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美育教育探析

2022-03-22 13:18段金明
大众文艺 2022年5期

段金明

(辽宁传媒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到达更及时、获取更便利;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严格的审核、监管机制,各种形态负向信息的传播,对于三观尚未成熟的学生有形形色色的影响。因此,强化高校美育教育迫在眉睫。美育教育是美与爱的教育,可以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形成自由的人格力量,塑造丰富美好的心灵。

一、自媒体时代美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1.新时代迫切需要美育教育

自媒体是互联网技术下衍生出的媒体形态。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极大自由。自媒体时代,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技术的飞速进步及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也改变了人们获取及输出信息的方式,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便利、更及时、更宽泛。同时,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带来许多现实问题,弱化了信息“把关人”角色,没有严格的监管、审核机制,不同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信息发布主体,都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以各种形式自由发布信息。一些信息内容缺乏真实性、公信力;传播的表达形式粗制滥造,缺乏美感。甚至有些信息触底法律,造成了严重、恶劣的社会影响。大学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很容易被各种恶意编撰、扭曲、丑化的社会信息所影响,来自四面八方的感官刺激及情绪挑拨不断消解着个体的审美感受,失去了人之为人的主体价值,变成了“异化”的人,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在自媒体时代,美育教育更是迫在眉睫。高校的美育教育要依托课堂教学,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美育教育不仅仅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美育教育,提升道德情操,培养健全人格。

2.社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又称“审美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课程与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如何去感受美、创造美,更是在有形、无形的教育中,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够帮助成长中的他们端正思想、温润心灵、塑造人格。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通过美育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美育在中国由来久矣,历史可追溯到千年以前,在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诠释。从周公“制理作乐”到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都体现了古代中国古朴的美育思想,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近代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在他《美育与人生》中指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美育对于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美育课程的建设及美育教育的开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教育不仅仅是智育教育、更应涵盖美育教育,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健全的人。2015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普通高等院校应开设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艺术课程、组织形式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树立三观的重要阶段充分接受美育教育,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使学生有明辨美丑的能力,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恪尽兴国之责的家国情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美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身心健康的新青年。近年来,国家对美育教育更是高度重视,对高校美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印发,明确指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开阔人的胸襟,不断地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育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迫切需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指导思想再次被强化,对学校美育工作再次进行了系统规划、深化设计和部署推进。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专门出台了政策具体推进高校美育的改革。国家对美育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媒体时代,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声音,美育教育更是责任重大。学生拥有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有善于捕捉美的眼睛、有能够感受美的心灵,才能够有积极向上的力量与前行的动力,美育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而青年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当下高校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美育教育等同艺术教育

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空前优越,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略显匮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美育教育让学生可以奔赴诗与远方、静赏星辰大海,给予他们内心的宁静、成长的喜悦,康德曾说过,“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美育是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自古以来,美与善即密不可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缺乏美的教育、爱的教育、善的教育,就无法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人。但长久以来,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将美育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书画、音乐、表演等艺术课堂中,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艺术之美,也可以学习不同艺术形式的具体表达,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表达技巧,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并可以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中国的美育教育相对滞后,应试教育让更多的父母看重分数,忽视学生的美育教育,大学阶段,为应对未来的就业难题,更多的学校重技能,轻人文,对美育教育没有充分的重视,没有深入探究美育课程的相关体系,简单地把美育课与艺术课混为一谈,认为艺术类课程就是美育教育的全部,这是十分片面的观点。也正是由于缺乏美的教育,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学生们迷失在泛娱乐化的世界中,失去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失去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失去了对幸福的渴望,出现了一系列身体、心理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美育教育的终身倡导者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普通高校的美育教育更不是单纯的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应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美育教育不仅给学生艺术的熏陶,更在于帮助他们建立强大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促进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美育教育落实过于形式化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美育教育地位不断提升,相关的研究、探索更是不断深入。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都有了长足进展。但由于已有课程体系的运行,很多新的设计在实际落实时,过于形式化,不能真正起到美育教育的实际作用。

很多高校片面地认为在选修课程里加入诸如文学鉴赏、艺术概论、油画赏析;在礼堂里组织一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在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里编入舞蹈、话剧、绘画作品展演就是美育教育的落实的全部。不能否认,这些都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经,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美育教育要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美育是要通过美的教育,影响、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在任何时候都能感受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乐趣,做一个有趣味、有温度、有健全人格的人,帮助学生自我完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更要关注这样的教育是否真的被学生所喜爱、所接受。美育教育不该只是空洞的口号,而应该润物无声,浸润于每一堂课、每一次社会实践,需要每一位从教人员认真研磨,勤恳付出。不断丰富美育教育的形式、提升以美育人的深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感受到美的力量,收获心灵的自由和向上的力量。

三、提升美育教育质量的应对策略

1.美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课堂是教学的第一阵地,也是学生深度汲取知识的主渠道,“以美育人”推进高校的美育教育,必须统一思想,协同合作,将美育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促进美育教育的发展,提升美育教育的质量,发挥美育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培根铸魂的基础作用。

在高校大力发展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路下,学生的学业以“技”为主,知识、技能作为学生就业的必备基础而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观念使得美育课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而缺乏话语权。将美育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让美育教育深入到专业课课堂。2015年《意见》指出了普通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即根据院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人才培养需要,探索构建相应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普通高校的美育教育要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理念与精神,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给予学生正确的精神引领,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爱与美的教育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孕育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受用不完的精神养分,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课程设计、作业设置入手,深挖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强化课程内容供给,充分把握课堂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美育渗透,不断深化美育内涵。做到“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将专业课程内容与美育教育紧密嵌合。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建立校企关联,立足美育实践,服务区域经济,打造立体全面的美育体系,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在纷繁复杂的自媒体时代,能明辨善恶美丑,提升他们对美的感知力、表达力,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避免美育教育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边缘化现象,以推进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重提升。

2.加强美育课程自身建设

美育课程的设置涵盖了诸多人文艺术类学科,目前各学科之间的互动往往局限于科研或教改项目内的短暂合作,缺乏院校在组织、制度、资源配置、培养模式层面的支撑。为提升美育教育的水平,我们需要加强美育课程的自身建设,使美育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

如果说专业课程的学习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那么,美育教育相对感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很容易被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润物无声。美育的情感机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觉意识,促进学生将学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情感需求,更能够在教育中使学生明辨善恶,通过美育教育、美育实践,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

当下的美育教育在高校大多依托于相关的艺术公共课、选修课,而很多课程也成了纯粹的艺术课,忽视了其美育属性。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时代,学科的交叉融合凸显,各学科边界日渐模糊。美育教育具有提升道德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的功能。其课程设置应有全局观念,使美育教育制度化、系统化,避免随意化、碎片化,以助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美育教育,提高审美鉴赏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避免学生在自媒体时代,被功利化的审美所左右,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沉迷于低级的感官刺激,盲从低俗化的审美认知,导致缺乏高层次的审美体验,造成精神世界的功利和庸俗化。

自媒体时代,普通高校美育教育更是意义深远,以美育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美的人格,是美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关乎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让美育教育真正在育人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给学生以正向的、美的引领,让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美育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