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2022-03-23 07:55张国富王亚妹
广西农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茶油油茶基地

张国富 王亚妹

(三江侗族自治县仙池茶业有限公司,广西 柳州 545500;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 南宁 530000)

硒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1,2],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日摄入硒50~250 μg。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富硒农产品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其市场前景将日益广阔。茶油是一种高级木本植物油,已有近三千年的食用历史,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富含茶多酚、维生素、微量元素,富硒茶油相对于普通茶油,保健营养价值更高[3],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5%~97%,比进口橄榄油高七个百分点,富硒茶油中的硒元素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4-6],受到市场青睐,广西各级政府部门均大力支持富硒农产品开发,富硒农业已成为广西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2017—2018年,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对于全县15个乡镇进行了富硒土壤资源调查,结果表明:三江侗族自治县95.04%的土壤硒含量均达到中硒水平[7],且这些富硒土壤大部分都种植了三江侗族自治县油茶,从而可以很好地在富硒土壤上生产出优质合格的富硒三江茶油。结合三江富硒土壤自然优势,以及广西富硒农业发展优势[8],促进富硒农业高效发展,实施广西富硒农业科技创新[9],发展富硒油茶,打造高端食用油,提高产品经济价值,促进广西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10],可以有效地助力乡村振兴。富硒油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富硒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油茶种植管理不够现代化,产业链发展不够健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为此,研究分析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硒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对促进富硒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1 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硒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富硒油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桂北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属中亚热带气候,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种植油茶,被列为全国油茶重点生产县之一。三江侗族自治县种植油茶历史悠久,已有300多年历史,种植面积与产量在全国都处于前列,据统计,三江侗族自治县有茶油林近46667 hm2,覆盖全县15个乡镇,是主要优势产业之一。2001年,三江侗族自治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2016年取得“三江茶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2020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建立了12个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11个为富硒茶叶生产基地,1个为富硒油茶生产基地,位于良口乡,面积为453 hm2,生产的茶籽成功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和香港优质“正”印认证,“侗美仙池”牌富硒茶油于2019年通过广西富硒农产品认证,2020年12月获得“广西名优富硒产品”荣誉称号。截至2022年7月1日,成为广西唯一一个在油脂类进行富硒认证的产品。2021年产油茶4381吨,实现油茶年产值5.3亿元,且产值随着富硒茶油产量的提高呈逐年增长,富硒油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1.2 富硒油茶产业链逐步完善

产业链的发展对于富硒油茶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三江侗族自治县从事油茶产业经营主体纷纷向上下游开展产业链合作与联合,推出“农户+油茶+品牌营销”的茶油产业链模式,形成对林业资源与茶油品质的有效把控,避免产业链某个环节不可控而导致产品质量安全和销售困难问题。随着产业链的发展与逐步完善,茶籽油产品不断向精深加工发展,全县建有富硒油茶生产核心示范区1个,茶籽油质量检测中心1个,油茶加工企业2家,加工厂建筑总面积81000 m2,建立国内先进的年加工5万吨茶籽冷榨生产线、每年1万吨的茶油精深加工生产线,引进了一条现代化超临界流体CO2萃取生产线,加工厂的建立是由粗放种植迈向油茶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的重要标志,提高了精深加工能力及产品质量。油茶加工小微企业138家,粗加工茶油年产量2600吨,除了进行粗加工产品外,还对茶油进行深加工处理,延长产业链,目前精深加工油茶年产量1750吨,同时加强了品牌建设,还开发了“风雨桥”“程阳桥”“侗美仙池”“孟江油茶”“三椿”等高附加值的茶油品牌。

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首先必须实现产业振兴,而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振兴的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变了传统小农户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劣势,可帮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形成有效对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成为了三江侗族自治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通过构建各种精准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各类油茶产业经营主体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引导种植大户联合加工企业开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油茶专业合作社等数量实现稳定增长,发展迅速,带动了油茶全产业链的发展。截至2021年底,三江侗族自治县从事油茶产业的经营主体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方式,成功培养了油茶专业合作社21家、百亩以上油茶种植大户149户,已建有1133 hm2优质高效油茶林,比现有油茶林产量增长5倍以上,预计2024年产值可达13亿元。

1.4 富硒油茶市场销售良好

三江富硒油茶因其天然的富硒优势、价格竞争力以及优良的品质,具备良好的产品竞争优势,油茶产品远销北京及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根据2018—2020年期间的销售价格统计,普通油茶价格为50~60元/500 mL,而富硒油茶售价为100~200元/500 mL,比普通油茶高 2~3倍,且差距不断加大。油茶树每667m2平均可产山茶油34.5~41.4 kg。普通油茶的价格按100元/千克计算,每667m2收益为3450~4140元,平均3795元/667 m2;开展富硒油茶种植后,富硒油茶按200元/千克计算,每667 m2收益为6900~8280元,平均7590元/667 m2。可见,富硒油茶可实现每667 m2增收 3795元。

2 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硒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富硒油茶种植基地管理水平不高

纵然三江油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管理不到位。据本文作者调查,40%左右的油茶种植基地管理水平相对较好,能够进行修剪、施肥、除草等管理,实现丰产丰收。35%左右的基地管理水平一般,20%的油茶种植基地管理水平差,油茶种植与采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本地劳动力流失严重,管理水平粗放,甚至无田间生产管理,许多油茶基地处于靠天收成,导致收成差。

二是集中规模化管理较难,土地流转困难。土地不集中,难以建设标准化、集约化油茶种植基地,无法进行规模化生产,产量效益无法保障。由于许多油茶基地在边远山区,基地规模小,交通设施差,生产资料难以到达种植基地,无法进行机械化、规模化管理,加上农民对土地流转权益保障持有不信任的态度,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三是没有科学掌握富硒油茶种植技术。农民文化水平有限,为了使产品早日上市达到优价,在市场上购买来源不明的外源硒,进行土壤施硒和叶面喷硒从而达到提高油茶籽硒含量的目的,外源增硒手段五花八门,不仅效果不佳,反而污染了土壤,成为富硒产业长期发展的隐患,富硒茶油品质无法得到保证。

2.2 富硒土壤资源有待进一步勘察完善

自从2017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宣告土壤含丰富的硒元素,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些基地、农户、农业开发公司认为凡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土壤上种养出来的农产品都是富硒农产品,不经检测,不经富硒认证,在各种农产品贴上富硒标签,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眼球的目的,为富硒产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富硒土壤资源调查仅在于起步阶段,仅依靠当地农业农村局进行了初步的采样调查,采样数量有限,还不能全面反应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硒土壤资源情况。对于硒资源分布的规律、分布水平及硒含量等还不够清晰,富硒土壤资源有待进一步勘察完善,富硒土壤分布和含量关系到富硒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因此,在发展富硒油茶产业之前,应先摸清“家底”。进一步进行富硒土壤调查可为富硒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掌握各镇(乡)土壤硒元素含量、富硒地块分布,并对土壤成分进行分析,科学地规划发展富硒功能型产业,并实现富硒的土壤生产品质高,质量达标的富硒茶油。

2.3 产业链发展不够健全

富硒油茶产业链发展还不够健全,一是富硒油茶产业结构失衡,三江侗族自治县油茶种植面积大,但是种植—加工—销售不匹配,大部分种植基地属于粗放管理,加工方式主要为粗加工,压榨茶籽量的52%以传统的土榨方式,杂质多,出油率低,卖相差,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销售价格不高,通常在本地市场销售。二是精深加工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目前品种落后、品质低、科技含量不足等,限制了富硒油茶高产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生产加工工艺比较落后,如茶油提炼技术落后,采用传统的热高温压榨工艺,传统高温压榨,导致硒的化合物结构被破坏,硒在75℃时就可以开始挥发,挥发出来的硒已经改变了形态,成了气态的硒,茶油中硒含量严重损失且出油率低,导致产品品质不高。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仅有4家企业取得茶籽油加工类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对于富硒油茶产业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关产业链的延伸还不完善。

2.4 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油茶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交通设施薄弱,且60%以上是老幼地产林,油茶种植模式停留在传统阶段,经营分散,管理粗放,导致油茶产量低,品质低。部分油茶种植基地,虽然有油茶加工企业参与进来,进行了“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以及大面积流转农村土地,但是茶山管理难度大,各种偷摘茶果的现象屡屡发生,导致管理成本过高,企业经营效益低。从事种植加工的合作社,思想观念陈旧,质量参差不齐,只能进行简单的贴牌生产,主要生产油茶初级产品且含杂质,品质普遍不高,品牌建设滞后,无法参与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无法带领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油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快速参与油茶产业的发展。在供销方面,处于传统的购销模式,以油茶籽收购小商贩为主,价格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加之经营主体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在线上进行宣传和销售,经营渠道有限。

2.5 政策扶持力度有限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广西实施千万亩油茶基地、千亿元油茶产业的“双千”计划为契机,深入推进油茶新植、低改工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整合、企业带动”等方式,建设一批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园和油茶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由于三江侗族自治县财政条件有限,目前只出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2016—2020年优质高效油茶林种植项目实施方案》《三江侗族自治县“十三五”油茶基地产业路建设项目以奖代补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主要在油茶品种改良进行了一定的扶持,政策扶持力度有限。在富硒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油茶种植资金后续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科技支撑不够、品牌建设不强、成果转化应用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培育有待加强等问题。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及支持,要想大力发展富硒油茶产业,推动富硒油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不断加速油茶产业转型升级。

3 促进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硒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3.1 建设富硒油茶高标准种植基地

针对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油茶种植实际情况,第一解决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通过提高农户的认识,加大宣传与培训,充分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提高油茶种植生产水平,有研究表明,油茶林通过科学改造,产量可以显著提高[11],进行有效改造,提高油茶产量。第二解决集中规模化管理难题。通过向农户讲解规模化管理的好处和各项政策,通过土地流转解决开展富硒油茶种植问题,使管理化水平提高,增加农户收入,进一步打造种植基地,发展壮大油茶种植产业。通过改造低产林,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建立富硒油茶高标准种植基地,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第三是开展富硒油茶种植技术培训与生产示范,通过各种培训使生产者掌握富硒油茶生产技术,利用富硒土地进行种植,理解硒的特殊功能与作用,抓住发展机遇,发掘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硒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引导一部分农业经营者进行富硒油茶的开发,形成富硒产业,最终实现富硒油茶标准基地高质量建设。

3.2 积极开展富硒资源的调查与详查工作

开展富硒资源背景数据的调查与详查工作是发展富硒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制定富硒资源调查与详查工作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对全县硒资源进行调查与详查,开展土壤、水体、农作物、动植物、中药材等硒自然分布情况的调查。开展土地质量调查,完成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开展地质、地理硒矿产资源的调查,查明硒分布的底数,编制三江侗族自治县硒分布图,建立完整的硒资源档案,根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 0295—2016),按照土壤硒含量等级分为缺乏、边缘、适量、高、过剩五级,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硒地域品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富硒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提供有效指导,依托富硒资源的调查成果,充分掌握富硒土壤情况,因地制宜,从产地环境、品种选择、田间管理、肥料施用、农药使用生产操作档案、投入产品使用档案、富硒土壤改良方面进行规范,形成富硒农产品种植技术规程,更好地指导生产,实现三江侗族自治县优势富硒土壤资源的高效利用。

3.3 加大科技投入,延长富硒油茶全产业链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12]加强科技创新,降低林间生产成本,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赋予产品科技含量,提升经济价值,是做大做强富硒油茶产业的根本。第一,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攻关,在富硒油茶种质创新、育苗、高产栽培、低产林改造、机械化、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成立富硒油茶专家服务团队,实施科技特派员和乡镇技术骨干制度。通过现场林间指导、线上线下培训方式,培养一批富硒油茶“乡土专家”种植能手,实现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能人,实现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品质,富硒油茶籽符合相关标准。第二,加强精深加工技术开发与应用,建立加工标准体系,着重开展油茶精深加工设备、加工工艺方面的技术研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经济附加值。在出油率上,通过先进设备的投入,稳步提升出油率,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茶油的营养物质不被破坏,同时产品物理性状得到改良,通过加工工艺的优化与提升,改变产品单一的现象,可以向化妆品、洗护用品方向进军,实现科技提升效益,延长产业链,特别是加工后形成的茶麸,通过科技技术手段加工,生产出品质优的含硒有机肥,实现硒资源循环利用。

3.4 多举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富硒油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散户。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壮大油茶产业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要重视培育民间商会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3],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为基础,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

第一,加大扶持力度,示范引领。结合乡村振兴专项项目,优先安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设备等投入,支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设,建立一批高标准现代化油茶生产基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完善相关龙头企业、合作社与村级组织、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入股分红工作,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实现共赢。

第二,吸引“新农人”返乡创业。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才(大学生、企业家、科技人才等)选择回乡进行农业产业创业。这类“新农人”具有一定的资金、技术、知识、经验。搭建平台助创业,引才返乡促振兴,出台扶持计划,提供贴心、实用的返乡创业服务。

第三,促进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种植。目前经营分散、管理粗放,严重影响了油茶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是规模化与标准化,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可以有力地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鼓励散户通过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将土地交给拥有专业栽培技术和农业产业化实力的经营者,提升规模化效益,减少土地抛荒,同时散户与经营者形成劳务合作关系,不仅可以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每月都有稳定的劳务收入,提高了收益。

3.5 加大富硒油茶产业扶持力度

设立富硒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其他财政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世界银行贷款等)支持富硒油茶产业建设。一是重点支持油茶林基地造林良种苗木、油茶良种繁育及新品种富硒生产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富硒油茶科研项目建设以及加工技术提升和专用机具、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的研发等。二是对富硒油茶种植进行补贴,按每667 m2进行补贴,补贴标准500~1000元/667 m2。可以大大提高农户种植油茶的积极性,油茶基地生产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产量得到增加,经济效益得到保障,有效地阻止油茶基地撂荒,可使富硒油茶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三是对种植大户、合作社进行产业扶持,结合国家、区县产业奖补政策,给予资金支持,加大信贷融资支持,简化贷款手续,扩大信贷规模给予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四是对于富硒油茶开发的企业,加强油茶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路通电,对于取得省级或国家级富硒农产品认证的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奖励,并加大对产品的宣传与推介。

猜你喜欢
茶油油茶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林安娜 茶油飘香 绿色扶贫
茶油飘香
我的基地我的连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
“四化”举措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茶油总DNA提取技术及扩增适用性
茶油氧化过程中紫外吸收光谱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