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的分层设计

2022-03-19 22:18吴晓珍
家长·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桌学案习题

吴晓珍

新课改的到来在教育界掀起一股新风,影响到各个学科。作为学生从小要学的数学,自然首当其冲。小学数学在学生的心中一直是比较难的学科,它的学习不只是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关,还离不开小学教师巧妙的指导。可是,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些方面,使很多学生对数学望之生惧,丧失兴趣,甚至解不出问题的挫败感会一直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围绕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在当前小学课堂的现状上论述分层教学法的意义,并提出几种切实可行的层次教学法,以适应教师不同方面的教学。

一、课堂练习分层设计概述

课堂分层练习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而设计的。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关注学生。教师的视角范围不再是优等生和学困生,而是关注整个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传统的教育方式主张“一刀切”,在布置作业时,往往要求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任务。因此,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得不到发挥,数学能力差的学生又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感到挫败。长此以往,降低了班级内的学习氛围,小学数学本就是比较难的学科,會使更多学生气馁,提不起兴趣。课堂分层练习呼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方案和进度,契合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要求和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的实施标准。

二、分层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在讲课时会将涉及的概念、定理都讲解一遍,然后再用半节课时间让学生练习。这样的讲课方式不仅单调无趣,而且忽略了对学生个人吸收能力的重视。假如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A组学生可以完全吸收本节课知识并学以致用,甚至还有多余能力拓展、发挥;B组学生可以勉强接受本节课知识也可以解出一些习题;但C组学生可能只能吸收本节课部分知识,在对知识的运用上也非常困难。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有重视全部学生,将会导致降低和过度消耗学生的能力。分层次教学将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等级的学习目标,这样C组学生可以完成能力内的任务,B组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到”,A组学生也得以拓展数学思维。

(二)使学习过程具有层次感

按照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课案设计,在课堂前期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已经可以简单梳理好本节课知识点,在课堂中期接受能力中等的学生也基本掌握知识点,在课堂后期需要关注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多多鼓励他们,形成一节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关注。在导学案、课堂交流、课后作业中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方案,形成学习中多层次、多阶段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很好适应本节课教学内容,而不会感到灰心丧气,并尝试到独立解出问题的喜悦,学生会更有动力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拉近师生关系

分层设计不仅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而且应该运用到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中。教师判定学生优秀与否应该有相应的标准,判定A组学生优秀的标准应该是A组学生完成了本阶段的任务并达到举一反三的结果;评定B组学生优秀的标准应该是B组学生完成了本阶段的任务并突破了自己,够到了A组学生的门槛;评定C组学生优秀的标准不太稳定,主要根据每个学生学习能力而定,只要C组学生态度认真、勤奋努力,解出每一道题都应该给予奖励。这样的评价标准有助于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使学生逐渐不再畏惧教师,敢于靠近教师,拉近师生关系。

三、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分层设计策略

(一)了解认知差异,进行合理分层

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再加上一些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牢固,数学思维较强,可能就会使一些认知水平差的学生学习能力落后。如果教师再使用“一刀切”教育模式,那么落后的学生极有可能失去学习的信心,这样会造成跟不上的学生越来越落后,在前列的学生越来越超前,很容易导致两极分化。教师在对学生的认识上应该因人而异,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将学生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得到胜利的果实,尽量减少会有学生被落下的可能。在进行学生分层教学前,教师应该多跟学生接触,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这样才可以划分出准确层次的边界。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力求循序渐进。而且每个层次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随着学生的进步,教师也应该适当调整每个层次的学生。比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问题设置学习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先对整十整百数间的乘积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再为学生讲述关于两、三位数相乘的计算公式。教师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课堂日常表现以及对数学公式的掌握程度,采取自主抽签的方式,将班级学生进行分层管理,并为学生设置A、B、C三个数字所代表的流动学习兴趣小组,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与学习态度。在进行习题的计算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面部细微表情以及习题的计算速度。例如,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较为简单的乘法口算习题[5×4],[6×9],[8×6]等;并逐渐增加习题的计算难度,如学校要举办艺术节,共有10个班级参加,每个班级都需要一箱拉花一箱拉花35元,共需要花费多少元,得出[10×35]的计算;最后引申出[5×123],[9×152],[98×8]的数字乘法练习题。通过对于此类乘法习题的练习,不仅可以切实了解学生对于乘法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的良好意识,从而树立对数学习题解答的自信心。

(二)紧扣教学目标,针对题目分类

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将班级内分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也应该对应不同的习题等级。对一些基础牢固、接受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的A组学生,在完成每节课必要的练习题外,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练习册上的难题或者教师自己编的习题,拓展A组学生的数学思维。对基础较为稳固、接受能力较好、学习积极性一般的B组学生,在完成每节课必要习题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简单的习题,以巩固学生新学的知识。而对基础不太牢固、接受能力不太强、积极性不高的C组学生,只需将课后简单的习题完成,争取能吸收、掌握本节课内容,不需要安排他们过多练习。

对于题目的分类,可以划分为简、中、难三种等级,而A组学生需要掌握难的等级,B组学生需要掌握中等水平的习题,C组学生则只需掌握简单水平的习题。比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求长方形面积问题中,简单的题目为“课桌长[100cm],宽[50cm],求课桌面积”,在求课桌面积中,教师也可以引申到课桌周长,主要针对A组和B组学生,巩固知识。中等难度的题目为“课桌长[100cm],宽比长少[50cm],求课桌的宽,求课桌的周长面积”,题目难度上升,针对B组和A组学生。难度等级再高一层题目为“课桌长[100cm],宽是长的[12],求课桌的宽,求课桌的周长和面积”,难度等级逐渐上升,针对的是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便学生更容易掌握其学习能力。

(三)分层制作导学案,提高授课效率

在课前,教师通常都会布置学生预习。预习,是在教师讲课前将要讲的内容提前看一遍。导学案是为了课程的各个流程而设计,包括预习案、探究案、检测案等。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需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如知道、理解、掌握就是三种不同的程度目标,在导学案设计的目标中应该分层次进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而导学案中还有重难点模块,这一块主要针对的是B组和A组学生,力求B组学生可以弄懂,而A组学生在弄懂的基础上还可以学以致用。导学案还包括习题方面,习题也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等级的难度批次。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对称、平移和旋转”学习中,基础的教学目标是让全体学生了解什么是对称、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在导学案设计中,可以根据一些具有这些特性的物体来导入,然后引进对称、平移的概念。至于对称、平移这些概念的运用和图形转换则针对B组和A组学生而设。在习题设计中,也应该分为概念性习题和应用型习题以及进阶习题为不同层次学生而设。又如,在“千克和克”这一章节学习中,教师应当根据每一课时的标题,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并清楚天秤用来测量物重的实际意义。教师也要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实践解析过程中,并根據数学教材中所罗列的大纲内容,完成清晰高效的克重认知体量。导学案作为以学生为主导任务的功能性课程辅助工具,其目的是更好地指引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为学生逐渐递进千克与克中所存在的质量观念,帮助学生熟练牢记刻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在数学课程随堂练习中,教师也要根据A、B、C三个组别的不同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程度的计算习题演练,从而帮助学生将千克与克的进率兑换灵活应用到问题中,以提高数学授课效率。

(四)进行分层提问,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会注重提问的作用。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也可以导入新课,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学生那里及时得到反馈信息。通过反馈信息得知学生学习的程度,那么,提问便应该是遍及范围较广的。但是,教师不会将时间全部花费在提问环节上,提问只是课堂上的一个环节。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的“一言堂”,提问虽然可以在课堂上见到,但是提问不能很好地反馈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此,教师将学生进行分层次后,提问某个层次的学生,便于了解、熟悉这一层次其他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掌握全班学生这一堂课的学习状况,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盲点。有效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明白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能力。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设定不同难度的提问。针对C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运算律有哪些,分别是什么;针对B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不同;针对A组学生,教师可以将问题代入情境,假定甲乙两人相对而行,甲速度是2[m/s],花费时间是2[s],乙速度是1[m/s],花费时间是3[s],问甲乙两人的总路程是多少,有几种解法。假如反映状况良好,教师也可以针对每个层次设置提升问题,提升问题的设定要保证学生动一动脑筋就可以解答出来,千万不可超出本层次学生的解题能力,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反而得不到良好效果。

(五)公平开展考核,优化练习流程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校要设立科学的考核制度。通常的考核方式是以考试的方式体现的,包括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但是,为了更加明确地了解学生某阶段或者某节课的掌握程度,教师也会设立单元测验、课堂测验。在这些考核中,教师无法决定全校统一性的、集体性的考试,但是可以以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平时的本班教师组织的测验中,教师可以决定测验内容和测验方式,测验内容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梯度来设定。比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认识”的学习中,对于C组学生,教师可以只要求学生认识分数;而对于B组学生,不仅要求学生认识分数,还要求其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对于A组学生,除了包含B组的要求,还需要其掌握分数之间的加减运算,还可以设定问题情境,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展层次考核,可以便于教师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程度,便于教师开展下一步的教学目标,推进教学进度。层次考核的实现,会使更多学生获得自信,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发挥潜力,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也可以在能力范围内获取知识。考核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程度而设立的,不是学生彰显成绩的渠道。教师应该将这一观念普及给学生,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层次教学法已经在各个学校中运用,许多案例已经说明层次教学法的优点。小学数学的逻辑性和困难度已经使很多学生闻之色变,教师需要合理、巧妙、多形式地运用层次教学法,使层次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助力学生驱散心中阴霾、重拾自信、敢于面对诸多难题。层次教学法在教师设定教学目标、难题梯度,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开展层次教学法,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公正,与学生的关系更为亲近。无论是对建立健康、积极的课堂氛围,还是对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可或缺的良方宝药。学生也会更加热爱数学,不再有畏惧心理,而是以不断勇攀高峰、克服困难的心态学习数学。

(左毓红)

2345500520251

猜你喜欢
课桌学案习题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课桌上的小闹钟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换课桌
选课桌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