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来品”百年例话

2022-03-23 16:23达森
同舟共进 2022年1期
关键词:贺年舶来品自动扶梯

达森

所谓“舶来品”,原指通过航船从国外进口来的物品,又可引申为从外国传入本国的科学技术、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等等。

作为国际贸易的标志,舶来品可谓由来已久,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自秦汉时期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以来,舶来品便源源不断输入我国境内。不过,古代的舶来品大多还只是以商贸货品的形态存留于国人生活之中,少有直接转化为生活方式,进而转化为文化习惯的。

直至清末民初,舶来品才逐渐摆脱“稀奇物件”“玩意儿”的意义,有不少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舶来品,渐次成为现代文明与文化的交流载体,并开始持续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笔者着意从这些近现代舶来品中撷选数例,藉此回望我国现代化百年历程的点点滴滴。

1891年1月16日,紫禁城外贞度门发生火灾,火势延伸至太和门。据《清宫述闻》记载:“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太和门火。明年正月二十六大婚,不及修建,乃以扎彩为之。”因起火后扑救不力,东西朝房和太和门被完全烧毁。那些放在临时库房里,准备为光绪结婚大典用的各种服饰和礼仪用品,也全部被烧光。

1908年前后,京城又接连发生了几起火灾,由于运水扑救不及,和皇帝大婚前那次火灾相仿,基本烧得精光。当年4月18日,农工商部熙彦、杨士琦等上书慈禧皇太后、光绪帝:“京师自来水一事,于消防、卫生关系最要,叠经商民在臣部申请承办。”并奏请由农工商部议员周学熙主持自来水事务。

实际上,早在1879年,大连就修建了自来水管道。随后,一些受西洋现代化风气影响的沿海沿江城市,如上海、青岛、天津、广州、武昌、汕头等,也相继兴建了自来水设施。北京皇宫内外屡遭火灾,筹办自来水工程,一方面消防应急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也早该效法先进,提供民生便利了。

时年42岁的周学熙向来办事得力,为朝野上下所瞩目。于1906年才筹建的天津劝业铁工厂,由周氏创办和运营了不到一年功夫,就已经生产出许多民生日用机械,包括织布机、石印机、起重机和电风扇。中国第一台国产电风扇,即是由天津劝业铁工厂生产制造的。由周氏来开办京师自来水工程,可谓众望所归。凭借对国外近代工业文明的了解及多年创办实业积累的经验,周学熙很快拟就了《创设京师自来水公司大概办法》。

公司“定名为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一切按照公司商律办理,并确定为“官督商办”,以股份制募集建设资金,拟定募集300万银圆,分30万股。又规定“专招华股”,以保护民族企业权益。不到两年的时间,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即建成运营,于1910年3月正式向北京城区供水。

上世纪初,水上飞机率先在法国研制,并于1910年3月在马赛海面上试飞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浮筒式水上飞机因此诞生。随后,德、美、英等国相继研制,投入实验。至上个世纪30年代,欧美各国远程和洲际飞行几乎为水上飞机所垄断,还开辟了横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定期客运航班。

中国的水上飞机研制,几乎与欧美同步,其研制历程颇富传奇色彩。早在1911年前后,旅美华侨谭根在华侨的资助下,自行设计并制造出一架船身式水上飞机,参加“万国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并获奖。此后,谭根又在“中华飞船制造公司”任要职,并曾飞越菲律宾境内海拔两千多米的马荣火山,创造了当时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世界纪录。

谭根的传奇生涯,在国内传诵一时,国人为之振奋。早在1912年冬,时任稽勋局局长的冯自由就曾荐举谭根,请政府邀其归国组织飞行队,为国效力。近半年后,“我国飞行家谭根氏回国”的讯息,见诸《时事新报》。据此报道可知,谭根早在武昌起义期间,“即欲束装从戎,出其所学,为国效力”,只因未能筹得旅费,暂缓归国。不久,他与伍平一在美国发起创办“中华飞船公司”。

伍平一原名澄宇,广东台山人,是早年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元老。伍氏曾任同盟会美洲支部长,主持美洲《少年中国报》《大同日报》,为革命募款筹饷;从辛亥革命前后到“反袁护法”运动,皆身先士卒。可想而知,“中华飞船公司”从诞生之初起,即有着浓厚的革命基因,也必然是从军事而非民用角度加以筹划的。

继谭根载誉归来之后,时至1918年,北京政府海军部在马尾福建船政局内设立飞机工程处,标志着中国官方研制水上飞机的工作正式开启。1919年8月,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这是一架木质结构的,拖进式双桴双翼水上教练机。“北伐”后,南京国民政府设立海军制造飞机处,全面推进自主研制国产水上飞机的任务。

1931年10月,国产“江鹤号”水上飞机试飞成功。1933年6月,国产“江凤号”水上飞机,更是由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曾诒经亲自驾驶,在上海试飞成功。至此之后,国产水上飞机开始频繁航泊于上海、南京等地,实现了军民两用。

如今,大型超市、商场、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公共场所,普遍使用自动扶梯。与厢式电梯不同,自动扶梯适用于人流量极大的公共场所,起到了为行人节省体力且有序输送的良好效果。自动扶梯这种设备,在中国的使用记录可以追溯至80多年前。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大商场中,就已经开始安装并采用这种设备了,最早使用者乃上海的大新公司。

1935年12月11日,大新公司開业前夕,上海《时事新报》即抢得新闻先机,率先刊发了一篇题为《大新公司新厦巡礼》的报道。报道在述及商场大厦内部设施如何先进时,特别提到:“人立梯上,手扶梯边,梯因马达转动,即自动上升,但只能上升,不能同时下降,大致到傍晚将散场打烊时,此自动梯,便只下降,不再上升。”据此可知,即将开业的大新公司商场,将配置国内首见的自动扶梯。只是当时可能限于技术条件,或者出于商场运营考虑,自动扶梯并非如今这般双边循环上下开动,而是分时段单边上下开动。不过,商场对此另有考虑与安排,除自动扶梯外,还备有“无数电梯,载客上下,可以直达目的地”。

1936年1月10日,上海大新公司隆重开业。这一幢矗立于南京路与西藏路转角处的弧形折叠状大厦,一度被国人视为代表旧上海商业实体的标志性建筑。当天的上海《立报》刊发了由该报记者特别采写的一篇“参观记”,其中称大新公司的自动扶梯生产商为美国沃的斯公司。“沃的斯”(今译“奥的斯”)公司,实为全球最早研发与生产电梯的美国公司。1935年,上海大新公司即正式向其采购并引进了三条自动扶梯,遂成为中国最早使用自动扶梯的百货商场。

今人大多知晓,马拉松是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全程42.195公里(一说为42.193公里)。

据考,中国国内首次马拉松长跑比赛于1910年在南京举办,赛道位于南京与镇江之间。1910年11月17日,《时报》上曾发出过一份赛事预告,称“长距离竞走会从镇江金山顶起,至南京劝业会纪念塔止。十七(日)发足,十九(日)达会场”。时值清代末年,“马拉松”之名尚未通行,国人惯用“竞走”称谓跑步比赛,所谓“长距离竞走会”,即指马拉松长跑比赛。

此后近20年间,“长距离竞走”成为马拉松运动的中国特有称谓。直到上世纪20年代末,上海赛事开始遵行国际惯例,逐渐引入了“马拉松”的通行称谓。不过,在马拉松全程距离的界定上,一直是因地制宜、洋为中用,有17英里、22英里等多种里程设置,并不一定完全按照所谓国际标准来施行。甚至为了激发国人对马拉松赛事的热情,逐步培养马拉松华人选手,还采取了多种活动方式,不拘一格,别开生面。

1929年4月28日,上海举办首届“马拉松长跑国际邀请赛”。此次比赛发起者为西人业余体育会(上海外国侨民组建的民间团体),有各國参赛者50人。中国选手黄胜白、陈虚舟分获第5名、第11名,前四名及其它名次则均为外国选手获得。

1930年4月21日,此项赛事第二届如期举行,陈虚舟获第四名。1931年5月24日,第三届顺利举办,华人参赛者增至35人之多;其中,龙泽咸仅以32秒之差,略逊于获得冠军的葡萄牙选手里米提亚,惜获亚军,而黄胜白等华人选手则包揽了第三至第六名。此后,此项赛事及其所倡导的马拉松运动,在上海得到了较大发展,历届参赛华人选手数量与水平均有相当提升。

1937年元旦,由上海民间团体自主创办,以华人为赛事主体,以培养华人马拉松选手为主旨的“十三英里长跑”赛事首次启动。与前述由西人业余体育会创办的国际邀请赛不同,这一赛事只有华人参加,且根据华人体质与运动特点,首次赛事即将已通行的17英里赛程改为13英里,降低了参赛门槛与初赛难度。之后在一年内持续举办赛事,将赛程逐渐递增为22英里,向马拉松长跑标准赛程逐步靠近。

这一创新举措,迅即吸引了160余人参赛,其中大部分为业余选手与普通市民,俨然已呈全民参与之势。遗憾的是,同年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事变接连爆发,日军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马拉松一年计划”随之搁浅。直到约半个世纪之后,国内马拉松赛事才又重新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起来。

如今,中国都市青少年流行使用“手帐”(亦作“手账”),一部可以记录每天事务、心情、想法的小本儿。各式各样的“手帐”,琳琅满目地搁在文具店、书店、小商品店的货架上,俨然已为生活用品之一项。

“手帐”的说法,据说来源于日本,意思是指用于记事的本子。实际上,欧美各国也早有随身携带小本,随时随地记录每日事务的习惯,只不过他们将这样的本子称之为“Note Book”,即所谓“记事本”,或“Dairy Book”,就是日记本而已。

1935年,有一款国人自制的“国货”创制了出来,这是专为记录婴儿成长数据及事迹专用的本子,终于打破了之前二三十年间“洋货”充斥的国内“记事本”市场现状。

北平的《世界日报》曾刊载有这一名为“婴儿日记”的“新生事物”之广告,此种册子在当时欧美各国非常流行,但在中国则不多见,要算是创见之作。作家冰心还为其撰有短序一篇:“这本婴儿日记……为记载一个婴儿诞生起,一切有趣可喜的事情。如婴儿的重量,高度,游伴与玩具,喜悦与厌恶,第一次言语,第一次旅行等,都有单页可填,而且每单页上都有极生动可爱的婴儿的图画,以引起记载按阅者的兴趣。这在我们中国,还是创见的关于婴儿自己的书籍。本来一个人的生命史,对于自己,对于父母亲朋,是有极亲切极重大的意义的,特别是婴儿时代的一切种种,当时如不详细记下,过后往往渺茫无考。这不但是个人和家庭回忆上的损失,也许是国家和世界史料上的损失!在此我至诚的希望这本婴儿日记的早日的刊印,和广大的流行。”

上述两百余字的短序,竟还是《冰心全集》所未载的“佚文”,又为这一“新生事物”平添了一份新的价值。看来,后来享誉儿童文学领域的冰心老奶奶,早年就心系儿童,但凡爱护与关注儿童之处,从来不吝笔墨。

贺岁拜年,是中国自古以来在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礼俗活动。据考,自宋代开始,投送“贺年名帖”的风尚便开始流行。这种“贺年名帖”,是由祝贺人在自己的名帖(类似于如今的名片)上,亲笔书写亲友同僚姓名或字号,并附有一些节日祝福语和贺辞,再将此名帖送至亲友同僚家中。明代后,贺年名帖亦简称“贺年帖”,过年互赠贺年帖,已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到晚清时期,又有商家在春节前夕用红色的硬纸制作贺年帖,帖上直接印有各类吉祥祝语,装帧精美。祝贺者只需在贺年帖上,填写亲友同僚和自己的姓名即可,既美观,又便捷。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贺岁依据乃是阴历春节,而西洋各国贺年依据的则是阳历元旦。从每年圣诞节开始至阳历新年之际,西洋各国流行互送贺年片的风尚,与中国阴历春节期间流行互送贺年帖,虽同是互祝新年之举,可依据的历法是完全不同的。至于晚清时期,引进或仿照西洋工艺印制的贺年帖,虽样式已非常接近或几乎等同于西式贺年片,可因为仍是用于阴历春节期间的贺岁活动,还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贺年片”。

贺年片本是“舶来品”,乃是从西方传入的“新生事物”之一。晚清以来,西洋使节将阳历新年互致贺年片的风尚,带入中国。据《清季外交史料》所载“总署奏各国使臣来署贺年片”条目(时为1885年),可知清光绪年间,这一风尚已见诸官方记载。至此之后,将阳历新年元旦视为“洋节”与“西节”者,为迎合都市公众的时尚心理,渐有批量印制与发售贺年片的商家出现。

事实上,“贺年片”作为一个新名词,在清末官方文件中出现之后不久,民间亦有称之为“贺年卡”者,乃是因其为国内不常见的硬卡纸制作的关系。1916年12月,上海《时事新报》刊登有一则题为“介绍卡片”的简讯:“西俗贺年分送冬至卡片于亲友,以敦交谊,较中国旧例贺年函柬繁简不同,而礼尚往来,则一也。商务印书馆制有西式贺帖并凹凸版卡片二种,定价甚廉,中西人士用作琼瑶之报,藉联缟纾之懽,想必争先购用也。”

上世纪初,贺年片作为“西俗”,渐为中国都市人群所关注。且又因西方圣诞节与中国阴历“冬至”在时间上相接近,产生了一定的“亲切感”,西方各国流行的各类“贺年卡片”(圣诞卡或贺年片),作为与中国本土的贺年帖有所不同又有所联系的“新生事物”,渐有流行趋势了。

就笔者所见,可能比这一则简讯还要略早数年,中国国内就已然出现过一种将圣诞节、阳历元旦、农历春节“合为一体”的“贺年卡片”。这一现象说明,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进程中,“贺年”这一礼俗活动,正在突破各自所据历法的不同,在交互融合的历程里试图“本地化”了。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贺年舶来品自动扶梯
中国的贺卡始于汉代
2020 年广西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供应商推荐目录(贺年版)
由一起自动扶梯制动器失效而引发的思考
如何安全乘坐自动扶梯
自动扶梯楼层板周边环境的安全防护
刘贺年:走上讲台,就像过节一样快乐
贺年新语
喝热水是“舶来品”
你会正确乘坐自动扶梯吗?
REAL GAMERS DO IT WITH 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