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对孩童启蒙教育的价值研究

2022-03-18 10:23朱晓惠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孩童李白古诗

◎朱晓惠

古诗作为古典文化的精粹,无论是美的感受还是传递先贤智慧来看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古诗不仅是先贤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重要组成与文化表征。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诗歌尤其古诗,既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古代智者的怀念。尤其是在小学启蒙时期,将诗歌中的境与情通过多方面的解读,用比喻与联想以及背后的故事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打开领会美的大门。所以对于小学的诗歌启蒙教育尤其要注重诗句背后的内涵,带领孩童去领会作者的感情和想象。

一、以古诗意情之美塑孩童求知之心

在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所用到的手法并不会极为高深,不会出现隐晦的暗喻或是各类代指。大多课本中出现的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是直抒胸臆的,比喻、用词都是贴近生活的。这不仅是因为考虑到诗歌启蒙时小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也是为了更好去引发孩童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去将诗歌语言的美感传递给学生,而不仅仅是要求背诵,机械性的朗读背诵起到的效果往往是反向的,诗歌的学习绝不只是要知道这些是什么字,更是要明白如何用这些字能组成优美的语言,传达心中的情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诗的语言凝练且韵律优美、情蕴丰富,许多诗句中字词所表达的含义往往都是千锤百炼而成,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控好这些“诗眼”才能更好的领会当时作者的情与思。

在讲解诗歌时,一方面要能让学生明白当时的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与理念,另一方面去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课堂氛围,在诗歌的意境中去感受诗歌语言之美,与古典文化相识相伴,表达自己的惬意。诗歌是将最深的感情用最简练的语言去表达的,往往几十字的绝句背后的身世浮沉与思想感情,如果用文章叙说能洋洋洒洒写出数千言。但诗歌的魅力正是在这短短几十字的诗句中便能让人身临其境,共情悲喜。

例如杜牧的《山行》中,用“远上”来表达山的遥不可及,它远离尘嚣与日月为邻与风雨相逢。故而古诗中山的意象一直都是巍峨与超然的,它寄托了诗人对恬静美好的追求与不浮沉于世的决心。如辛弃疾所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以青山表风骨与志向,而《山行》所用“寒山”字面解释是冷落寂静的山,作者不辞辛苦只为一睹寒山,既体现了自己对于山林叶色的向往,也将一派缥缈山色之境跃然纸上。

“远上寒山石径斜”远离尘嚣的远山,静谧的小径幽色弥漫。诗人寥寥七字便塑造了一方净土,不仅用寒、远、斜来衬托环境同时还表达了自己高远的志趣。之后的一句“白云深处有人家”,云上更添缥缈之感,维持着山的神秘也激起了人的好奇。白云深处的人家又是怎样的与世无争之人呢?所以在启蒙教学时,对于组成核心意境的词要反复让学生们品味、联想、揣摩。最后再通过展示一些寒山秋景,山林小径的图片,将学生代入情境之中,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是境的层面,这然后就到了情的层面。“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停、一坐便完美体现了诗人的闲适,能让他停下脚步的是那火红的枫叶,在写景中秋大多都带着一股萧瑟之感,但诗人却偏爱这枫叶之秋,他享受着这片宁静,将晚霞枫叶的自然美融入自身的情感美使其水乳交融更增韵味。说完了诗人对秋景的喜爱便自然而然衍生出一个问题,为何他会对此景生此情?而小学生的求知欲是最为旺盛的,为他们展示不同角度下远景、近景、特写的枫叶图,与清静的寒山相对那如火般炽烈的枫叶正应了结尾那“霜叶红于二月花”。他们便能够更多地体会这首古诗中的境与情,也为他们插上了一双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绪会飞向那满山遍野的红叶下,飞向那白云深处的寒山中,那枫叶的红是如火还是如玫,那缥缈的山是如何的神秘。通过情景的解读,塑造出他们对于诗歌表达的求知欲,因为精炼的诗句往往能表达文章难以表现的朦胧美,这也间接培养了之后他们对于遣词造句与写作的能力。

二、以诗人背景与时世让孩童悟诗歌之境

一首诗歌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慷慨悲歌都是诗人结合自身的背景,将情感通过诗的语言表露而出的,这其中可能隐晦也可能不加修饰,所以了解诗歌作者的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对理解古诗鉴赏古诗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对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了诗人背景对诗歌风格的影响,并且为了节省时间一般将这些知识列为课外知识,让学生自己去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而这样对于诗歌启蒙学习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如果将古诗的创作置于一个广袤的社会时代背景下 ,再介绍诗人的境遇,尤其是小学生这样还处在对于故事求知欲极为旺盛的年纪,经常听到有人会说梦回大唐,而这也正是对盛唐的诗歌天地的向往与追求。所以这样去介绍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就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李白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全文透露着乐观豪迈的感情,而这结合李白的身世更是不难理解。李白被誉为诗仙,一生处在唐朝最为鼎盛之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歌创作衍生出了被后世称为“盛唐气象”的风格。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一是浑厚,二是雄壮,通过对景物宏伟夸张表达来体现自身一派豪迈之情与浩然之气,李白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所以他的诗歌中会不吝对河山的赞美,赞美那雄伟瑰丽的河山就像拥抱盛世一般。“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天门山像被滚滚长江之水劈开一般,这是多大的气魄才敢想敢写,就像他也曾大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那般震撼。而这天门也代指天之门户,长江水击天门像是冲开了一条天路一般,李白这样大胆的描写在之后的时代是很难见到的,而盛唐恰恰给了李白这样的条件能让他尽情展现才华与豪气。不仅仅是李白,盛唐的边塞诗更多出现的也是对大漠之景壮丽雄奇的描写,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十字描绘出边疆沙漠的壮阔雄奇之景,意境极美、而气象极壮、境界极阔。边疆大漠,浩瀚无边,烽火直上,长河横贯,落日苍茫,连续四个意象的组合,既有孤寂之感、又有雄浑之境,让人无不联想到边塞之景是何等的辽阔与壮丽。这些千古名句无不与当时的“盛唐气象”密不可分,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也为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了解时代背景是诗人与诗歌的应运而生以及理解诗风的成因与意象含义的先决条件。

时代背景之后便是诗人的身世背景,说到李白最多的便是飘逸豪迈,他生于西域碎叶城的富裕之家,自小见惯了西域的风土人情也造就了他的性格与诗风。他曾自喻侠客“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李白《侠客行》),那是他对拯危济难、出世立功生活的向往,而他最终即使在万卷唐诗中也如流星般耀眼,闪烁了一个时代。他有济世之志却也怀才不遇苦闷过,在得到君王召见时他喜不自胜直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像一个得到赞赏的孩子一样。但很快被赐金放还的他也是满腹牢骚“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李白《古风·其十五》)这几乎就差将怀才不遇几个字写在脸上了,而这也是还原李白这么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关键,遇到美景会赞叹碰到不顺心的事会满腹牢骚,他与我们并没有那么远的距离。而如果对李白的了解只停留在豪放派诗人上,那就很难理解当时他心中苦闷的心情。所以读懂一首诗,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与人物经历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不只是课外知识更是诗人的心声,是时代的回音,一首诗的产生,总有它的时代背景。因此,学习古诗首先得了解时代背景。只停留在刻板的文词解释,诗歌的学习当然会变得枯燥乏味,而这些背景的介绍更能让学生们知道诗人也是有喜怒哀乐的,这样无形中拉近了诗歌与学生的关系。那些壮丽的景,心中的情为小学生的心中刻画了一个属于诗歌的世界,那里没有限制,可以尽情遨游,像那长江水劈开的天门山,像那大漠之烟长河落日他们的思绪能够飞向祖国的大江南北,而那飒沓如流星的侠客更是何等的潇洒,那盛唐更是何等的气象。这些都是诗歌能给小学生们带来的想象,也是对他们拓展思维的启蒙。

三、以“诗中有画”引领孩童品诗歌之美

孩童的天性对于画与美有着浓厚的兴趣,诗歌语言正是一种载体,它是美的天然寄托在包含着语言美的同时也能体现绘画美。而且是天然且无修饰的美。古诗本身就是一幅画的文本样式,诗歌能将零散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共同绘成了这幅文字的“画作”,让人置身其境如入画卷。诗人中将“诗中有画”做到极致的便是王维,《山居秋暝》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的典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句中以“新”一字便将雨后山中的清新自然跃然纸上,在雨落深山,秋色渐晚的背景下营造出一幅清冷的画卷。想象着诗人在雨后的傍晚走在山间的小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水汽,在感到有些冷意之时方才明白此时已是初秋了。而这时再下笔着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此处诗人用明月代指月光更将诗景入画,明月在松间停留而清泉汩汩流于石上,水流声是无比的静谧与安宁,在这意境中宛如缓缓展开了一幅明月松间图的画卷。而之后诗人更是化静为动以一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为整首诗注入了灵气,在竹林丛中,浣纱女在嬉笑着而“我”又误入荷花深处,看见渔船在任意穿行。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山水画,让我们在读诗仿佛又在观画。这便是用诗歌独有的精炼且优美的语言塑造出的一幅画,画中既有优美的景色,又有灵动的背景音。那潺潺的流水声与少女清脆的嬉笑声,使诗更加的明快鲜活,用寥寥几笔的勾勒使表达的感情更加真挚,富有生气。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给每个人的体会都不尽相同,对于小学诗歌教学来说引导他们对于诗歌的感受让他们能够尽情的去想象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从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到了解诗歌作品的背景无不都是为了激发孩童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何为“诗中有画”,对于诗歌的语言美孩童限于知识的局限或许很难去领会,但对绘画美的感受共情却是与生俱来的,背诵与阅读名篇佳作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对诗歌而言不停留在纸面的感受才是它的意义。

四、用古诗的高境界启孩童之思

很多学生在步入初中高中后,对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以及诗歌赏析感到一筹莫展,特别是作文常常觉得无从下笔。对于作文往往只能想到一个点无法与另一个点串联,而这些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小学开始学习诗歌与课文便是通过背诵来机械记忆,这样得到的知识在关键时刻又很难派上用场。从小学开始的诗歌学习是孩童思想启蒙最为关键的时期,“纸上得来终觉浅”,写作本就是对思考的延伸,古诗短短几十字便包含多少的感情与意境。没有联想与思考,“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看”不到山上的明月照,“看”不到水中的鱼儿游,那几十字就只能是那几十字。小学生还处在孩童时期,这时候他们的思维应当是无拘无束发散自由的,诗句从形式来看是有限的,而诗歌的想象是无限的,李白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他们又何尝不想知道三千尺是怎样的光景呢?只有让他们从小便通过体会诗歌世界的浩瀚奇妙,为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这样无论是思维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能得到长足的提高,写作又怎会无法下笔呢?自然中的景色,身边的小事在诗歌全都有体现,一次漫步山间便能刻画出一幅山水画卷,一次秋时赏景便能展现独特的秋之美,那是蕴含了心中的傲气与山水神秘下的境界。很多人习以为常的景与人却被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得瑰丽生动,通过教导孩童品味诗歌中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形象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万事皆可写,无物不可写,只要能将自己想表达的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而出,即使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能动人心田。诗歌的启蒙学习让小学生能够领会诗中的喜怒哀乐,能让他们敢于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诗歌的语言又是优美的,在诗意的熏陶下表达出的情感也能得到升华。

孩童在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的启蒙是至关重要的,诗歌学习不仅是小学生学习中的一部分知识,更多的是通过诗歌中包含的意境与情感激发孩童求知的欲望,插上想象的翅膀探索汉语言独特的美。所以小学的诗歌教育尤其意义非凡,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在之后各方面的能力。作为人师在传授学生诗歌文化的过程中,要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中,对于一首诗歌的鉴赏往往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背诵记忆要与理解体会相结合去展现多方面的艺术内涵,才能让学生欣赏到诗歌不一样的美。

猜你喜欢
孩童李白古诗
Do Softly Pray
孩童之道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品读古诗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