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红色报刊出版及其当代价值(1927—1937)*

2022-03-21 02:26陶奕冰
中国出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苏区报刊

□文│吕 强 陶奕冰

目前,学界对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的研究呈现出两大议题:一是宏观性研究,如严帆的《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史》[1]和万安伦的《中央苏区红色出版风貌、特质及价值》[2]等,概述了中央苏区红色出版物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发展。二是专题性研究,主要表现为对某一报刊的个案研究。如黄志辉在《“保卫苏维埃!”:〈红色中华〉经济动员研究》中探讨了《红色中华》在中央苏区经济动员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3]刘攀在《〈青年实话〉探索苏区青年工作的历史考察》中探讨《青年实话》在苏区革命宣传、政治动员以及青年文化教育中的历史作用。[4]笔者梳理了学界相关文章,发现针对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的研究尚有两方面不足:一是对其数量的统计依旧不够全面,仍有遗漏;二是总结其历史贡献的研究较多,而本着以史为鉴,站在当今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背景下,理论探讨苏区红色报刊整体特征或当代价值的研究则较少。因此,本文以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研究时段,在梳理和总结苏区红色报刊特征的基础上,探讨苏区红色报刊及其出版实践的当代价值。

一、红色报刊的定义与出版数量

所谓红色报刊,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有学者认为“红色报刊在定义与分类方面,出现了盲目性和扩大化的倾向”,[5]提出了界定它的4个标准——以史为鉴、以人为鉴、以文为鉴和以名为鉴,即分别从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领导者、报刊内容和名称4个方面来界定。本文采用以史为鉴和以人为鉴相结合的方法,将红色报刊定义为:自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和领导者创办、主编和发行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报刊。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农民运动如火如荼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报刊逐渐发展起来。1929年年底,党在《红军宣传工作问题》中明确要求,红军采用手抄壁报的形式,每周至少创办一张《时事简报》,推动了苏区新闻宣传工作的初步发展。1931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又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文化教育的政策,此后苏区红色报刊的出版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如苏维埃临时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等一大批报刊纷纷创刊。然而,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苏区多数报刊和出版印刷机构停刊停业,仅有《工农报》等少数报刊仍在坚持出版,用以指导苏区的游击战争,直至抗战全面爆发,苏区的红色报刊出版业才彻底结束。

目前学界对苏区红色报刊数量的统计标准不一。据《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史》一书的统计,其数量为218种,而《中央苏区文艺史料集》[6]统计的数量仅为205种。笔者通过查阅档案等文献,发现仍有部分报刊前辈学者并未收录,而这对于推动苏区红色报刊出版数量的研究具有查漏补缺的学术价值。因此,经重新统计,发现苏区红色报刊的出版数量应为226种,这相较于上述两者中的最多者,数量多出了8种(见表1)。

表1 八种苏区红色报刊统计表[7]

二、红色报刊创立发展成因

苏区红色报刊的创立及发展,与当时革命斗争形势、新闻宣传政策以及印刷发行机构的创办密切相关,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对报刊宣传鼓动作用的重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报刊宣传作用的重要性,而列宁关于“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的办报思想,在当时更是得到了包括瞿秋白等早期党的领导人的认同,[8]并以此来指导苏区红色报刊的出版工作。1927年8月21日,党在《关于宣传鼓动工作》的通告中要求“省委鼓动的机关报,每个省委需筹备一种,内容偏重本地政治的鼓动,最好是每日出版一次,省委以下各级党部亦应在能力所及之内,筹备此种鼓动性的机关报”。[9]1929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工作决议案》再次强调,“尽可能的公开发行日报及其他地方性的党报……,在不能办日报的地方,亦应当尽可能的办新闻式的定期刊物”。[10]至1929年年底,苏区各级党委累计创办了18种报刊,如福建省委以及安远县委各自创办的《红旗》报等。至1931年4月21日,党在《中央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中又强调,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在各地创办小报和最通俗的小册子,以加强宣传与鼓动,从而明确了画报、壁报和小册子等形式的宣传作用。可见,党在苏区通过文件指示、办报实践以及调整宣传形式等措施,对报刊宣传鼓动作用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

2.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报刊宣传的方针政策

苏区的红色报刊出版与宣传事业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随后,临时中央政府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报刊宣传的方针政策。1931年通过的《关于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中强调,要“建立健全党报,党报是领导全党斗争,组织广大群众在党的政治主张周围的一种最重要的武器”。[11]1933年颁发的《第一号训令》则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都应提供文化教育的参考材料,以及普及革命歌谣的油印报纸和墙报等宣传方式”。[12]而随后颁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二号》等文件,均指出创办报刊的必要性,并强调必须发行画报、小册子、壁报和组织夜校读报。由此看出,党系统、全面地制定了一系列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为当时红色报刊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发行和印刷机构的创办为红色报刊发行提供了先决条件

1933年,中共中央在瑞金设立中央局发行部。该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红色书籍、报刊等的编审和出版工作,从而为当时红色报刊的发行提供了专业保障。受此影响,各地也陆续创建“红色书店”“推销代派处”“叫卖队”等发行机构。1931年6月19日,闽西苏维埃政府红报社要求“各县苏区需立刻成立《红报》代派处,中心城市及订报人很多的乡村亦需成立”。这不仅扩大了红色报刊的影响力,而且也初步构建起了苏区从中央到地方的报刊发行体系。

除发行机构外,以党、政、军、群为主的团体组织及地方企业也创办了各类印刷机构,如毛铭新印刷所,该所最初是由闽西群众毛焕章创办的毛铭新印务局,后更名为毛铭新印刷所。苏区建立后,该所发展为闽西列宁书局,成为首个红色印刷所,并印刷了大批红色报刊,如铅印军报《浪花》。[13]此后,中央机关又先后成立了四大印刷所,即青年实话印刷所、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印刷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印刷所和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印刷所,并在各地创建了一些小型印刷所。这些发行与印刷机构的创办,为苏区红色报刊的发行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红色报刊的特征

在当时战争环境下,作为苏区革命宣传中的“重要武器”,红色报刊形成了其鲜明的特征。

1.数量较为可观,出版阶段性明显

《红色中华》《青年实话》与《红星》作为苏区红色报刊的代表性刊物,在鼎盛阶段,各自的发行量分别达到了5万份、2.8万份和1.73万份。[14]

由表2可见,苏区红色报刊的出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大致以1930年、1934年为界,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至1929年为第一阶段,累计出版红色报刊18种,但其数量不及苏区红色报刊出版总量的10%,为苏区红色报刊出版的创建与初步发展期。1930年至1934年为第二阶段,由于受1929年12月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有关“改进宣传队的质量,并加强报刊、传单、布告、壁报等各种方式宣传”[16]要求的影响,苏区的红色报刊迅速发展,仅1930年就出版了34种报刊,较1929年多出24种。1931年后,因苏区进一步扩大,这使党中央迫切需要利用报刊在新根据地进行扩红宣传,以号召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并捐助军需物资,加之当时闽西列宁书局、中央印刷厂等机构的创建,推动了苏区红色报刊的迅速增加,5年间累计出版报刊195种,成为苏区红色报刊出版的繁荣发展期。1935年至1937年为第三阶段,此时长征开始,党、政、军机关开始逐步撤离苏区,这导致多数报刊和出版印刷机构也随之停刊停业,在这期间,苏区红色报刊仅出版了8种,并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此后,随着抗战全面爆发,苏区红色报刊的出版也随之结束。

表2 1927年-1937年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的出版发行数量统计[15]

2.形式上报与刊结合、主与副结合

苏区时期的报人,一方面通过报纸及时报道革命斗争的情况,并号召工农群众积极参与革命;另一方面,也利用期刊登载领导人的政论文章、共产国际的决议等内容来反映国内外形势,从而形成了报纸与期刊相结合的宣传格局,如《红色中华》报和《斗争》杂志的组合。《红色中华》报作为苏维埃运动的“纸笔喉舌”,全面反映苏区建设和反“围剿”情况,并引导工农群众监督政府工作,而《斗争》作为苏区中央局的“尖锐武器”,时常发布党的决议、公告,以及领导人的论述,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两份刊物分别在时效性、互动性与深入性、针对性上弥补着彼此的不足,共同指导苏区的革命事业。此外,军队也不乏报与刊结合的典范,如《红星报》和期刊《革命与战争》的组合,《红星报》作为红军机关报,其担负的使命是“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17],并与《革命与战争》相互配合,不仅及时报道国内革命斗争情况,还大量介绍苏联红军建设的经验。

苏区红色报刊也继承了五四时期报纸创办副刊的做法,比如《红色中华》报就有副刊《赤焰》,主要登载诗歌、话剧及插画等文艺作品,以此反映工农群众的生活状况和英勇斗争的光荣事迹。该刊每期都有话剧作品,如第1期《我们自己的事》中描写的就是工人炸毁国民党兵车铁轨,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红军的事件。[18]这些话剧不仅极具感染力,而且易于被群众所接受,成为当时苏区文艺工作者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和文艺创作的风向标。

3.内容上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报道

苏区红色报刊十分重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在1930年至1934年间,苏区红色报刊大多以中央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为宣传重点,而在苏区掀起的3次扩红宣传中,红色报刊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的特征则更为明显,以《红色中华》《红星报》和《斗争》为代表的红色报刊,无论是在标题制作上,还是在宣传内容上,都颇具号召力与鼓动性,出现了“武装起来,到红军中去!”[19]“为红五月扩大红军二万七千而斗争!”[20]以及“争取决战面前扩红突击胜利”[21]的标题与内容。这表明,苏区红色报刊联系实际,紧跟革命需要,以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为主要宣传内容,积极配合党的阶段性任务而开展出版工作。

苏区时期党在反腐倡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了“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22],而红色报刊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苏区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报刊,《红色中华》报在146期第4版中设立“坚决打击各式各样的贪污分子”专栏,专门揭露吞没罚款、涂改账目、浮领伙食的腐败现象。[23]据统计,该报在苏区出版的240期中,累计刊发此类文章524篇,约占刊文总量的10%,[24]成为苏区反腐倡廉的重要阵地。除此之外,《青年实话》和《红星报》也分别设置了“轻骑队”专栏和“铁锤”专栏,刊登了不少反腐倡廉类文章和漫画,如《红星报》在“铁锤”专栏刊载的文章《退却逃跑贪污行为的连长指导员》[25]、《青年实话》上登载的漫画《反对消极怠工分子》[26],都是对苏区贪污腐败行为的报道和批评。由此可见,红色报刊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的同时,也大力开展反腐倡廉的报道,从而推动了苏区的廉政建设。

4.报刊宣传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文章短小

由于苏区报刊的读者对象大多是工农群众和红军战士,因此,歌谣、标语和口号就成为其运用得最普遍的形式,这使得红色报刊具有通俗简洁、朗朗上口、形象生动,适合在工农群众中流传的显著特点。例如,以红军战士为读者对象的《红星报》,曾先后开设了“红军歌曲”“红军诗歌”“红军歌谣”等栏目。而该报在1932年1月15日第2版上刊登的诗歌《快当红军去》[27],全文仅336字,内容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同时,诸如“中国共产党好”“苏维埃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标语和口号,也在苏区红色报刊中随处可见。

画报、漫画亦是苏区红色报刊进行宣传的重要形式。《永定画报》作为苏区创办最早的画报之一,其在创办过程中不断扩大和充实版面,在增强斗争性和政治性的同时,也更具大众化和普遍性。而《红色中华》《红星报》《青年实话》等报刊经常为文字报道配上插图或漫画,图文相得益彰,很受读者欢迎。对此,《红色中华》第232期还刊登专文介绍这一宣传方法,称“画报讲演的图画要着色,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画报内容要浅鲜通俗化,易于群众看懂”。[28]

5.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存的报刊发行体系

为了组织军民参与苏区建设、进行革命斗争,苏区逐渐形成了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存的报刊发行体系。党政军机关的发行分别由中央发行部、中央总发行部和各级政府发行科、总政治部发行科来承担,这类报刊的主要读者是领导干部与红军战士,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与针对性。事业单位的发行主要由工农红军学校和报刊自办的发行系统承担,发行报纸和一些专业书籍。企业发行系统则由图书经销部门承担,如以“工农红军书店”为主的合资书店和以“赤色书局”为主的“准官方”书店,这类书店极大地便利了军民购买书刊。社会团体与个人发行机构分别由推销代办点和叫卖队承担,由于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因此其对苏区红色报刊的发行起到补充作用(见图1)。

图1 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的发行体系

苏区红色报刊的发行体系是特殊时期、特殊政治形势下的产物。这些发行机构以官方为主、地方为辅,极具政治性与针对性,最终形成了多层次、多部门、多渠道的报刊发行体系。

四、红色报刊的当代价值

1.红色报刊发行体系为新时代加强党管媒体、坚守舆论阵地奠定基础

红色报刊的发行实践有力地证明,党管新闻宣传,掌控其领导权和主导权,永远是一条鲜明的底线。早在1931年1月27日,《关于党报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党报宣传对党和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领导作用,并在随后成立了中央党报委员会和中央党报通信网。同年4月21日,党要求建立宣传部,以便领导苏区的宣传鼓动工作。这都表明,红色报刊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创办的。当前,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传播方式与舆论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党管媒体的历史原则和制度不能变,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媒体的全方位领导,让党的媒体自发地、有水平地宣传和报道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29]

2.为新时代新闻媒体践行群众路线提供行动指南

红色报刊无论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发行方式上都践行了新闻宣传的群众路线。在内容上,红色报刊紧密围绕战争消息、扩红宣传和群众生活等群众所关心的话题展开;在形式上,红色报刊则采用标语、口号、歌谣和漫画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苏区群众能真正理解宣传内容;而在发行方式上,红色报刊除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官方渠道发行外,地方社团的推销代办处和民众个人的叫卖队也对苏区报刊的发行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当下,新闻媒体应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运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和有目共睹的事实进行新闻宣传,既要在内容上满足群众,也要在思想上引领用户。[30]坚持将群众路线视作新闻工作的生命线,密切联系群众视作报刊宣传的政治优势,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

3.为新形势下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实践经验

红色报刊利用设专栏、绘漫画等方式在反腐败斗争中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启了苏区新闻媒体反腐倡廉报道的历史实践。据统计,《红色中华》在1932年至1933年的133期中,几乎每期都进行反腐倡廉报道,累计刊发150多篇。[31]该刊还增设“突击队”“警钟”“铁棍”“铁锤”等专栏,并利用新闻漫画,揭露和批评贪污腐败行为;延安时期创办的《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红色报刊仍继承着这一传统。因此,在当下反腐倡廉工作中,新闻媒体应借鉴苏区红色报刊开展反腐报道的历史经验,不仅要肩负传递反腐倡廉政策、进行普法教育的使命,还应成为贪污腐败信息的搜集器。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苏区报刊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百强报刊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苏区创业致富人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