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课程思政结合背景下地方戏曲文化的教育价值及路径探析
——以秦腔为例

2022-03-23 12:12冯玲玉徐富平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秦腔戏曲传统

冯玲玉,杨 凡,徐富平,等

(1.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2.天水市逸夫小学,甘肃 天水 741001)

语言是一种存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宣扬现代消费、娱乐思想的“时尚”文化在媒体流行传播,长此以往,关于传统文化的话语将会越来越孱弱。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对青少年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将爱国、勤劳、诚实、奋斗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符合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文化是涉及人们思想信仰、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生活消费观念等丰富内涵的一个抽象概念,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现代媒体传播环境之下,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等随处可见,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在课程思政这一宏观背景下,应该重视让优秀文化占领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市场,让他们从小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熏陶,从而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中华戏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对于地方学校而言,开展地方戏的教育,是可行的且成本较低的传统文化教育载体。本研究以地方戏秦腔为例,探讨地方戏曲的教育价值及教育途径。

一、地方戏曲文化的教育价值探析

(一)戏剧艺术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价值”[2]。戏剧无论作为艺术形式或是作为教学手段,相较于音乐、舞蹈、美术,能以更加直观有效的方式对人施加政治、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影响,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少年儿童的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各个心理发展方面具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立体的教育价值。我国教育部自2004年、2006年、2008年起,相继下发文件,要求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引领当代青年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促进当代青年向真、向善、向美,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3]2017年,在高雅艺术进高校活动中,对“高雅艺术活动”的种类界定为:“京剧、昆曲、秦腔、黄梅戏、越剧等经典戏曲作品和话剧、交响乐、歌剧、舞剧、芭蕾、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优秀作品。”[4]

开展一切教育活动时,应该体现效果和效率,结合学校地域特点,充分利用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开展艺术文化教育是可行而有效的途径。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国粹京剧及一些其他剧种如黄梅戏的现场演出比较“罕见”,但地方戏秦腔却是十分盛行。秦腔起源于明清时代,发祥于陕甘地区,数百年间创作了数百部优秀经典剧目,在整个西北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庞大的观众群体。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西北地区青少年获取秦腔教育资源的途径多、易获得。不但教育的成本低,生源大都来自西北地区,或者是本地中小学生,或多或少接触了解秦腔,容易形成家庭、社区教育的合力,具有可行性。

(二)地方戏曲教育是本土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地方戏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根”文化的健康人。这里要说的“‘根’是民族精神,是文化底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文化传承过程中鲜活、积极的一分子;‘健康’是一种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5]。我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发展起来的文明大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提倡劳动、勤俭、节约,秦腔如其他戏曲一样正是记录农耕文明时期生产生活形态的符号化形式,它曾经是农耕文明时期普通民众的教科书。然而,受外来消费文化、享乐文化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如今秦腔等地方戏被认为是落后、土气的象征。“听戏看戏更是土气,容易没朋友。”①出自笔者采访对象——甘肃某高校一大三学生。正如中华联合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咨询专家陈平所说:国内有些家长宁愿把孩子送去国外学钢琴,学小提琴,却不想让孩子先去听听古琴,了解一下昆曲,皮影、秦腔、京戏。孩子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如何能自信和热爱自己的民族?[6]“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因,对传统的敬畏和继承,则是一个体魄健全的民族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失的血脉。”[7]一个连自己的家乡都不了解不热爱的人,很难是一个情感健康的人。地方戏就是家乡的一部分,了解家乡戏曲,就是一种广义的“家教”,就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通过戏曲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记住自己的“根”。

(三)戏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近年来,出现了“佛系”等网络名词,意指部分人对一切持无所谓、不走心、冷漠麻木的精神与心理状态。“佛系”青年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年人的精神振奋不足,心灵感受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亟须改善和提升。戏曲剧目中包含着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通过脸谱化的直观形象和夸张的表演,让观众深刻感受善恶是非,受到心灵的震撼。以秦腔为例,题材内容十分广泛,也比较“接地气”。例如“《火焰驹》讲述了良马火焰驹千里传信、申冤鸣屈的故事,以骏马的形象衬托豪杰义士的高洁风度”[8]。《窦娥冤》里的张驴儿父子让人痛恨,善良孝顺的窦娥让人无比同情。《五典坡》里的王宝钏忠于爱情和婚姻,安贫有志,受人赞叹。《赵氏孤儿》中的程婴知恩图报,舍掉自己亲生骨肉,忍辱负重,最后为忠臣报仇雪恨,让人敬仰。《麦积圣歌》用凄婉壮美的故事,塑造了一位集佛性之慈、人性之善、母性之美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形象。《铡美案》中包拯的秉公执法、铁面无私,陈世美的贪恋富贵而忘恩负义都是经典教育题材。很多剧目还贯穿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义最终得以伸张的思想。虽然秦腔剧目里也有少数糟粕,比如古代男尊女卑、君君臣臣、人格上不平等的落后思想,但是大多数内容讲的是妻贤子孝,忠君爱国的良好品质,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当代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之内涵。

(四)戏曲教育有利于戏曲事业的传承

在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许多传统戏曲都失去了观众,失去了市场,面临发展的困境,秦腔也不例外。“任何文化艺术,只要不是当下流行的,要想让它有丰厚的土壤,认为它有价值,需要被保护和传承,都需要教育来完成。”[9]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需要保护和传承,除了专业机构培养专业人才之外,观众的培养同样是重要的。观众的热爱和群体的强大才是专业演员存在的基础。没有观众,秦腔事业就没有存在的土壤,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戏曲仅仅依靠舞台和剧场来维系它的生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它真正进入人的生活,进入学校教育,才能开启戏曲振兴之路。因此,戏曲教育从少年儿童抓起。“随着戏曲知识的普及,使人们懂得戏曲、接受戏曲,进而欣赏戏曲,戏曲的传承、振兴才有希望,这不仅是在培养潜在的观众,对于戏曲人才的选拔、培养也水到渠成。”[9]

二、戏曲教育的校本化路径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戏曲教育的校本化教育路径,建议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者立足于学校地域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校园环境创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把地方戏曲作为高雅艺术纳入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之中,开展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式教育活动。

(一)构建常态化的戏曲艺术教育机制

组织机构是活动的保障。目前戏曲活动在校园没有形成频率、规模和质量保证的教育机制。戏曲活动在各个学校受重视程度普遍较低,随意性、偶然性较大,“因人而治”现象突出。以西北地区某高校为例,该校有秦腔爱好者协会,每年有一次演出,但是演员阵容小,演出效果一般,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够。原因是活动经费不足,平时常规性宣传、推介活动不多,吸纳爱好者不多,影响面小。校园戏曲演出往往是个别爱好者组织的民间活动,或是配合本市地方文化活动,偶然性和随意性大,缺少固定的、有数量和质量保障的演出活动。

学校的特点是学生流动性大,送老迎新是常态,因此,戏曲教育机制应该常态化。学校应该成立艺术教育中心,把戏曲教育管理作为官方的常规化的工作来抓,开展各项常态化活动,而不仅仅是戏曲爱好者的民间性组织。在经费满足、组织健全的保证下,既要让戏曲演出活动经常化,又要保证质量。同时对学校舞台给予尊重,进行适当的门槛设置,保证节目活动的专业水准。让艺术舞台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推崇感,增强戏曲艺术对学生的吸引力,起到扩大传播,增大受众面的正面作用。借鉴北京市的做法,2019校园戏曲节“以清华大学为基础,涵盖京剧、昆曲、越剧、沪剧、粤剧、河南稀有剧种等14个剧种,共有21个院团参演,有28场高水平演出”[10]。活动形式丰富多彩,邀请多位戏曲名家进校园开设讲座,开展体验工作坊及戏曲公开课,在戏曲活动中培养戏曲爱好者。清华学子们与戏曲名家面对面交流,在观看高水平演出的同时增长了戏曲知识。这种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开展高质量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二)重视“高雅艺术”校园传媒阵地建设

文化的传承需要环境、氛围。现代信息化社会环境中,文化的传播必须抢占现代传媒阵地。校园广播站、校园网是学生接受文化信息最直接、最重要的渠道和途径。现实中,在校园广播里很少听到戏曲、相声、评弹等传统高雅艺术,而是以播放流行歌曲为主。因此,应该重视让传统戏曲等高雅艺术占领校园新传媒阵地,布满学校各个角落。让校园文化宣传多一些戏曲大师、名家的介绍,少推介流行娱乐明星,注重在校园培植地方文化的良好土壤。

一是加强戏曲文化资源数据库、网络化、开放化建设。校园网应该开辟专门的传统文化专题栏目,将地方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进入校园网,学校应与地方文化部门建立联系,将戏曲演出、交流的活动相关信息及时在校园上更新,方便师生获取信息。二是以“全员育人”理念,让地方戏曲文化与本土教育、爱国教育、学生素质教育等教育活动联系起来。宣传部门、团学工作、艺术团体等各部门之间加大协作,让戏曲教育常态化、频繁化、形式多样化。

(三)重视戏曲校本资源积累建设

校本资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建设优秀的人,二是积累优秀的剧目资源。学校开展戏曲教育一方面是为培养包含美育教育在内的全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艺术的熏陶,让学生了解并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高素质传统文化受众。在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上,学校的任务重在普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遇到有戏剧特长的学生应该加以宣传和推介。比如西北地区的天水市某高校,近年来在戏曲方面发现了不少人才,有的代表学校以戏曲的类别参加甘肃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得金奖,并参加央视《星光大道》节目取得不俗战绩[11]。对于这样的优秀校友资料,要经常保留在校园网站的戏曲空间,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具有榜样的教育作用。优秀校本资源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宝贵的办学资源。

(四)重视戏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对于大中小学校来说,把戏曲教育作为“课程思政”来抓,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适地开展渗透式教学。秦腔经典剧目的很多情节是以文学、历史人物、事件为内容的,如三国演义中“捉放曹”“古城会”,元曲中的《窦娥冤》、历史人物秦始皇《千古一帝》等。这些剧目可以在语文、历史、音乐等课程的教学中渗透,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开展第一课堂的教学;可以通过兴趣小组、剧场舞台、文化演出等渠道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此外,现场观看高水平表演是感知戏曲艺术的最佳环境,比通过屏幕观看效果强烈。让学生亲身接触戏曲,用戏剧艺术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将课堂向校外拓展,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以及线上线下的“立交桥”,实现思想引领在校内外全域的贯穿。

(五)地方师范院校要重视戏曲教育

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和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应该重视戏曲文化教育,探索师范生戏曲素养培养的适宜途径。师范院校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对戏曲文化的理解、欣赏、研究水平,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戏曲文化教育。一个喜欢戏曲的大学生将来就是一个喜欢戏曲的教师,可以培养和影响无数个喜欢戏曲的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子女。振兴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优秀文化,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民族文化自信感和民族凝聚力增强了,中华民族才能长盛不衰。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2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12]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应体现地域性特点,因地制宜,质优效高。对于地方优秀文化的教育及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从培养学生知道“自己”的根、了解家乡地方文化开始。地方学校要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引导学生观看或参与地方文化演出活动。地方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师范生的地方文化素养的重视培养,一个热爱优秀文化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影响更多的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秦腔戏曲传统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