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品的设计逻辑探索

2022-03-23 06:52
科技视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造物逻辑人工智能

卞 京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1 人工智能的应用

研究表明,对人工智能而言,其对人类思维进行模仿的操作,通常需要借助算法设计而实现。以数字地图为例,该产品的特点是能够快速采集并整理海量数据,充分考虑可连接起点和终点的各条道路的实际情况,得出与人类思维习惯相符的选择。由此可见,智能可以被视为心理能力的一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思考并制订计划;二是解决问题;三是对复杂概念进行理解;四是通过学习的方式掌握相关技巧[1]。对学习能力突出、同时可模拟人类思维对活动进行开展的智能产品的研究成为大势所趋。现阶段,人们普遍更倾向于借助智能产品对信息进行采集并做出相应的选择,现已得到普及的数字地图等智能产品,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精准计算方面。但在某类智能产品得到广泛应用后,人们便会认为该产品不属于人工智能,例如,通过计算机完成四则运算。由此可见,人们对智能产品所具有的期望,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方面,希望有关人员能够设计出可以模仿人类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智能机器。

2 人工智能的思考逻辑

2.1 案例分析

《好奇心》日报曾在2017年发布一则名为小冰会作诗了的新闻,向人们介绍“由微软所开发的机器人小冰能够以用户所上传图片对现代诗进行创作”这一情况。从古至今,写诗都被人类视为通过抽象思考满足自身精神追求的一种活动,黑格尔明确指出,听觉、视觉并非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实践感觉,二者更倾向于认识感觉,这是因为作为实践感觉的嗅觉、触觉及味觉均要与对象发生直接接触,才能形成相应的感觉,而听觉、视觉并不需要直接和对象进行接触。作诗、绘画与音乐的相似之处在于均远离了物质所具有的抽象性,其中,物质性最多的为绘画,音乐次之,作诗再次之,这也表明作诗在精神性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2]。鉴于此,从大众视角来看,“由机器人进行作诗”这一活动更符合人工智能的特点。

而小冰能够作诗的原因,主要是它对我国数百位现代诗人的作品进行了学习,并通过提炼数据的方式,掌握现代诗所适用的韵律及行文方式,从而归纳出相应的作诗“规律”。小冰之所以可以根据图片创作诗歌,根本原因是图像为真实存在的物体,只需模仿人类认识世界的逻辑,便能够准确识别图像所包括人造物象及自然物象,同时对图像的色彩和光线进行量化处理,由此来获得相应的纯度、色相还有明度数据。结合人类思考逻辑可知,无论是人造物象还是自然物象,均具有激发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此外,色彩及光线也会给自身情绪产生影响。作为人类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由于情感爆发而形成的产物,作诗通常会被小冰拆解成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通过分析图像的方式,对图像所包含信息进行采集。其次是以人类认识世界的逻辑为参照,对所采集信息进行想象和联想,从而确定“作诗”所需词句。最后是模仿诗人手法对不同词句进行组合,得到一首完整的现代诗。结合以上推理过程不难看出,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定义,主要是相关产品能够通过对人类思维进行模仿,为人类做出选择或开展创造性活动助力,使人类得到更高层次的解放。

1.2 思考方式探究

人工智能所研究内容主要是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在对思维方式进行量化处理的基础上,将相关概念向机器能够解读并掌握的语言进行转化,确保机器能够以人类思维为参照,完成相应的操作。而人类所采取思维方式通常分为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其中,后者较前者更为高级,通常需要经过相应的学习才能掌握。而作为在人类理性思维指导下所创造出的产物,人工智能在理性思维方面的表现自然毋庸置疑,自诞生之日起,人工智能便十分擅长数据的记忆与处理,但这也决定了其在感性思维方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鉴于此,在对智能产品进行设计时,有关人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如何赋予程序思考以及学习的能力[3]。

虽然人工智能往往只需要极短的时间,便能够完成学习知识并提取规律的活动,而普通人却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但对小冰所创作的现代诗进行阅读能够发现,其诗歌仅能达到审美形式与人类审美习惯相符的水平,而无法对诗歌内容进行创新,多是以图像所提供信息为依据,通过对文字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形成一首现代诗。由此可见,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智能时代,要想使所设计智能产品尽快抢占市场,有关人员应加大对造物逻辑、造物价值进行探究的力度。

2 人工智能的涉及逻辑

2.1 工具与道具间的转换

2.1.1 工具—道具

石器时代,人类将耐用、好用的工具视为主要追求,随着工具创造所积累经验的增加,人类逐渐形成了相应的审美意识还有价值判断标准,由此可见,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价值判断标准,均受自然环境及工具使用情况影响。对工具进行设计要求有关人员明确材料加工目的。目前,相关工作已从早期的有形阶段过渡至无形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以材料自然状态为基础,对其进行加工并加以使用;第二阶段的加工对象由木材、石材进阶至纳米材料、陶瓷材料,强调以现有技术为依托,利用天然材料对新型材料进行开发;第三阶段则更侧重于信息的加工,该阶段所诞生产品即为本文所讨论的智能产品。

从造物的视角来看,不同的加工方法及对象,通常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基于此所形成的判断标准自然存在一定差异。第一阶段,人们关注的重点在于手工艺人的技术和创造思维;第二阶段,人们往往更看重科技的作用;第三阶段,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人,则成为多数人所敬仰的对象。对产品进行评价时,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也从早期的质感、色彩还有造型,逐渐向程序语言进行转化,在评价智能产品时,多数人会关注其内部程序所具有的逻辑性,这也是日后对此类产品进行设计的重点。

2.1.2 道具—工具

在强调手工生产的时期,产品形式往往由生产方式、工艺及材料决定,而手工生产则存在局限性,导致加工难度大、硬度高的产品,其表现形式较为单一,而加工难度小、硬度低的产品,通常可以拥有漂亮且丰富的造型。这一时期对产品进行设计的关键为材料逻辑,简单来说,就是以材料为基础,酌情考虑产品所具有的审美情趣以及政治意义,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所提出的需求。考虑到产品往往具有唯一性,在前期设计阶段,有关人员往往能够对个性化需求引起重视。

在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时期,对产品进行设计的目的主要是确保其能够满足机械化生产的条件,通过降低制造成本的方式,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鉴于此,即便有关人员能够做到以商业逻辑为落脚点,对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进行设计,但设计重心仍然落在机械化生产方面,使得该时期产品造型逐渐向几何化靠拢[4]。随着生产工艺的升级,有关人员开始意识到曲线在增强产品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进而选择在设计过程中加入人类情感因素。

在信息生产时期,信息产品被赋予了易于修改和可快速复制的特点,使得产品既能够满足机械化生产条件,又可以满足人们所提出的个性化需求。例如,软件产品所提供的换肤功能,与传统产品相比,信息产品所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触觉及视觉方面,加之多数用户均无法想象到产品运行所依托逻辑的复杂性,导致用户难以对设计人员所具有技艺产生直观感受,这点需要尤为注意。

2.2 想象空间及情感逻辑

智能产品的用户往往只能接触到产品界面,而非产品运行原理,要想使产品获得广阔市场,关键是要保证其能够快速解决用户所存在的问题。智能产品的特点是用户无须经过长时间学习,便可对使用技巧加以掌握,因此,对智能产品进行设计所受到限制较少,鉴于用户和产品界面间所进行互动的表现形式,通常使用户根据产品提示做出下意识的动作,对产品进行设计时,有关人员自然应当将重心放在人类情感逻辑以及感性感觉上。

由造物逻辑可知,在进行造物时,人们往往会选择以自身特点及形象作为参考,例如,结合形体特点对神话人物的造型进行创造,再例如,结合自身需求对程序进行创造,根据自身所表现出的思维特征,赋予相关程序一定的思考能力,具体情形如下:机器臂在程序控制下,将电子元件依次安装在电路板的指定位置,各元件均有近百个插脚需要被安插在孔内,在没有对准的情况下,机器臂将无法完成安装元件的工作。由传感器负责更改机器臂运行状态,如果连续3次重复“暂停—调整—插入”的操作,仍然无法使插脚被准确安插在孔内,机器臂可越过该孔继续向前。从人的视角来看,机器臂所做出行为表示其能够参考人类思维逻辑进行思考,上述设计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软件新增了与机器臂指令相关的内容,而该设计能够获得用户认可的原因在于其能够选择主动越过难以解决的问题,确保后续工作能够按照预期进度完成[5]。

2.3 增强智能产品的社会性

对人类造物发展史进行探究可知,在各个时期人类均将效率及速度视作主要追求,以期能够通过造物的方式,解放自身体力并使自身精神状态得到放松。首先是解放体力,由手推车、马车向机动车进行过渡,该时期强调以机械设备为依托,通过转换化石油能源的方式,使体力得到解放。其次是解放脑力,该时期强调用大数据取代记号,所依托工具主要有存储芯片及电流。智能时代人类变化主要表现在审美关注点方面,古往今来,人类往往会将自身所缺乏能力视为主要追求,作为基于海量数据所诞生的产品,智能产品将人类从具体操作中解放出来,人们可通过输入程序的方式,来操控机器臂完成各项工作,由此而带来的问题,便是人类长久以来所积累设计经验均无法被用来对智能产品进行制造。新时期,与以往不同的设计标准还有评价标准将逐渐形成,随着全新标准被多数人所认可并接受,传统审美观以及价值观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

为赋予智能产品与人类感性思维相近的思维,有关人员对其进行设计时,通常会将意志社会化置于重要位置。人类对理性的追求主要体现在速度、力量方面,随着理想思维的发展,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人工智能提出具有感性能力的诉求,以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自己完成作诗等创造性活动。而从创作的立场来看,人们要想创作出符合内心期待的艺术或文学作品,内因及外因缺一不可,内因指的是自身所积累阅历和知识,外因则是指外界环境所施加的刺激。笔者对流传至今的物质文化进行分析可知,人和人造环境以及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均明确指出,人类往往能够决定由其所创造产品的价值,在人类的认知中,人和动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自然人和人造物也不应当混为一谈,由人类以自身需求为依据所设计并生产的智能产品,其根本任务是帮助人类完成各项任务或达成目标。人和智能产品间所存在最为显著的区别,便是智能产品无法做到利用感性思维进行思考,即使有关人员赋予其与感性思维相近的思维,由于这一能力是人为开发的能力,因此,其所能发挥作用并不能够达到理想水平。

3 结论

通过上文的叙述能够看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人们均对安全感具有极为迫切的需求,而安全感又与熟悉感密切相关。鉴于此,对人工智能产品进行设计时,有关人员应确保所创造设计语言能够给人以熟悉感,通过模拟人类思考逻辑及感性思维的方式,确保智能产品能够为人们所接受。

猜你喜欢
造物逻辑人工智能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造物美学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