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副刊版面的发展路径探索

2022-03-22 05:20邱振刚
新闻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副刊媒体融合融媒体

邱振刚

【摘    要】在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副刊版面的融合程度和新闻版面相比略显迟滞。新闻媒体要充分认识到副刊内容在融媒体平台中的特殊作用,并结合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采取恰当的方式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传播,为媒体内容建设和品牌建设助力。

【关键词】副刊;融媒体;转型;媒体融合

一、融媒体时代副刊版面的作用

报纸上的副刊类版面,可以分为广义上的副刊和狭义上的副刊。广义上的副刊是指除要闻版面之外所有的版面,包括思想类、文艺类、知识类等各类版面。而狭义的副刊,仅仅指的是文艺作品类版面。和承担新闻发布功能的要闻版面相比,副刊有着相对独立的属性。当然,任何报纸上的副刊必然是和报纸本身的定位、属性、功能密切关联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视为要闻版面的延续,独立性不是绝对的。

副刊版面因為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远低于要闻版面,看似不应受到强调快速传递信息的网络媒体的冲击。但这种时滞性,真的为副刊版面提供了某种超然于时代潮流的保护吗?事实恰恰相反,在纸媒纷纷进行融合转型改革的今天,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而压缩版面时,首当其冲被压缩的往往正是副刊版面。出现这一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众多纸媒必须通过要闻版面来实现自身所固有的基本职能,从而为自身的存续提供基本的依据。如行业类报纸必须通过报道本行业的要闻大事,起到在行业内传递信息的作用,而地方性、都市类报纸则必须通过对在本地有着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来保持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另一方面,有的纸媒运营者认为,副刊版面的传统受众,如今可以从各种网络资源中获得感兴趣的内容,而不必依赖于报纸副刊。纸媒副刊内容的量和质,与网络资源相比都缺乏优势。在网络世界中,无论哪一种原属于副刊版面的内容,几乎都是可以即时无限获取的。那么,如果我们承认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的话,是否就意味着在融媒体时代,副刊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空间了?实际上,如果我们从副刊类版面的历史、功能,以及融媒体对传统纸媒在内容上的承接性等视角出发加以分析后就会发现,即使是电子阅读已经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的今天,报纸的副刊类版面内容仍然大有潜力可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当前仍然处于纸质媒体、新媒体并存的阶段,所谓融媒体,仍然强调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而不是传统媒体被取代。无论是行业类还是都市类纸媒都是如此,副刊版面的延续也就有了天然的土壤。

其次,即使是已经融媒体化的新闻媒体,在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学习强国等新兴的传播平台上,其内容也并非完全被要闻类、资讯类内容所垄断。从增加用户粘性,优化用户体验的角度考虑,媒体运营主体必然要在信息发布之外,以更多形态的丰富内容来扩大其传播范围。对此,已经有学者对融媒体时代新闻机构的职能进行了深入分析,“(新闻机构的)核心职责之一是宣传和沟通,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与内容服务,而这些用户日益卷入媒介化生存的状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他们已经严重地依赖手机去完成各种任务,参与各种活动,严重地依赖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和新媒体提供的各种信息。”[1]

这里所提及的与“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就包括众多副刊类内容。尽管因为阅读平台的不同,这类内容本身以及表述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深层的副刊属性仍然存在。以全国各地政务微博和主流媒体微博而言,除了本地要闻,仍然普遍大量发布涉及本地历史、文化、美食、旅游等领域的内容,这类内容显然是和原有的纸媒副刊息息相关的。在此不妨以《青岛日报》官方微博为例,对地方性报纸的融媒体平台进行观察分析。该微博在2021年12月1日发布的内容中,既包括《青岛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班开班》等时政要闻,也包括《考工记之工匠说|青岛中加特总工程师宋承林:技术立企 打破“传统”》等人物通讯,以及《全国每4分钟新发现1人感染艾滋病!关于艾滋你知道多少?》等知识性副刊版面内容,该微博当天还多次发布了“你现在的付出,都会是一种沉淀,它们会默默铺路,只为让你成为更好的人。晚安!”这类文学性较强的精短文字,彰显着传统的副刊版面内容的延续性。

除了地方性报纸的融媒体平台,副刊性内容的这一特征同样出现在行业类媒体矩阵中。以《中国旅游报》微信公众号为例,该公众号2021年11月30日共发布4条内容,其中仅《世界旅游组织:复苏“缓慢”且“脆弱”!全球旅游业今年或损失2万亿美元》属于时效性较强的行业新闻,《2021年最后一个月,新一波景区福利在等你》为资讯汇编,《风口还是噱头?当旅游遇上元宇宙……》为行业评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义宁镇:第一面军旗的诞生》为历史、地理资料汇编,后面这三条推送内容同样有着副刊类的服务和资料属性。另外,手机客户端也是纸媒在融媒体时代的重要形态。而副刊版面所刊发的内容,也常常是客户端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着该客户端的整体品质。

副刊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如果将纸媒副刊内容加以网络化改编,完全可以为各种新兴媒体形态提供海量的优质内容,增强可读性、休闲性、思想性等。

二、融媒体环境下副刊版面的发展策略

由上可见,媒体应该充分认识到,无论阅读平台如何变化,副刊类内容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生存空间。传统纸媒的副刊采编人员,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心态挖掘资源,并在传播、包装的形式上进行创新,以更加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征和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使融媒体化的媒体平台能够提供给读者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具环绕性和沉浸感的信息接受体验。

“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生产,不仅要考虑其信息含量,还要考虑情感含量和观点含量……在各种技术的支持下,叙事者有着更加丰富的素材和叙事符号进行叙事。”[2]这种改变,直接关系着所在新闻机构的融媒体化过程是否顺利,直接关系着该融媒体矩阵是否能够提供给读者优质的阅读体验,这就需要新闻媒体管理者、运营者和副刊内容采编人员具备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意识:

首先,在采编思维上,要强化用户导向意识,“融媒体强调各方资源的汇聚,以互联网用户与数据为核心,形成产品的开放生产加工、非线性发布等功能。”[3]应该说,在传统媒体上,副刊类版面本来就更加强调面向读者服务读者,而不是像刚性的要闻版面那样,以传播重要资讯为要务。各种曾经常见于纸媒上的“读者来信”之类栏目,几乎可以视为如今的融媒体上各种旨在为读者提供交互式体验的设计的前身。在当前的融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选择面空前广泛,单位时间内需要处理的信息空前丰富,这就更加需要副刊类版面采编人员有效掌握读者需求,以读者视角去调整版面内容、优化内容传播方式。有些传统纸媒的报道和主管单位的职能密切相关,带有准公文的性质,枯燥乏味,对读者体验缺乏足够重视。在融媒体时代,这些媒体要勇于调整姿态,强化服务意识,更积极主动地面向用户,确立更符合融媒体传播规律的新型采编模式。

其次,在采编工作机制上,要建立更具對话属性的工作机制,擅于借鉴采用融媒体的技术优势进行优化、提升。“通过多样化的渠道,采取易为受众接受的方式与受众沟通,在了解受众对报道的知晓度的基础上,尝试理清受众的信息需求,并为下一步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对话的第一要务是平等,媒体要摆脱以往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通过合理构造对话渠道,慎重选择对话形式来营造对话氛围。”[4]副刊采编人员要对所传播的内容及其反响给予及时关注,还要对更广泛的公共媒体平台上的相关话题、相关内容保持关注。也就是说,融媒体时代的副刊采编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不仅新闻需要时效性,副刊类内容同样如此。单纯的资料性内容很容易就被网络上的海量资讯所淹没,新闻性内容和副刊类内容必须进行有效融合搭配、互相借力,前者通过后者对内容进行深化,后者通过前者增强时效性和受关注度,从而满足读者的多元阅读需求,给读者带来多层次的阅读体验,最终形成合力,增强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例如,《深圳商报》推出的新媒体产品“读创”,除了传播新闻资讯外,还在科技板块集合了创新创业故事,在视频板块集合了微纪录片、系列纪录片、VR酷炫视频等内容,凭借多样态、高品质的原创性内容和科学的内容搭建方式、差异化的内容呈现方式,为该新媒体产品建立品牌、扩大受众群体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在采编人员配备上,媒体要注重吸收新鲜血液,毕竟,在融媒体时代,采编人员如果只掌握传统、单一的技能,已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语境下全方位、立体化地获取和传播新闻的需要,媒体需要大量引进阅读市场调研、数据综合分析、软件开发应用等领域人才。同时鼓励采编人员更新、改进知识结构,在采编、发布流程中引入制作人思维。融媒体时代,在纸媒和新媒体平台中发布各类副刊类内容,需要兼顾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运行规律和传播特点,这就要求采编人员跳出具体版块的思维局限,站在媒体品牌建设的高度,建立枢纽意识,将制作人思维渗透到流程各环节,充分吸纳相关内容,通过多渠道的传播途径,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对于传统纸媒副刊的创作队伍,要充分鼓励他们结合当下的传播规律和读者需要,实现知识结构、创作风格上的调整、更新。融媒体的副刊编辑同样也要与时俱进,以更加优质、更具网络属性的内容和形式,来增加用户粘性。毕竟更符合融媒体时代读者需求的内容,最终需要更具备网络思维的作者来进行创作。例如,《文汇报》早在2004年4月17日的“科技文摘”专刊就刊发了《虚拟世界的“硬币”》一文,讲述了网络时代虚拟支付技术的发展态势,通过对科技前沿信息的关注,满足了读者对新技术的求知欲,也体现了媒体对可能会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影响的各项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如果把这种前瞻性保持下去,贯彻到副刊内容编辑制作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对媒体的品牌建设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在融媒体时代,副刊类内容固然也要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进行调整,但是其属性和新闻内容仍然存在明显区分。新闻机构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某些转型要素对于副刊类内容来说并不完全适用,不应以“一刀切”的方式和态度,对副刊版面的编辑方式和编辑流程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调整。比如全员参与、全员报道是新闻单位融媒体转型过程中的一个趋势和方向,“融媒体报道调动人人参与到报道中设置议题,交互评论,共同完成报道拼图。”[5]但是,这一趋势更多地指向媒体中负责新闻报道方面的采编人员。而对于传统纸媒的副刊内容而言,对编辑环节的侧重,一向远远超过新闻采访。副刊编辑仍然要更多强调对资源的发掘和整合编辑。单纯希望实现媒体内部的全员“打通”,其实是忽略了副刊类内容的特殊性。

新闻采集和新闻制作的分离也是媒体的一个重要转型方向,“新型智能新闻的生产主体与传播主体存在分离的情况,对应的融媒体报道也存在着生产主体(技术创设主体)与传播主体分离的情形。”[6]对于副刊类内容而言,固然也需要针对融媒体传播特征进行必要调整,但内容制作的策略、方式还是应当围绕新闻机构的整体定位和编辑的思路进行。这是因为副刊类内容本身就是编辑在媒体整体运营方针之下所主导的资源整合的结果,包装、制作固然重要,但应当围绕内容本身的品质来进行。

如果对副刊类内容也过度强调其外部包装制作形态,忽视了对内容品质的要求,使得内容的制作、发布脱离了编辑的思路,甚至以制作、发布的需要来操纵编辑对内容的取舍整合,其直接结果就是编辑功能的弱化,并将进一步导致内容的空洞化、浅表化。同时应当看到,和新闻资讯相比,副刊类内容能够有效为受众提供广泛的知识型、资料型内容,如果能够通过对受众需求的精准分析和深入挖掘,及时掌握受众偏好,完全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建立起可观的受众黏性,最终帮助新闻机构有效地实现价值变现。

注释:

[1][2]华进.网络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257,69.

[3][5][6]袁丰雪,仇玲,周海宁,张成良.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0:342,347.

[4]郭琪.融媒体语境下的新闻传播理论探索[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68.

(作者:中国艺术报理论副刊部主任)

责编:项贤勇

3561500589267

猜你喜欢
副刊媒体融合融媒体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