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成长中的水和阳光

2022-03-23 16:26蔡朝阳
同舟共进 2022年1期
关键词:读物电子产品读书

蔡朝阳

关于阅读,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中国人讲究耕读传家,即便是在农耕时代,“知诗书、达礼义”也与“事稼穑、丰五谷”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让孩子早读书、多读书,这是全民阅读的根基,亦是文化薪火的传续。

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表明,早期阅读对一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在学龄前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后期学业成绩,因为阅读能力是基础能力,其它每一学科的学习都依赖阅读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許多家长十分注重“谁来指导少儿阅读”“如何指导少儿阅读”的问题,他们习惯于借助各种书单、榜单选书,或关注网红阅读推广人。其实我一直认为,阅读是孩子们的一种自发性行为,并不需要外力强行灌输。只要成人提供足够丰富的阅读材料与足够的闲暇时间,鲜有孩子不爱阅读的。因为,阅读所提供的奇妙经验,给了孩子们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既单纯而又醇厚,也鲜有其他乐趣所能替代。

当然,乐趣是初步的,更重要的是,阅读是开发孩子大脑最好的方式之一,因为阅读参与建构了孩子们大脑的发育——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小看孩子的阅读,当他沉迷于阅读,他的大脑正在得到最好的训练。

阅读能为儿童提供一个广阔的多维空间,在顺从天性的过程中给他们带来艺术、文学、科学、哲学等全方位的滋养,让孩子积蓄开启非凡一生的能量。阅读的心理机制,相当于一种亲身经验,孩子在阅读中,突破了自我有限的生活圈,获得了更多的可能。

阅读还鼓励了孩子对于世界、对于万物以及对于未来的好奇心。如果我们问,未来的时代,呼唤孩子们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我想说,呼唤的是永远的好奇心、自我学习和钻研能力。而这两者,都可以从儿童时代的阅读中培养。

还有一种能力与阅读相关,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写作能力。写作不是单纯的遣词造句,而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它是让自己时刻变动不拘、瞬息万变的思想固定下来的一种能力。有比较好的写作逻辑的人,大概率会有较好的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可迁移的。

关于儿童阅读,其实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作为父母、童书写作者、童书出版人、阅读推广者……在多大程度上,为孩子打造了足够好的阅读环境。

当然,现实已有很多令人振奋的地方。众多的调查数据显示,从图书出版到儿童阅读本身,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最近十几年,可谓是童书的黄金时代,曾有作家这样感叹:“站在书店童书柜台前,真有些‘雪暗梨千树,烟迷柳一川’的感觉,选书,还真有点儿难度。”从学校和家长的层面看,儿童阅读也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再调整一下我们的阅读策略,就能把儿童阅读这件事做得更好。

首先,乐趣是儿童阅读的入门之阶。

阅读首先是一种乐趣,而非教化。这个乐趣是很广泛的,古希腊人热爱求知,他们把饮酒、爱情和求知放在一起,因为求知本身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成年人经常会纳闷,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五六岁时有那么多问题,有那么多奇思妙想,可他们到了十二三岁,就变得乏味,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时最好不要问孩子们怎么了,而是要问,我们成年人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比如,孩子读书的时候,有没有附加给他太多阅读之外的东西;孩子读课外书时,你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学校里孩子对读物发表了稀奇古怪的看法,你是如何激励他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

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相处时会遇到的问题,亲子共处的这些琐碎问题,处理得好,孩子的阅读将会更有收获。

其次,要给孩子提供足够多的阅读选择。

孩子的个体是不同的,阅读的敏感点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喜欢科学,有的喜欢童话,作为父母或老师,要给孩子提供选择权和选择的机会。

带领孩子进入阅读的世界,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比如,经常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绘本馆或每天有固定的“亲子共读时光”。我与太太从孩子10个月起,就坚持每晚给他读书,读了整整13年,一天也没有停止。

再比如,早点给他准备一个独立书架。这个书架是属于孩子所有的,把孩子的书放在一起,让他有一种获得感和满足感。我家孩子在3岁的时候,就给他买了一个组合式书架,适合于放绘本。之前,孩子的书和我的书放在一起,自从有了独立书架,孩子的书被单独陈列出来,渐渐发现一个书架已经不够用了。

后来,孩子读小学了,我就升级了他的书架。在卧室里让他拥有一张自己的书桌、一架子自己的书籍。孩子放暑假期间,我们更新了一些读物,文学、天文、地理、科学、生物、历史、经济学……都放在那里,以备他随时抽取。渐渐地,孩子的独立阅读能力建立起来了,傍晚一个人在房间做作业、休息的间隙,他会去拿书架上的书看,对此我很欣慰。

其三,给孩子适得其时的读物。

提供的读物范围要广,因为这是在给孩子展示世界的多样性,而适得其时的读物,也很重要。一个孩子的认知能力是逐渐发展的,小学二年级读《红楼梦》,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恐怕很艰难,因为他的认知水平还达不到这个层次。为何要专门设置“儿童读物”的门类,因为儿童读物不等同于成人读物,在不同阶段的阅读分级很重要,揠苗助长、过犹不及,都是儿童阅读过程中的忌讳。

“适得其时”这个词说出来简单,操作起来却有不少麻烦。因为你必须时时关心、在意孩子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读物,他关注的范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仍以我家娃为例,6岁时我给他读《哈利波特》,他明确表示抗拒,但到8岁时再读,他则表现出极大兴趣。到四年级时,整整一年的时间,他迷上类似罗尔德·达尔《女巫》这样略显暗黑的童话,一读再读。有段时间他读《小乔治的魔药》,结果家里的瓶瓶罐罐便被他储存了各类“魔药”,其中的一味魔药,制作的药方里需要用到鞋油,妈妈为此特地去买了一罐,这也是对孩子阅读的一种支持。

读《纳尼亚传奇》那段时间,轮到我家的衣柜遭殃了。读这本书期间,儿子得了一次重感冒,在医院看诊排队时,为了打发时间,我们就彼此编故事给对方听,编了一个《纳尼亚传奇》的“番外篇”。这令我想起电影《偷书贼》:大家在防空洞一片漆黑之中躲轰炸,人心惶惶,一个小姑娘的朗读声成为这个空间里最美妙的声音,不单驱散了恐惧,还赋予了时间以意义。

现在,这个孩子长大了,我们又开始一起读点哲学和经济学类的书籍。

其四,用孩子的阅读建构他独特的世界。

孩子对世界的理解,是在独特的阅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

比如,我家娃在儿童时代,想象力特别丰富,到现在也仍带有这样的特质。他大概4岁的时候,我们全家去厦门度假,一次他在沙滩上玩沙子,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傍晚涨潮了,沙滩被淹没,才很不情愿地回到酒店。一路上还喋喋不休地追问:为什么会涨潮?为什么大海要把沙滩淹没?

回家后没多久,某天我们在澡盆里给孩子洗澡,他一坐进去,水就满出来了,站起来,水就浅下去。突然间,他似乎明白了一件事,随即说了一句深刻的“哲言”:傍晚,太阳落进了大海,于是大海涨潮了;早晨,太阳从大海里升起来了,于是大海退潮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这种独特,恰恰是他的价值所系,是我们成人社会需要珍视的。上面说的这件事之所以可贵,不在于孩子能像个成年人一样思考,不在于他有了成人思维,而在于他在已掌握的知识逻辑内,建立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自成体系的思想,这是孩子的一个飞跃。

尽管近年来对儿童阅读的推进很大,但在看到这些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一,孩子们的读物良莠参半,缺乏一个明晰的标准。

虽然偶尔读几本坏书并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但一个孩子主要接触的如果过多坏书,那一定是有问题的。在大中城市里,因为知识精英较为集中,孩子们自然能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读到世界经典。但我们也不能不正视一个问题——一些儿童书籍的畅销排行榜上,大多数不是经典作品,而以浅薄的搞笑为主。

为什么有的孩子能读到经典,有的孩子不能?我想,很大程度上在于家长和老师引导,是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当然,以这样的专业性去要求每一个普通家长,是不合理的,但作为母语的教育者,至少教育阶段的语文老师,应承担一部分推荐功能。然而我们看到,懂得阅读,且能为孩子们推荐好书的母语教育者并不多见。而小学教材的选文,也并不总是能作为我们选择经典读物的依据。

当然,这种现状已经被广泛地看到了,有识之士正在努力改变,尤其是从官方到民间,一些以经典作品为主的推荐书单,能给到孩子们最好的阅读指引。当然,单靠某一个书单是片面的,当全民共读成为风尚,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阅读指导者的时候,相信我们的儿童阅读会逐步进入正轨。

问题二,孩子们的时间被大量应试刷题占据,用于自由阅读的时间并不多。

一个普通孩子每天的作息时间,一般是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都在学校度过。我们并不清楚,在各个不同的学校,用于经典阅读的时间会有多少。在下午4点到晚上9点就寝这宝贵的5小时里,又有多少可以用在阅读上。毕竟,孩子们除了写作业,还需要体育锻炼、娱乐和休息。

我曾在一所普通高中任教多年,对我的学生做过多次调查,发现了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学生们课外阅读时间最集中的,主要是小学四到六年级这段时间;初中三年,阅读量则少得可怜。究其原因,因为在小学阶段,从四年级开始,大脑进一步发育,识字量到达了可以广泛阅读的阶段,所以他们会在这个年龄段如饥似渴地阅读。而到了初中,因为中考的压力,他们被迫进入全面应试的状态,原本最应该获得经典作品滋养的青少年时代,却付诸阙如。

这件事令人揪心,这也是我目前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动力之一。

问题三,家长如何跟电子产品争夺时间。

就像1960年代出现了“电视儿童”,进入21世纪后,同样出现了一大批“智能手机儿童”。

当下这个时代的学习,已不可能完全离开电子产品,这是家长老师必须建立的一个基本观念。但我们也需要明确一个限度,在何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孩子交给电子产品。当父母们无动于衷的时候,电子产品就把我们的孩子“抢”走了。

我当然不是主张严厉禁止电子产品,而是希望我们建立某些原则,甚至我主张尊重孩子们的游戏。故事和游戏,建构了孩子的世界,从而奠定了他成年世界的底色。但最好能把“玩”放在“功课”的前面——玩才是最大的学习,最有效率的学习。

比如,跟孩子商定一个可以玩电子产品的时间段,比如,在家庭内部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还可以指导并带领孩子使用一些学习类的app等。总之,在最需要深度的文字阅读的年龄阶段,应该让孩子们得到他们该有的深度阅读。电子产品虽然也可以有深度阅读,但带人进入浅阅读仍是常态。

此外,最重要的是家长的身体力行和有效陪伴。家长自己需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像《为爱朗读》中的布罗齐纳和爱丽丝这对父女那样,要知道,亲子共读所带来的专注的陪伴,远超过阅读本身的益处,这是我们可以带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问题四,阅读中仍存在着许多急功近利的行为。

在我从事儿童阅读推广后,总会收到很多父母的反馈,他们经常问道: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书不少,但在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还是失分很多,也不会写作文。

在我看来,这些提问都不乏功利性的表现。读书这件事,首先是一件超越现实功利计较的事情。如培根所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如黄庭坚所谓“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但这还是一些文学性的描述。现代的脑科学研究已经深刻地揭示出阅读跟大脑发育的紧密关系。

此外,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童年的阅读,可以说是人生展翅高飞的起点。阅读建立的这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足以抵御现实人生的风浪。这些层面的好处,是不是远超我们那些功利性的小目标?即便从最功利的小目标出发,一个有着足够多阅读的孩子,那些考试中的问题,对他来说,都是暂时的障碍。当家长将眼光局限在这些问题的时候,你的世界就变小了。

最后,要把阅读的自由选择权还给孩子。

还有很多家长会询问:你都给你家孩子读了什么书?当我回答《植物大战僵尸》的时候,对方总会很诧异。

我也给孩子买了叶嘉莹的《给孩子的古诗词》。然而他打开扫了一眼,从此扔在床头不闻不问。但他跟我去新华书店时,却买了一本《植物大战僵尸之唐诗漫画》,读得津津有味。作为一个从小在古典文学滋养下长大的爹,心里真是百味横陈,但我绝不会横加制止。这就是我的原则——捍卫孩子读书时的自由选择权,同时我也要把这个原则推荐给那些生怕孩子得不到阅读安全保障的爸妈。

有一位对孩子充满信任的父母的保驾护航,在自由阅读中成长的孩子,一定会有一颗自由而勇敢的心灵。

(作者系文化学者、资深教师)

猜你喜欢
读物电子产品读书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帮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迷恋
我国小型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模式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我们一起读书吧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