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下《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2022-03-22 13:18
大众文艺 2022年5期

万 爽

(常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常州 213159)

一、研究背景

信息可视化是由著名人机交互专家斯图尔特·卡德等人于1989年创造的词汇并逐步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信息可视化的过程就是从数据中挖掘或提取知识意义价值的过程。

国内高校对信息可视化的归属有着不同的理解。艺术设计类高校,按照教学体系中已经存在的“视觉传达—信息设计—图表设计”这个系统将信息可视化纳入视觉表现类范畴。国内的理工类高校,则将“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纳入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范畴。目前,信息可视化设计已经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在内容设置、学生能力培养、应用建设等方面都应尝试以交叉融合的设计思维去指导设计实践。鉴于信息可视化应用领域的广泛,本文重点探讨在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达到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可视化设计语言来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据调研的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模式分析

(一)OBE教学模式

OBE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理念的核心是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师教授了什么、学生按教学大纲学习了什么,而是课程完成后学生是否获得了专业实践的能力,能否将专业课程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项目中。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参照社会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和国家的需求。同时达到社会、单位和国家的用人需求,高校课程的设立需按照OBE的模式进行调整,才能确保人才的正确培养。本课程《信息可视化设计》依据OBE的教学理念,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建设应用与持续改进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在OBE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下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集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于一体。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建设全面覆盖、类型完整、层次递进、保障有力的课程思政与课程融合的体系。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知识面广,融合性强”的课程。在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进行中可以结合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选择更加有意义的作业项目选题。以达到“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目的。比如项目选题可以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方向下的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最终项目采用分组研究设计进行,汇报最终设计方案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演讲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主要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首先,教师利用线上的教学平台系统,在课前将要讲授的知识放到平台上,供学生提前预习并学习相关知识。其次,教师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课前学生学习遇到的问题上,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消化”知识点,更增加了课堂上的互动性。线下学生可以增加和老师沟通交流的时间,也可以以增加实践研究的时间。线上可以通过理论课程及案例分析课程巩固基础知识学习,并可反复观看至理解。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和互动环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探讨交流问题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

三、基于OBE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下的混合式教学构建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

1.基本目标

《信息可视化设计》这门课程主要解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学生对于信息和数据分析理解的问题。通过让学生掌握可视化的有效手段来解决数据和信息过于繁杂的问题,通过视觉转化的方法让数字和信息易于理解。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现代工具和软件来对信息进行分析,并进行视觉的呈现。同时,也会需要掌握专门的视觉表现语言,比如图标、图表、地图等视觉传达语言。所以课程重点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可视化设计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据调研的素养,以及综合能力。

2.基于OBE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目标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原则,课程团队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持续改进。(1)产业需求:课程团队近三年走访了多家企业,发放了相应问卷,与企业领导者及设计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企业反映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评价能力。(2)校友,家长需求:在与优秀校友访谈中,校友特别强调了信息文化源点的转译能力。在与家长沟通时,他们希望通过获奖(国家级大奖)提高就业质量及职业生涯的高度。(3)学生的需求: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学生对于信息数据如何调研分析的方式方法以及课程选题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如何挖掘存在实践行动力的不足。因此,《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针对以上需求进行了教学目标的确立。其中,对于信息可视化的认知能力(对应毕业要求1),对于信息可视化数据信息的调研以及视觉制作创新能力(对应毕业要求6、8),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评价能力(对应毕业要求5)。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对于信息结构的设计与其视觉上的呈现。其中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1)从信息/数据呈现的角度上看,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信性是信息设计的基础。(2)从对用户的吸引力上看,信息与数据的相关性、叙事性、意义清晰与时代感的诠释与解读是关键的要素。(3)从信息对用户的功能/用途角度,可以发现可用性、易读性与高效率是信息传达的核心。由此可见,一个完美的视觉化作品由信息、故事、功能和美感这4个要素组成。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核心内容,应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课程教学中主要以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为主。其中,项目化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课程后期实践部分以分组的形式以项目制的要求来指导学生制作大作业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是分为4个模块(信息可视化设计认知模块、逻辑架构模块、制作模块、实践模块),通过4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由浅至深传授知识点,由理论过渡到实践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情景式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课后实践环节,在深入打磨大作业作品后,投入到国家级学科竞赛中,以情景式的方式训练学生答辩合作等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为4个大模块,三个维度的教学内容,共9个单元。4个模块的内容为:信息可视化设计认知模块、逻辑架构模块、制作模块、实践模块。4个模块立足于三个维度来进行教学。(1)时空维度:立足时代特征和思政元素。(2)知识维度:结合OBE教育模式下的知识点设计。(3)实践维度:着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混合式的教学内容设计体现在三个阶段教学内容上:(1)线上教学:课前教学设计精准化,增强实施效果,主要以线上理论课程为主。(2)线下课程:课上教学方法多元化。(3)课后实践:课后强化知识训练,促进知识内化迁移,实践能力训练。其中,线上教学主要以理论基础、案例分析为主。线下教学主要以实践训练为主,通过学生提问、沟通交流、分组、教师发布选题大方向(选题方向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学生汇报、选定主题、调研设计等环节展开。汇报主要包括大作业的选题与策划、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叙事逻辑架构、具体视觉设计想法等。课后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要求学生物化成现大作业设计并分组汇报,后期对于大作业作品持续深入打磨探寻合适的呈现载体并投入到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深入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答辩以及成品制作能力。

具体的课程内容建设由24个15—20分钟的线上教学视频,16个线下课程教学PPT构成。通过线上线下的课程,学生提前进行了课前的预习,为其课堂上知识的“消化”做好了准备,老师的时间也更加宽裕,可以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和实践指导,为学生深入实践打好基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与学习成果的对应,本课程共设置4个模块内容:1.信息可视化设计认知模块。包含5个PPT,5个微课视频。知识点为:信息可视化设计相关概念(信息、信息设计、信息图形设计共3个教学视频)。信息可视化设计历史发展轨迹(2个教学视频)。2.信息可视化设计逻辑架构模块。包含2个PPT,4个微课视频。知识点为: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叙述逻辑架构和构成形式(4个教学视频)。3.信息可视化设计制作模块。包含7个PPT,12个微课视频。知识点为:信息可视化设计——统计图表(3个教学视频)。信息可视化设计——地图图表(2个教学视频)。信息可视化设计——示意图表(2个教学视频)。信息可视化设计制作流程(1个教学视频)。信息可视化设计形式表现、技术技法(4个教学视频)。4.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模块。包含2个PPT,3个微课视频。知识点为:信息可视化设计选题、项目式案例实践(3个教学视频)。

(四)课程评价系统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评价系统主要包括课堂互动、课堂研讨、课堂评测、教师团队评价、专家评价等部分。在课程的信息可视化设计认知模块、信息可视化设计逻辑架构模块、信息可视化设计制作模块主要以出勤秩序10%,课程互动15%,课堂研讨15%,课堂评测60%为考核比重。三大模块的考核比重占总评的50%。在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模块中主要以作业项目70%,教师团队评价15%,专家评价15%为考核比重,这一模块占总评的50%。

(五)课程持续改进

1.建设教师团队教学的规范化体系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以严谨的教学科学精神以科学手段将教学目标、过程、模式、能力和成果实行量化管理,形成教学的规范程序。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特色、教学模式教学成果、教学能力的科学和严谨的流程。1.教学目标驱动型:积极创新、团队合作、数据素养、竞赛驱动。2.教学过程模块化:前期准备、中期进展、后期整合、经验整理。3.教学特色鲜明性:创意特色、持续周期、分工特色、技术特色。4.教学模式多样化:线上线下课后实践、总群分群、共性个性、协同针对。5.教学能力针对性:实践能力、理论能力、表达能力、综合素质。

2.后期持续改进

《信息可视化设计》整个课程实施下来,最终产生了“寻忆红址”“飞檐”“临语辞”等非常有意义的大作业项目,“寻忆红址”以党的发展历史为主线,结合历史遗址制作的系列信息可视化作品,最终项目获得了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国家级)一等奖、“飞檐”获得2020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国家级)一等奖。课程中的其他项目也获得了国家二等奖共9项、省级奖项13项等好成绩。但学生在学习《信息可视化设计》这门课程时针对课程前期学生掌握的软件制作技术有限。比如processing编程、arduino硬件制作等交互性软件技术的学习需要通过后期课程调整以及课前线上软件课程视频教学来进一步解决。

结论

本课程教改基于OBE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充分考量了常州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特色,建立了可行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可为其他高校开展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提供参考。本次课程教改研究以4个大模块,三个维度探索了OBE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在《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中的实施路径,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他课程导入OBE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持续改进是OBE教学模式的支撑点,课程在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中,也会实现铸魂与育才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