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书中的二十四节气

2022-03-22 09:09吴丹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文化自信立德树人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完成过程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以“二十四节气”为案例,应当从挖掘先民的勤劳勇敢、智慧超群的角度,以及从“二十四节气”现如今的实践指导意义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起到培育学生爱国之情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于如何围绕“二十四节气”展开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文化自信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在长久的农业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二十四节气”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点,也散落在教科书的各项内容之中,同时,一些学校还会将其纳入到文学常识的补充教学材料当中。诚然,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内容不胜枚举,而“二十四节气”则是一种充满文艺气息、自然气息的单独存在,因而,初中语文教师也致力于深入挖掘其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中的独特作用。

一、二十四节气立德树人教育内涵作用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横跨了一年四季,与人们生活休憩相关。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其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关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不但对古人农业生产、农事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而且也影响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思想观念。从渊源来看,其根据“斗转星移”制定,后经世代发展,终成至完整体系。历史上,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社会。鉴于其对农业及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所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二十四节气与不同的民俗活动互相交织。所有这些,只要路径可行、策略得当,均可从不同方面提升学生德育教育水平。

例如,如果依据二十四节气,开展相应的自然活动,可明显提升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这对从小生活于城市、穿梭于水泥森林的城市小学生来讲必定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再如,如果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开展类似的主题 文化活动,则可加深学生对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无论对于笃定文化自信,还是对于深受网络等现代文化影响的孩子来讲以及其他方面均具 有多重意义。

二、二十四节气融入立德树人教育路径

传统文化的内容,通常含有大量的德育素材。而对于“二十四节气”来说,其德育的抓手可能并不那么明显。经过分析,语文教师认为,语文书中的“二十四节气”落实到立德树人教育方面,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进行理解,才能够保证在实施上有抓手:

一方面,要挖掘“二十四節气”产生了中国农业文化历史背景,从先人勤劳勇敢在农业方面开拓进取、积极思考、形成经验的角度,来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德育元素。这包括不同节气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活动,特别是一些谚语、文化典故、历史故事等,只要策略得到均可,均能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再如后者,

另一方面,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意义来看,对于其当下对于农事、物候、生活等依然产生有效指引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于“二十四节气”产生认同感,从而产生文化自信,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例如,“二十四节气”于2015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本身便是一种笃定文化自信的教育。再如,可以根据时代要求,把“二十四节气”中的德育教育内容与不同的德育教育主题相对合,如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其他爱国主义教育等。

在明确了“立德树人”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后,“二十四节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就更加明确了。

三、初中语文“二十四节气”教学立德树人的教学策略

“二十四节气”是美的,只是初中生在忙碌的学习过程中,或许忽略了这些美。然而,当代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是很强的,美的东西,能够带给他们愉悦的感受和充分学习、汲取的动力。因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去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存在,为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感受,增强认同感。

雪的美丽很多人都能感受,对于初中生来说,雪更是能够带给学生非常强烈的浪漫感受。深圳处于亚热带气候、热带气候交界处,终年气温温暖,基本从不下雪。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遇到小雪、大雪、冬至的时节,即使没有雪花飘落,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其他地方的雪景照片、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冬季的来临、四季的轮转。配以“片片互玲珑,飞扬玉漏终,乍微全满地,渐密更无风”的诗句,浪漫的感觉油然而生,学生怎会不对“二十四节气”产生积极的情感呢?同样,每一个节气都会有相应的物候特征,或是虫鸣,或是雨落,或是风起,这些外在的自然变化用多媒体的教学带入到语文的课堂中,不仅会为课堂增色,更为学生进一步认知“二十四节气”,积累语文素材、传统文化素材,形成认同感提供了积极的内在驱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同地域的地理、气象以及其他方面的自然条件均为“二十四节气”的直观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方便。例如,关于小寒,民间谚语有云,“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所以,按“二十四节气”,“小寒”前后应是我国各地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对此,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技,特别是“互联网+”,引导同学分别按东南西北中的地理方位感受我国各地气候差异。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应对相关内容赋予“温度”。例如,在引导学生观看我国东北的“天寒地冻”时,可从文学、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等不同角度感受东北“白山黑水”的魅力、东北人民的勤劳、乐观。而同时,再引导同学深入我国南方,感受江南大地的四季如春、南海的万顷碧波。甚至,还可利用网络科技,从古今对比的角度,引导学生体验我国古代人民在小寒时节的农事活动,如“防寒防冻”、“兴修水利”等。这不仅是一种文化学习,更可激发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等不同方面的热爱、崇敬之情。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是如何而来的?这样的内容也适合在语文课堂上,展开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钻研一定的自然知识、文化知识,无疑是对于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而从立德树人德育教育的角度来说,相应的互联网检索实践活动,则会让学生在汲取知识、掌握知识学习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极认知,从而增强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针对“二十四节气”,引导学生在相应的时间段进行具体的互联网检索研究活动。学生通过在百度中进行检索,可以了解到节气的名称、时间、由来、物候特征等基本情况;在微信中进行检索,则可以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微信公众号上搜索到大量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性内容及网友的积极评论、反馈等。检索的过程、查阅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通过花费时间、积极检索、收集信息等方式,学生会发现“二十四节气”有多美,中国人民对于“二十四节气”多么推崇,最终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但这种直观研究学习,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教师不可喧宾夺主。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不再从事农业活动,所以不同的节气对其而言相对较为遥远。即使有所活动,所谓参与也多是传统习俗及一些相关的起居养生。对此,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引导。如“小寒”,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其具有的意义多表现于“吃菜饭”、“吃糯米饭”等饮食养生以及生活起居方面。但这些,对深圳的初中生而言,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对于这些可能没有直接兴趣。如果以与此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索,可能不能实现预期。但如果引导学生分别从网络、现实两个方面以与“物候现象”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深圳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恰好可得到充分的应用,特别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天生具有的“亲近感”,更可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信心。

语文与实践紧密相连,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也紧密相关,而“二十四节气”就可以成为二者关联的强力“纽带”。围绕语文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可以在班级中进行一定的种植活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二十四节气”的轮转,同时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形成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去理解古代劳动人民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总结过程,并感叹于“二十四节气”的精妙。

遵循“二十四节气”的农时,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或家里进行种植。如早春购买番茄苗进行定植,春分前后尝试育苗大葱,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开始尝试种植南瓜,立夏则尝试播种豆角,到了芒种和夏至基本上可以采摘番茄、大葱,快到秋季则可以收获瓜类。通过为期一年时间的种植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种植的各类活动、各个阶段与“二十四节气”进行一一对应,进一步理解了“农时”的定义,通过多个班级不同时间段的对比种植结果,学生观察之后则更能够理解“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意义。同时,结合语文课本中对于“节气”内容的涉猎与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作者的种植过程来类比自身的种植过程,还可以进行同步的模仿种植活动,既可感受作者的情感,又丰富了语文教学。通过初一、初二两年的实践、收获,学生对于节气理解会更加深刻。

对地处乡村的学校来说,于不同节气组织学生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具有自然、地理等许多天然优势。城市学校在此方面不然。但这不是说城市学校不能有所行动。相反,只要因地制宜,也同样有许多活动可供实践。例如,即使在“小寒”时节,深圳气候并不寒冷,但也可组织学生熬制“腊八粥”。或许因条件有限,不能大规模地组织学生于校内开展此类活动,但可以运用一些便捷设施,如电饭煲等,小范围地组织学生实施。更主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在家校结合的情形下,组织学生于家中熬制腊八粥。在此过程中,通过直播或录制视频传至网络,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然后,把“成果”装进保温杯(桶、饭盒)等,带至学校,以与他人共享。这样,通过亲自实践,更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了提炼升华学生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学习和理解,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还可开设一定的语文实践课程,引导学生通过陈述自身种植经历故事、阐述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理解、抒发对于“二十四节气”历史的、现实的评论等方式,来分享学生对于节气的认知、情感,进而促进班级学生对于节气的德育理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于“二十四节气”以及公历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产生对于二者的深入认知;教师设计演讲环节,引导学生对于“二十四节气”谈发展历史,谈观点,谈看法,实现思想的碰撞;教师设计读书会环节,从语文课本中的“二十四节气”,谈到语文阅读材料中的“二十四节气”,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对比不同作者研究中的“二十四节气”,从而形成全新的文学认知和情感认知。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则更为深入、多元、多层次,最终能够产生成熟的传统文化观念,形成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认同感。

“二十四节气”本身便是文化的结晶。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学习语文书中的相关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每一节气均有与之相应的内容可以增强文化认同,升华情感。例如,关于“芒种”,初中语文教材曾于多处提起。我国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也从不同角度描述。例如,《红楼梦》中便描述了林黛玉芒种祭拜花神。对此,本文研究者选取适当角度切入,以相关影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把语言素养、人文素养融于节气立德树人教育。结果,学生们不学习了相关谚语、歌曲,而且还全面了解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加之其他意想不到的“成就”,学生们的情感从不同方面得到了升华。

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美好的,又是实用的,是令中国人民骄傲的文化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将研究性学习、多媒体教学、劳动教育等手段充分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引导初中生从感知到认知,从理解到实践,充分理解“二十四节气”中的古人智慧,引导初中生从心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和认同感,进而推动学生在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等方面文化自信的产生,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图景——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J] 郭子超.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40(22)

[2] 让立德树人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于“立德树人”看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 李泽民, 王超. 课程教学研究. 2020,(10)

[3]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 王雪生. 格言(校园版). 2021,(12)

作者姓名:吴丹  出生年月:1982年4月26日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湖南  学历:本科  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云和学校  职称:高级教师  邮编:518129

1484501186387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文化自信立德树人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