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壹读》散文编辑手记

2022-03-22 23:08尹晓燕
壹读 2022年4期
关键词:丽江散文文章

◆尹晓燕

我国的散文历史悠久,倘若从甲骨文与青铜器时期算起,是应该比谚语还要长的。鲁迅评价新文学运动时说,相对于其它文体,散文的成绩最为辉煌。新中国成立以后,散文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代表作。我们丽江也如此,散文作家和发表的散文作品,都具有较强的实力。走进新时代,丽江作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散文创作硕果累累。

我作为《壹读》杂志的散文编辑,对去年在《壹读》杂志上发表的散文作品作了大体梳理,整理出全年的编辑手记,以飨读者。

1期

李达伟 《鹿影》

大理著名作家李达伟用沉静而克制的表述方式,让文章富有深刻的哲理性。看到那些木雕的时候,作者表面上木讷不动声色,内心的情感如静水深流。于是,驯鹿,乌鸦,失明的马,在文章里出现了属于它们的新面孔,有了新的灵魂。那只充满隐喻性的手指引着你,抚慰自己的心。

陈永忠 《那些暖色的时光》

“在大都市出行,地面上的车流簇拥如蚁群,行动似蜗牛,令人心生恐惧。”习惯了抬头即是山的生活环境,来自贵州的作者在北京产生的感觉,与其说是对出行工具的恐惧,不如说是因远离故土内心孤独而产生的恐惧。为圆文学之梦,作者坦然接受着属于文学爱好者的孤独,因此他乡遇故知才显得异常可贵,那种来自朋友,乡党的情感让人觉得很温暖,可抚慰人心。

原始古龙 《秋菊篇》

丽江本土作者原始古龙用抒情的,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自己的第二故乡——丽江,或者更贴切点说是丽江古城。丽江古城的美,在作者纯真的眼中是菊花、雨滴、紫藤花、女诗人、甚至还有刚接到丈夫去世噩耗的悲伤的女人。通过作者细腻的描述,古城的美变得灵动起来,让人向往。

2期

白庚胜 《屋后海棠》(外一篇)

著名作家白庚胜老师的散文讲述了乡村农家真实的生活场景,让读者在作家娓娓道来的叙述里喜欢上了海棠,海棠有很多优点,只要种活,一生都在奉献。它的花可以观赏,它的果实可以做成蜜饯,也可以制成海棠干去卖钱以买回家里急用的油盐酱醋茶。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是乡村农家母亲形象的缩影,她们勤劳,善良,笑对艰辛,以苦为乐,爱护子女。在作者小时母亲想尽各种办法让他能完成学业,直到后来作者先在首都求学,后赴日本留学时母亲都一直通过寄送海棠干的方式让他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文笔朴实无华,内涵丰富。让读者在阅读中回到过去那个年代,感受艰苦生活中流动的脉脉温情。《灯火记忆》是作者对乡村还没通电的那个年代里给作者带来光明的松明的记忆,文章语言流畅,感情真挚,描写细致入微,让读者通过文章了解了松明的来源,用法,和它的优缺点,也能切身感受到作者对松明,松树的感恩之情。

和文平 《醉美彝乡》(外二篇)

《醉美彝乡》与《荔枝河畔话荔枝》两篇,作者分别讲述了宁蒗县城和乡村的发展变化。过去的宁蒗县城是“苍茫的小凉山,历史上一直是化外之区,蛮荒之地。天一样大的桌子,地一样大的凳子;吃的是坨坨肉,喝的是大碗酒;穿的是麻布衣,住的是木板房。”曾经的“荔枝河是作为小凉山上的渔米之乡宁利的地名而存在的,这里居住着汉、彝、普米、傈僳等民族,在盛产荞麦和洋芋的小凉山上,荔枝河是水稻主产区,是最为富庶的地方。”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宁蒗县城还是荔枝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些都从作者充满深情和诗意的讲述中一一呈现了出来。《我与一座城》通过详实的史料记载与作者亲身的感悟,书写了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温情、美好的丽江古城,它不仅是一座涅槃之城,更是一座文明之城、梦幻之城。和文平的叙述平实,富有诗意,逻辑严密但充满趣味性,更能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

陈劲松 《词语和他的影子》

陈劲松的《词语和它的影子》通过沉香、孤独、绝对、白纸、寂寞、青春、晚安、烂尾、竖琴、蝙蝠、生动、陡峭。括号、流向、淘金人、木匠铺、铁器铺、清凉、风陵渡、星宿海、望柳庄、洪洞这些普通的词语,质朴平实的描述了每个词语的故事,在他的笔下,这些词语仿佛都有了生命,作者展开奇幻的想象,在一个个词语间赋予了感情,让他们呼吸、跳跃。《沉香》里详细介绍了沉香的由来,香味的散发和人工沉香的普及,使读者对香、沉香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张新祥 《傣族与茶》

关于饮食,不外乎“吃”与“喝”两大类。本文中,作者从茶入手,截取了关于“喝”的一个横截面,把一个民族的历史与茶的关系在文章里用理性、有条不紊的叙述笔调娓娓道来,话家常般详实仔细。傣族主要的饮茶方式有两种,一是火罐茶,二是冲泡茶。古往今来,傣族地区随着茶业的发展,以茶兴市、由茶兴贸。就像一个人可以带走自己的影子,却带不走自己留下的脚印,茶对于傣族人民来说,是不可分割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茶同样也是各民族友好的象征,在不同地域、不同族群通过茶相互传递友情、巩固信任,种下善的种子,收获福的业果。文章结构宏大,知识涵盖面极广,语言张弛有度,情感真实细腻。

刚杰·索木东 《卓尼记忆:老木屋》

刚杰·索木东的《卓尼记忆:老木屋》讲述了作者的个人生活记忆,也在其中呈现了其家族家庭的生活史,全文围绕作者祖辈生活了80年的老木屋展开叙述。质感平实、感情丰沛,在词句间,让老木屋变得可感可触,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作者在描写中展示了优秀的文学还原能力,带入感极强。文中也深刻的体现出作者的人生感悟,独立于空旷苍茫的天地之间,老屋是维系作者家人、故乡与他之间的纽带,也是他一直以来情怀的安放地。

3期

崔玉松 《火》

崔玉松的散文以感情真挚,语言平淡朴实见长。在这一组散文中,她延续以往的一贯风格,讲生活的不易,讲夫妻的斗气,讲人文风光,讲自然景色,无一例外,这些都不是简单枯燥的讲述,流水账一样的记录,她的讲述条理分明,详略得当,更主要的是,每一篇文章中,都有她对人生的思考,有不与常人相同的见解和感悟。崔玉松的散文读起来很轻松,是因为她的讲述很有耐心,像是在话家常,在和你唠嗑,你会不知不觉被她的讲述带入其中而不觉厌烦。

黄佳琪 《读懂张爱玲》(外一篇)

黄佳琪的文章结构略显松散,但是对一个高三学生来说,能写出这样有一定格调的文字实属难得。文章叙事结构紧凑,情感质朴、真挚。她在《抒情爱玲》一篇中写道,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乐观者称为半满。而现今,我便在享受我半满的生活。不得不说,张爱玲可称其为人生的好导师。在作者十七八岁的年纪,能有这样的感悟,实属难得。而这样的感悟也许正是当下的社会人所缺乏的。在《记祖母》一文中,作者与祖母之间那种亲切、自然得像“闺蜜”般的情感,更是能打动人心。从小时候对祖母的反感,到后来的无话不谈,再到后来的牵挂,作者在祖母老去的同时,也在一天天地懂事、成熟起来,懂得了对亲人的爱和自己的责任。

闵丽秋 《家·母亲》

闵丽秋的散文善于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展开,这使得文章略显呆板单一,但值得一读的是她对人生,对人性的独到见解。她说,每一个人都会探求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正是通过她对母亲的回忆,为读者刻画出一个在生活上极其节俭,在思想上极其富有的母亲形象。当我们面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大惊失色,愁眉莫展,心力憔悴的时候,母亲的鼓励像是一道亮光,她用类似“担心、害怕的事都不要去想,想则有,不想则无”“当事情来了,就不要怕事,总能想到办法去解决,走到山脚才拾柴,走到水边再脱鞋”“无论坐着还是站着,都不要趄着身体中的这股气,什么动作都要正正派派的,气正、人正”。难以想象,这些含有哲理性的话语出自不识字的母亲之口。文章主题明确,语言质朴,条理清晰。

张金凤 《手镯》(外二篇)

张金凤擅长写儿童文学,她的《人间仙境——它腊总》中,叠词,成语,比喻句运用得较多,这是一个缺憾,难得的是在她的描述下,它腊总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都一一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手镯》一文客观冷静地描述了自己对饰品的态度,这也便是作者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本文的语言如她所买的玉镯,温润如玉,值得一读。《“纵容”是传达爱的最佳方式》一文中,作者通过客观冷静的叙述,感悟到产生一些家庭悲剧的根源通常是父母不会爱,孩子缺乏爱。倡导让爱在“纵容”中流淌得更欢,让成长在“纵容”里拔节生长。有一定的教育引导意义。

冉孟菊 《远方》

永胜青年作者冉孟菊的散文语言流畅,叙述有条理,作者通过对一件件小事的描述,感悟到许多人生的不易。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断地追寻远方,跋山涉水,从不停息。初识远方的时候,尚且年幼,懵懂无知,只知道逢年过节从外面回来的人身上充满了神秘感,让人好奇外面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日以继夜的努力也算是没有白费,我们最终得偿所愿,高考后的一纸录取通知书让我们真正的奔向远方,从那以后,故乡只有冬夏,没有春秋,每次回家都只是匆匆一瞥,未及感受故土亲情,便又已经开始为离别而伤感,虽故土难离,但终究比不过远方有梦,于是一次次的收拾行囊,在远方与故乡之间来来往往。辗转一生,最后的遗愿是魂归故里,那个从小梦寐以求的远方,披星戴月想要奔赴的远方,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渐渐和故乡那一抹暖黄色的柔和的灯光合而为一。在这平凡又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追寻远方,可是大多数人仅仅是活着,就用尽了所有的力气。这些话语,虽然简单,但是含有一定的哲理。

4期

王必昆 《云云南南》

著名作家王必昆老师的《云云南南》用天马行空的构思,极具浪漫色彩的笔调描述了云南腹地如红河哈尼梯田,泸沽湖,金平县的马苦寨,广南县的坝美村,大理苍山,加级寨,绿春县,可邑等地的风俗人情,自然风光。文章用词考究,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跳跃性极强,充满深厚的个人情感。通过作者深情的描写,一个没有尘埃,充满绿色的云南,一个天、地、人、神共处的世界跃然纸上。

李兴 《冬寒夜萧瑟》

《冬寒夜萧瑟》以悼念因阿尔茨海默病去世的岳父为主线展开。作者怀着悲痛的心情,详细、深情、真诚地讲述了岳父平凡但伟大的一生。一个淡泊、善良、热血的孟子74代孙的形象跃然纸上。岳父与作者之间不是父子胜似父子之间的感情是本文的亮点。岳父对自己的偏爱,是因为从出生农村的女婿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这是一个永远得不到的答案,作者不但留有这样的遗憾,还有对岳父的照顾不周和对发病前兆的忽略而产生的无尽的内疚和自责。文章字字真诚,感人至深。

罗开华 《我的母亲》

母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永胜作者罗开华《我的母亲》一文,用质朴的,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了母亲的故事。贫困、艰难的生活使年轻的母亲具有了异于常人的勤劳、朴实精神,她一生吃苦耐劳,一心为儿女操持,即便到了八十四岁高龄,母亲虽垂垂昏老,心中仍然记挂着儿女,特别是一直在外的儿子,更是她心里放不下的,一个梨,一块腊肉,两百块钱都记得要留给他。文章真挚感人,叙事流畅。

成俊 《话说“他留”》

《话说“他留”》从他留人的来历、语言、音乐、舞蹈等方面,全面、详实地讲述了他留人不为外界所熟识的一面。神秘的青春棚,既有群婚制的痕迹,又不乏道德规范,可以成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婚俗的一条轨迹。他留碑林,他留古城堡,更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遗产。作者从文化、历史、文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他留人的历史和风俗人情,语言冷静客观,文章结构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殷著虹 《布伦村记忆》

酥油茶味美香浓,是亲和的情感,是和谐的氛围,是作者心中难忘的甜美牧歌,离开四十多年了,对酥油茶的感情依然如故。这样深厚的情感不是没有依附无理无据的,它来自作者在布伦村近四年的生活经历。在作者细致的描述中,布伦村的风土人情,生活环境跃然纸上,仿佛身临其境。文章借酥油茶抒发怀旧之情,酥油茶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文章朴实动人,情感真挚。

王国华 《探花》

《探花》用不长的篇幅,描述了作者在西乡河畔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在不同的风景之下不一样的心情。文章语言灵动跳跃,具有诗歌的韵味,也有音乐般的节奏,由景及人,直至人的内心深处,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让人深思:封闭和驻守会让人和物变得极其敏感,耳聪目明;内心始终如铁一样坚强的人不好;河水空旷,河岸上的人却太多了,刀剑一样树立在那里,他们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等等想法。

5期

李小麦 《栖地》

李小麦的散文,带着慵懒的情绪,叙事节奏缓慢,但是总能带着你很快进入到她闲聊般的讲述情境中,让你的思绪在她构造的独特空间里遨游。不得不说,这算是一种散文的高境界。在《栖地》一文中,李小麦讲述了南方小镇岔科地界独特的风土人情。红褐色的土地,逶迤连绵的群山,错落有致的村庄,茵绿的麦苗,一切都在重复着记忆中儿时村庄的模样。这样的村庄,不只是作者本人,更是所有人都绕不过去的美好而深刻的记忆吧!横向铺展开的叙事结构使得文章不显枯燥乏味,反而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

邓慧娟 《一路走来》

永胜青年作者邓慧娟的《一路走来》是一篇脱贫攻坚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将其写得枯燥乏味,相反,她以永胜的脱贫攻坚为例,分别从致贫原因、助力脱贫、脱贫成果三个层面出发,通过实际感人的事例,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感而写,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使得文章格外感人,能激励人心,坚定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那些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更是值得我们敬佩,他们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文章结构层次分明,语言凝练、诚恳。

高洁 《回忆的路》

回忆的路漫长、遥远。作者的回忆之路就是“路”本身,是一条村路,一条承载着她无数成长记忆的路。文章由无数小事件组成,略显细碎,但是真挚,深厚的感情溢于言表,同时也写出了当下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村路从一条泥泞的土路变成水泥打制的康庄大道。《回忆的路》语言朴实、细腻。

杨淑贞 《童年记事》

杨淑贞的《童年记事》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很轻松。“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件事就是哭,这或许是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吧!”“我”是一个特别爱哭的人,一哭就会背过气,这是“我”的缺点,也是“我”的优点,因为这个毛病,父母对“我”的宠溺胜过姐姐和哥哥,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个毛病把“我”过继出去,“我”赢得了父母真切的爱,在这份呵护下,“我”茁壮成长。《在沙陀寺相遇一抹虔诚的藏红》讲述了作者在沙陀寺的佛缘,在那神圣庄严之地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文章语言活泼幽默,与平常事中见真理,结构布局引人入胜。

6期

肖亚豪 《民中巷道口赁屋记》

宁蒗青年作者肖亚豪的《民中巷道口赁屋记》沿袭他一贯的散文风格,依旧关注身边的微小平凡的人和事,关注他们生活中的苦痛与不易,揭露出真实的人性和最底层的生活事实。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疼痛”文学,需要给表面上过于安逸稳定的生活一些提醒。在一些人的眼里,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幸福中,然而我们感受不到,因为我们想要更多。散文用冷峻、深刻的语言贯穿了作者柔软的情绪和对“民中巷道口”所见之人的怜悯之情。

范庆奇 《人向北走,风往南吹》(外一篇)

《人向北走,风往南吹》一篇写了三爷爷,一个因为儿女不在身边而异常孤独,乃至于要用骂人来缓解自己孤单情绪的老人。他是我爷爷辈里唯一读过高中的人,但是他对于自己进城当上门女婿的儿子不能理解,还是坚守农村人就是要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直至死也没有原谅儿子。但是对于考上大学要出门读书的我,生活艰难的三爷爷拿出了皱巴巴的五百块钱。他说,山里的一年四季都是黑白色,你应该去看看会变色的时间。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和一辈子无法实现的愿望。《黑土洼记事》通过“我”为上大学筹备学费的事情,写出了生活的不易和无奈。但是作者没有放弃理想,他相信苦和累只是暂时的,美好的生活在前面招手。这种心理很能激励鼓舞人。

陈淼 《弹着吉他种芒果》

《弹着吉他种芒果》讲了三十多岁在酒店打工,在酒吧驻唱的小伙维哥在家乡荒山种芒果致富,并带动周边乡邻致富的故事。故事简单,但内容信息含量大,对芒果种植、销售这些方面的讲述很具体,但并不使人觉得枯燥,反而很有趣味。维哥这样一个阳光、积极、勤奋、乐于助人的小伙子形象也跃然纸上。文章语言流畅,结构安排井然有序,主题思想积极鲜明。

7期

杨玉梅 《赣南,又一次把你想起》

著名作家杨玉梅老师的《赣南,又一次把你想起》通过一个个感人的革命故事的串联,升华了文章主题。“人民啊,苏区人民,你们是重生亲父母,80多年前的奉献和牺牲,换取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这绝不是傻,而是理想信念,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这道信念之光照亮了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道路。”本文主题鲜明深刻,语言老练通畅,全文灌注作者对革命老区人民和烈士深切真挚的情感和敬意。

戈阿干 《文伯“校歌”》(外二篇)

本文由《文伯“校歌”》《师妹·姐姐》《八枚白花花的银元》三个小短篇组成。作者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写出了旧时代生活的艰辛不易,写出一些事物美好的一面,也道出了自己所体验到的人世的艰辛。就像作者的姐姐,那个被称为“师妹”的八岁女孩,在年仅36岁的父亲过世后,她承担起了帮助母亲和四个弟妹的担子,这副沉重的担子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弟弟“我”心疼却无能为力。“我”体谅母亲的不易,懂事地努力读书,尽量不让母亲操心,终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就,有了一份工作。随着时代的巨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日子越来越好。本文文笔简练,叙述线条明晰。

蒋霖 《党的旗帜引领我前进》

作者蒋霖身份特殊,是一位边防武警,他从自己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党员的角度,回顾了自己成长过程中一步步向党组织靠近的历程,同时也写到了自己单位在特殊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文章充实的材料有限,稍显空洞,但作者洋溢出的积极向上,努力忠诚的拳拳之心可见;他对党的忠诚,对日益强大的祖国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李群育 《红色的记忆》

《红色的记忆》一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红军经过丽江时发生的几个故事。故事虽短,但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有历史纪念意义,值得每一个丽江人永远铭记。在作者的讲述中,红军与丽江人民军民团结鱼水交融的动人场面历历在目,这动人的场面将通过一代代人的讲述,印记在每一个丽江人的记忆中,而红军一心为民,严守纪律,对人民秋毫不犯,帮助老弱病残等各种优良的作风和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篇具有历史性价值的文章。

杨春山 《家乡的高速时代》

“火车没有汽车快”,“路难行,山难攀”,红土高原、三江并流、横断山脉、河谷丘陵,险要的地势、极大的落差,在为作者家乡创造了无数绝美风光的同时,也贴上了一枚“行路难”的标签。但是“我”的家乡人从未放弃过走向外界的步伐,他们用智慧创造古渡、篾桥、铁链桥、溜索等交通工具,在党和国家的交通大会战背景下,在“要想富,先修路”的号召下,公路提速、信息提速、经济提速,让家乡人的致富经开始呈现出清晰的脉络。高速公路在崇山峻岭间修通,让家乡人无不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我”的家乡人,将沿着一条条高速公路,让未来的日子变得无比的闪亮。文章构思清晰,语言干练有力,主题积极向上鼓舞人心。

8期

刘绍良 《跳舞的白菜》(外二篇)

大理作家刘绍良的三篇散文温情洋溢,通过作者刘绍良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一个安然恬静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道出了人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诸多不易。世事变迁是人力所不能控,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难能可贵的是保持平常心,有时候学会用一只眼睛看世界,反而能更真切地发现真善美,就像作者本人,果园没有收益,甚至让他变成“穷光蛋”,但他依然坚守着心中所爱,保持着内心的平静,这就是作者要通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期盼。刘绍良的散文,语言朴实,见解独到,温暖感人。

李方 《母亲的菜园》(外一篇)

《母亲的菜园》《黄昏》从菜园、村庄着眼,平缓朴实地讲述着田园将芜带来的一系列回忆和忧伤、无奈的情绪。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所谓的追求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究其一生,不过是在躲避大难临头而已。母亲是明白的,因而,她既不愿离开这座生活了将近八十年的老宅到城里去,也不愿意阻拦哪个子女离开这片土地,离开这座老宅,常年守候在她的身边。在偌大的乡村院落里,更多的夜晚,只有她孤身一人,斜躺在烧热的炕上,满腹心事地看着电视里的苦乐人生,盘弄着巴掌大的一块菜园。有谁能够抗拒得了时代的勇往直前和蛮不讲理的裹挟,又有谁能够挽留得住西沉的太阳和满天的云霞?值得每个人深思。

付昌惠 《一亩地》

《一亩地》以小见大,从房屋左右侧山花头周围的一亩田地延伸开来,围绕着父亲迟迟没有落实下来的升迁,面对一家人的去留问题,母亲选择留在农村,父亲选择进城,作者用童年的视角,平心静气讲述了一个家庭的变迁史、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人情的冷暖。文章结构看似散乱,实则联系紧密,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引人入胜,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

9期

陈仓 《丽江五章》

著名作家陈仓老师的《丽江五章》选了丽江最具代表性的人、事、物、景来描写。从他细腻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他对丽江怀有的情感是真切的,热烈的。比如,他在文中写道:“丽江的樱花却如此之红,红得有些不可思议,红得超出人世间的许多颜料。如果用性别来定位,我以前看到的樱花都是雌性的,这里的樱花是中性的,甚至是雄性的,有一股子男人的激情、大度和火热。”比如念念不能忘的永胜程海蓝,比如毛泽东祖先的迁徙之路带来的惊喜与震撼,比如有关红麦村的来历和故事,桩桩件件都说明了丽江的多元性,丰富性。文章结构清晰分明,语言凝练厚重,描写形象生动。

何建安 《历史与现在》

何建安的散文写法老到,他擅长将山河书写与历史探究交叠糅合,让散文呈现厚重、密实的风貌。他散文构建的叙述时空,不仅仅描写哀牢山、红河的景致,不仅仅只是追索民族传承与荣耀苦难,他试图去寻找山川中的生命力,在人民身上的生命力。散文《历史与现在》,如同一条长河,流过山川的荒蛮原始,流过生存的苦难艰辛,从古流到今,在民族历史和开拓间,不断流淌。从迁徙到安居,从苦难到幸福,人民身上柔韧又刚强的生命之力,也将不断书写现在和未来。

宗玉柱 《河流上的野鸭》

《河流上的野鸭》从绿头鸭和鸳鸯入手,讲述当下备受关注的“人与自然”关系。作者认为,人类的破坏在自然来看是无所谓的,放眼地球史,从上一个冰川期到下一个冰川期,很难说是因为什么生物破坏引起的,或许它就是一种自然的轮回。人类要做的是在下一个冰川期到来之前,通过对生态的保护,致力科技发展,为未来寻找到出路,为人类争取繁衍生息下去的时间。如此,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是最理想的自然状态,这个状态需要长长久久地保持,它关乎人类未来,人类为此应尽的责任更大更艰巨。本文主题积极明晰,发人深省。

10期

杨福泉 《散章》

《散章》由杨福泉教授的《西藏阿里之行》《有古教堂的澜沧江畔茨中村》《金沙江上金龙桥》《纳西铜匠和善均印象》《德国科隆大学忆旧》五篇文章组成。文章选了当下与丽江和纳西相关的区域和比较有意思的选题,其中也选了一篇国外的(与纳西学密切相关),文中根据文意穿插有几首诗,都是与文融为一体的,抒发了作者当时的感想。文章旁征博引,既有很强的学术性,也有散文的抒情和叙事,文笔简练通达。

董祖斌 《冰雪燃烧的爱情》(外二篇)

董祖斌的散文叙述方式细腻、委婉,具有诗意般美好的画面,且不失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燕来燕去》通过对自家老屋里燕子的细致描写,借用燕子不辞辛劳哺育子女的精神赞美父母亲,他们像燕子一样辛苦抚育七个子女长大成人,使他们走出家乡,同时又像盼燕子归来一样盼着他们归来,家永远在那里,父母亲永远在那里,张开双臂等待归家的游子;《悲愤的汨罗》详实地讲述了屈原的故事,借讲古而论今,宣扬着不屈服的精神。文章语言凝练优美,思想深刻。

叶耳 《像恋爱一样写作》

《像恋爱一样写作》可以说是作者写作多年的经验之谈,采用详实具体的写作事例例证。作者宣扬真实而发自内心的写作,并用自己家乡“客里山”的人和事来说明。对于写作这件事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要根据个人的理解来完成,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就是宣明自己写作的初心以及得到的灵感或者说是经验。文字简练有条理,主题鲜明突出。

侯波 《流金岁月里的鄂伦春》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新中国的沐浴中,许多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实现向“新生”的转变。《流金岁月里的鄂伦春》也是一文跨千年,作者今昔对照,借助一次寻根之旅,讲述了鄂伦春人从游牧到定居,从原始到现代,从苦难到幸福的转变。今昔对照呈现出不同年代鄂伦春人生活的真实状态。作者记述到一些真实事件和过往人物,更加突出了在这种转变中,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到的核心强力作用。在体现鄂伦春人传统传承的同时,也以鄂伦春人作为一个缩影,展示新时代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怀抱中,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蜕变和展望。

11期

李树林 《嫂娘》

永胜作者李树林所写《嫂娘》是一篇回忆散文,叙事结构简单,充盈着作者真实深刻的感情,感人至深。文中的嫂嫂贤良淑德,不顾家贫主动承担起抚养弟妹,老母,侄儿的责任,在她短暂的人生中无私的奉献着。我是第一次读到李树林作品,在本土作家中,他的这篇《嫂娘》可算是完成度较高的,结构、表达都很完整,文字质朴流畅,情感真挚。

和晓艳 《人间值得》

丽江本土作者和晓艳以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抗疫工作者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临危不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只要披上战袍,也可以成为一名战士,他们的战场上不会有硝烟弥漫,但却有病毒和死神肆虐。疫情当前,千千万万名医务人员坚守在临床一线,他们与时间和死神赛跑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这是真正的“人间值得”。《人间值得》以日记体的形式回忆在抗疫一线的点滴事情,真实再现的一幕如就在我们身边发生。文字朴实真诚,不夸大不煽情。

王丽 《丽江记忆》

王丽以游客的身份来写丽江,主要选取丽江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丽江古城。作为一篇自然投稿我不清楚她来自何处,但她对丽江古城的了解可见一斑。风景,集市,风俗,过往,今生,都在她诗意的笔下一一展现。从她如数家珍的描述中,可见她对丽江是很熟悉的,如此就不难理解她在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丽江记忆》语言富有诗性,灵动优美,清新隽永。

何顺学 《村民小组长的大果园》

华坪芒果是丽江绿色产业之一,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对带领村民种植芒果的一个村组长的事迹经历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在脱贫攻坚中基层干部的形象以及他给村民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确确实实表现了丽江华坪农村脱贫攻坚的一种成果。无论从宣传意义还是出版意义上均有一定价值。

12期

东珠 《忍辱牵牛花》

“花事上,最懒的人,就只配数落红。”就这样简单地打动我的一句话,在成为文字呈现时,定然经过长久的倾心与沉淀。东珠是一个专写草木的作家,她的写法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篇《忍辱牵牛花》,从一件小事写起。亲自种下的牵牛花被花农割断后,牵牛花仍然“忍辱”生长,坚韧开花。这是一件微小的事情,东珠却从中挖掘出另一个诗意世界。移情于花,借牵牛花的遭遇,来思考生活的得失。在平静优美的叙述之下,作者的内心激荡,也带来了文字的灵动多变,日常之物也时时激发出朴素但真切的智语。自然写作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写作范畴,这篇散文无论是在叙事的切入、语言的拓展,还是题材的突破、主旨的升华上,都给我的写作技巧和理念带来了不小的撬动,值得再去研读。

北雁 《自然随想录》

大理作者北雁擅长写文化散文,《自然随想录》由八个小章节组成,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作者对自然被人为改造、破坏的忧虑、痛心发人深省。“珍爱生命,善待自然,其实就是在共建我们人类家园自己的美好明天!”《自然随想录》现场感极强,有很强的感染力、号召力。语言诗意抒情,描写细致,主旨思想深刻。

惠永臣 《鸡鸣桑树颠》

甘肃作者惠永臣的《鸡鸣桑树颠》借物抒情,卑微渺小如苔藓,在作家眼中也有一片精彩的天地,对于从小陪伴其长大的桑树的死,感悟到与过去的彻底决裂,童年的生活再也回不来了。世事的熬煮,谁能经得住?那时候,还会借助什么回忆起童年?不足之处是赞美之词使用过于频繁,个别词句可能因为本地方的语言习惯所致,语序颠倒、重复。文章层次分明,语言朴素,与其所描写赞美之物一样具有朴实之美。

猜你喜欢
丽江散文文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丽江三朵节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丽江的荒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叫一声丽江
绽放的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