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族字的系联性与指向性探析

2022-03-18 08:25李金蓉蔡永贵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表义声符引申义

◎李金蓉 蔡永贵

先前“吾”字相关的研究集中在与人称代词“我”“余(予)”等的更替使用上,考察语料跨度在先秦至西汉时期,少有从本字视角动态考察“吾”字的性质及其孳乳发展过程。周秦时代社会的急剧发展,促使“汉语单音语词大量滋生,词的派生又大大推动字的孳乳,形声字大量产生。”[1]事实上,以形声字统括这一时期的孳乳字,实则有失偏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下称《说文》)六书之外,将部分汉字划入“亦声字”的范畴,声符表义说由此萌芽,晋杨泉《物理论》有意识地将“坚、紧、贤”并列说解,沈兼士称之为“世谓是说为开右文之端绪”,[2]王圣美首倡“右文说”,是对声符表义说的一次尤为重要的理论探索,清段玉裁的“凡从某声字皆有某义”说,诸如此类都在不同角度对汉字形声字中的表义“声符”尝试说解,并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蔡永贵先生在汉字字族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到所谓的表义“‘右文’即母文”,[3]指出“过去所说的表义声符却原来是母文,新孳乳的字是在母文基础上产生的。”[4]给由来已久的声符表义说做出了答案。那些表义的“声符”,就是最初的母文,母文记录了所记词的本义及其引申义,而汉字记词过多,就会导致字词之间表义清晰度的降低,“解决字词之间的游动性的途径只能是加强字与词间的固定性,使专字表专词、专字专用。”[5]为提高汉字的识别度与记录词的精准度而产生的孳乳字与源词(与派生词相对的词)之间,存在着音义上的联系,最初记录根词(文献语言范围内其他派生词源头的词)的字在其孳乳过程中,为了尽量显示词的派生义,往往在源字上增加与派生义相关的义符(类属偏旁),母文正是在这一孳乳的过程中实现对同族孳乳字形音义的系联。

基于此,我们立足形声字大量产生阶段,以《王国维遗书·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为线索,以收录了汉字丰富的孳乳材料的《说文》为字料,确定了从吾得声的“、语、齬、敔、啎、圄、梧、晤、衙、寤、、悟、鋙、、郚、浯、”18个字,从中甄别出隐藏于形声字中的母文类属字,在“吾”族字的动态孳乳过程中,探究母文“吾”的系联性与类属标志的指向性。

一、“吾”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吾”的本义

吾,《说文·口部》“吾,我自称也,从口,五声。”西周金文字形作、,战国晚期金文作,小篆作。从早期字形来看,“吾”字上部分从或,马叙伦指出:“伦按为之异文。”[6]因此上部分即“五”,但这里的“五”并非《说文》“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之义。在原始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就开始运用一些较为抽象的记号表意,尤其是-、=、≡之类的记数记号。这些记号为人们所常用后,原始文字产生时,“少量流行的记号被吸收成为文字符号”,[7]而作为造字的因素,“吾”所从的“五”就是由原始符号中记录数字“五”的符号×转化而来。正如裘锡圭先生所言“古汉字里‘×’(五)、‘∧’(六)、‘+’(七)、‘’(八)这几个数字的前身,很可能就是原始社会阶段用来记数的记号。……记号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词没有内在联系。”[7]因此“吾”字意义由所从的“口”来联系。“口”与说话相关,高田忠周在《古籀篇》曰:“吾实语字古文。凡言部字。古文多皆从口。而后人或亦加言。其例甚多。吾语亦当此一例。《说文》,論也。从言。吾声。言下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論下曰议也。议下曰语也。此语者。交互错综之言也。然字元作。从口×。×亦声。×五古今字。故吾古今字。而借吾为我。渐恐混同。又作从言语字。以为言语专字。于是乎吾语分别。吾字本义隐矣。”可知,吾是语字古文,吾字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义。

由此,通过考证古文字形及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吾”字是“语”的古文形体。语,《说文·言部》:“语,论也。”《段注》:“语,论也。论,议也。议,语也。”《说文》在“言”字下作注:“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语”即言语间的相互辩论,故“吾”字本义即“辩论”。

(二)“吾”的引申义

吾,本义为辩论,辩论时双方所持观点不一,言语间的交锋,必然伴随着情绪和话语上的相互抵触,因而“吾”由本义“辩论”引申出“抵触”义。《段注》:“语者,禦也。”《系传》:“语者,午也。言交午也。”即言语上的抵逆。又因言语双方的对抗,形成了一种势均力敌、相互对峙的状态,《诗·大雅》有言:“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注曰:“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故而引申出“相对、平衡”义。至此,我们认为“吾”字是“语”的古文。“吾”字本义为“辩论”,引申出“抵触”义、“相对、平衡”义。

同时,通过对“吾”第一人称代词这一文献义的历时考察,发现“吾”最早见于毛公鼎:“以乃族干吾王身”,[8]今存文献中“吾”字“始见于西周晚期的《周易》,只出现了1次。”[9]即“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这表明“吾”至迟在西周时期就已用作第一人称代词义使用。“春秋金文中‘吾’共出现7次,战国时期的语料中,‘吾’共出现了2207次,常用作第一人称代词。”[9]高田忠周《古籀篇》:“《说文》吾下曰‘我自偁也’,此假借为我,亦犹以予以余为我,后世吾字专为我字义,本义专以語字行矣。”可知,“吾”字至迟自西周时期就已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我”,并广泛运用于战国文献。

二、以“吾”为母文,以母文本义“辩论”为义核

语,《说文·言部》:“论也,从言,吾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下称《段注》):“语者,御也。如毛说‘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如郑说‘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高田忠周《古籀篇》:“言部字古文多从口。詥即其类也。”古文从口的字,后从“言”。今按,“语”即言语间的相互辩论,“吾”是“语”的古文,在母文“吾”字形体上添加“言”,构成“语”字表示“辩论”本义。

三、以“吾”为母文,以引申义“抵触”为义核

龉,《说文·齿部》:“龉,齿不相值也。从齿,吾声。”《集韵·鱼韵》:“龉,齿一前一却。”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下称《约注》)“龉”字下注:“龉之言啎也,谓齿前后相啎逆也。”今按,龉即牙齿同排参差不齐者相互抵触,上下齿亦相互抵触。

啎,《说文·午部》:“逆也。从午,吾声。”《段注》:“啎,屰也。屰各本作逆,今正,逆,迎也。屰,不顺也。”今按,《约注》:“徐锴曰‘相逢也。’舜徽按:此训啎为逆,逆者,迎也,即相逢之意。凡人相逢,必面相对,故引申有敌对义。因之偁不顺亦曰啎逆也。”

敔,《说文·攴部》:“敔,禁也。一曰乐器椌楬也,形如木虎。从攴,吾声。”《段注》:“敔者所以止乐。”《书·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孔颖达疏:“乐之初,击柷以作之;乐之将末,戛敔以止之。”今按,敔是终止宫廷乐曲的乐器,演奏时以木尺划拨背部鉏鋙,使两部分相互抵触以示乐曲终止。在西周金文中发现“敔”字,也印证了乐器敔在那时已经出现。

圄,《说文·囗部》:“圄,守之也。从囗,吾声。”《玉篇·囗部》:“圄,禁囚也。”囹圄之圄本作圉,《说文·幸部》:“圉,囹圄,所以拘罪人。从幸,从囗。”圉字从是手铐之形,“圄字从吾声,似可以看作把母字的意符改作音符的分化字”。[7]选用吾作声符,正是由于看到了母文“吾”的“抵触”义。今按,圄是关押有罪之人的地方。

四、以“吾”为母文,以引申义“相对、平衡”为义核

梧,《说文·木部》:“梧,梧桐木。从木,吾声。”《释名·释宫室》:“梧,在梁上两头相触啎也。”《汉书·司马迁传赞》:“或有抵梧。”颜师古注:“梧,相支柱不安也。”今按,梧即房梁上起支撑作用的横木,两端与墙壁相抵,其作用在于维持房屋的平衡与稳定。

晤,《说文·日部》:“晤,明也。从日,吾声。”《段注》:“晤者,启之明也。”《诗·陈风》:“可与晤歌。”毛传:“晤,遇也。”郑笺:“晤,犹对也。”今按,启发使之明白,从不明白到晓悟,存在心境上的相对关系。今天“晤”字常用作晤见、会晤、晤谈、晤面,亦是人与人对而坐论之义。

衙,《说文·行部》:“衙,行儿。从行,吾声。”《玉篇·行部》:“衙,疏远儿。”《约注》:“舜徽按:‘衙之言鱼也,谓如鱼之相贯而行也。故引申有行列义。’”今按,人排列成行,鱼相贯而行,蜂排列为蜂衙,牙旗排列为衙门,无一不呈现为个体间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持相对平衡。

悟,《说文·忄部》:“觉也。从心,吾声。”《玉篇·心部》:“悟,觉悟也。”今按,五官有所了解,传达至内心,明白晓畅,达到了“神有所思”与“心有所悟”的相对平衡。

五、待考的“吾”声字

《说文》从“吾”得声的字,还有一部分因时间久远与文字资料的缺失,现尚未能将它们与“吾”族字母文本义及引申义很好地系联,故暂且认为它们是以“吾”为声旁的形声字,以待后续考证。这样的字共有四个。

浯,《说文·水部》:“浯水。出琅邪灵门壶山东北入潍。从水,吾声。”今按,浯为水名。

郚,《说文·邑部》:“郚,东海县故纪矦之邑也。从邑,吾声。”今按,郚为地名。

《说文解字》中的吾族字,在母文“吾”字的基础上,通过添加明确意义所指功能的类属标志“五”“言”“齿”“午”“攵”“囗”“木”“日”“行”“”“宀”“忄”“釒”而孳乳出十四个母文类属字,它们的读音与“吾”相近、字形与“吾”相承、字义与“吾”的本义“辩论”、引申义“抵触”、“相对、平衡”相关联。类属标志的出现克服了同一个汉字因所记词义过多而意义模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字分工的精细化和规范化。

字族理论有效地厘清了汉字研究领域在词汇派生阶段因记录词的汉字大量孳乳而带来的字词对应的繁冗关系,对今后汉字在形音义三维研究、汉字综合数据库建设和汉字教学等实践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表义声符引申义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耐”字原是剃胡须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声字声符特点的应用
画说汉字——摆(bai)
汉语借形表义词论析
英文摘要(Abstracts)
网络新字构成的理据分析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罕见韵书《声均表》古韵研究
也谈文字的本质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