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2022-03-22 04:55福建省福安市第六中学
天津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北极概念课堂

■福建省福安市第六中学 陈 婷

初中地理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科内容包罗万象,但整体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学生如果学习方法掌握不当,学习难度将大大提升。尤其是初中地理中有很多的概念,内容是后续地理知识深度学习的首要前提,如果地理概念模糊不清,自然会影响到后续学习效果。

概念教学是初中地理重点和难点。地理学习中有很多专项名词,仅凭词义难以深入理解,需要对其解释说明,这些就是地理概念。新课程改革深化下,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发生了新的变化,需要对概念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但是,初中地理概念教学具有抽象性特点,如果教师盲目灌输知识给学生,会遏制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初中地理概念教学质量。对此,本文综合分析初中地理概念教学相关内容,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优化,以期为后续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一、初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地理概念则是一项重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抽象概括,是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前提。地理概念抽象性较强,具体集合了单独地理概念、一般地理概念、集合地理概念,初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学科人文特点鲜明,受到了诸多教育人士认可。推动地理概念教学优化,引导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知识同时,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具有积极作用。而推动初中地理概念教学改革,有助于教师反思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学习中,在提升初中地理概念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素养和学习习惯。

二、初中地理概念教学现状及反思

地理虽然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但是地理知识放到课本上以文字呈现,会导致地理教学对学生而言抽象性、概念性相对较强,且地理教学所涉及的概念较多、较杂,也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面临较多的困境和问题,为此,初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开展则显得十分必要。分析初中地理概念教学现状,笔者发现其暴露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概念引入缺少学生认知过程考量

初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在引入概念到课堂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过程缺少考量。概念引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提环节,会直接影响后续课程走向和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将概念引入过程和学生认知过程有机融合,创设的教学情境过于生硬,不仅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还会挫伤学生对地理概念学习的兴趣,阻碍后续教学活动顺利有序进行。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在认知、学习、理解、应用的过程中面临较多的困境,反复受挫后,会产生畏难心理,进而失去学习的自信,对学生的长远学习无法起到帮助和影响,甚至会带来极大的阻碍。

(二)强制性记忆地理概念知识

教师在传统地理概念教学中,将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上,忽视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感知,不利于学生运用所学概念知识解决地理问题。部分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带领学生读一遍概念,背牢了知识点后进行概念辨析、概念的抽象讲述,影响到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不足,不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死记硬背的概念知识讲解,一方面导致地理学习趣味性大幅降低,让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求知欲越来越低,在主观上降低了地理学习的欲望,进一步导致地理教学在实践开展过程中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无法灵活应用,对地理概念知识的感知仍旧处于僵硬的状态,对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背诵,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

(三)概念潜在联系认知不足

在初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概念作为教学活动的首要前提,与其他知识学习联系密切,但是部分课堂教学中,对地理概念相对独立地传授,未能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地理概念潜在联系,致使学生无法整合所学知识,难以顺利学习新的地理概念。所以,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地理概念,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内容。概念潜在联系认知不足,会导致地理概念学习在学生眼中是边界模糊的、零散的,而不是成体系存在的。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压力是相对较大的,且在反复背诵的情况下,他们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很容易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加强知识的学习,导致身心疲惫。

(四)存在大量的易混淆概念

很多学生没有准确理解这些易混淆概念,在答题时含糊不清,造成失分。如光照与热量;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气候与天气;地形与地势;草原与草地等相近的概念,极为容易被混淆。这种易混淆的概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无法有效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不能从根本上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分,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较多的困境。

三、初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为了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加深对地理概念的认知和掌握,更好地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多角度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建议。学生只有对地理概念充分理解记忆,才能在后续地理知识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具体措施如下。

(一)通过迁移创新地理概念教学

结合新课程改革相关要求,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引导学生对地理概念深入认知,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要拉近课堂和生活的距离,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知识、地理现象创新地理概念教学,基于生活迁移,使学生可以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积极学习地理概念内容。

如季风概念,北方冬季经常刮西北风,夏季则是西南风,季节相关的风称为季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剖析季风产生原因和现象。

源地风向特点首先影响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东南、西南(偏南风)温暖、湿润东南部沿海地区东季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西北、东北(偏北风)寒冷、干燥北方地区

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引入课堂,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地理概念内容,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辅助地理概念高效学习。基于生活迁移,也可以借助类比迁移方式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经常听到部分概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所以仅凭教师单一理解无法形成深刻的印象,对地理现象的具体形成原因更是知之甚少,如海啸、地震和暴风等自然灾害,即便词汇较为熟悉,但是学生对产生原因和具体特点有所不了解,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将这些自然灾害类型联系在一起分析自然现象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以及评估地震、海啸严重程度的指标,辅助学生高效学习地理概念知识。

(二)注意概念完整性讲解

为了构建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师应注重概念的完整性讲解,避免学生片面理解地理概念。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自然资源的讲解,包含人们直接从自然界获取自然资源,取之于自然以及有利用价值这些方面。教师在讲解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感受到不要过分压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但也不应该盲目强调保护自然而缺少作为。另外,初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契合学科特点,整合教育资源,运用课本插图和景观图等内容,辅助学生加深对地理抽象知识的理解,并基于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对比和概括,挖掘事物和现象本质特点,逐步内化地理知识,以此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以湘教版“两级地区”为例,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两极地区课程概念教学时,要保证概念讲解的完整性,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所有教学概念进行总结。北极地区的教学知识点包括范围(北极圈以北)、位置(三洲绕一洋)、气候(降水少、温度低);南极地区的教学知识点包括范围(南极洲急周围)、位置(三洋绕一洲)、地形(冰雪高原)、气候(多狂风、干燥以及苦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两极地区教学概念众多,如果地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师要采用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北极和南极的特殊性,初步了解两者特殊的地理环境,即二者都是“冰雪世界”,与学生平常接触的地理环境不同。在课堂上,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指出北极和南极的范围,并为学生本讲解相关北冰洋、南极洲等概念,实现知识的扩展。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看两级的经线和纬线,南极和北极经纬线有同一的特点,即经线分别以南极和北极为极点,呈中心放射状,纬线围绕南极和北极极点,呈同心圆。通过可以展示南极和北极的海陆位置图、降水分布图、气温分布图等,让学生对两者的气候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询资料,可以总结出二者之间差别产生的原因,即由于受地形因素影响,南极洲的海拔更高,所以气温比北极更低;由于受海陆因素影响,南极多为陆地,北极多为海洋,所以北极的降水更多。此外,由于南极和北极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也形成了特殊的人类居住建筑——冰屋,也有了特殊的生活方式——冰上捕鱼。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不同的民族和文明,人类和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地理知识概念,又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地协调生存观念。

(三)构架多元化的地理课堂

关于地理概念的讲解,应与时俱进地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技能,这就需要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构建多元化地理课堂。地理概念教学较为重要,但教师也要关注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系教学,如常识教学和趣味教学,教师要致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理解地理知识,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例如,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地理科普节目,视频展示地球运动;用图片展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用模型展示等高线等,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并借助多媒体将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拓宽地理教学深度和广度,便于学生增长见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有效使用概念图

使用概念图进行概念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课堂知识体系,又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深度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概念的学习。

如图1,展示了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位置”的概念教学架构。

图1 “中国地理位置”概念图

(五)巧用“读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种语言”。地理教材中,图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教学中用好地图,不仅符合直观形象的原则,而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图”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读彩图法,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地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如彩色的“东非大裂谷”“泰姬陵”“金字塔”“西班牙斗牛”“慕尼黑啤酒节”等,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2.读漫画法,使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受到深刻的启迪。如读漫画“不堪重负的地球”,使学生思考人口增长、人类的活动所带来的问题。3.“特征图”法,教师在抓住地理事物轮廓特征的基础上,把板图设计得更富有特征化,如南极洲大陆轮廓像一只正在“开屏的孔雀”、意大利的轮廓像一只伸入地中海的“长统靴”、法国的轮廓像几何图的“六边形”等。

用图教学是地理教学课教学的一大特色,通过利用各种各样的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乐于进行地理学习,并能提升地理教学的效果。此外,教师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训练,对一些描述相近,但是含义不同的概念,需要反复训练才可以精准鉴别,避免后期地理知识学习中出现混淆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方式梳理地理概念,摸索地理规律,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结合新时期教学改革要求,初中地理概念教学应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多元化的地理课堂,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更加透彻理解地理概念,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本文提出了通过迁移创新地理概念教学、注意概念完整性讲解、构架多元化的地理课堂、有效使用概念图、巧用“读图”教学等措施,希望能为地理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北极概念课堂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北极有个“放屁湖”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幾樣概念店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北极兔乖乖,唱起歌来
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