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打住”的语用功能分析

2022-03-18 06:16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篇话语语境

曾 莉

话语标记“打住”的语用功能分析

曾 莉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话语标记“打住”常在汉语口语中出现,存在不同的变体形式,在语音、句法、语义、语用、语体等方面具有典型话语标记的特征。话语标记“打住”具有三大元语用功能,即语篇组织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具体而言,话语标记“打住”可以用于终结交际活动、转接话轮、延续话题,也可以标示交际主体对于语言语境、现场语境和背景语境的顺应性反应,同时还可以促进交际主体间的互动,体现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打住”;话语标记;元语用功能

“打住”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较为常见,它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只有动词一种词性,解释为“停止”义[1]237。但是李宗江、王慧兰将“打住”列为语篇关联语[2]134,“语篇关联语”这一概念是他们仿照廖秋忠的“篇章连接成分”而提出来的[3]62-91,包括“语用标记”和“话语标记”两个部分,其中语用标记是主体部分。书中对“打住(打住吧)”的语义功能作了解释,即“感到自己或别人的话有说得不合适的地方,或者听烦了别人的话,制止或停止再说下去”[2]134。例如:

(1)噫!不好了!打住!打住!我这篇笔记是该就此打住了!言多必失!而且我已“失”过几次了!(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2)“……我唐元豹的下水本是捂臭了也端不上桌的玩艺儿,如派了这么大的用场让全国人民松了口气,既是我的光荣它也不冤。战马阵前死,壮士刀下亡,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至今思项羽做千秋鬼雄死不还家……”

“打住吧打住吧,我们很明白你的意思了。”(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李宗江、王慧兰两位学者仅仅将“打住(打住吧)”定义为语篇关联语,但未进一步区分它是“语用标记”还是“话语标记”。冯光武认为话语标记置于语用标记语之下,“话语标记语明示的是说话人对话语单元之间语义关系的一种判断,并将这种语义关系清晰化、明朗化,而其它语用标记语则明示说话人意欲实施的言语行为或对话语命题的主观态度、个人评价,它们传递的都是有关说话人的信息”[4]。据此初步判断,李宗江、王慧兰提及的“打住”属于话语标记,而不是语用标记。

截止目前,尚未有学者对话语标记“打住”进行专门研究。作为话语标记的“打住”具有哪些特征?又有怎样的意义和功能?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基于北京大学CCL电子语料库和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语言语料库,从共时平面进一步探讨话语标记“打住”的性质特征,重点是结合连贯理论、语境顺应理论、关联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详细分析其语用功能,最后就汉语中与之类似的话语标记作一番简要说明。

一、“打住”的话语标记性质和特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话语标记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目前已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什么是话语标记、话语标记有哪些性质特征、话语标记的范围多大等这类基本的问题,学术界尚未形成比较明确而统一的界定和认识。殷树林介绍了Schiffrin、Redeker、Holker、Juker Ziv、刘丽艳、李宗江等学者对于话语标记概念和性质特征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结了话语标记在语音、句法、语义、语用和风格这五个方面的性质特征[5]。

根据殷树林的这一归纳,判断类似例(1)和例(2)中的“打住”到底是不是话语标记。

(3)“我在想——为什么要来呢?我也不知道。不管怎么说,出来散散心也好,总比在家睡大觉强——明天,明天还有很多事要做,山东的单子要签了,得从财务处把回扣领出来,要不那帮人就不会给我汇票,没有汇票,财务就不会给回扣,可不给回扣,人家就不给我汇票——得从哪儿开始呢?先给财务打个电话再说吧——”

“得得得,打住——原来你脑子就这么一串意识呀——”(石康《奋斗》)

(4)他愣了会儿咽口唾沫赶紧往回遮:“我不是说知识没用文化没用,只是这外语离咱们远了点儿。”

“您打住您打住,光荣哥,外语对我用处大啦,英语那骨突白、扑利兹、好阿油我常用,别看我那旅馆小,现在也来外国人,我这当头儿的不会外语还成?”(魏润身《挠攘》)

(5)长栓回头看致庸,生气道:“二爷瞧这人真怪了,我帮了他,他还不领情呢!”

茂才对这话嗤之以鼻:“打住,你说你刚才帮了我,你帮了我吗?我的饭呢?”(朱秀海《乔家大院》)

(6)对于布什本人来说,他是个好动不好静的人,他坐不住,你要给他来个自行车,来个小滑板什么的,哎,这对他的路子,你让他坐那写字,写文章,您快打住吧,估计半天也写不了几个字,说不定还得打电话把赖斯给叫来,你快过来吧,我有几个字不会写,你替我写一下,我提笔忘字。(《话说天下事》2008-01-18)

从上述例句看出,“打住”在实际交际中常常以变体的形式存在,要么加语气词、人称代词等成分,如“打住吧”“您打住”“您快打住吧”等,要么重叠为“打住打住”“打住吧打住吧”等形式。董秀芳以“别说”为例,说明话语标记的语形可以不稳定[6]。李宗江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话语标记语形不确定的情况并不一定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存在着变体,这可能就是话语标记语形的特点[7]。笔者认为,“打住”在语形上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存在语用变体。下文讨论的情况包括话语标记“打住”的各种变体形式,一律称为“打住”,不再另作说明。

在语音上,话语标记“打住”都是作为独立的语调单位在语句中出现的,与其它语言单位之间有着明显的停顿,在书面上体现为必须有一个标点符号隔开。在句法上,话语标记“打住”主要出现在句首,有时也出现在句中,位置比较灵活,具有独立性,同其前面和后面的成分都没有句法关系,即不在句子中充当任何句法成分,并且删除后也不会影响句子的合法性。如例(3)中的“打住”具有插入语性质,不与其前后的成分组合成更大的语法单位,具有非强制性,删除以后句子变为“得得得,——原来你脑子就这么一串意识呀——”,它仍旧符合语法规则。在语义上,话语标记“打住”编码的是程序信息,具有非真值条件性,不会增加所在语句表达命题的内容,删除之后对句子命题的真值意义也不会产生影响。在语用上,话语标记“打住”是话语单位之间、话语单位与交际情景之间的连接成分,具有连接作用,并且具有主观性,可以用来表明说话人对所说话语的情感、态度、立场和观点,从而对话语进行调节和监控。如例(5)中“打住”连接的是长栓和茂才两个人所说的话语,前后之间存在一定的语义关系,即茂才的话是对长栓的话提出的质疑,表明了茂才对于长栓话语的否定态度和不满情绪。在风格上,话语标记“打住”在口语或会话中比较常见,偶尔用于书面语。如例(3)、例(4)、例(5)中“打住”及其变体形式均出现在实际的对话和交谈中,例(6)来源于电视节目《话说天下事》,虽然只有主持人在说话,类似于独白,但实际上主持人在讲述的过程中是在和观众对话,第二人称代词“您”的使用则很好地体现了口语性和对话性。在我们所考察的众多语料中,大部分“打住”也都具有这一特点。

综上所述,“打住”具备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属于比较典型的话语标记。

二、话语标记“打住”的语用功能

话语标记是日常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它在特定的语用基础上产生,具有较为重要的语用价值,是口语交际中一种特有的语用机制或会话策略。黄大网指出,话语标记具有多功能性是学界基本一致的看法[8]。卢顺英认为这与话语标记在句法上的特点有关,即从句法上看,话语标记并不属于某一特定的句法范畴,正是话语标记的这一特点使得它在语用功能上呈现出多样性。那么,话语标记究竟具有哪些功能呢?目前,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尚未达成统一[9]。纵观相关文献,笔者较为认同刘丽艳的观点。她认为话语标记具有语篇组织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这三大元语用功能,它们不可分割,共同作用于交际过程,分别体现了交际主体对语篇连贯的关注、交际主体对不断变化的语境信息的关注和交际主体之间的相互关注。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交际主体在言语过程中所发挥的认知能动性,是交际主体元语用意识的一种外化[10]。下面,笔者从语篇组织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这三个方面对话语标记“打住”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语篇组织功能

话语标记的语篇组织功能主要指话语标记对于所在语篇的连贯性所起到的作用,这也是“连贯”派的主要观点。“连贯”派以Schiffrin为代表,主要在语篇分析的框架内进行相关研究,其核心观点是话语标记的运用可使话语或语篇更加连贯,将话语单元在各个层面上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展现出来,为听话人识别和理解前后关系提供指引[4]。通过考察语料,我们认为话语标记“打住”具有程序性,它在语篇组织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终结交际活动、转接话轮和延续话题这三个方面。例如:

(7)“那么,根据你们对我的了解——”,陆涛发现向南和华子两人在不停地点头,但他仍把话说下去,“你们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华子和向南彼此看了一眼。向南一咬牙:“好人!”华子点头:“朋友!”

陆涛问:“真的?”

华子和向南又彼此看了一眼。

向南低下头:“打住,这么可怕的话题,不能再往下说了!”

陆涛:“哎,我想听真话!真的!”

华子笑了:“回头把你说急了,那咱这么多年的友谊可就土崩瓦解了。”(石康《奋斗》)

(8)立新:怎么保护呢?我有一个提议,我们的节目马上要结束了,节目的最后,由左左,刚才不是让他唱歌,他不是没唱嘛,让他来模仿虎吼,用这种方式警醒大家保护老虎。行了行了,打住、打住,就到这儿吧。感谢各位朋友收听今儿的《话里话外》,立新,还有我们的编辑初阳和左左,希望您继续关心关注咱们的《话里话外》以及北京新闻广播接下来的其他精彩节目吧。(《话里话外》2010-02-21)

(9)戴崴精神一振:“什么事?”

“一亿七千万元的事啊。你有个姐夫在存拆迁款那个银行吧?”

戴崴吃了一惊,连忙摆手:“打住、打住,我姐夫可是个老实人。”(李鸿禾、管虎《冬至》)

(10)记得我们小时候,有一句口号,叫增强人民体质,发展体育运动。现在恐怕没人再提这个口号了吧,可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这样,再过二十年,这波孩子长起来,咱还怎么发展体育运动,还参加奥运会,打住吧,一个个的都跟豆牙菜似的,弱不禁风的,说句再难听点的话,您就不怕东亚病夫这个词又回到自个孩子身上啊。(《话说天下事》2008-10-09)

例(7)和例(8)中的“打住”是终结交际活动的标记,表明说话人由于某些主观或客观原因想要终止会话。例(7)中向南认为要他说实话来评价陆涛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令人为难的事情,可能会影响兄弟情谊,因而表示要终止这一话题。例(8)中主持人立新本来想就保护老虎的方式这一问题多谈一会儿,但因为节目马上要结束了,所以不得不马上结束当前话题,和听众道别,表明主持人和听众之间的交际活动的结束。例(9)中的“打住”主要起到转接话轮的作用,标示前一说话人话轮的结束和当前说话人新话轮的开启,从而使话轮之间衔接自然。例(9)中郁青青询问戴崴“是否有一个姐夫在存拆迁款的那个银行”是为了通过其姐夫的关系搞到巨额拆迁款,戴崴立刻明白了郁青青的计谋并且意识到了该做法的风险,于是在郁青青还没有完成话语之前,用话语标记“打住”打断了对方,这属于典型的抢夺式转接。例(10)中的“打住吧”位于句中,它前面的话语单元表示这波孩子长起来很难发展体育运动,后面的话语单元表示这波孩子的身体素质差,后者是对前者的延续,进一步解释了前者发生的原因,前后表示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可见,“打住吧”在前段话语和后段话语中起着桥梁的作用,延续话题,使语篇前后内容更加连贯,形成一个整体。

(二)语境顺应功能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顺应性理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形式和策略的选择”,而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是人类进行语言选择成为可能的原因[11]。冉永平则将顺应性理论和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结合起来,同时整合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两个过程,强调语境顺应的动态性,提出了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模式。他认为,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过程即语境顺应和关联选择的过程,语境顺应和关联选择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成功交际。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顺应交际语境,具体表现为在话语生成时,说话人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来推进交际的进行,在话语理解时听话人需要寻找最佳关联以获取与说话人交际意图相符合的推理结果[12]。因此,话语标记“打住”的使用是交际主体因动态交际语境的变化而做出的顺应性反应,可以促进交际活动更好地进行。例如:

(11)徐德亮:“什么主意这是,不如改成一段一场,既是开场又是攒底,又过瘾又拿双份钱,就怕让观众砸了场子。”

师傅:“打住,说箱子的事,没让你们琢磨票子的事,那事我说了都不算,你们瞎想什么。”

徐德亮:“据我的推测,那箱子提手上应该有个眼,你们不懂吧,那是暗藏的镜头,专门偷拍用的,小日本坐地铁全拎那玩艺。园子里不让录像了,那卖盗版光盘的怎么办,总得有条活路吧,这拍摄成本增加了,回头D9的又该涨价了。”(赵峰《德云日记》)

(12)“我为什么要吓唬你,我知道你胆子大得很,天不怕地不怕。”解净没有退,反而往何顺的院里走,声音也提高了,“有胆量把你的父亲、母亲、姐姐、妹妹全喊起来,让他们听听你的条件,看着我怎么答应你的条件,日后有人调查也好做个证明”!

“天哪,姑奶奶,你打住吧。”何顺怯阵了,一把拉住了解净,“你先走,我穿上衣服随后就到”。

“我等你一块走。”解净生怕他再耍什么花招。(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13)“去你的吧,嫁你?一个月挣的还不如我多哪!甭管什么时候你身上最大的票也就是五块,发了工资才能见着十块的,嫁你?开玩笑,嘿嘿,简直是回到了万恶的旧社会。”

“打住打住,我说宝儿同志啊,这不像你啊,在我眼里,你是那种视钱财如粪土的人啊,谁越有钱越瞧不起谁,怎么现在这么物质了嘛?这样很不好嘛?”

“去去去,少学那谁说话!也不知道没劲……”(嘿嘿《看完没笑?!你绝对够狠!》)

以上三例分别体现了话语标记“打住”对于语言环境、现场环境和背景环境的顺应功能。例(11)中师傅原本是让徐德亮等人讨论箱子的事情,没想到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把话题转向了票子,这与师傅原有的语境假设不符。于是师傅便利用话语标记“打住”来表明他对变化的语言语境所做出的顺应性反应,以此引导其他人终止有关票子的话题转而回归有关箱子的话题。显然,听话人在师傅的引导下正确地理解了话语意义,很快切回了原有话题。例(12)中解净突然大胆往院里走并故意提高音量,这是何顺没有预料到的结果。他害怕解净会让自己在家人面前丢了脸面,于是在现场语境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立即做出顺应性反应,使用“你打住吧”以期阻止解净的行为,解净据此顺利推理并作出相应反应。例(13)中说话人原本以为宝儿不是物质的人,但宝儿表现出来的样子与他原有的心理认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说话人选择采用“打住打住”这一话语形式来标示自己对背景语境的变化所做出的顺应性反应,从而引导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三)人际互动功能

冉永平指出:“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说话人从‘意’到‘言’和听话人从‘言’到‘意’的相互转化与适应过程。”[12]也就是说,说话人首先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来确定要说什么(“意”),再寻找恰当的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言”),把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听话人;听话人根据自己听到或看到的话语形式(“言”),理解话语内容,再结合相关语境推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意”),然后根据自己参与交际的相关意图做出一些反应。可见,言语交际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社交行为,交际主体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交际活动。话语标记“打住”在交际活动中发挥着人际互动的语用功能,交际主体之间互相关注,体现了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例如:

(14)曹掌柜一时满面通红,惊喜交集道:“哎哟,太好了!”

陆大可赶紧道:“曹掌柜,打住打住,我今天所以没有打发侯管家来,自个儿亲自上门,就是要当面跟你说清楚,你上次和你们东家去借银子,那件事已经了了。前天你又替你们东家上我们家提亲,这是另一回事。借银子是借银子,提亲是提亲,别掺和在一块儿。”(朱秀海《乔家大院》)

(15)初阳:当时没崴脚,但是第一次踏上草皮的球场,左晃右晃,感觉自己不是后卫了,俨然是一个中场的艺术大师呀,正美着呢,一脚踩皮球上,啪唧,摔一屁股蹲。

立新:打住、打住,差不多得了。别这儿炫了,你两下子不怎么样,我告诉你。(《话里话外》2010-06-13)

(16)一看电视里头,宝洁公司的广告,弄点子演员,穿着白大褂,就楞充专家了,这个了,那个了,听我的没有错,什么什么医师协会为您推荐,快打住吧,你们应该请几个保洁人员当你们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广告词都是现成的,宝洁宝洁,保证清洁。(《话说天下事》2009-07-30)

(17)跟外商谈判,咱拿着这组数据冲人家一说,人家立马说了,快打住吧,你先问问这东西你自个信吗。蒙蒙你们自个人也就罢了,快收起来,别拿到国际台面上让人笑话了。(《话说天下事》2009-08-13)

例(14)中陆大可从曹掌柜的神情和言语中推测到曹掌柜可能以为自己是来履行婚约的,但陆大可立马用“打住打住”否定了对方的想法,并解释了自己的真实来意。例(15)中“打住、打住”和“差不多得了”连用,表示说话人不耐烦地想要阻止对方的话语。例(16)中说话人用“快打住吧”表明了自己对于宝洁公司找演员做广告的行为持否定态度,并且对此提出了建议,既表达了自我的观点,又替听众发声,此时说话人和听话人似乎融为一体,情绪渲染得恰到好处。例(17)中“快打住吧”传递了说话人否定性的主观评价,表达了说话人对于对方强烈的不信任甚至是不满。以上4例均体现了话语标记“打住”的人际互动功能,既表达了说话人自我的情感、态度、观点和想法,又体现了说话人对于听话人的关注,帮助引导听话人更好地进行语用推理,从而推动了交际活动的进行。

三、汉语中其它类似的话语标记

汉语中还存在一些意义和功能同“打住”类似的话语标记,如“等等”“等一下”“拉倒吧”“慢着”“得了”“行了”“算了”“好了”“省省吧”等。它们和“打住”存在差别,不能完全等同,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可以同“打住”互换或者和“打住”共现。如例(2)中“打住吧打住吧”可以替换成“行了”“好了”,例(4)中“您打住您打住”可以替换成“等等”“等一下”“慢着”,例(5)中“打住”可以替换成“等等”“慢着”“拉倒吧”“得了吧”“算了吧”,这些成分替换前后语句意思基本不变。又如例(3)中“打住”和“得得得”共现,例(8)中“打住、打住”和“行了行了”共现,这从侧面反映了这些不同的话语标记在某些用法上具有相似性。我们从此类现象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在相同的语境下可以选择不同的话语形式来满足交际需求,这同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四、结语

笔者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就“打住”的话语标记特征和语用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打住”常见于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语形不稳定,存在着不同的变体形式,在语音、句法、语义、语用、语体等方面具有典型话语标记的特征。结合连贯理论、语境顺应理论、关联理论等理论背景知识,重点考察了话语标记“打住”的语篇组织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这三大元语用功能。具体而言,话语标记“打住”可以用于终结交际活动、转接话轮、延续话题,也可以标示交际主体对于语言语境、现场语境和背景语境的顺应性反应,同时还可以促进交际主体间的互动,体现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最后,对汉语中同“打住”类似的话语标记进行了简要说明,认为人们为满足同一交际需求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话语形式。需要指出的是,“打住”不同语用变体间的差异、“打住”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等问题还尚未受到学界的关注,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37.

[2] 李宗江,王慧兰.汉语新虚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134.

[3] 廖秋忠.廖秋忠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2-91.

[4] 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季刊),2004,27(1):25-31.

[5] 殷树林.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和定义[J].外语学刊,2012, 35(3):91-95.

[6]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 21(1):50-61.

[7] 李宗江.关于话语标记来源研究的两点看法——从“我说”类话语标记的来源说起[J].世界汉语教学,2010,24(2): 192-198.

[8] 黄大网.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J].福建外语(季刊),2001, 18(1):5-12.

[9] 卢英顺.“这样吧”的话语标记功能[J].当代修辞学,2012, 31(5):39-45.

[10]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杭州:浙江大学, 2005:34-35.

[11] 于国栋,吴亚欣.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1):11-15.

[12] 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 2004,27(2):28-33.

A Pragmatic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Marker “(打住)”

ZENG Li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The discourse marker “(打住)” often appears in spoken Chinese with different variants. 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five typical features of the discourse marker in phonology,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and stylistics. “(打住)” also has three meta-pragmatic functions, which are textual organization, contextual adapta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Specifically, “(打住)” can be used to end the communicative activity, turn the conversation round, continue the topic, indicate the communicative subject’s adaptive response to the linguistic context, the scene context and the background context, and promo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mmunicative subjects to reflect the subjectivity and cross-subjectivity.

“”; discourse marker; metapragmatic function

H109.4

A

1009-9115(2022)02-0034-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2.007

2021-05-17

2021-11-01

曾莉(1998-),女,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责任编辑、校对:任翠香)

猜你喜欢
语篇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