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一起阅读

2022-03-23 21:48叶小文
同舟共进 2022年1期
关键词:漫谈群主书友

叶小文

自2020年4月23日全國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启动、全国政协书院揭幕以来,委员们每天一起阅读,线上线下,书卷常开,日以继夜,灯火不熄。以3个月为一期,每期开设11个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群,1个委员读书漫谈群,2个地方政协委员读书群(试点)。群有“群主”、导读,学有专题、专攻。一本一本好书一起读过去,一个一个专题一起论起来。“一起阅读”蔚然成风,现已连续进行到第七期。这在新中国的读书史上,已成为一道前所未有的、崭新靓丽的读书景观。

全国政协汪洋主席率先垂范,以普通书友的身份积极参与,一起读书,百忙之中还到各个读书群里发言数十次,仅在漫谈群就发言十多次,使委员们深受感动和教益。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组长刘奇葆副主席随时和大家一起读书,还提出全国政协书院要“努力读书讨论,培养协商文化”,委员们很受激励和鼓舞。

以第六期(2021年7月至9月)为例,登录本期网上书院的全国政协委员达1300余人,发言人数近千人,发言量超过6万人次,浏览量超过27万人次,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大规模的“一起阅读”。

读书,当然不是读给别人看的,需要个人自愿、自觉、自动、自律、自悟,“自找苦吃”,也自寻乐趣,这是自己下功夫的事。为什么在全国政协委员中要提倡“一起阅读”,且如此有成效?

一起阅读有助提高创造力

有一篇题为“一起阅读提高创造力”的文章,介绍了科学家经过研究论证出的道理。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研究小组发表在《大脑皮质》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阅读是熟悉和掌握语言的过程,其中包括大脑对语言的处理,既是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但一个人单独阅读和与其他人一起阅读,在对语言的处理上有所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后者更具启发性,有助于提高创造力。

研究小组将受试者对半分成两组,一组为个人单独阅读,另一组为与他人共同阅读,让受试者阅读语法和词义上有错误的文本,并用脑电仪记录阅读时大脑内的生物电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在和他人一起阅读时,人会变得富有启发性,也就是说,看问题更全面,控制能力和整合能力更强,从而更具创造力。单独阅读则不同,在语言处理方面,主要表现在对算法运用能力更强,也就是说更为自动,有约束、守规则。

研究人员认为,从进化上讲,尽管语言主要是出于社交目的而出现和发展的,但关于语言处理如何受到社交环境影响,至今尚有许多未知。当一个人单独阅读时,大脑对语言的处理,通常采取基本算法或规则策略,而当有另一个人在场进行阅读时,即形成社交场合,大脑的兴奋程度明显增强,显示出启发式语言处理策略,与社会认知和注意因素有关。

研究的结论是,不考虑社会存在效应的影响来理解语言,是片面的,因为这是最基本交流情景所固有的,在阅读或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社会互动,对于提高理解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创造力大有裨益。一起阅读有助于提高创造力。

全国政协委员们在有关读书方法的讨论中认为,个人阅读与一起阅读可以相得益彰。在个人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一起阅读,互相启发,相互提高,效果会更好。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可以旁证集体读书的好处。从直观经验看,个人读书相对更加静心,更便于专心思考,潜心记忆。而集体读书更刺激大脑活跃度,激发主动积极思考,要求不同个体之间的应对互动,更具有相互激励、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效果。例如,在委员读书漫谈群里的读书,就常见在相互交流探讨中不断深化对某一问题认识的情景,这是一个汇集大家学习成果和智慧的过程。

另外,根据知识积累、个体环境、思维方式的差异,每个人都形成了特定的习惯性读书思考模式。集体读书能够拓宽思路和个体习惯模式,领悟他人的角度,体验他人的感受,汲取他人智慧,升华个人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起阅读”的榜样

前人注重“一起阅读”的榜样很多,仅举两个典型。

一是伟人毛泽东。在漫谈群的专题讲座中,陈晋同志谈到,毛泽东的一种重要读书方法,就是注重讨论式阅读。他亲自组织读书小组,找几个同志来“一起阅读”。在延安,毛泽东组织过读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和其它哲学书籍的读书小组。1959年,他又组织过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读书小组,在杭州和广州读了40多天。其间,中央在上海开会,他便去上海,开完会,又赶回来读。光是记录毛泽东在读书讨论中的谈话,就记了6本笔记。

另一个是古人王阳明。他自幼“为了将来做圣贤”而刻苦读书、博览群书,按照朱熹格物致知的道理,“格”了7天竹子之“理”而病了一场,足见其读书的真诚和刻苦。对于王阳明的读书,钱穆在《阳明学概述》里这样评价道:“他有热烈的追求,有强固的抵抗;他从恳切的慕恋里,转换到冷静的洗伐,又从冷静的洗伐里,转换到恳切的慕恋。他狂放地奔逐,他澈悟地舍弃。他既沉溺,他又洒脱。”

一代天才奇才、状元公子王阳明,因得罪大宦官历经磨难,九死一生,终于从诏狱中活了下来,从锦衣卫的追杀里活了下来,从武夷山的虎口活了下来,最后来到当时自然条件极其险恶的龙场。“龙场在万山之中,毒虫瘴气,到处都是,几非生人所堪。其地又没有居室。”(叶圣陶点校《传习录》)王阳明躺在这个石洞的一口“石棺”(实乃一个钟乳石小槽)里等死。一天半夜,电闪雷鸣中,他突然大彻大悟,仰天长啸:“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至此心外无物,心即理也。”那一刻,从他个体顽强的生命中,迸发出中华民族文明璀璨的光芒——阳明心学就此诞生。

按照阳明心学,他应该是最为主张个人阅读的。但王阳明恰恰最看重“一起阅读”。他一辈子都在讲学,最看重、最喜欢讲学,在讲学中论学,在讲学中思想碰撞,在讨论中做大学问。他的学术成就,如果只靠关门个人苦读,是断然成就不了的。他的代表作《传习录》,就是在讲学中和弟子一起读书、一起讨论的记录。王阳明的传奇一生,是最后在病中返乡未成的归途中终结的。在归途的颠沛流离中,尽管身体已日渐衰弱,他还在梦想回乡之后和弟子们一起论学的快乐。他在临终前一个月的书信中这样写道:“而余姚、绍兴诸同志又能相聚会讲切,奋发兴起,日勤不懈,吾道之昌,真有火燃泉达之机矣,喜幸当何如哉!”

一起读书,喜幸当何如哉!

我的体会

我过去在领导岗位时,做好工作就要读好书,便以“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为座右铭;现在到了政协书院,更是“天天要上网,时时读写想”了。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到线上政协书院浏览,临睡前再看一看、想一想今天读书的收获体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参加全国政协委员的“一起阅读”,真有“一起来读书,胜读十年书”之感。我随手记下心得、体会、笔记,两年多来,垒土成丘、集腋成裘,出了三本书。

第一本:《“书香政协”百日漫游》(中央党校出版社)。在“书香政协”这样一个最善于读书的群体里读书,在社会主义民主协商这样一个专门机构里读书,在理性建言、知识咨政这样一个特殊平台上读书,思想的闪电随处可见,头脑的风暴时有爆发。

特别是各个读书群的“群主”,每天都在辛勤地笃学、劝学、导学、助学,却谦称自己是为委员读书服务的“店小二”。我是跟在各个群主后面跑腿、吆喝的“小跑堂”。但也不是光吆喝,“店”里那么多美酒佳肴,吆喝之余也不禁驻足观望,举杯对饮,日日跟读,朝乾夕惕,昼夜不息,于是时而有感而发,形式长短不拘,每日写一两则,晒到读书群里参与讨论。

其中有些体会,过去也多少有所谈及和思虑,但这次读书确有新启发、新感悟,忍不住一吐为快。至百日,积百篇,就出了这本《“书香政协”百日漫游》。书中重点文章是围绕汪洋主席在读书会上提出的有关“复兴路上遭遇新冠疫情袭击后的思考”而写,体会包括《“李约瑟之问”和“颠覆性风险”》《“塞伦盖蒂法则”和被动中求变“调节”》《“修昔底徳陷阱”与搞活“暖实力”》《警惕新冷战格局和擦掌“太极拳”》《“上帝之死”和“新人文主义”》《人类的先进文化与富起来的“颠覆性风险”》等。

第二本:《处处书友遍地书》(中国文史出版社)。汪洋主席倡导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的11个委员读书群之外,由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再设一个“委员读书漫谈群”,旨在尽量动员委员多一起读书,一起交流,要让“书香政协”“香”得更为芬芳、更为透彻。其用心和意境,使我想起了宋代词人黄载的《隔浦莲·荷花》:

瑶妃香透袜冷。伫立青铜镜。玉骨清无汗,亭亭碧波千顷。云水摇扇影。炎天永。一国清凉境。

晚妆靓。微酣不语,风流幽恨谁省。沙鸥少事,看到睡鸳双醒。兰棹歌遥隔浦应。催暝。藕丝萦断归艇。

从委员读书漫谈群里,仿佛可以看到“碧波千顷”的平湖水面上,盛开着袅袅婷婷的荷花,如瑶妃刚出浴池,“香透袜冷,伫立青铜镜”,含情脉脉,风姿绰约,幽幽之香浸肤,冰凉之气透骨,令人心旷神怡。荷花的茎叶以及叶下之水,有如读书群中为数不少、尚在浏览而未发声的“潜水”委员,“玉骨清无汗,亭亭碧波千顷”,荷茎如清凉无汗的“玉骨”。好一个“炎天永”的“清凉境”……

“漫谈群”之“漫”,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拘一格,顾名思义,以“漫”为特色。但这“漫”,不是胸无点墨之辈的信口开河,更不是“小人常戚戚”的唠叨碎语,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委员们归来的心系天下之言,是各行翘楚、精英们的“聚会讲切”,自然常常是直抒胸臆而纵横捭阖,厚积薄发又信手拈来。于是,天天在漫谈群一起阅读,就写成了这本《处处书友遍地书》。

第三本:《读书漫谈群一年日记》(人民出版社)。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从2020年7月10日开群,到2021年7月10日,正好一年。3个月一期,连续4期。5位群主(第四期是双群主)轮番上阵挂帅,诸多委员(包括全国政协领导)不断上线读书,好多专栏已经成为品牌,专题讨论常风生水起,“委员风采”每天熠熠发光,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群中,构成了一道连续不断、天天好看、漫而不散、精品多多的靓丽风景线。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阎晶明说:“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天天在线被视作模范但不是所谓大V,新人路过打个招呼,同样有故友重逢、热烈欢迎的不亦乐乎。这里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交流格式‘小文体,但绝不强制要求成为‘官方语言,甚或排斥其它‘语种。群主,漫谈群的新老群主,有点像一座公寓楼里的楼长,既是由组织指定,也得到群众认可;来自上级信任,发自内心热情;既是有一定掌控力的管理者,也是辛苦约稿,鼓励人、招呼人,甚至恳求人‘入伙的‘店小二;既有公共管理上的层级感和权威性,又有平等交流的亲切感和亲和力。群主这种认真负责、不领特贴的领导方式,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媒体管理形态。”

这里提到的“小文体”,是对着我说的。我作为全國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的一位副组长,在这个漫谈群的“保障群”里打工,自然要多卖力。为了做好“保障”工作,要“全天候”盯住,时时加油,还要发点体会,做些点赞,不时凑几句半文不白、无韵无仄的“小文体”打油逗趣,每天送一道可看可不看的“下午茶”填空补白。在群主面前,在众位委员书友面前,我的角色,充其量就是个“大王派我来巡山,背起我的锣打起我的鼓”,到处转悠、到处吆喝的“小妖”啊。

但是,每天要写出让自己有味道,让人家还看得下去、有“干货”的文字,也要不厌其烦、搜索枯肠。有时受群里委员读书讨论的激励启发,会思如泉涌,写1000字都打不住;有时也实在写不出来,就摘录一点书友的妙言金句。一年下来,凑在一起,竟又有30余万字,就成了这本“小文体”的《读书漫谈群一年日记》,它至少算得上是我关于读书的“三亲(亲见亲历亲为)史料”吧。

朋友,书友,来吧,一起阅读!

猜你喜欢
漫谈群主书友
《未来科技的13个密码》
书友信息
主编漫谈
大树当群主
玉螭龙漫谈
省交通运输厅举办“书香交通·文化同行”读书分享会
抢救阅读50招第7招:找书友
天上不会掉馅儿饼
幽默新群规
漫谈雾和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