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剀谈

2022-03-18 07:02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调和李大钊马克思主义

吕 霞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在100多年前积贫积弱、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时期,李大钊等人最先意识到若想革命成功,必须进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开启民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李大钊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并燃起了他文化救国的希望,他勇担先进文化重塑与发展的重担,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组建政党,从此以后彻底唤起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李大钊在文化选择上经历的转变,是近代以来无数爱国志士探索救国道路的必然继承,代表了中国人文化自觉的伟大开端,也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开启。

一、李大钊文化思想特征

(一)批判性与继承性。五四时期的中国,中西文化交汇,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中西文化入手,对各种文化进行审视辨别,以期找到中国文化的出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旧文化,认为法国文化是西方文明的集大成者,主张全盘西化。而在一战后,随着西方破产论的出现,原本主张辩证对待中西文化的杜亚泉,思想开始动摇,转而寄希望于中国传统文化。面对复杂的各个流派及主张,李大钊没有盲目倒向一方,而是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他既没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也没有完全肯定西方文化,而是主张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对两种文明既有批判也有继承和创新。他提出要在吸收西方文化科学、民主等积极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吸收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同时他也特别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文明的概念。

(二)包容性与开放性。李大钊主张:“以异派之所长补本身之所短,世界新文明始有焕扬光彩、发育完成之一日。”在这一过程中,李大钊并没有全部否定中国文化的优长,而是希望能够探寻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发扬。一战的爆发,使西方文明的弊端不断显现。为了克服中西文明的弊端,吸收中西文明的优长,李大钊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起来,进行一种调和,即文化调和论思想。这样既要吸收自由、平等民主思想、政治方案等西方文化有利的一面,也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体现了其文化思想的开放性特点。同时,在文化调和上,李大钊主张不能将新旧文化完全割裂,要一方“让”着另一方,体现了他文化思想包容性的特点。

(三)时代性与创新性。从最初批判封建文化转向借鉴西方文化到转向主张东西文化调和,再到提出第三文明,服膺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的文化思想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民国初年以来,康有为等人主张将孔教作为国教,李大钊对其进行了批判,当发现东方文化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时,李大钊开始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民主精神。一战结束后,西方文明弊端日益显露,李大钊再次提出东西文化调和的主张,可是现实实践中调和并不能真正起作用,此时恰逢十月革命爆发,李大钊转而研究十月革命,并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文化找到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不难看出,李大钊对文化的选择体现了时代性与创新性的特点。

二、李大钊文化思想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文化自信。

在100年前积贫积弱、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时期,李大钊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预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并坚信我们必将走向富强,必将走向人类文明的巅峰,这也昭示着文化自信最初的萌芽,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曾为世界做出过重要贡献,也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李大钊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对传统文化感情深厚,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去除封建主义束缚、开启民智,这也是以李大钊为首的早期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当西化派提出全盘西化观点后,李大钊客观理性地分析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利弊,一方面肯定东方文化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汲取西方文化科学、民主等先进理念,再一次提出了调和东西文明的文化调和论。对东方文化积极方面的肯定就源自李大钊对中华文化深深的自豪感。当发现调和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通过对比、扬弃东西文明,最终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为中国文化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续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并以其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李大钊在文化选择上主张借用外来文化,以实现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与全盘西化派不同的是,李大钊认为应打破东西文化偏见,抛开种族血系分别,铲除种族根性偏执,“启发科学的精神以学真理,奋其勇气以从事动性之技艺与产业”,“时时创造,时时扩张”。这是有选择的引进,学习西方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深入研发,创造出属于我国的新技术,从而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真正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李大钊指出,在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上,既要有“容人并存的雅量”,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这为迷茫的中国指明了未来文化发展的理路,为世界文化做出新贡献。这其中也蕴含了李大钊文化思想借用外来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民心、取得最终胜利的法宝。

100年前,面对东西文化交汇、矛盾重重,全盘肯定或否定东西文化的论点争论不休,李大钊坚定内心信念,坚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这对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被注入了先进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党的文化建设思想。100年后,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既要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提升文化自信,也要在弘扬革命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升文化自信,还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力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让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发挥创造主体作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调和李大钊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李大钊
Orlicz空间中A-调和方程很弱解的LΦ估计
二维Lipschitz区域上一类带Lp边值的非齐次多调和Neumann问题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调结”到“调和”:打造“人和”调解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