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探究

2022-03-22 01:13胡羽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依法治校法治意识高校大学生

胡羽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呈现出较为趋同的特点与现状,总的来看法治意识欠缺,尤以在行为与意识层面无法达到有机统一。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视角来看,尚未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缺乏对学生良好的法治教育,加之主体自身的诸多不足,综合因素下导致了目前这样的状况。对此,也应在社会环境、教育方式以及学生主体三方面入手,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与探索。

关键词:法治意识;高校大学生;教育形式;依法治校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基本现状与主要特点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在法治意识方面呈现出如下状态:从法治意识上看,当前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对法律也持肯定的态度。大多数学生逐渐意识到加强自身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特别是随着日常生活的需要,大学生通常愿意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我国的法律。当代大学生已日益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可以获得法律知识和资源的渠道也逐渐增多。随着我国八五普法的完善、《民法典》的出台、罗翔等网络红人的普法与带动,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已逐渐增强。学法用法普法观念的深入,也加深了学生主动学习法律与运用法律的意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学法用法、知法守法。

但在法律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对常用法律的了解掌握不够。当前大学生在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过于狭窄,大多以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为主,同时因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极易导致与现实脱节。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渠道的作用,把法治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轨道,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有效性,对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有重要意义。此外,在接受法治思想教育的突进过于单一,应注意发挥媒介和其它载体的重要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特点

1.法治意识与法制心理的失衡

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教育中小学教育之后,目前基本已经形成了对当前社会的初步认知,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背景下,大部分人对法律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同时在生活中也开始萌发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同时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表现出强烈的愤慨。另一方面,大学生极易受到社会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表现出情绪化倾向,并且极易发表偏激的言论或者是不合时宜的举措。

2.维权意识增强,但对法治的信心不足

随着当前社会全民法治观念加强,大学生相比其他同龄人会更加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他们更希望能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意识更加强烈,但是由于大学生生活环境单一,且难接触到司法领域,对我国法治建设总体状况不太满意,对法律缺乏应有的情感和信任,对法治缺乏应有的信心。但当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解决途径具有专业性,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往往涉及到的情况又较为复杂,因此大学生很难及时有效的通过法律手段和渠道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实际问题发生时,往往会采取不当手段或保持沉默,或是对他人的权益造成损害,或是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在无形当中使自己的权益蒙受损失。

3.要求依法办事,但法治观念和行为选择存在矛盾

大学生們要求依法办事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但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并没有贯彻到行为选择中来。学生难免受传统思想影响,无法充分正确的认识维护权益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往往会有实际困难,学生可能会采取消极应对的策略,按照思维惯性就解决问题,也有“息事宁人”的心态影响,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的现象。现实生活中曾因选择个人利益、亲情等而触犯法律,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高校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第一,高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平衡。我国目前多数高校并没有形成专

门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绝大多数高校的法治教育课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

授,很少有具备专门法律知识背景的教师队伍开展系统化、专门化、细致化的法

治教育。由于这些教师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也不具备法学专业教学和司法实践经验,法学知识匮乏、法治理论基础薄弱、法治实践经验不足,对高校法治教育内容的讲授往往只能停留在教材内容层面,很难深入讲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法律至上观念等这些法治理念和原则。对法治教育内容的泛泛而谈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性,使学生感到所学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就更是遥不可及。

第二,高校现有法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法律素质亟待提高。虽然国家对高法教育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明确要求,但很多高校由于资金紧张、教师日常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等原因,缺乏对教师法律素质提高方面的培训。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领域的法治化也在迅速推进中,依法治教不仅要求讲授法治教育课程的教师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对全体教师的法律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体教师只有通过多途径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才能更好地遵纪守法、依法执教,也才能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二)法治教育形式单一

首先,高校法治教育还存在不够系统的问题。另外在授课形式上也需要进一步改进。法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师讲授和学生在讲台下听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如今的模式。同时基于法律的实践性,案例教学等形式也需要提上课程安排之中,需要不断更新案例,比照网课等形式,更加生动的向同学们展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法律的热情,对法治精神的推崇。

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获得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是网络原住民。在各种媒介的型塑下,使得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张扬,思维非常活跃,更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高校在开展法治教育时,应借助融媒体平台,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度,从而保障法治教育的效果。但现实中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仍然在课堂内,应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在学中做,在学中用,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充分锻炼法律的实践性,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充分指导,只有在实践中起到作用,才能够真正引领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从内心深处接收法治意识。

三、依法治校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建议

(一)创新高等教育方式,优化法治教育内容

高等教育中法律相关课程占比较少,法治意识培养模式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对此,高等教育中应注重法律知识内容、方式的多样性,注重学生对法律精神、价值的感悟,帮助大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思维模式,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形成法律思考、法治意识的惯性思维,规避生活中的法律陷阱。首先,高校应当丰富法律相关课程,在设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可根据专业特色设置符合专业需求的法律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在日后工作中将会起到显著作用。同时将法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极大地增强法律知识的可行性、实用性。其次,高等教育中应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等媒介工具,扩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接受面。课堂教学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设立高校法律知识传播媒体平台,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网络平台对学生传播日常法律知识。再次,高等教育中法律相关知识着眼于全社会,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更迫切的是需要了解与其自身相关的法律知识。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应着力解决大学生直接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例如大学生就业协议中合同签订问题、兼职问题、校园贷问题等等。

(二)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管理和引导

要充分发挥管理的载体作用。结合本校实际,整合学校法学教育资源,广泛发动师生积极参与,通过团学共建、法治文化节、普法实践队等形式,打造从学思贯通到知行结合的层次分明、逐层递进的法治教育“第二课堂”,切实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是团学共建。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好团支部及团员活力,建立从“基层团委—团支部—团员”到“学院团组织—其他法律单位团组织—其他法律院校团组织”的多层次、协同化育人机制,达成校内外互通、服务社会、专业联结的系统效果。二是办好法治文化节。以坚定法治信仰为主题,打造高校法治教育品牌。开展系列辩论赛,号召全校学生依托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开展宪法学习并进行线上比赛。以生活中常见的法律保护为题,回应学生关切,引发深入思考。开展学习作品展览和法治知识展览。开展视频、书法、绘画、征文、演讲等多种形式的展览。设计制作普法展板,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刑法、教育法、法制史等六大板块。开展宪法活动日,可包括升旗仪式、宪法晨读、宪法歌曲合唱、宪法知识展览、宪法知识游园会等形式,每篇设有各类集趣味和教育意义于一体的法律问题,在场景模拟中带领参与者感受宪法魅力。在法治文化节开展过程中,可以编写排演普法小品,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既能够还原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也能够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高校可以考虑成立法治宣讲团。法治宣讲团成立可以精心准备宣讲课程,覆盖面可以面向全校师生乃至社会层面。二是成立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需秉承着青年学子与法律人的担当与使命,面向校园、放眼社会、服务大众。挂牌成立“法律服务进社区”基地,服务的案件类型通常可能涉及劳动关系纠纷、婚姻家庭纠纷、不动产产权纠纷、侵权关系纠纷等,中心成员需要运用专业知识践行党员初心使命,切实为居民解难事、办实事。中心可以进入城乡中学进行校园宣讲,同时与当地司法局、法院、政务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系列法治文化进社区活动。中心可以在思想教育、专业学习、公益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充分发挥对青年学子的引领作用。

三是青年普法实践队。可依托暑期社会实践组建青年普法实践队。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将实践队伍建在团支部上、将实践目的建在团员初心使命上、将实践平台扎根于中国大地上,引导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实践队紧扣国情社情,长期对中小学法治教育、乡村振兴与法治建设等主题进行深入调研。实践队深入基层,普法下乡,推动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有机融合。队员可以结合《民法典》、习近平法治思想等重要内容,在乡村开展集中培训,并推出普法“产品”,以短剧等生动的表现方式宣传土地法、反电诈等相关法律知识,赠送法治读本,将《民法典》作为“八五”普法的重要内容,以贴近生活的案例、精准的表述促使《民法典》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融入基层依法治理。

在大力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深入探索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努力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师生发挥专长,将法治理念、法治意识融入各类作品的创作展示之中,让法治宣传阵地更新潮、普法形式更接地气、普法成果更加深入人心。《民法典》回应了人民述求,紧扣了时代主题,它的颁布实施对于我国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了配合《民法典》的学习、宣传和实施,帮助广大青少年理解和熟悉民法典的內容,可以撰写普法读本,采取青少年更易接受的“以案说法”方式,选取真实案例为雏形进行加工和诠释,旨在让青少年了解案例的基本事实、解决结果以及法律关系。

为了更好营造法治教育环境,高校还可以尝试推出普法IP形象。IP形象可以采用天平、獬豸等形象,寓意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坚守公平正义,能够将普法工作在日常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高校应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第二课堂与法治文化教育紧密融合。依托团学力量,整合校内资源,积极孕育传播力广的新媒体作品,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支持功能,围绕法治中国建设重大战略布局,主动对接社会需求,积极开展普法下乡,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完善所学。

猜你喜欢
依法治校法治意识高校大学生
当代大学法治文化的构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维权的意义探析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依法治校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