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幼儿卫生习惯培养

2022-03-19 22:49胡晓琴
家长·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卫生习惯卫生习惯

胡晓琴

卫生习惯培养是幼儿阶段的重点教育发展目标,以幼儿园教育活动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在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实现,利用趣味化引导方式强化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幼儿园生活中教师引导及榜样作用,以正面鼓励的方式让幼儿形成卫生意识,这会有效提高农村留守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卫生责任意识,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以供读者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域经济失衡的问题。因此,大量的农村青年来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他们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令人担忧,也发人深省。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笔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寻找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策略。针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由于留守幼儿的父母不在身边,因此,缺乏父母的管教,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这将影响幼儿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教师应对留守幼儿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地培养幼儿卫生意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让幼儿意识到具有良好卫生习惯对自己的益处,进而确保幼儿终身受益。

一、将卫生习惯培养渗透生活各环节

培养幼儿卫生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将培养幼儿卫生习惯在日常育儿环节进行渗透,使培养卫生习惯成为教学常态,进而全面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幼儿生活角度进行分析,饮食卫生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由于农村留守幼儿缺乏父母直接照料,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出现饮食卫生不良的问题。比如,饮食不规律、挑食、进餐速度较快或较慢等均是影响其饮食卫生习惯的不良因素。而在睡眠方面,由于留守幼儿缺乏家长教导,大部分都存在熬夜的情况,因此,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教师可以生活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告诉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也可以适当运用游戏形式或绘本故事形式等对幼儿进行饮食卫生习惯的培养。比如,可以通过《大卫肚子疼》等与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元素相关的绘本故事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幼儿理解绘本含义,使幼儿感受及理解饮食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从而促进全面提升教育效果。这种多方面培养方式的运用将会有效提升幼儿的记忆力,使其养成正确的饮食卫生习惯。因此,以农村留守幼儿的卫生习惯培养為目标的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要通过多个角度分析卫生习惯的培养方向,将其渗透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提高幼儿卫生习惯培养效果。

二、利用趣味化引导方式强化幼儿良好卫生习惯

针对幼儿卫生习惯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以趣味性较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这样既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及模仿兴趣,也可以有效活跃教学氛围,全面提升教学效果。趣味性的引导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形式、情境故事形式、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体现趣味性元素,全面提升幼儿卫生习惯养成效果,从而促进实现高效教育的发展目标。游戏形式等新颖性较强的引导方式均可与卫生习惯的培养工作目标相结合,全面提升幼儿卫生习惯养成效果。例如,以培养幼儿卫生习惯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将洗手等细节化的卫生习惯编创为儿歌形式,在洗手的过程中一边进行清洁,一边唱儿歌。这种引导方式的运用将会进一步强化幼儿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效果,同时在儿歌等形式的辅助作用下,可以促进发展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及节奏感。幼儿园入学的3~6岁儿童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经验有限。根据他们的特点,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说教”方式,通过启发和引导,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良好健康意识的形成,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例如,一些祖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时,他们对幼儿说:“今天你没洗脸,看起来脏兮兮的。小朋友们不应该喜欢你!”幼儿听了这些话后会变得特别沮丧。教师不应忽视幼儿的情绪状况,而应寻找机会与幼儿聊天,缓解他们的低落情绪,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再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定位法角色饰演,引导幼儿养成物品归位的良好卫生习惯,对每日使用的物品、餐具、学习用品等均应进行归位整理,以此确保环境整洁,并能在需要用到物品的时候,快速找到,提高效率,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短视频:小兔子和小猴子是邻居,小猴子乱扔东西,找不到很恼火,而小兔子的物品都整齐地摆放、归类,小猴子十分羡慕小兔子,跟小兔子学习整理物品。教师可以让幼儿模仿小兔子、小猴子进行情境饰演,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三、加强幼儿园生活中教师引导及榜样作用

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大部分幼儿会模仿成年人的生活习惯,这是幼儿的基础身心发展特点。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将卫生习惯的培养计划以榜样示范的形式进行引导,全面提高幼儿的模仿能力、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方面,也应体现在幼儿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这也是培养幼儿卫生习惯的一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应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让幼儿具有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自身做起,注意自己的衣着整洁,言谈举止落落大方,让幼儿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要每天注意自己在幼儿面前的形象,大方得体即可,重要的是应保持衣着的干净、整洁,这会让幼儿感到舒适,自然会无形地影响到幼儿的卫生观念。

四、给予幼儿正面鼓励提高幼儿自信心

以激励教育模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将会全面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这对发展幼儿综合能力水平将会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以生活卫生习惯养成为例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加强针对幼儿进行激励及鼓励,使幼儿充分体会教师的引导及鼓励作用,全面提高幼儿自信心,提高发展卫生习惯培养工作效果。例如,在幼儿卫生习惯培养目标中的基础性个人卫生问题进行引导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激励及鼓励的方式促进幼儿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自信心,使其积极参与个人卫生习惯养成的学习。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刚刚洗手的幼儿进行鼓励,“小朋友洗得真干净呀!奖励一枚小贴纸,以后每天都把手洗干净好吗?”这种互动式激励方式及小小奖励的鼓励形式对幼儿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幼儿会在之后的生活中积极洗手并注意个人卫生。这种激励式教育模式的运用将会全面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这不仅对幼儿基础卫生习惯的培养有着较强促进作用,更对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发展有一定的辅助性作用。因此,针对农村留守幼儿卫生习惯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需要加强针对幼儿进行激励及鼓励,从而促进实现发展幼儿综合素养的教育目的。

五、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卫生习惯

单纯依靠幼儿园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健康习惯的教育目标的。要通过家庭合作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营造全方位的教育环境。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无法接受父母的直接监督和教育,他们的临时监护人大多忽视了对儿童生活习惯和健康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导致不良健康习惯的形成。幼儿缺少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非观也未形成,注意力也难以长时间集中,加上家长很少陪伴在身边,难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导致农村留守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这些看似微小的不良习惯出现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会幼儿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特别注意留守幼儿的卫生习惯,并及时纠正不良卫生习惯,帮助幼儿纠正不足,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幼儿在饭前、便后没有及时洗手,此时教师要提醒幼儿洗手;对随地吐口水、吐痰的幼儿,教师要告知幼儿准备好纸巾,可以吐在纸巾上,而后扔进垃圾桶,或直接吐在马桶中冲走;幼儿如果将自己使用过的纸张撕碎、随地乱扔,教师需要加以纠正,使其能将垃圾扔进垃圾桶进行处理……

幼儿的不良卫生习惯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幼儿,教师只能在幼儿园教育中观察幼儿的卫生习惯,对不良习惯及时加以纠正,逐渐改善幼儿对卫生的认识,使其意识到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师的教育下,积极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即便是在家里,也能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不良卫生习惯的及时纠正,还能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因为不良卫生习惯容易造成细菌、病毒侵袭幼儿的身体,而纠正后,能有效规避这些不良影响,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

六、监督幼儿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幼儿期是一个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这也将直接影响到他未来的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和习惯一直备受关注,其中生活和健康习惯的培养和教育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农村环境的影响,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对留守儿童进行生活习惯和健康习惯的教育将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纠正农村留守幼儿不良卫生行为、使其了解卫生常识和相关知识的难度不高,难的是要保证幼儿能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幼儿在良好卫生习惯的支持下拥有健康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因此,教师要成为幼儿的监督者,使幼儿能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在班级内组织“甩胳膊”活动,开始时几乎班级中的所有幼儿都按照教师的要求甩胳膊,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能坚持下来的幼儿越来越少。同理,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到长期坚持良好卫生习惯虽然不容易,但有许多好处,使其能自觉坚持。同时,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这是因为即便是成年人,也很难长期坚持一个良好的习惯,所以幼儿也需要教师的监督,才能逐渐延长坚持良好卫生习惯的时间,并且通过教师的监督和教育,使幼儿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思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使幼儿的人生也更加明亮、积极。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的教育中,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幼儿的监督,促使幼儿以良好的卫生行为约束自己,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并且能学会坚持,有利于幼儿后期的成长和发展。

七、营造良好的班级卫生氛围

在农村的幼儿教育中,很多家长有想要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想法,因此,纷纷外出务工,很多幼儿都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而“隔辈亲”使长辈不忍对幼儿有过多的要求,甚至是溺爱,导致部分幼儿对卫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不仅会影响幼儿的健康,还会对幼儿性格、其他方面行为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和培养,纠正幼儿的不良卫生习惯。班级的氛围对幼儿的影响很大,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首先,让幼儿习惯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玩具等。学习数字、拼音以及游戏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幼儿需准备好铅笔、本子、橡皮以及各种各样的玩具,如果幼儿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次上课结束和游戏后都需要教师整理各类物品,不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此,教师要指导幼儿将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玩具,使其逐渐养成随时整理物品的好习惯,使其对卫生有基础的认识。其次,带领幼儿共同打扫班级卫生。该方法一般适合应用在大班幼儿的教育中,因为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好,能理解教师安排的任务,进而配合教师做好班级卫生,从而在干净、整洁的班级氛围中学习和生活。例如,幼儿准备一小块抹布,每天进入班级后擦拭自己的桌面、椅子,而后将书本等学习用品摆放好;对写字、吃饭以及游戏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及时扔进垃圾桶;放学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摆放好桌椅、收拾好桌面和桌堂里的垃圾等。通过幼儿在班级中生活和学习各个环节的优化,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卫生氛围,能使留守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八、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农村留守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要想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结合留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并结合这一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教育方针,可以将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计划通过趣味性游戏等幼儿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展开,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中逐渐养成正确、积极的生活卫生习惯,推动实现幼儿教育完善性及全面性特点的根本目标。

(宋行軍)

猜你喜欢
卫生习惯卫生习惯
习惯
智取红领巾
上课好习惯
向自己道歉
好习惯
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浅谈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卫生歌
讲卫生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