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思政视角下民办高校“四史”教育路径探析

2022-03-18 07:52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四史民办高校精准

钱 冲

(1.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2.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知古鉴今,以史资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民办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一方面,可以使青年学生更加明晰“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要坚持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可以让青年学生深刻感受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日渐幸福的来之不易,进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知史爱国、知史爱党、知史爱民,增强大学生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精准厘清:民办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深刻内涵

民办高校依据自身独特办学思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当前,在民办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不仅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而且能够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修养、思想境界和知识技能。

(一)政治教育,理清历史脉络,培育有用人才

民办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要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四史”学习教育不是简单的学习历史,而是通过“四史”学习,厘清历史发展脉络,加深对党的感情,感悟党执政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实践行动,使自身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不懈奋斗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自身建设史。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的重要基地,民办高校通过开展“四史”进课堂和相关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四史”学习凝聚全党全民之心、激励全党全民休戚与共、汇聚发展磅礴力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培养政治素养、树立政治意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真正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在民办高校开展“四史”教育,不仅可以更广泛地为党的思想政治理论路线政策传播助力,而且能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新的后备力量。

(二)德育教育,抓好立德树人,实现铸魂育人

民办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要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从弱到强,幼稚到成熟,历经百年风雨,铸就百年辉煌,靠的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早期革命年代,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彻底革命精神。在建设和改革时期,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与发展,创造性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均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和平年代,他们没有经历过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困难和障碍,更没有经历过革命和战争的洗礼,导致部分学生对党的精神和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当前,在民办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就是要用党的百年奋斗史让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学会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自己,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在具体实践中,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方向,得出历史结论,把人生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最终实现知识、价值、行动的有机统一。

(三)知识教育,夯实基础知识,提升理论水平

民办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要充分引导学生熟悉共产党的百年历程,通过“四史”学习,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理论水平。“四史”内容丰富,知识面较广,不仅是高校学生各门学科登堂入室的基础,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一方面,“四史”不仅是一部简单历史,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探索史和求知史,各行各业各学科在百年历程中都有惊人突破,并取得丰硕成绩,通过对这些榜样和资源的学习利用,能够夯实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打牢求知求学的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到今天,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那些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失败、半途而废的国家,都是因为没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没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四史”作为一部见证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历史,通过学习和研究,能够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认识世界能力。

二、精准分析:民办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重在实际成效,民办高校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强党组织领导,联系学校实际,让青年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一)知来路,了解百年党史

民办高校的学生和公办高校学生一样大部分来自高中考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略有了解,但缺少系统而全面的学习机会和时间。他们属于“00后”,是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成长的一代,部分学生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党的初心使命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民办高校通过“四史”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育,为当代大学生补上党史知识课,让他们从百年党史中,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的艰辛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让他们知道党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谋幸福谋复兴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进而在内心真正怀揣一颗永不熄灭的爱党、爱国之心。

(二)明方向,坚定职业自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民办高校的学生群体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相对公办院校的学生,他们对所在院校和专业性质缺乏一定底气和信心。2021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的权利。[1]当前,我国已把民办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教育战略位置,民办高校借助此次“四史”教育活动,要把党的百年历史和艰辛历程有效联系到现实生活实际,指导学生从我们党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无论是挫折还是失败,都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在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获得启迪、汲取智慧,让青年学生学会扬长避短,化困难为动力,并鼓励他们只要锁定目标,坚定职业自信,就一定能在社会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启新程,明确肩负责任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培养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应当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并肩负起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时代重任。“四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四史”融入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实践,应从历史角度认清中国共产党的传统美德和时代任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同时,民办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四史”教育指示精神,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以史促学,弘扬党的精神,践行党的初心,不负党和国家的期待,并及时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自信,确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在校期间的努力学习,打好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在毕业之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

三、精准思政:民办院校实施“四史”教育的路径探析

精准思政作为一种新思政教育理念,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具体问题为抓手,对个体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民办高校“四史”教育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开展。

(一)教育对象精准化,实现“师”与“生”的兼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民办高校自身实力的不断提升,民办高校的生源越来越充足。但由于学生来源渠道多元化,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尤其是当前“00后”的一批学生,他们在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生活方式等方面和以往的学生差距较大,如不对他们的年龄构成、知识背景、需求偏好进行精准分析,“四史”教育的效果和意义将大打折扣。首先,学校应利用既有的网络信息技术,对“四史”教育的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和定位,并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刷选、分类、综合,进而全面了解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教育背景和需求偏好,最终定制具体的“四史”授课计划。其次,民办高校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队伍匮乏、教师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开展“四史”教育之前应系统对在校教师存量、学科专业、学历层次进行分析和刷选,并适当通过专业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方式弥补“四史”教育中面临的师资力量短板。最后,将大数据分析后的学生对象按层次和类别与“四史”专业方面的教师进行有效匹配,开设有差异、分层次的“四史”课堂,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四史”教育,最终实现教师对象和教育队伍的精准对接。

(二)教育内容精准化,实现“供”与“需”的衔接

民办高校的“四史”教育,需要以本校的学情、学风、校风为基础,以本校不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情况为依据,通过对“四史”内容的精选和定制,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四史”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首先,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依据当前所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情况,将“四史”学习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让“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学到“四史”的基本内容。其次,开设专业的“四史”课程,民办高校一些特殊专业和专科层次的学生,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的科目和课时较少,很难将“四史”内容融入专业课,为进行全面的“四史”学习教育,可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对这些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因材施教,开设专业的“四史”课程。再次,选用合适的“四史”教材,当前有关“四史”教育的教材和辅导用书类目繁多,在选择权威教材时,为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化,可借助大数据平台、网络信息等技术收集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编写有针对性,更易于本校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四史”教材。

(三)教育方法精准化,实现“情”与“意”的结合

民办高校学生在入学录取分数方面与公办院校相比普遍较低,其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也相对较弱。而“四史”内容所具有的理论性强、知识面广等特点,对民办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方法提出了一定要求和挑战。首先,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前“四史”学习线上资源(学习强国、纪录片等)较丰富,将线上资源合理引入教学实践,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力。其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四史”社会实践,“四史”学习教育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做到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因此,在“四史”进课堂的基础上,民办高校应依据学校具体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校外文艺演出等活动中,形成浓厚的学习党史氛围。最后,营造学习氛围,充分利用横幅标语、电子屏幕、宣传栏等媒介开展党史学习宣传,让学生全方位地融入到红色文化的学习氛围中。针对课程中涉及的较为笼统和宽泛的知识点,可邀请“四史”专家、教授、老干部、老红军开展学习讲座,让学生在思想上共振,感情上共鸣,行动上共进,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四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四)教育目标精准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民办高校开展“四史”学习,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用好历史方法论的同时,应重点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本领,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2]首先,开展“四史”知识竞赛,学史、知史、悟史。学是前提,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要在学和知上下真功夫,让学生切实学好历史知识,形成科学历史认知,而适当开展“四史”知识竞赛等活动,能有效检验学生“四史”学习的基本情况。其次,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通过“四史”学习,学生要在反思中形成大历史观,并悟出自身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从而以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随时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最后,坚定信念,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学知在于用,思信在于行,民办高校开展“四史”教育,主要目的要让学生用大历史观认知当下、展望未来,因此,检验学生的党史学习成效,重在查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能够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忘初心、勇担使命。

(五)教育反馈精准化,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四史”教育是推进学史明理和以史鉴今相统一的过程[3],为及时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时效性,不仅要在“四史”教育前和教育中进行精准分析和精准对接,而且要在“四史”教育结束后对教育效果进行精准反馈。首先,对“四史”教育主体进行反馈。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四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进行分析、汇总,及时掌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整体情况,通过这些反馈信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及时调整、优化,最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对“四史”教育方法进行反馈。一方面,通过对学生教学反馈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利用同行评教的方式,接受同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最后,对“四史”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进行反馈,借助大数据技术,了解学生对热点新闻、热点事件的观点和立场以及在校内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同时,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毕业后的工作表现进行跟踪调研,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及时反馈到“四史”教学中,进而更好的实现“四史”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四史民办高校精准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