新闻调查、新闻评论、时事报道等[1]。原创新闻作品的客观真实性特点要求作者必须到达现场、深入采访、全面调查、严核事实、探寻真相,独创性特点则要求作者必须从选题策划到构思写作都是独立完成,这些特点决定了创作者必须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劳动成本。因此,原创新闻作品必须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保护。

互联网数字革命时代,技术的进步不断激活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象限,但数字信息搜索即使用、点击即阅读、下载即复制的特点,使得原创新闻作品以更快速度、在更大范围传达给受众实现价值变现的同时,也极易被大规模复制、剽窃和非法传播,权利的描述、分发、统计、追溯变得难以控制,各种“伪原创”“洗稿”等侵权现象滋生,严重阻碍了原创新闻作品的生产与传播。技术催生的乱象还需技术来整治,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弥补了法律手段保护的空缺,为原创新闻作品的保护提供了有效路径,延伸了原创新闻作品的价值空间。

一、新闻作品原创生态面临危机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新闻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变革。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更加便利,但海量信息提取的便捷与“洗稿”等软件的加持,也为“伪原创”新闻作品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使得原创新闻作品的生产机制被破坏、生态环境面临危机,进而影响原创新闻作品的生产传播循环,制约新闻业的健康发展。

(一)原创新闻作品生产力下降,品质滑坡

当前信息场域日益膨胀,在“伪原创”的冲击下,新闻作品的发展出现原创生产比例下降、深度报道式微、质量下滑等问题。“伪原创”新闻作品生产者既不用进行艰苦的现场采访,也不需要对主题和结构深思熟虑,只需轻点鼠标、粘贴拼凑,便生产出一篇篇“新闻作品”。伪原创新闻作品的泛滥,严重影响了新闻生产传播秩序的正常运行,原创新闻作品的生产环境遭到污染,运行规律被破坏。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在于采访、写作和编辑,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采访、搜集素材、写作文稿并编辑核实,这一生产机制强调新闻工作者撰写新闻的“在场性”和新闻的“真实性”;而在一些“二次加工者”的操作下,原本需要亲身采访写作的新闻,现在只需坐在原地,动动手指即可以“完成”,而在“脱域”(1)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提出“脱域”概念,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在新闻传播领域,“脱域”指身体脱离新闻发生地的时空限制,通过媒介接收和传播信息。机制下,“不在场”(2)在新闻传播领域,“不在场”指身体未处于新闻发生的时空内,不是以自身为媒介接收和传播信息。的受众无法分辨其真实性与原创性。这种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新闻作品”,尽管形式各异,但内容同质、真假难辨、品质低劣,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作品真实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当原创新闻作品与伪原创新闻作品同台竞技时,受众无法分辨新闻真假原伪,对真实信息的接收有误,反馈也将出现失真,进而影响新闻传播活动的良性循环机制,损害媒体权威公信力,引发新闻业信任危机。同时,原创作者的作品被剽窃,著作权利却得不到保障,易使其丧失信心,选择跳槽或者改行,这样久而久之将无人愿意进行原创新闻报道,造成新闻业优质生产者流失、高质量新闻产出比例下降,影响到整个新闻业的发展。

(二)劣币驱逐良币,优质原创新闻作品传播空间遭挤压

“伪原创”新闻作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其背离了新闻的真实客观性,背离了作品的独立创作性。大量质量得不到保障、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待商榷的“伪原创”新闻作品充斥着互联网,分散用户注意力,挤压原创新闻作品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空间。洗稿式“伪原创”新闻作品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拼凑粘贴型,通过搜集多个不同平台的原创作品,直接拼凑成一件作品。二是修改替换型,将别人原创作品中的文字、情节、材料等打乱顺序,进行删减增加或以相似的字眼替换,重新编组成一件作品。三是跨越时空型,照搬旧闻或者外媒的作品作为自己的稿件发布,并且不注明来源或编译。四是精华复制型,提取别人原创新闻作品的核心思想、故事和逻辑,代以另外的事实与表述,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尤其是在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短视频新闻作品领域中,洗稿行为越来越泛滥。不论以上述哪种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作品均是“伪原创”的,这些新闻作品内容夸张、事实被歪曲、尽力迎合受众猎奇的心理,高信息重复率、高同质化、低质量品质、低创新创造。“伪原创”新闻作品生产者的目的在于吸引注意力,获得流量经济。在流量为主导的网络算法结构体系下,渠道价值不断凸显,平台对流量渠道的“垄断”以及算法的“偏见”,使得这些“伪原创”新闻作品广泛传播,抢占受众注意力,抢夺市场公共资源。真正的高质量原创新闻作品的生存传播空间被挤压,难以实现其内容本身的价值并获得相应的商业价值回报。

(三)原创新闻作品作者维权困难,社会公平受到挑战

尽管抄袭者在未经原作者授权的情况下,便擅自抓取、篡改,对原作进行“洗稿”传播,甚至获取不当利益,严重侵犯了原创作者的版权,但由于其作案手法隐蔽,侵权认定难度大,进行侵权认定所耗费的时间多、精力大,作者维权困难,社会公平的底线不断受到挑战。从2013年今日头条侵权事件以来,新闻作品版权侵犯越来越严重,网络文字新闻和网络视频新闻成为侵权重灾区。2021年4月,微信发布《2020微信知识产权保护数据报告》称,2020年全年,微信视频号处理超过3.3万条侵权短视频,累计处理超过6.5万个违规个人账号,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处理版权侵权信息11万条。2019年,自媒体公众号“呦呦鹿鸣”发布的《甘柴劣火》一文未经许可引用财新网付费报道;2018年,腾讯投资的科技新媒体公众号“差评”被众多圈内科技人士投诉存在洗稿行为……面对海量的自媒体和繁杂的内容,在互联网的高速加持下,发现侵权、进行溯源查证都变得更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取证困难、历时久、成本高昂等诸多现实原因,很多原创者即使被侵权也不会第一时间选择法律维权。例如现代快报向今日头条维权案件历时三年才维权成功,传统主流媒体维权尚且耗时如此之久、难度如此之大,更不用说许多势单力薄的原创作者了,其难以耗费时间和金钱维权。根据著作权中的“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原则:只保护思想的独创性表达,思想本身不受著作权的保护。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对自媒体平台的原创内容没有明确规定,“通知+删除”的简单管理模式成为“侵权者”的避风港,这也使得原创新闻作者维权举步维艰,抄袭者生存成本低廉,社会公平遭受破坏。

二、原创新闻作品保护中的技术应用路径

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来解决。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原创新闻作品的技术保护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技术屏蔽,定向拦截阻止转载

网络信息安全最初的阶段是通信保密阶段,主要通过密码技术解决通信保密问题,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面对数字新闻作品侵权行为,新闻传播机构和著作人对作品的保护往往采取屏蔽技术,例如身份识别、访问控制、加密以及转发限制等,来阻止聚合类媒体使用“网络爬虫程序”在其他网站读取文件、抓取新闻内容资源[2]。当访问者进行网络访问时,基于密钥的访问控制系统会对访客进行身份识别认证,通过合法用户访问授权保护网络资源,拒绝非法主体进入受保护的网络资源。这种通过加密访问控制对恶意行为进行定向拦截的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作品被轻易下载、复制和转发,阻断对原创新闻作品进行“二次加工”与传播,从而减少侵权事件的发生,有效起到对原创新闻作品的保护作用。这种限制技术现在仍然在继续使用,例如WhatsApp限制消息转发次数,以此来打击不实消息的传播。不过简单屏蔽拦截技术的使用虽然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新闻内容资源被恶意下载,但也存在阻碍新闻作品广泛传播的可能性。

(二)数据追踪,建立数据库溯源佐证

大数据时代来临,传统的加解密技术已然不能适应环境要求,这对原创新闻作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数据追踪技术应运而生,为原创新闻作品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最初的数据追踪技术主要有数字指纹、数字水印等,通过将指纹或文字、图像、签名等水印标记嵌入新闻作品信息中形成密保。这些标记肉眼难以发现,只能利用相应的检测工具检测出来。一旦发生侵权行为,通过指纹信息或者水印信息能够准确追踪、记录对方二次使用情况。例如,2009年美联社建立的“新闻注册”系统对美联社所有内容都增加了描述性标签和版权信息,可以时刻了解内容的被使用情况[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数据追踪技术不仅能让新闻生产者准确知悉自己的新闻资源被二次传播的情况,而且已进入全面打通数字内容的确权、用权和维权链条的区块链时代。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开放式特点,将区块链与新闻相结合,给每一条原始新闻产生后的区块信息盖上一个时间戳,相关信息会被记录到区块链中成为一个不可修改的区块,之后新的信息再不断叠加[4]。这样,区块链就相当于一个内容同时更新且不可篡改的数据库,随时可以溯源举证,方便侵权证据收集,能有效解决维权中举证困难这一难题。

(三)知识付费,打造价值评估系统

优质的原创新闻作品不仅有社会价值,还有商业价值。当今知识付费浪潮的兴起,更让原创新闻作品的价值得以更大发挥。利用技术分析确定作品的合理价格,打造一个价值评估系统,对为知识付费市场中的交易主体提供价值判断、维持原创内容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在知识收费机制下,作品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购买者的需求与个体体验,但往往会有价值“不匹配”的情形出现,不利于原创新闻作品的价值得到有效呈现,此时就需要有一个价值评估系统对其进行精准评估与定位。现实情况中,原创者往往未经全面评估版权价值就同部分网站建立合作关系,一旦价值超过预期,网站不愿意调价支付,势必影响版权收益。通过技术开发打造版权检测价值评估系统,凭借数据检测,进行平台自动化价值评估,能够保证原创者获得最佳经济收益。科学系统的版权作品价值评估体系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创作者对其版权作品权益和价值的认知,而且能够对版权交易、侵权索赔维权等经济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三、技术应用在原创新闻作品保护中的价值空间

每一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迭代都会使新闻业产生巨大变革,大数据背景下,将技术运用到原创新闻作品的保护领域,不仅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侵权剽窃等问题,还能在其他维度拓展原创新闻作品的价值空间。

(一)生产传播过程透明化,新闻真实性原则得到进一步维护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技术的加持不仅能够追根溯源打击“伪原创”,防止原创新闻作品被恶意“二次加工”,还能使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流程透明化,可以有效核查新闻内容的来源及其可靠性。进入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领域的语境已经从封闭式转为开放式,新闻生产透明化大势所趋。20世纪90年代初,就出现过建立“透明编辑室”的呼声,但当时由于技术的限制没有普及实施。而今在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一条新闻从选题到发布,新闻数据和全生产传播流程一经上传便无法篡改,并且传播至所有网络中的节点,新闻生产的每个行为都将会被暴露在新闻展示平台,并受各方监督。新闻内容是否被修改、新闻发布时间是否准确等,都能够帮助用户辨别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另外,内容发布者还可以针对用户节点设置小额奖励机制,这同样拓展了新闻真实性的核查空间。例如,美国科技公司Augur通过向用户支付一定的虚拟代币来请求用户帮助核实新闻来源,有效减少了“伪原创”新闻作品的产生。

(二)提高原创积极性,壮大优质内容生产队伍

运用技术支持来阻止原创新闻作品被“二次加工”,能够提高新闻生产者的原创积极性,壮大优质内容生产队伍。首先,不论是定向拦截还是数据追踪技术,都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原创新闻作者的作品不受恶意复制传播。即便遭受侵权,原创新闻作者也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举证溯源,维护自己的权益,提高创作信心。其次,价值评估系统可以最大化实现原创者的价值利益,保护原创新闻作品的商业价值,进一步提高原创新闻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再者,新闻生产的驱动力来自公众,用区块链技术支持搭建的新闻生产平台中,虚拟货币的使用提供了新的众筹商业模式,在平台设置经济激励机制,更能激发原创热情,壮大原创新闻作品的生产队伍。例如,美国“民用(CIVIL)”公司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新闻社区”,公司在平台发行自己的加密代币(CVL),读者可以使用代币来激励撰稿人报道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代币成为激励记者和撰稿人的“激励薪酬”,而读者也可以主动加入报道队伍赚取代币[5]。

(三)引导受众进行新闻付费,营造诚信社会氛围

长久以来的文化消费习惯使不少受众版权意识淡薄,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土壤,不利于诚信社会的构建。要想原创新闻作品有序生产与传播,“伪原创”新闻作品被消除,其根本在于提高公民版权意识,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保护原创的诚信氛围。有调查显示,年轻的网络原生代更愿意为喜欢的碎片化内容付费。利用区块链技术推行微支付模式,可以降低支付成本,提高受众付费意愿,使支持原创成为社会时尚,让“伪原创”无可乘之机,进而促进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例如美国DECENT,在这个以区块链为底层协议的内容平台上,所有的购买形式都以代币DTC结算,允许APP开发人自由开发,然后按照自我意图将其货币化。由于没有中间商的高额利润提取,运营成本降低,加上搜索引擎和个性化需求匹配的应用,DECENT在付费内容的发展上如火如荼。

(四)树立媒体话语权威,提升国际威望

当前,在国际舆论话语权的争夺中,西方媒体凭借自己的话语霸权,使中国媒体在发声时往往处于劣势,尤其在国际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经常有一些西方媒体“张冠李戴”“断章取义”抹黑中国。例如BBC在涉华报道中,利用“卫星图片”炮制有关新疆的不实报道,用高速反恐演练视频来诬陷中国防疫部门“暴力执法、侵犯人权”等,这些二次加工编造出来的“伪原创”新闻,不仅混淆受众视听,而且严重损害了我国国际形象。

随着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媒介基础设施、媒介技术等传媒物质力量越来越成为国家媒体战中的重要力量。在技术保护措施下,尤其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的全新信任机制下,我国主流媒体更有可能在国际媒体战中打好“时间差”和“真实战”,这不仅有助于中国主流媒体及时发声,改变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失语状态,而且可以进一步重塑我国主流媒体权威,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可以利用时间戳记录分析新闻报道的发生时间,快速追踪消息源头,准确识别消息真假以及原创新闻报道被篡改的内容,以便及时揭穿“伪原创”新闻的真面目。同时,我国媒体还可以通过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原创痕迹盖章戳印,在世界历史资料库中永久留存,树立媒体权威,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如在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里,作为东方媒体的重要代表,新华社记者持续记录战争情况,发回大量原创新闻报道,真实还原阿富汗战争局势与人民生活,这些原创作品通过技术的加持,将成为中国媒体发出的永不消逝的声音。

四、技术应用在原创新闻作品保护中的价值局限

技术的力量摧枯拉朽,但技术永远不是万能的,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新闻业的版权保护、虚假信息治理、打击虚高流量等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但如果沉迷于“数据崇拜”,看不到技术自身的缺陷及其与社会体系磨合的不协调等价值局限,原创新闻作品的保护仍是一句空话。

(一)技术本身存在逻辑局限

技术自身的滞后性逻辑局限,使得技术永远要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原创新闻作品保护中的技术应用仍然面临以下难题:一是海量数据的储存重负问题。大数据给信息获取带来极大便利,但日益膨胀的数据库也不得不面临无限升级扩容的逼迫,一旦更新不及时,就会面临使用效率降低以及高延时等问题。二是数据安全问题。国家安全视域下,数据安全与利益再分配问题也更加突出。芒福德指出,技术本身服务于统治者的利益[6],新技术的发展,隐藏着统治者对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背后的规则与逻辑的制定权在掌握技术的人手里,那么如何保证这套规则合理、公平与安全?例如建立在庞大的虚拟货币交易系统之上的区块链,将来是否会形成一个近似“微软帝国”的“区块链帝国”?我们不得而知。人工智能技术如果缺乏某些控制,其走向极有可能违背初衷,而成为某些人谋取利益的工具。三是技术时效性问题。因为成本分摊因素,新技术初期往往使用费用较高,从而延缓了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而等到用户增多成本下降后,其对新出现问题的有效性又开始降低。比如引入加密货币的区块链项目,参与者需要购买相应平台代币,这使得需要从自己口袋掏钱的用户更倾向于使用不需付费、操作更简便的产品。

(二)存在间接侵犯权益的可能

技术措施能够对原创新闻作品的保护起到显著作用,但随着技术更迭,权利人滥用技术保护措施不断扩张私益的现象也不断出现,打破了著作权法所应维护的著作权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间的平衡,使得公众权益范围不断缩小。如对公众信息获取与使用权益的侵犯,无论是水印还是区块链技术,它们在保护新闻作品版权人利益的同时,也限制了公众对新闻作品的合理获取与使用,导致公众对新闻作品进行个人欣赏和研究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信息获取与使用权得不到充分实施。如数字遗忘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造成了“数字监狱”的形成,当个人信息存在于云端时,个人将不再拥有掌握权,而一旦作者因为种种原因不再愿意其作品信息被传播引用时,这些信息将无从遗忘、逃无可逃,导致公民隐私权受到侵犯。例如,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限制用户安装非其指定来源应用,美其名曰是利用技术保护措施,这极大地促成了制造商、运营商等市场优势主体地位的垄断,挤压了公众的自由选择空间,侵犯了用户合理使用的权利。另外,由于著作权具有天然垄断性,权利人得以将自身成本不断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与版权人的权利不对等,这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此外,消费者在对数字新闻作品进行消费时,由于技术保护措施的使用,作品数字形式所有权受到限制,除了使用方式和环境受到限制,其对拥有的数字形式也无法实现转让权,与购买传统载体形式相比,消费者的经济权益受到损害。

(三)社会架构中的非独立性局限

数字技术在确权、用权、维权中能有效保护原创新闻作品版权,但由于自身存在逻辑悖论以及易被滥用,其对国家政治安全、信息安全、公众权益等诸多方面也产生了挑战,使其注定无法在社会架构治理中独当一面。技术背后的规则需要政府来制定,数据安全需要政府来保障;数字版权登记确权的法律效力尚未得到明确认可、作品的独创性认定困难,时间戳存证尚存在法律争议、区块链证据的证明力尚未得到完全认可,这些都使得数字技术,即便是最新的区块链技术,也不足以解决“洗稿”“融梗”等行业深层问题。区块链技术拥有的去中心化特性同时也会给平台内部管理增加难度,社区内部的分化与同化成为平台面临的难题。对原创新闻作品的保护,需要政府、法律以及媒体平台协同治理,在全社会建立健全相关治理体系。政府要掌握技术规则与逻辑制定权,保证这套规则合理、公平与安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最终抄袭的认定机制、原始数据真实性与原创性的认定、版权认证技术的统一标准认定等;平台进一步优化技术与竞争模式,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并且运用互联网治理“多利益方共同治理”路径和机制,发动社会组织、用户等多方参与,以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面对现实空间原创新闻作品以及新闻业面临的危机,技术支持给予了原创新闻作品保护应用与想象的空间,我们应重视技术应用路径的可行性,发掘其给原创新闻作品带来的价值空间。然而,我们同样需要警惕“技术乌托邦”思想,要看到技术在原创新闻作品保护中的局限性。在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日益复杂的情形下,政府、平台、用户等多利益方应共同治理,保护原创新闻作品的生产与传播,构建原创新闻作品良性的生产传播闭环。

猜你喜欢
原创区块
“拒绝盗版 坚持原创”倡议书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原创设计是根本
区块链风光无限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区块链,概念炒作还是技术创新?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