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村花鼓的艺术价值挖掘

2022-03-21 22:29高璇
炎黄地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花鼓外来文化艺术

高璇

2006年,磁村花鼓进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凭借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磁村花鼓自身在传承方式上的创新,也曾经成功地掀起了“花鼓热”,为民俗艺术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目前,磁村花鼓面临着物质层面、艺术内涵以及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多重威胁。文章尝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磁村花鼓的传承与发展明确方向。

磁村花鼓是流传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一带的一种边舞边唱的民间鼓舞艺术形式,由旧时穷人用于乞讨谋生的表演方式演变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多元文化思潮的碰撞与交织,磁村花鼓作为历史悠久但是传承机制不完善的一种民间艺术,面临着转型危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地域、人文历史信息和精神面貌等密切相关,因此对磁村花鼓的重视和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

磁村花鼓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有利于重新焕发磁村花鼓的独特艺术价值。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和现代艺术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接受度和鉴赏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磁村花鼓是能够体现当地独特风土人情的舞蹈形式和艺术载体,凭借其方言式的表达和演唱相结合的演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其因为艺术形式的局限性,发展后劲不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磁村花鼓这一传统民俗进行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适度创新,让磁村花鼓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与朝气,有利于实现对磁村花鼓这一舞蹈艺术形式的独特艺术价值的“再诠释”,保留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任何一种民间文化想要发展与延续,一定离不开其生存与成长的文化基因,即使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转型的需要在不断地寻求突破,也一定会保留其文化根本。自2006年磁村花鼓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政府和非遗传承人为磁村花鼓的传承与发展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力求在保留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向国人乃至世界传达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性,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的独特表达。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为民间艺术传承贡献一份力量,以更好地集全民族之智,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添砖加瓦。

磁村花鼓在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困境

缺乏专业系统的传承人培养机制。不可否认的是磁村花鼓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其在传承与发展环境方面仍面临着很多限制。主要是磁村花鼓的传承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传承人培养机制。磁村花鼓仅限于淄博市淄川区磁村一带,属于小范围的民间艺术活动,加上其方言化的表达和动作台词的单一化,限制了它的群众熟知度,受众范围并不广泛,因此传承方式主要靠喜爱磁村花鼓的从业者口口相传。磁村花鼓和很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在表现形式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并未形成专业化的研究与传承机制,技艺的习得普遍采用“小作坊式”的师傅带教模式,在传播性、可复制性方面面临着很多的阻碍。演绎技巧及经典曲目随着时间的流失,渐渐遗落在历史的长河中。

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挤占磁村花鼓的发展空间。磁村花鼓作为盛开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朵奇葩,也面临着来自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种由外向内的传播,使得其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手段也更加丰富,由此更能为现代人所接受。磁村花鼓与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巨大差异、与时代精神内核的疏离,其在表现形式和语言载体方面的单一让磁村花鼓的发展空间被挤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面临着威胁,不利于传统与其他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更不利于中华民族艺术多元性的保持与延续。

磁村花鼓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加强文化宣传,传承花鼓文化。磁村花鼓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仍不为大众所知,显示了其宣传力度的不足和传承的迫切性。而一项传统民俗艺术能否真正得到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向往,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而通过加强文化宣传,提高磁村花鼓的知名度,尤其是将其打造成独特的文化品牌或文化名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需要通过举办磁村花鼓知识讲座、表演活动让更多观众直接感受到这一种民俗艺术形式的无限魅力。也可以携手政府、公益组织以及教育界进行联合行动,集人民之智慧,为磁村花鼓的传承与弘扬建言献策,推动磁村花鼓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加强扶持力度,调动花鼓表演人员的积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能够开拓磁村花鼓传承在基础建设上的局限性。因此政府通过继续增加财务支持,加大对磁村花鼓传承发展艺术的资金投入,吸收花鼓艺术研究的专业人才,通过成立专业性的花鼓艺术演出团队、培养骨干力量、建设训练场地和活动基金等途径注入活力;同时建立传承与发展磁村花鼓的制度机制,逐步规范磁村花鼓的改革路径,将磁村花鼓的发展纳入到政府发展规划中,通过将文化艺术传承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互衔接照应,避免发展上的“失衡”而导致不利于文化建设的长期发展。为有效确保政府的政策能够被严格落实,可以考虑将文化建设尤其是磁村花鼓传承这一项事业的成果与领导层的绩效考核相结合,以增强政府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为磁村花鼓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

完善磁村花鼓传承机制,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磁村花鼓传承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也只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才能为磁村花鼓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进一步完善磁村花鼓的传承机制,专业化的道路是有效途径,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的专业磁村花鼓传承团队,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技能兼具的人才组成,不断完善磁村花鼓艺术的内容体系。要进一步拓展花鼓艺术研究人才的吸收途径,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聘任等形式吸收不同理论与实践背景的专业人才,为花鼓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加大对年轻人才的吸收力度,鼓励年轻一代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创新精神,在方言与普通话、外来文化的转化、花鼓经典剧目探索以及表现形式等模块的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丰富艺术内涵,让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许多艺术借助新媒体传播的手段,利用社交平台推广、基于内容分享的表达创新等途径实现了艺术门类的全新诠释。磁村花鼓的内容和形式创新,要在现代人审美趣味变化、艺术发展趋势更加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因地制宜,将唱腔唱词、故事内容与技巧进行充分的融合。磁村花鼓的传承可以抓住短视频平台内容浓缩度高、传播力度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将磁村花鼓的独特优势展现出来,带给大众更为直观、更具感染力的表演。

磁村花鼓经历了16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美丽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受到党和人民的扶植和爱护,它是人民群众珍贵的艺术财富,是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当前磁村花鼓与时代潮流融合度不够、创新性不够突出等现实困境下,从文化宣传、政府扶持、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创新传播手段等途径探索突围之策,不失为可行之路。

作者單位:淄川区文化和旅游局

3247501908299

猜你喜欢
花鼓外来文化艺术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走进“中国花鼓之乡”山西翼城
纸的艺术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