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研究

2022-03-21 01:34梁炳辉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不仅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也是对于中华文化强烈历史责任感的反应及呈现,同时还是当代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清晰性,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不容忽视。本文立足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工作,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逻辑理论及实践进路进行分析阐述,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兴盛。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逻辑理路;实践进路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人民群众对于家国情怀精神的进一步延伸,是中华民族人民群众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温暖、安全、幸福、归属、自豪和希望的统一,是中华民族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共同精神依托。随着时代的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建设,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永无止境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因此,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可以增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应有的文化自觉,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兴盛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及发展,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共同铸就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引導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建设一个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1]。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概念

“中华民族共享精神家园”一词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衍生出来的中国多民族构成的基本国情。它是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特征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而进行的理论描述,反映了学术界对民族与国家关系的认识和思考。2018年3月,中国首次将“中华民族”正式写入宪法,从根本上确定了中国是以“中华民族”为基础的政治组织,奠定了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的基本宪政特征。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通过民族共有精神作为支柱,精神家园的是指指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核心价值追求,其能够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提供具有持续性及稳定性的价值建设体系,其有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一套现成的价值观念[2]。从原始生成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人民群众基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而生成的一种优秀的精神文化,它的形成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文化创造和精神追求;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促进各族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精神的高度认可;现实中,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的中华人民群众共同认可的精神文化体系;从实践主体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层次、各类别中华民族人民群众共同认可的共同、共建、共享的精神文化内核。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有以下几个层面,即全球华人及其中国文化认同、以中国公民为主体的中国自然人所接受的中国法律约束、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及其道德理想追求等。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理路

(一)本体论视角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汉语词汇中,“精神”是指相对于人的骨架而存在的人性、意识、思维活动和普遍心理状态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精神”指的是事物的精髓所述及根本宗旨,是基于其实质而存在的意识。“精神家园”它是指人的精神生活的栖息地和人的精神和灵魂得到寄托和慰藉的家园。所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容纳及包涵了关于人自身存在的理性感知、文化认同、精神归宿和情感寄托,因此,给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具有本体论的含义。

(二)主客体视角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指由能指或能指构成的精神系统,前者是指精神的主体,即精神的认知者,是主体对被判断对象的主观态度,后者是指已知对象,即一整套价值体系。与人们的信仰相比,人们的精神体系,其信仰不具有强制性,其信仰的目的是赋予人民群众以希望,在人民群众之间建立其心理世界的秩序。此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体还具有显性主体及隐性主体两种主体构成,它是由国家、政党、政府、国家和社会共同建构和组合而成的[3]。因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民族文化中属于整个民族的相对稳定、长期、多层次的价值认知体系。

(三)文化认同视角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指一种积极的文化价值判断,是中国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体内新文化或群体外不同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同态度和方式。首先,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指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与物质家园相对应,是中国人构建的有意义的世界和理想的世界的精神文化价值体系。其次,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指对本民族的思想传统、精神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承认、尊重和坚持。因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指一种对生命意义和归宿的文化认同。最后,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信仰和信念,有助于团结人民,使他们具有情感和价值依赖,使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国家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家园[4]。因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民族文化认同感。

(四)功能视角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需要一个具体的共同体和一个抽象的精神共同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政治共识、情感共识和价值共识的全面统一。共识的形成需要加强中国各民族的共同民族意识,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果,共同为中华民族创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中国人共同精神家园的构建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和谐文化、地域文化等等。此外,中国共同精神家园的构建也需要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和解释,从而论证中国共同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

(五)构成要素视角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指由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共性组成的统一体的文化理论价值体系,其中,“共有性”指的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主体之间具有的潜在的“不可分割性”及“多元一体性”。从国家层面解释,其“共有性”指的是坚持一个国家的原则,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需要集中中国的各个民族及地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民族层面解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需要融合各个民族文化,基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文化层面解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将中国传统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传统习俗以及心理情感进行集中体现[5]。

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进路

(一)挖掘及提炼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有益成份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挖掘处理,发掘符合世界发展要求的内容,吸收其思想内核,赋予其时代意义,使之适应社会发展,与现代文明和谐相处。在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及阐述,并结合全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对其进行发扬光大,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视角下,注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继承及传播,并对其创新,以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精神及时代潮流,对于传统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赋予新时代意义,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时代特色,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进程[6]。

(二)运用多种方式对于优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进行宣传及弘扬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握中国人民共有精神需求的变化趋势,结合新形势下深圳传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完善深圳传播工作的领导、组织、工作和管理模式,并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生产方式及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文化的样式、载体及风格,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并将各学科特点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进行融合,并加入诸如传统诵读以及诗词朗诵等活动,并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礼仪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民间风俗文化教育活动,使中华民族文化融入到生活及学习工作之中,从而人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进程。

(三)增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生命力及创造力

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要吸收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更加自觉、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探索和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新途径。积极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合作,在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重点建设长期的中华文化中心。在开展各种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商品贸易的同时,把握正确的方向,努力展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传统的精髓和当代中国的优秀文化,努力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建立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的桥梁,增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进程[7]。

(四)重视人民群众主体精神世界的建设

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需要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需要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主体精神世界的建设。我们要在坚持先进文化精神方向的指导下,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的大众性和普遍性。要为其他地区、产业、阶层的广大人民建设精神家园,激发自己参与精神家园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站在改革创新的时代高度,以新的时代精神重新审视中华文化,更新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中国人民更加自觉、主动的姿态推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及繁荣之路,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进程[8]。

四、结束語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文化生活的全球化也成为趋势,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动荡更加激烈。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还在路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实践也是自然的,是历史的增加和积累的过程。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发展阶段,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发展方向,顺应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发展要求,继续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深入挖掘挖掘及提炼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有益成份、运用多种方式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进行宣传及弘扬、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重视人民群众主体精神世界的建设,创造出具有新时代发展特色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杨文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2):1-14.

[2]黄禹诗,龙梆企.民族文化工作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读《构建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今日民族,2021,(07):52-54.

[3]黄海.发挥独特资源优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湖北省宜昌市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侧记[J].民族大家庭,2021,(05):27-30.

[4]崔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满族说部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1,23(04):356-359.

[5]高永久,郑泽玮.认同导向下边境牧区各民族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1,(04):1-7.

[6]杨劲松.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云南文投集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J].今日民族,2021,(05):23-25.

[7]青觉.从政治凝聚到心灵认同:新时代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基于国家的分析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01):31-38.

[8]钟秋思,刘听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个体民族传统价值观研究——以佤族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1):90-95.

(单位名称,省 市)汉英 姓名:(汉英)梁炳辉 性别:男 籍贯:河南驻马店民族:汉出生年月:1981.9学位:博士职称:研究员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共同体建设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邮编:541004

2346501705311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谨以此歌献给伟大祖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助人为乐的小牛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新著
季札挂剑
热热闹闹过大年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