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实、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三重逻辑论析

2022-03-18 07:02马婷婷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鲁 倩 马婷婷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有效应对全球性危机和挑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厚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以世界历史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根基,在新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中汲取养分,从政治、经济、人文、生态、发展以及安全等多个方面擘画了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旨在携手应对全球性危机与挑战,建设一个责任共担、安全繁荣的新世界。当前,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与其他不安全因素相互交织缠绕使得国际社会面临的环境愈益复杂,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深度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逻辑,剖析其产生的现实逻辑,深刻认识它的价值逻辑,并以此为指导化解当下危机与挑战,推动人类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具有多重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有活力的文化基因,是5000年以来激励亿万中华儿女奋勇争先、开创未来的巨大精神动力,它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与行为,对当代治国理政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厚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基础之上,将“和而不同”“义利相兼”“天下大同”等传统文化精髓科学地融入世界治理体系,进而形成一种兼顾各国利益、维护世界共同繁荣,关照世界共同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由来已久,《论语》中有:“君子和而不同”,《中庸》中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史记·循吏列传》更是提到:“施教导民,上下和合。”可以说“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基因。“和”具体而言指的是允许差异、承认不同、尊重差异,通过协调达到和谐一致[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和合”思想与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相结合的具体阐释,其中蕴含着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涵,强调尊重和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尊重民族、国家之间各方面的差别与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义利相兼”道义观的拓展与延伸,“义利相兼”指的是国与国交往过程中既顾及道义又能够顾及利益。“义利相兼”的道义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礼乐·大学》中提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中说·礼乐》中提到:“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而这些文字是对国家交往之间道义观的阐释和概括,传统文化中“义利相兼”的道义观不仅体现在国与国的交往中,还体现在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传统“义利相兼”的道义观在当今社会的最新阐释,并在传承传统义利观的基础之上赋予“义利相兼”以新的时代内涵,希望各国恪守国家道义,共同构建平等协商、相互尊重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天下大同”思想的再造与重塑。“天下大同”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礼记.礼运》讲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也。”[2]可以说,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寄予了中华儿女对理想世界的美好祈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不谋而合。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西方以往世界历史理论和世界历史思潮进行批判继承,在此基础之上,经过系统阐发和论述进而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内容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相对独立的区域性历史逐步转向相互影响、相互独立的共同体的世界历史的趋向走势。[3]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各国不断跨越空间的障碍,由原始封闭的状态逐渐走向各民族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状态,各民族历史也就变为世界历史。现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国之间彼此依存的程度空前加强,各国交流交往的跨越性和世界性更加深入,世界一体化和整体化趋势不可逆转。

马克思共同思想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共产党员宣言》中系统地论证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他指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共产主义又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的共产主义具体而言就是构建自由人联合体,这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希腊哲学家和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家相关思想的基础之上,深度剖析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进而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自由人联合体”指的是一种人类社会的生存模式,是马克思预言国家消亡之后人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全新形态,它兼顾了个人自由和集体归属,是马克思追求的真正的、最理想的共同体。[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5]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社会形态的最终归宿,资本主义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形态的不断进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体终将会替代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人类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回归本质,实现彻底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批判继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之上,立足于人类社会的现实与未来,是当前变革社会秩序、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价值遵循。

(三)中国历届主要领导人外交思想的总结与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届主要领导人在70年的外交实践中积累并形成和发展了以“和平共处”为核心的一系列外交理念。作为党的第一届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奠定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基础。毛泽东提出:“不论大国小国,互相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友好的和互助互利的关系,而不是不平等的和互相损害的关系。”[6]他认为,国家不论大小、不论强弱,在国际交往过程中都应该以平等尊重为基本遵循。此后,周恩来则完整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的重要决心,奠定了中国外交理念的根本准则。邓小平延承了和平共处外交准则,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7]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家之间争端的解决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均需要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爱好和平的国际形象。江泽民则在继承邓小平和平发展外交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要尊重世界多样性的思想,他指出:“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8]他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呼吁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应该承认并尊重彼此文明、制度以及发展道路方面的差异和不同,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之上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促进世界的共同繁荣。胡锦涛同志总结与沿袭以往外交理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输送了新鲜血液。他指出,只有世界所有国家团结合作,责任共担、机遇共享才能建设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9],胡锦涛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为各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制定了具体的行为准则。

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的外交思想均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在总结以往外交经验和结合当前具体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大国外交的重要旗帜和方向,与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念一脉相承。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逻辑

(一)世界格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走向末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实现了高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而西方国家的整体实力有所下滑,这使得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呈现出趋于平衡的态势,国际格局逐渐朝着和平发展的方向迈进。世界权力的深刻变化重塑着世界格局,使得世界各国长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之中,日趋民主的世界关系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可能。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享受着它带来的红利,也面临着它带来的风险。经济全球化致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生产要素在全球内的流动加快,但也导致各国在全球化的不平等现象加剧,全球范围的贫富鸿沟不断扩大,金融风险和资源危机更加严重。因而,更好利用全球化的有利影响,规避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是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规避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积极引导全球化朝着有利方向进行需要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全球化规则机制,需要各国树立携手合作,实现共赢的发展理念。三是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在经济活动中发生激烈的交流与碰撞,世界各国亟需树立一种相互尊重、交流互鉴的文明观。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偏见与误解只会引起冲突,引发战争,相互尊重、交流互鉴才会促进各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繁荣昌盛。世界各国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用“和而不同”的眼光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但实际过程中部分西方国家在国家交流中往往带有歧视和偏见,一些国家甚至推动文化霸权,严重妨碍了世界文明的健康发展。持续推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国际社会避开以往“霸权文明”的老路,在遵循人类文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新路。四是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涉及信息、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也需要注意到,科技的发展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潜在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国际社会需要构建更加和平安全、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应对科技革命持续推进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因而,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个应对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方案,为解决国际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指向。

(二)全球治理面临新困境。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层出不穷的风险和挑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人类不得不采取措施应对挑战。首先从政治领域来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排除异己、干涉别国内政甚至挑起国家之间的争端,严重背离了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极端势力仍有残余,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极力挑动不同民族、国家以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的稳定发展。其次,从经济领域来看,自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速缓慢、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部分西方国家奉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多边贸易治理机制受到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发展受阻[10]。此外,新冠疫情的发生对世界经济造成强大的冲击,疫情防控所带来的停工停产造成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震荡甚至断裂,全球资源配置体系在其影响下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衰退期。从生态环境领域来看,环境问题愈益严重,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三废”污染等问题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此外,人类社会还面临着粮食安全、网络安全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等危及人类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挑战。我们共同生活在安危与共的“地球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一个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案和思想理念作为指导,引领各国摒弃意识形态的偏见,以超越国家、民族、文化界限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立足于全人类的高度,携手合作、群策群力,共同寻找出应对问题的最佳方案。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逻辑

(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国际形势呈现出日益复杂的态势、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和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构建一个适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和平稳定国际环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日渐突显。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早已突破民族和国家的限制,越来越成为更加紧密的共同体,在危机和挑战面前,任何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成为置身之外的局外人。因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具备全球视野,站在国际社会的高度,密切关注国际社会的形式变化,不断提高自身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纵观人类发展史,中华民族在天文、数学等众多领域位于世界之巅,创造出无数辉煌,但是近代以来,由于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国力日渐衰微,后在列强的蹂躏和战争的影响下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改革开放以后,对外开放布局逐步得以调整,国际视野逐步开阔,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在一些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如今,我们愈益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但是波诡云谲的国际大环境却成为最大的阻碍。在西方国家主导下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模式中,西方国家一直位于主导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弱势地位。在国强必霸思维和传统意识形态偏见的作用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各国的共同利益为重要关切点,呼吁各国团结协作,实现互利共赢,成功避开了“国强必霸”和“修斯底德陷阱”,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范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关系各国利益诉求,关系着全世界人民的民生福祉,关系着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良好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对于解决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应对世界变局至关重要。现今,国际社会波诡云谲,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与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民族地区冲突、宗教矛盾以及生态危机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国际环境日益错综复杂。当前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依旧是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奉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充满着浓厚鲜明的霸权主义色彩。当下,旧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难以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深刻变革现有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的新秩序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为解决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挑战提出的智慧方案,是一种全新的全球治理观,它强调以合作共赢代替赢者通吃,以合作共赢代替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蕴含着构建国际新秩序、新治理体系的理想蓝图,充分彰显了中国为建设良好国际关系的决心与责任,契合了构建国际新秩序的需要,极大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三)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文明持续发展。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了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经济基础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文明是在物质基础之上建立和发展的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经济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强烈冲击,世界经济一度出现“停摆”状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平台和契机,为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一带一路”战略是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方案,东连亚太经济圈,西与欧洲经济圈紧密相连,全程涉及64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开展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信息互联互通等活动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产品、资源、资本以及人员的流动,使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搭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其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长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话语体系,以西方中心论为核心的论调过度强调物竞天择、此优彼劣,而漠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可能性,这不仅背离了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也成为人类文明长久发展的桎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超越“西方中心主义”论调的一种新的文明观,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重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和谐共生,既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为昭示人类文明发展多向性提供了指向。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文明应对危机和挑战贡献了中国方案。目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有残存,区域问题、民族问题错综复杂,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面临诸多危机和挑战,但是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存在一定缺陷和弊端,致使人类在这些危机与挑战面前感到十分无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指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安全、生态以及公共卫生等领域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方案,对当前人类社会亟需解决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做出了积极回应,为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非空穴来潮,也并非对西方话语体系和以西方为主导国际体系的简单拆解与重构,而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全人类的高度,对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做出的深远思考和理性判断。现今,人类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世界格局深刻变革、全球治理面临新困境,人类社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挑战的具体方案,更是加深各国交流合作、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现实指南。世界各国应该不断增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为建设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