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言语可懂度文献分析研究

2022-03-22 01:49丁忠冰王家应万勤黄昭鸣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言语对象听力

丁忠冰 王家应,3 万勤 黄昭鸣

1 引言

言语能力发展依赖于听觉-言语系统,涉及言语感知、构音运动控制与认知能力等[1]。若普通儿童缺失听觉反馈,将无法获得前事指令,导致元音空间减少[2]、擦音产出歪曲[3]、嗓音强度与共鸣异常等[4]。随着人工听觉技术和康复手段的进步,听障儿童可借助不同辅听装置重建部分听力。评估听障儿童辅听设备效果的核心指标为言语可懂度(speech intelligibility,SI),是指听障儿童的言语信号被听者所理解的程度,该程度取决于说者与听者的身份、交流内容及场所[5]。国外学者已对听障儿童SI进行了系统研究,但国内在该领域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相对缺乏。因此,本文系统检索国内外听障儿童SI相关研究文献,归纳整理现有研究内容,以期为我国听障儿童言语康复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检索策略

以“Deaf student”“Deaf pediatric”“Deaf children”“Cochlear implant”“Hearing loss”“Hearing aid”、“Hearing impairment”“Speech intelligibility”为关键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式,借助布尔逻辑运算符在EBSCO、ProQuest、ERIC、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检索,收集2000~2020年公开发表的英文文献,采用文献追踪法补充文献,获得相关文献82篇。同时,以“人工耳蜗植入”“助听器”“聋生”“听障儿童”“言语可懂度”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台湾硕博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中文文献19篇。

2.2 筛选策略

基于研究目的,按照以下原则剔除无关文献:①发表时间在2000年之前;②综述类论文;③会议类论文;④重要病例资料不全;⑤精读论文摘要,不符合本研究SI定义的文献。最终获得28篇符合标准的研究文献,包括英文22篇、中文6篇。

3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28篇听障儿童SI研究文献,具体属性包含SI研究对象类型、判分者、测试工具特点等,研究结果如表1。

表1 言语可懂度研究文献基本信息

3.1 言语可懂度研究对象类型特点分析

28篇听障儿童SI研究报告共计1659名研究对象,其中CI儿童1292名,HA儿童187名,NH儿童180名。从研究对象年龄特点看,共有22篇研究的年龄范围在0.9~18岁,6篇年龄不详。从研究对象听力损失程度来看,明确提及耳聋程度的研究共计25篇,其中重度至极重度21篇,轻度至极重度4篇,另有3篇为语前聋。由此可知,听障儿童SI研究中CI儿童占比最大,可能是由于其生理原因中的听力损失程度所决定。

3.2 言语可懂度研究内容特点分析

国内外28篇研究中27篇为听障儿童SI特征研究,1篇为SI与音乐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对27篇研究特征分析后发现,其中6篇为CI与HA儿童两者特征对比研究,4篇为CI与NH儿童两者特征对比研究,而另有3篇研究是对CI、HA与NH儿童3者进行特征对比;14篇以CI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SI进行特征探讨研究。综上可知,听障儿童SI基本集中于特征研究。与CI和HA儿童相比,NH儿童的SI状况更佳[6],且NH儿童的SI得分显著高于CI与HA儿童,但CI与HA儿童间无显著差异[7,8]。也有研究报告得出不一致的结论,认为CI儿童SI与NH儿童差异不显著[1],这可能由于植入年龄和听力损失程度等被试准入条件或测试材料不同所致。

3.3 言语可懂度判分者特点分析

28篇研究中明确提及判分者数量的研究共计23篇,323名被试。判分者包括言语治疗师、听力学专业人员、家属、相关专业学生等。13篇研究的判分者具有听障言语经验,13篇无经验。尽管不同研究的判分者数量不尽相同,但包含3名判分者的研究占据多数,共计11篇。由此可知,SI判分者整体更倾向于3人,可能是由于3名判分者可最大化提高判分效率,同时还能使研究结果更具客观性。

3.4 言语可懂度测试材料特点分析

在28篇文献中,研究听障儿童SI的测试材料占比较高,如McGaar测试、看图说话、自发言语等。其中,以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9]与儿童可懂度测试(the beginner’s intelligibility test,BIT)[10]两类材料最具代表性,分别为10篇和11篇。

3.4.1 言语可懂度分级表标准 SIR由诺丁汉大学研发,用于评估儿童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言语产出能力,该量表将儿童SI分为5个等级[11,12],适用于各年龄段研究对象。根据测试要求,亲属与言语治疗师对儿童在家庭或学校等日常生活情境中SI进行判分,持续了解听障儿童言语发展状况。该量表操作简单、高效便捷,被广泛应用于听障儿童SI评估中。然而,SIR量表只能粗略了解儿童的SI所属等级,无法详细了解儿童日常生活情境中具体词语或句子的言语可懂程度,因此难以据此对其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另一方面,SIR量表需通过熟悉儿童的亲属或言语治疗师进行判分,由于二者均较熟悉儿童的言语模式,可能会高估儿童的言语能力,而当其进入新环境时,社交沟通仍会受到影响。

3.4.2 儿童可懂度测试 Osberger等开发了儿童可懂度测试(BIT),适用对象为6岁(含6岁)前儿童。BIT量表共包括4个单独的句子列表,每个列表由10个句子组成且各列表包含儿童熟悉的37~40个单词,各句单词数量为2~6个。在语音实验室中采用BIT量表评估儿童的SI,通过复述方式收集语言样本,判分者为言语治疗师或听力师。由于BIT对儿童年龄有严格限制,在使用该测试材料评估时,如果研究对象超过6岁,需结合Monsen句子测试进行评估[13]。但按照Monsen句子测试要求,6岁以上儿童需自主朗读给定句子。由此可知,使用BIT量表测试听障儿童SI的要求较高,评估结果更具客观性。

3.5 言语可懂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听障儿童SI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听力损失程度、语言测试线索、交流模式等。

3.5.1 人工耳蜗植入年龄 2岁前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6岁前将会发展出较高的SI[14],植入前CI组儿童的SI显著低于HA儿童;植入1.5~2年后,两组CI儿童均达到HA儿童90~100 dB HL组的平均水平[13];植入3年后,CI儿童组的SI得分从28%上升至62%[15];植入3.5年后,CI儿童组SI得分是听力损失程度101~110 dB HL组 HA儿童的两倍[16];植入4年后,CI儿童可听懂大部分连续语音[17];植入5年后,SI达到稳定水平[18]。也有部分报告得出不一致的结论,认为植入年龄对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早期SI发育无显著影响[19,20]。此外,听障儿童的生理年龄对SI影响较大[21]。

3.5.2 听力损失程度 中重度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1年内,早期SI分数均有显著提高,且中度听障儿童的言语能力发展更佳[22]。此外,在HA与CI儿童中,前者听力损失程度为90~100 dB HL组与后者植入年龄为2~4岁组的SI得分均在60%~90%,前者听力损失程度大于110 dB HL组与CI儿童植入年龄为9~14岁组的SI分数均低于40%[23]。在CI儿童中,听力损失程度为90~100 dB HL组的儿童比100 dB HL以上组的得分更高[24]。

3.5.3 语言测试线索 有研究将30个相同的单词向CI儿童单独呈现和在句中呈现测试SI,结果表明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都表现出单词在句中呈现时得分显著高于单独呈现的情况[25]。另有研究得出相似结论,即CI儿童与HA儿童在句子和故事层面的SI得分无显著差异,而在单词层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由于在句子和故事层面有前后文信息提示[26]。

3.5.4 交流模式、教学环境、康复时间、脑灰质密度与构音能力等 例如,以口语交流方式为主的CI儿童,整体SI分数显著高于双语(口语与手势语)交流组[27];在教学环境方面,普通学校普通班与特教班的听障儿童SI得分存在显著差异[28]。另外,CI儿童的SI还与康复时长[29]、脑灰质密度[30]、言语感知能力[1]或构音能力[3]有关。

4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从研究数量与起始时间、测试材料、判分者数量、研究内容、研究对象5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听障儿童SI研究现状,国外听障儿童SI研究内容、测试材料较丰富,研究对象多元化,而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测试材料与内容缺乏、研究对象单一,这一现状对我国目前听障儿童言语康复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引与借鉴价值。

听障儿童SI仍面临挑战,以往研究多从SI表现特征展开探讨,并未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康复方案。后续研究者可尝试突破结构化的言语康复训练环境,基于听障儿童SI表现特征来制定家庭、学校等多情境的康复方案,以促进听障儿童的言语能力发展及适应社会。

猜你喜欢
言语对象听力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