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

2022-03-21 01:38赵婉璐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实效性道德与法治

赵婉璐

摘要:在小学生全面素质化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围绕《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案例内容,创设符合学生认知与发展的教学情境、教育内容、在线测验、互动交流等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问题交流与探讨,深化学生的遵纪守法理念、思想道德观念,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性

前言: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组织设置过程中,要根据多数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选取通俗易懂的理论知识、实践案例,展开循序渐进的启发引导式教学,带领学生深入到思想道德理念、法治观念的学习之中,以保证专业课堂的教学效率、教育质量。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原则及发展思路分析

1.针对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组织设计,首先要具有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搜集课内外的专业教学资源,设置出一系列的课堂内容、实践案例等的教育执行环节。因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针对性,以“真”、“善”、“美”的思想道德观念为指导,进行教材专业理论知识的解释、案例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理论、实践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行为规范的理解与接受。

2.实践性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取得,要通过更多实践案例的启发引导、实践感悟教育,才能够逐步塑造起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理念。而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组织者、讲授者,要从现有教材的思想道德理论、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进行课内实践案例、课外时事实践的剖析讲解,向学生传达诸如诚信友善、拾金不昧、遵纪守法等的思想观念。

3.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发展思路

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思路:(1)注重以学生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小学生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对象,不同学生思维认知、专业知识学习状况存在着差异。因而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多数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学习情况,收集与整理思想道德理论、法律法制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行学生德育、法治观念的启发引导式教育。(2)加强道德与法治理论、实践案例的融合教育。小学学龄阶段的思想道德、法治教育,并非以单纯的基础理论知识宣讲为主,而要将思想道德理念、法律法规理论等的内容,与课堂实践案例、学生日常生活案例进行充分融合,才能逐步引导与培养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情境

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往往秉持着应试教育、教学任务执行的理念,对学生开展“灌输讲授式”的浅层教育。这种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固化教学方案,忽视了不同学生的思维认知、学习状况,也并未创设以问题导向、启发引导为主的教学情境,而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实践案例,难以对自身学过的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梳理、深入思考与理解,导致整个《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教”大于“学”,在思想道德理念、法律法规传达中的形式化过强、实效性不足。

2.《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单一陈旧

虽然多数小学已开始借助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网络手段,以及引入课外“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环节作出改革创新,但从整体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引导、实践教育依然不足。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缺乏与时事政治相关的教育内容、教学案例,教师也很少结合课外案例对相应的理论知识作出解释。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未设置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的在线教学平台,以及重难点知识讲解、在线测验、互动交流的教学环节,极少与学生进行“一对一”问题探讨,使得课程教学缺乏特色与实效性。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1.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

小学教师以《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课外教学资源为指导,创设问题导向式、启发引导式的课程教育情境。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道德教学中,可以引入《读者》、《意林》等的课外故事案例,通过丑小鸭变白天鹅、鹅卵石与钻石的故事讲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通过多种故事教学情境的设置,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使思想道德理念、价值观念的传达更具真实性与说服性。

2.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方面,首先要对教材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再从课外引入与思想道德理念、法律法规相关的教学内容,整理出每单元、每节课需要讲授的重难点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遵纪守法、遵守公德秩序、诚信守信等的理论教育。

3.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基础上,延伸与发展出的思想道德、法律法规教育内容,其相比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多元化、开放化的特征。因此,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学习)成效的评价,也应在现有教师评语、考试成绩等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问卷调查、日常观察、课后任务完成等的评价因素,开展学生思想价值理念、学习状况的全方位评价,来提高思想道德、法律法规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结语

在小學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往往容易被广大教师所忽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教材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教师通常会将教材知识内容放在第一位。因此,通过引入课外教学资源或案例、网络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素质教育要求,进行多元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组织设置,带领学生深入到思想道德理念、价值观念、法律法规等的学习之中,可有效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冯倩.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实践[J]. 教育. 2020(14):38.

[2] 叶亚红.思辨课堂 智慧闪光——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思辨式课堂策略研究[J]. 天津教育. 2020(02):80-81.

[3] 刘国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 中华少年. 2019(26):292.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JCJYC211017046)研究成果

3596501908292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实效性道德与法治
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实效性探究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