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的评价出发论李大钊的历史贡献

2022-03-18 06:16张建英张文彬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

张建英,张文彬

从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的评价出发论李大钊的历史贡献

张建英1,张文彬2

(1. 唐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道路。而这一思想的奠基者就是李大钊。他引领部分知识青年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他为党探索社会主义本质、党的自身建设、社会主义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党的初心和使命等提供借鉴。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梳理李大钊的历史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李大钊认为,理论要想起作用,“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1]230。他的这一思想推动我们党各代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针对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新的理论成果,使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党的早期骨干力量的导师和引路人

李大钊重视培养青年,不仅引导青年学业上的进步,更注重思想上的提升。在他的教导和帮助下,一部分青年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林伯渠称其“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1],毛泽东称其为“真正的老师”[2]。

1. 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3]在当时先进战士的作用就是从事革命实践,而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先进战士必须有先进理论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最科学的理论。中国革命最早的这批先进战士要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取得胜利,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为指导。李大钊深刻意识到,青年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希望所在。“青年者,国家之魂。”[1]63国家要摆脱民族危亡的局势,达到民族复兴,希望在青年,责任在青年。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就号召青年:“旧民族之复活……乃其民族中青年之责任。”[1]62他关注青年问题,以极大热情唤起青年的觉醒,认为青年有能力担起民族复兴之责。他在《青春》一文中深刻指出青年之责任:“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1]65他鼓励青年要自信,要有乘风破浪的伟大气魄,要有改造民族命运,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的勇气。他鼓励青年要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投身于社会实践,成为改变社会的有生力量。1917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迅速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人生实践,积极引导爱国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被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任经济系、政治系和历史系的教授,同时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课讲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许多仁人志士想挽救民族危亡,而一次次尝试都归于失败,这使许多青年陷入迷茫。李大钊的宣传和指导影响着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一批进步青年教师和学生,他们被其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所感染,他们把北京大学图书馆作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课堂。这些迷茫中的青年在李大钊指导下明确自己的人生志向,成为中国第一代熟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等专门人才,如毛泽东、高君宇、周恩来、邓中夏等,他们把李大钊视为自己人生的导师。毛泽东讲“我第二次到北京……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4];高君宇始终以李大钊为导师,追随其周围;在北京大学学习的邓中夏也是在李大钊引导和十月革命影响下,开始研究马列主义,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成为学校中的积极分子。

李大钊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他坚信,中国的希望在青年,青年的希望在于科学理论的指导,要引导青年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

2. 引导青年创建社团,助推中国共产党诞生

在近代中国,无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自己的组织,通过组织来发展自己的力量。作为中国的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引导和支持爱国青年创建社团。广大知识分子以进步社团为载体,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得到充分彰显。这些进步社团搜集、翻译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创办很多进步刊物和书社,宣传进步思想,使更多的人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动工农运动的过程中,大批青年得到锻炼,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的进步社团,为建立早期共产主义小组准备了条件,助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18年,北京大学学生组织成立国民社。李大钊给予很多指导和帮助,国民社的很多成员,如邓中夏、高君宇等在之后的学生运动中都成为积极的参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并且发展成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核心力量。同年,毛泽东受李大钊的影响,在湖南与罗章龙共同发起新民学会。新民学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心群众疾苦,宣传进步思想,带领仁人志士进行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在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中成长壮大,逐渐成为湖南领导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的核心,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就是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而秘密组建的。1919年9月,李大钊应觉悟社之邀来到天津演讲。他讲到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帝国主义国家对亚洲落后国家侵略的实质,痛斥推行强权的日本军国主义,给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求得解放指明出路。他的演讲启发和鼓舞了天津革命群众向马克思主义靠拢。

3. 引导青年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为中国革命积蓄力量

列宁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5]李大钊深刻认识到,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把群众组织起来,才能发挥他们的真正力量。中国人口最多的是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些人民群众生活在农村,生活在工厂,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李大钊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一文中指出:“最痛苦最悲惨的人,恐怕就是这些劳动的人。”[1]160但是,这些生活在死亡边缘的人民大众并没有觉悟。他在《五峰游记》一文中写道:“久旱乡间多求雨的,都很热闹。这是中国人的群众运动。”[6]63他毫不留情地批露煤厂工人的陋习:“把两星期的工在一星期作完”[7]436,然后去挥霍。不知道谋求自卫的方法,一天到晚像牛马一样地劳作,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可以组成团体互助。如何唤醒他们,联合他们,李大钊要求青年肩负起这个重要责任:“我们不能从苦痛里救出他们,还有谁能救出他们,肯救出他们。”[7]440李大钊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开展工作,唤醒工农大众,联合工农大众。因为只有知识阶级才能把这些愚昧的民众唤醒,才能为革命积蓄力量:“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一部分忠于民众作民众运动的先驱。”[1]308只有知识阶层到工农大众中间,唤醒了力量,中国才有希望。

引导青年知识分子到人民大众中去,既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开展,又锻炼了青年知识分子,为革命培养大批有生力量。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就是在李大钊教导下,积极投身于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走上救国救民的实践之路。李大钊发出“要打起精神来,寻着那苦痛悲惨的声音走”[1]160-161的号召,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到乡村讲演,到工人中讲演,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工农运动,为革命积蓄力量。高君宇、邓中夏组建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进行第一次乡村讲演活动,是北京大学进步青年走向工农大众的首次尝试。1926年3月18日,杨景山、姚宗贤等组织北京学生、工人、市民5 000人为抗议北洋政府丧权辱国,在天安门前举行国民反帝示威大会。1926年,陈毅受李大钊派遣,回四川策动兵运,参与泸(州)顺(庆)起义的组织工作。李大钊指派高君宇、邓中夏深入到以长辛店为中心的京汉铁路沿线开展活动,领导北方早期工人运动,主办劳动补习学校,用朴素生动的语言向工人们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北方工人运动培养大批骨干力量。

李大钊敏锐地注意到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工农大众的支持。他也看到工农大众在封建思想的桎梏下,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因此,李大钊大力培养青年知识分子,号召他们担负起启发民智和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神圣的责任。

二、初步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李大钊同志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进行描绘。”[8]很显然,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与探索,对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启示作用。

1. 初步论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李大钊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少数人的富裕,而社会主义能使人人都“安逸享福”[1]47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工作是“同牛马一样,得不到一点人生乐趣”[1]477,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享受到“工作的喜悦”[1]477,不会有工作的痛苦和怠工现象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大部分被资本家占有,普通劳动者劳作一生,衣食得不到供养,这是极不平等的。而要达到平等,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李大钊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人人追求的富裕、幸福、平等的生活,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应该坚持的正确道路。

2. 初步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李大钊用“工人政治”替代“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新名词就是“工人政治”(Ergatocracy)[1]397。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李大钊思想中,“工人政治”可以理解为无产阶级专政,是革命时期为粉碎资产阶级和镇压反动者死灰复燃,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实现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

李大钊认为,在中国实行公有制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利益分配。“凡大资本的企业……收归国有。”[1]429“私营的生产机关既经废止,一切生产事业都归国营。”[1]430李大钊认为,实行公有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生产、分配事业都有利益。

虽然李大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初步探索在有些方面还不够成熟,个别表述也不够准确,但是他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为我们党在中国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借鉴。

3. 初步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9]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制定出科学的决策。李大钊强调,实行社会主义也应坚持共性和特性的结合,要“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有些不同”[1]230,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国情要有所差异,也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就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开创自己的独特模式。可见,李大钊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做到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效结合,蕴含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李大钊基于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发展实业实现富裕的主张。李大钊认为,劳动者要获得最大的利益,要缩小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须振兴中国的实业。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享受富裕而安逸生活的只是那些少数的资本家,广大劳动群众则是穷苦的,而要使他们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发展实业才能实现。

三、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初步理论探索

胡锦涛在《李大钊文集》出版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李大钊的思想理论遗产……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0]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1. 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根本之道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11]这是中国共产党员坚守信仰的铮铮誓言。

李大钊自接受共产主义信仰,便矢志不渝地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胜利。李大钊在与表姑谈话中说:“早晚我们是要胜利的。”[12]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坚定的信仰,即使在敌人的绞刑架下,李大钊仍然意志坚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践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李大钊无疑是优秀共产党人的典型,是永远值得全党学习的榜样。

2.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永保青春的秘诀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这是李大钊留给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李大钊认为,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是工农大众,要想夺取政权,必须把党的基础植根于民众之中。他认为,国民革命运动如果没有工人和农民的参加,就等于秀才造反,无济于事。青年知识分子必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发动工农,与工农阶级联合起来。

在李大钊号召下,大批青年知识分子走进工厂,了解工人生活,帮助工人认知自己的力量,组织工人罢工,争得自己的权利;走向农村,组建农会,建立农民武装。正是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才能赢得革命的胜利。

3. 严以修身为共产党人树立典范

李大钊作为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克已奉公、清正廉洁,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了光辉的道德典范。

李大钊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在《出卖官吏——蹂躏人格》一文中指出:“文官考试,听说三千元可以买得一个……独有那应考诸君的神圣人格,被蹂躏到这步田地,我实在为他们抱憾!”[1]249他深刻揭示当时的腐败现象对整个社会的不良影响。李大钊一生清廉,大部分工资都用作党的革命经费和接济贫困青年和同志。李大钊牺牲后,北京《晨报》等报道:“尽散收入,以助贫困学生。”[13]李大钊始终践行着党的宗旨,坚守自己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楷模。

四、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做出初步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的精神。”[14]李大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以及在中国如何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发展的问题。

1. 初步提出“平等、自由”等思想,践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关注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李大钊对于个人的发展早就有过相关的论述,他认为宗教无真正的平等、自由,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明何为真正的平等与自由,反映出他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李大钊指出:“工人政治就是为工人……由于工人的事务管理……这才是真正的工人政治。”[1]398原来所讲的平民政治,不是属于人民的政治,是中产阶级的平民政治,是不平等的,因为他们把妇女和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男子排除在外,而无产阶级的工人政治才是真正属于工人自己的,是由工人自己来管理自己的事务,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只有他们的自由,而劳动者终日劳作却衣食无着,居无定所,是没有真正的自由的。李大钊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保障真正的自由,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真正关注人的发展,对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借鉴意义。

2. 初步论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李大钊很早就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7]308,提倡人与自然相处,要达到一种平衡,才能长久发展。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如何解决存在的矛盾,李大钊提出注重公平的思想,“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15]170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李大钊看重公平,认为需要打破一切特权阶级,使人民享有权力。“个人与社会,不是不能相容的两个事实”[6]326,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个人依赖于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积极作为,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把此种关系处理好。

李大钊的社会如何发展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初步揭示了“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同时他还关注民生,呼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改善劳动工资收入,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主张改进医疗卫生状况,提高人民的健康状况等等,这都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提供了借鉴意义。

五、初步探索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王沪宁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16]李大钊终生都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奋斗,直到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1. 坚定的人民立场,深挚的人民情怀

人民性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根本属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和革命政权的巩固,必须有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要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李大钊自小就有坚定的人民情怀,在祖父的教育下立志让广大劳动群众摆脱被奴役的状态。李大钊关心民生疾苦,呼吁记者们关注未成年人“是如何的悲惨,如何的痛苦”[15]586。他积极探寻改善这一状况的方法,强调要保护童工的利益,要依赖劳工团体和青年团体。

在《可怜之人力车夫》一文中,李大钊描述北京街头人力车夫辛劳、病痛的悲惨境况,表示尽自己所能改善民生。李大钊列举出多项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在教育方面,主张多办市立图书馆,多办夜校、半日学校等劳工教育机关,多办贫民学校。他指出,图书馆一律公开,不收费,以此来增加工农的知识,启发民智。在劳工权益方面,提出改善工人境遇的建议,主张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额外工作要加薪,假期停工要给薪,男女同工要同酬,危险工种应格外优待,取缔童工,在工人聚集区多设文娱场所和设备等。在居民生活方面,从人民的立场出发,主张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例如,改善公共交通,多设廉价清洁的平民浴所,多设立平民食堂,改造厕所,改善下水沟,公园一律免费开放,妨害卫生和清静的工厂不许设在住宅区域附近等。在社会工作方面,主张保护弱势群体,多设孤儿院、恤老院,扩充济良所,收容志愿入所的娼妓等。李大钊一生都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为实现人民幸福而奋斗着。他的为民思想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 追求真理,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人生道路

争取民族解放是李大钊一生的追求,“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15]719。为救中华民族于危难,李大钊立志研究政治,“1907年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1。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他仍感知识不足,在朋友资助下远渡重洋,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15]406这是李大钊积极探寻救国的真理和良策的根本遵循。他深入人民大众之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奔走呼号,创报刊、办学会、组织社团,为我们党培养一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号召组织学生到群众中去,只有实现知识阶层与工农大众的结合,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他在少数民族中开展革命活动,为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不朽的功勋。即使在白色恐怖非常严峻的险恶环境下,面临被捕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他仍奋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最前沿。

在李大钊看来,若人生没有意义,虽活百年犹如旦夕,若有意义,即使短命,犹如丰年,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便是死得其所。李大钊用自己的一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研究救国之道,对中国革命、社会发展和民族前途所作出的深入研究与思考,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思想的源头之水。

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守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考察中国历史进程,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为中国共产党的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奠定了不容忽视的基础。

[1] 李大钊.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 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125.

[3] 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2.

[4] 吴黎平.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9.

[5] 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

[6]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 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9-10-29(1).

[9] 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29.

[10] 胡锦涛.在《李大钊文集》出版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OL].(1999-10-30) [2021-04-03].http://www.people.com.cn/rmrb/199910/30/newfiles/wzb_19991030001005_1.html.

[11] 《中国共产党章程》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

[12] 陈建波.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N].中国青年报,2020-07-01(T1).

[13] 韦磊.思想家理论家李大钊,可敬品德鲜为人知——严以修身的李大钊[N].北京日报,2019-11-04(11).

[14] 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10-29(2).

[15]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6] 王沪宁.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28(3).

Li Dazhao’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s of the Major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ZHANG Jian-ying1, ZHANG Wen-bin2

(1. School of Marxism, Tangshan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 China)

In the hundred years’ struggl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lazed a path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s the founder of the thought, Li Dazhao led some educated young people on the revolutionary road of saving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He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party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construct the party, set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socialism, and explore the party’s original intention and mission.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ort out Li Dazhao’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t the 100thanniversary of the party.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Li Dazha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06

A

1009-9115(2022)02-0005-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2.002

2021-07-13

2022-02-22

张建英(1979-),女,河北滦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猜你喜欢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论李大钊的建党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李大钊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真正的老师:青年毛泽东与李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