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式护理结合自我调节理论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用药认知情况的影响

2022-03-19 13:34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依从性用药血糖

张 超

(北京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北京 100035)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目前仍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长期发展会引发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病变,继而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1-2]。糖尿病患者对病情的认知水平、用药依从性对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有重要意义。因此对糖尿病患者采取合理护理十分重要,但当前常规护理缺少核心理念,护理效果较差[3-4]。KAP式护理是一种个性化的护理方式,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自我调节理论则包括自我判断、自我观察以及自我反应三个步骤,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对病情的认知水平等。为了更好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笔者对58例糖尿病患者采取KAP式护理结合自我调节理论干预,旨在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①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2017版制定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5];②意识清晰,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③对本次研究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④入组前降糖药应用不规律。

1.2排除标准 ①无法配合随访以及相关治疗及干预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者;③存在严重精神疾病且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④恶性肿瘤病变者;⑤沟通存在严重障碍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诊治的116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36~65(55.4±7.5)岁;病程3~13(9.37±1.05)年。试验组男35例,女23例;年龄35~65(55.4±7.4)岁;病程3~14(9.22±1.09)年。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4干预方法

1.4.1对照组 落实常规护理操作,护理内容包括健康指导、病情观察、完善复查、遵医嘱用药等,每天按时检测血糖水平,依据患者情况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

1.4.2试验组 给予患者KAP式护理模式结合自我调节理论干预。

1.4.2.1落实KAP式护理模式 ①认知干预及知识掌握:对患者的文化水平以及认知水平进行评估,集中向患者发放疾病知识手册并针对患者文化水平进行一对一的知识宣教,详细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的诱发因素、疾病治疗策略、日常干预及注意事项、护理实施内容等,能够及时并耐心为患者答疑,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合理解答并鼓励患者定期参加医院举办的糖尿病讲座等。②积极信念: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积极的语言鼓励支持,采取面对面沟通交流方式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树立抗病的积极信念,帮助患者建立起积极乐观的抗病心态。③行动落实:在树立积极乐观信念的基础上帮助患者纠正以往错误习惯,依据患者的血糖水平为患者制定饮食以及运动计划,例如控制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等,建议多食用高纤维、高蛋白食物且以少食多餐为主,积极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走、太极拳、瑜伽等。

1.4.2.2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干预 ①自我观察:调查了解患者的入组资料,掌握患者身体状况及心理状态,并了解患者的认知水平以及日常饮食及遵医嘱情况,针对性对患者进行指导;向患者讲解疾病注意事项,告知检查及治疗方法,并讲解自护知识,积极与患者沟通,缓解不良情绪并引导患者掌握自我观察的方法。②自我判断:主动向患者发放治疗及自护手册,指导患者如何服药、饮食以及运动等,指导患者监测自身血糖水平,对照手册内容进行自我判断,是否符合手册内容及相关血糖控制标准,自我判断是否达到治疗标准等,依据自我判断的结果调整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而调节血糖水平等。③自我反应:引导患者进行自我监督,结合自身病情制定相应的运动锻炼计划,注意循序渐进;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学习自我干预相关措施,注意日常行为,每天坚持30 min有氧运动,注意鞋子的透气与柔软性,减少对脚部的损伤。为患者示范如何进行胰岛素注射,学习掌握注射单位、时间及如何更换注射部位等知识,同时让患者家属参与进来,对胰岛素注射后出现的乏力、眩晕等低血糖情况有所了解并能进行正确应对处理,学习如何帮助患者测量血糖、血压等,能够正确判定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1.5观察指标 比较2组护理前及护理2个月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hPG)水平和用药认知情况、用药依从性。用药认知情况包括用药习惯、生活习惯、定期检查以及用药规范共4项,每项总分为10分,分数愈高表示认知状况愈好;服药依从性采用MMAS-8依从性量表进行评估[6],共包含8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估法进行评价,依从性差:MMAS-8评分<6分;依从性中等:MMAS-8评分6~7分;依从性高:MMAS-8评分>8分。

2 结 果

2.12组护理前后血糖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FPG、HbA1c以及2hP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的FPG、HbA1c以及2hPG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比较

2.22组护理前后用药认知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用药习惯、生活习惯、定期检查以及用药规范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的用药习惯、生活习惯、定期检查以及用药规范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糖尿病患者护理前后用药认知情况比较分)

2.32组护理前后用药依从性MMAS-8评分比较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MMAS-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的MMAS-8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试验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糖尿病患者护理前后用药依从性MMAS-8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具有病程长且迁延难愈等特点,因治疗周期长,不仅增加了住院费用,也因相关资源限制等问题导致患者对病情的控制较差。而临床研究也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日常生活作息、习惯、运动以及饮食等有关,不良习惯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7-9]。同时糖尿病患者对病情知识的认知与接受程度以及对糖尿病相关预防的了解等均会对糖尿病病情控制产生影响。因此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监控能力以及自我护理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研究认为对于糖尿病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良好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帮助患者提升依从性等,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0-12]。但当前糖尿病的护理干预多仅从疾病出发,忽略了患者的自身情况及认知需求等,干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患者的依从性下降,也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KAP式护理结合自我调节理论干预则是近年开始运用于临床的有效护理模式,KAP护理是一种个性化且具备舒适性的综合新型护理模式,不仅重视患者的生理干预,也能够关注患者的心理层面。从认知干预与知识掌握出发,到如何提升患者信念,树立积极信心,再到落实行动,护理更加全面科学化。自我调节理论则包含自我观察、自我判断与自我反应共3个护理过程,自我调节理论是一种认知对行为影响的体现,反映出患者认知、情感对自身行为的干预,这种理论通过个体的观察相关“榜样”的行为,继而学习如何落实行动,通过自我调节与思考,不断强化自身的认知,提高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目的,用于焦虑、抑郁、哮喘及心衰患者均显示出了明显优越性[13-15]。

本研究试验组患者给予KAP式护理结合自我调节理论模式干预,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用药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用药的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KAP式护理结合自我调节理论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护理效果,可明显提升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知度,相应的药物应用、饮食与运动均有明显改变,进一步证实KAP式护理结合自我调节理论在糖尿病的护理中具有较大的潜力与实用价值。究其原因,与二者结合充分发挥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关,同时护理人员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向患者传递了良好的运动、健康的饮食以及正确用药方法等知识,帮助患者纠正以往错误行为,提高自我的监督与检视能力,能够在生活中观察自身用药情况,判断饮食以及运动是否符合糖尿病指导内容,药物的使用是否规范化、血糖的控制是否达到了满意效果等,患者能够依据这些结果再次进行自我调节,直至达到有效控制自身血糖水平的目的。此外,在患者的自我调节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积极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给予患者信心,外在的帮助与支持也为患者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更进一步促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

综上所述,采取KAP式护理结合自我调节理论干预能够明显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认知水平并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依从性用药血糖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