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乡村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3-18 05:08刘雪婷刘水强王周火
关键词:小镇特色建设

刘雪婷, 刘水强, 王周火

(1. 邵阳学院 法商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2. 邵阳学院 期刊社, 湖南 邵阳 422000;3. 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发展乡村产业既是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支撑,又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可靠路径。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邵阳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茶叶、油茶、油菜、水果、中药材、楠竹、草食畜牧、蔬菜、家禽、水产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二是产业特色日渐凸显,建成国家级、省级等各类特色产业小镇20余个;三是品牌形象有效树立,拥有农产品中国驰名、地理标志等商标30余件,综合排位居全省前列,“邵阳红”品牌享誉省内外。尽管如此,目前邵阳市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仍然不高,与周边地区及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巩固拓展邵阳市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邵阳市乡村振兴,本文深入分析邵阳市乡村产业发展问题,提出邵阳乡村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以期为促进邵阳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邵阳市城乡统筹提供理论参考。

一、邵阳市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种养业发展萎缩,产品供给能力下降

2020年,邵阳市全市粮食产量324.0万吨,较2015年减少2.4万吨,年均减少0.15%;烟叶产量0.9万吨,较2015年减少0.23万吨,年均减少4.15%;生猪、牛出栏分别为523.7万头、21.9万头,分别比2015年减少441.6万头、15.2万头,年均分别减少11.51%、10.0%;水产品产量9.7万吨,比2015年减少1万吨,年均减少1.94%;禽蛋产量1.82万吨,比2015年减少0.06万吨,年均减少0.65%[1]。

(二)产业体量较小,发展速度不快

一是主体自身实力偏弱。农业市场主体多、龙头企业少,处于低小散状态。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6 623家,其中规模企业只有635家,没有一个上市公司,没有一家“三类500强”企业,也没有一个像“老干妈”那样的知名品牌。全市农产品加工年产值只有1 560亿元,单个企业平均仅为2 300万元,而同期周边的娄底、永州、衡阳单个企业平均产值则分别达到2 500万元、2 550万元、2 700万元,均高于邵阳;长沙、株洲、湘潭单个企业平均产值更是达到3 000万元、3 200万元、3 800万元,分别约为邵阳的1.3倍、1.4倍、1.7倍[1]。二是产业集聚程度偏低。以邵阳县油茶基地为例,邵阳县虽建有油茶基地70.6万亩(1)为与调研材料保持一致,本文仍使用面积单位“亩”,1亩=666.67平方米。,但企业、合作社经营主体有1000余家,平均每家油茶种植面积仅为500亩。油茶加工业落后,绝大多数是作坊式加工,规模加工企业仅3家,而且都不是精深加工,缺乏全产业链带动能力。三是特色小镇发展速度偏慢。以全市产业小镇发展较好的邵东仙槎桥五金工业特色小镇为例,该产业小镇经过10余年的发展,年产值仅50亿元,生产企业不到400家,规模企业只有60家,与江浙地区动辄数百亿的产业小镇比较,差距甚远。

(三)产业链条较短,三产融合度不高

运用赫芬达尔指数(HHI)对全市2020年乡村产业融合度进行测算,全市HHI为0.696,属于中低度融合,低于怀化(0.691)、永州(0.689)、娄底(0.681),与长沙(0.375)、株洲(0.392)、湘潭(0.387)差距明显[1]。具体而言:一是产业向后延伸不充分,农产品销售以原产品或初加工产品为主,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和高端消费服务链条支撑,并且易复制、易替代。以新宁县黄龙脐橙特色小镇为例,该镇发展脐橙30年来,满足于种脐橙、卖脐橙,加工业、服务业都是空白,声誉早已被邻近的赣南脐橙盖过,常常出现难卖问题。二是产业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品开发程度不高,剩余物综合利用不够,物流体系缺乏,配套服务缺失,导致整个产业始终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以邵阳县油茶加工业为例,其主打产品还是普通食用油,高等级保健油炼制、油酸提取、化妆品开发、茶皂素加工、茶壳综合利用等尚未起步,导致资源聚不起来,产业“化”不起来。三是一二三产业互融不主动。地域分散、条块分割,特别是农工、农旅、农商各自为战,导致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度不高,综合实力不强。以崀山镇文旅小镇为例,虽然有崀山金字招牌,但“百里脐橙连崀山”没有念好“连”字诀,没有做足大文章,文旅小镇有名无实、稀松平常。

(四)同质竞争较大,区域特色不明

(五)基础短板较多,承载能力不强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老基建不完善,新基建刚起步。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较过去虽然有了较大提升,但与现代产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绥宁县关峡乡插柳村,由湖南大学联点扶贫,将之作为艺术写生基地进行打造,但乡镇及村内连路网都没有打通。同时,现代网络通信体系(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流体系(仓储、冷链物流)等设施尚未覆盖,电商、直播发展落后,百万级粉丝的直播号以及电商平台数量不到100家。二是创新平台不足,特别是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欠缺。由于乡镇僻远、信息落后,与科研院所很难搭上钩,产业发展遭遇的最大瓶颈就是技术“卡壳”,亟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撑。然而,目前全市仅邵东建立了1个专为乡镇产业发展提供共性技术服务的平台(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二、邵阳市乡村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一)思想理念陈旧,发展规划不实

一是缺乏现代产业思想,认为农业就是搞种养、建基地,现货现卖,未深入研究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大部分人对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的认识停留在房地产开发,不是“圈地运动”,就是“穿衣戴帽”;有的则把产业特色小镇作为向上要项目、争资金的平台,上面来钱我就搞、上面没钱我就等,未考虑如何调动自身潜能和市场活力。二是缺乏科学规划理念。无论是乡村产业还是产业特色小镇,其不是没有规划,而是规划不科学。比如全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一口气提出建设十大特色产业,超出了全市的实际财力、能力。产业特色小镇也是如此,规划笼而统之,没有做到一镇一规划、一镇一特色,产镇协同发展较弱,没有真正以产强镇、以镇兴产,乡村产业集聚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三是缺乏统筹协调意识。原乡镇企业局撤销后,乡村产业发展职能分散到了农业、林业、工业、文旅等各个产业部门,产业发展协调难。

(二)缺乏长效投入,补偿机制不完善

一是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受财政资金约束,全市各县级政府未能对乡村产业发展进行长效投入,投入资金极其有限,产业发展缺乏财政资金支持。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补偿机制不完善。首先,村镇银行仍以存取款、贷款、汇兑等传统业务为主,不积极主动去开发一些适合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能够给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补偿的相对较少。其次,农村保险产品保障范围较小、力度不大,无法有效保障各个产业链的相应利益,难以分担农业风险,也很难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补偿。

(三)市场能力较弱,体制机制不活

一是招商引资基础弱。受制于产业基础、营商环境和“等靠要”思想,招商引资既不敢走出去,也不会引进来,还缺乏“店小二”服务精神,除了当地几个能人回乡创业外,外地、外企投资是“千年等一回”。由于缺乏投资,乡村产业停滞于基地建设,特色小镇停留在房地产开发。二是项目推进能力弱。对县域经济、基层组织的扩权赋能没有到位,乡村两级无权安排建设用地、水电定价、项目组织、融资担保、收益提留等,事事须向县政府及县直部门请示,降低了乡镇政府对产业建设和公共事务的处理效能。三是管理监督手段弱。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印发了《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给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投资强度、创新活力、质效水平等划出了底线。与此同时,湖南省发改委、文旅厅、农业农村厅也出台了产业特色小镇创建、遴选、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然而,目前邵阳市关于产业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还没有出台任何政策措施,也没有采取任何监管手段。

(四)人力资源短缺,本土人才不足

乡镇吸引不了人才、也留不住人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目前全市农村70%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乡村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缺乏中坚力量。

三、邵阳市乡村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抓聚焦促升级

1.聚焦自身优势,做大特色产业

优化“一县一特”“一特一片”布局,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基地,创建一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培育一批国字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传统特色产业实现新发展,加快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推进省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建设,突出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2]。

2.聚焦三产融合,做实园区建设

以特色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3]。以宣传为媒介,以农业为经线,以旅游为纬线,以产业为主线,做好农旅、文旅、农商等多种产业、多种业态融合,特别是提高彼此的“连”效率,把沿线的旅游产业、特殊产业、特色小镇、特色村寨串起来,形成品牌效应、产业效益。

(二)抓培育强引领

1.培育龙头企业

通过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4],带动一产和三产发展。一产突出基地发展,三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开发休闲观光、旅游采摘、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农商直供、加工体验等。同时,围绕大型龙头企业进行合理布局,招引一批配套项目落地,布局建设特色小镇。

2.培育邵阳品牌

以打造区域品牌为核心,以“园区+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坚持“同区域、同产业、同品牌”导向,打造“邵阳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公共品牌的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多重品牌的特色小镇。

3.培育示范样板

特色小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要依托小尺度空间集聚细分产业和企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就近城镇化,承接城市要素转移,支撑城乡产业协同发展[5]。要在确实具备客观实际基础条件的前提下确立主导产业,找准优势、凸显特色,全力打造主导产业,吸引资本、能人、技术回乡进乡,建设和培育一批原料、加工、区域主导联接于一体的农工、文旅强镇,打造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示范区域。

(三)破难题保要素

1.破解项目用地难题

对特色产业和特色小镇集约用地的投资项目,优先纳入市国土空间规划,优先保障土地供给,同时对土地出让价格给予政策优惠,根据产业政策和项目类别,对工业用地鼓励采取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进行供应。鼓励工业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对符合规划和安全要求的原有建设用地,在不改变用途的基础上进行厂房加层改造,增加用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2.破解人才短缺难题

结合地域特点,定向培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农业科技发展、农业发展理念等方面入手提升新型农民素养[6],让他们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榜样和农业发展的生力军,让美丽乡村成为他们施展才干、提升能力、实现理想的宽广舞台。坚持“政府引导、产业导向、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突出目标引领、多元培育、认定管理、基地建设、典型宣传、政策扶持等手段,努力培养一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积极落实人才引进和稳定政策,吸引在外邵阳人才回乡创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提升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人才服务水平,做到能够引进人才,更能留住人才。

3.破解配套服务滞后难题

重点抓好“两平台”(生产研发、电商物流、质量检测等公共平台和标准化厂房)和“三基础”(对外联接主要通道、环境综合治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要注重培育新型服务主体,着力构建新型服务体系,如推动、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以农机户为基础,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农机中介服务为纽带,农机作业、供应服务为内容,建立起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新农业,增强其服务活力,提升其服务质量,为乡村产业和特色小镇提供有力保障。

(四)抓扶持优政策

1.抓好产业政策激励

以深入实施三大兴农战略为重要目标,制定、完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狠抓品牌,针对农产品开展品质提升工程和加工业提升行动,全面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7];提升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加快绿色改造和绿色转型;加强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构建符合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种植业创新体系;建全市场,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为自由流转创造便利;制定目标,鼓励加工业发展,引导和激励农旅观光、民宿体验等新产业融合发展。对能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给予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激励。

2.抓好金融政策扶持

设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发展基金[8],重点支持乡村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工业产品创新、工艺技术改进、设备更新换代、冷链仓储物流、营销体系建设和品牌培育。协调金融机构在债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特色产业小镇提供长周期低成本融资服务,为特色小镇内的优质企业上市融资与发行企业债券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不断完善和推广惠农金融产品,优化信贷服务。鼓励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推动圈舍和活体畜禽抵押等信贷业务,积极稳妥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份等依法合规予以抵押,探索创新抵押贷款模式。

3.抓好奖补政策落实

在产业发展方面,对于投资期长、见效慢的特色农业产业,合理延长奖补期限。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设立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配套,财政奖补资金用于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主导产业培育,严禁挪作他用。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将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动物防疫补助资金等,整合为“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实现涉农资金和任务清单集中同步下达,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模式,做到应整尽整,为乡村振兴提供财力支持与保障。

(五)推动产镇融合

1.改造基础设施,为产镇融合铺路

优先改善农村交通,重点建设市区与县城、乡镇的快捷通道,加快实现县市与中心镇通二级以上公路、与一般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村村通公路的交通格局。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乡村旅游通道、县乡道断头路、乡级以上边界路、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和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建设。加快大水塘、水库建设,实施以重点水源和骨干引调水工程为主脉的水资源网络化配置。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做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化,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以电网为基础,其他管网互补衔接、协同转化的能源设施网络体系。加快供电、供气、供排水、绿化、通信、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做好导示系统、公共区域照明和停车设施建设等工作,有条件的小镇以及新建小镇在规划中要实施管线下地工程,着力提升特色小镇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质量[9]。

2.打造创新平台,为产镇融合赋能

聚焦创新创业,培育新模式,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探索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乡村产业”之路。以农业为基、电商为魂、旅游为辅,以电子商务为驱动,以农旅融合为切入点,以“线下体验、线上销售,企业引领、农户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为模式,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疏通现代农特产品的生产、开发、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特色小镇。依托具备技术研发能力的地区和机构,建设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力争搭建一批平台,形成一套机制,攻克一批技术,转化一批成果,创制一批装备,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

3.畅通双循环格局,为产镇融合加速

乡村产业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不可或缺。要整合优化现有物流要素,以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物流设施为基础,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站场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形成电商系统与三级物流系统的循环畅通格局。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模式,推广货运班线、客运班车代运邮件等农村物流组织模式。同时,支持大型农业基地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网上交易平台,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村电商及乡村物流建设,推广“田头市场+电子商务企业+城市终端配送”“网上农店”等营销模式,深度推进农产品分级、仓储、物流等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特别是在一些产业基础较好的特色小镇要率先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物流配套设施,形成可复制的推广经验。

猜你喜欢
小镇特色建设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