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2022-03-23 12:12王立红李田田郝永佳
广州化工 2022年24期
关键词:化工原理原理化工

王立红,李田田,郝永佳

(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调效应还有待加强。”由此可见,习总书记已经明确给我们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体,课堂是实现思政教育的主场,课程是实现思政教育的载体。

化工原理作为化工及其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作为一门工科类课程,如何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从事化工原理教学的教师们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围绕开展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挖掘和总结了化工原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探讨了实践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途径,以期为化工原理课程如何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中发挥作用提供参考。

1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从课程思政的提出来看,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实现“大合唱”,要“通力合作”,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协同育人。

化工原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单元操作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结构、工艺参数的计算及设备设计选型等。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单元操作在制药工程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激发学生作为制药人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挖掘各个单元操作内容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将化工知识点和思政育人有机地结合,使学生能够运用工程知识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融入工程伦理教育、安全教育、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3]。

2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2.1 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化工原理作为一门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介绍各单元操作时,可以引入曾对该单元操作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研究成果,通过介绍他们的事迹来传播科学家的执着探索精神和爱国敬业情怀。比如学习传热时,介绍我国化工届泰斗时钧院士,他对吸收、干燥、膜分离和化工热力学方面都做出重要的贡献。当时“七七事变”后,麻省理工学院盛邀时钧留在美国,但被他婉言谢绝,因为时钧觉得祖国在危难时期需要他这样的学子。这种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永远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引入这类人物事迹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的教育[4]。在介绍实际应用时,可以通过介绍我国科学技术近几十年的发展成就,建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比如讲解流体静力学方程应用时,根据压力与深度的关系,介绍我国潜水器发展现状。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潜水器可以下潜到7000 m的海域,而最新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经超过了一万米,这个成绩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科技的进步体现了中国人的积极进取精神,这是我们的民族自豪,也是中国屹立世界的自信源泉,通过这类实例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自信情怀。

2.2 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和担当精神的培养

化工原理课程各个单元操作里,都有各自所遵循的基本定律,比如伯努利方程,牛顿黏性定律,傅里叶定律等。这些定律,我们以往在课堂上可能更多的介绍其理论内容及实际应用,而忽略了方程背后的故事。比如在介绍傅里叶定律时,可以介绍这位法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一生的曲折故事和伟大成就,傅里叶变换、傅里叶积分、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分析,个个如雷贯耳,如此巨大的成就源于傅里叶的科学和奉献精神。不管是一贫如洗,还是高官爵位,为了科学事业,他始终坚持目标和梦想,甚至由于他极度痴迷热学,在夏天闷热的房间,穿上厚厚的衣服,被活活的热死,虽然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但我们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身上,看到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奉献精神,看到了他对职业的敬业、专注、精益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立德树人里面“德”的一部分[5]。在今天,也有很多科学家像傅里叶一样,例如我们的抗疫英雄钟南山院士,投身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年,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硕果累累,曾首次证实隐匿型哮喘的存在。他所领导的研究所对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诊断成功率达85%,重症监护室抢救成功率达91%。在那些抗击新冠病毒的日子里,他成了一名骁勇的战士。他以自己的精湛医术和坚强斗志,成为了“非典”战场的不倒红旗。钟南山院士一生不停奋斗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和担当精神,也同样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

2.3 EHS理念和法律规范意识的培养

EHS是环境、健康、安全的缩写,全称为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制药生产过程中,很多单元操作过程涉及环保、健康和安全理念,在介绍这些内容时,可结合具体案例,给学生渗透ESH理念。例如学习非均相分离时,先启发学生思考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对环境、健康和安全造成影响的因素,接着介绍有机溶剂、湿热气体、有害气体、粉尘等对环境、健康、安全带来的影响,然后引入气固、固液等具体分离方法。在介绍吸收单元操作时,可以通过视频资料介绍我国制药工业发展历程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而吸收主要就是处理有害气体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讲解废弃物排放标准和三废处理方式,培养学生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6]。介绍精馏操作时,由于精馏属于化工和制药生产过程中极为普遍的分离纯化有机溶剂的方法,所以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观看化工厂爆炸的惨烈场面,面对血的教训,教导学生从大学时期开始进入实验室时,就应该树立安全意识,学会遵守规章制度,学会规范操作,要知道安全的意义和违规的代价,进一步强化学生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2.4 抗挫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化工原理作为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培养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比如在学习流体力学时,管路计算中已知管径、压头损失,如何求流量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需要采用试差法。试差法本质上就是根据经验进行参数的假设,再根据结果验证假设数据的合理性,是一个需要反复计算的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耐性,非常适合用于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7]。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不可分割,但目前大多数化工原理实验属于验证型实验,通过增设设计型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如换热器性能测定实验,可作为设计型实验开展。在实验前,先要求学生根据传热速率公式建立测定传热系数的方法,确定需要测定参数有哪些,以及测定这些参数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方法。然后在给定的换热器类型和测试介质的情况下进行实测,并对结果进行讨论。这类实验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以及每年的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实践

化工原理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内容,发挥化工原理课程思政作用,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途径。

3.1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教师队伍。因此,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思政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直接影响育人效果。要想实现立德树人,必须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从思想上保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加强把控意识形态能力的自觉性和政治敏锐性,增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的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其次,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将化工原理课程中隐形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和理论知识相融合,是课程思政的重点,也是难点。作为任课教师,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的关联点,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教育和精神的洗礼。再者,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主要是“00”后群体,他们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都有新的变化,根据新时期学生特点,如何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将思政之“盐”溶于教育之“汤”,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8]。而这都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9]。

3.2 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工作,可以依托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定期通过集体备课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制作高水平的课件,建立教学案例库,并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后,团队成员及时进行交流总结,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解决。比如对重专业轻德育、政治意识比较淡薄的教师,进行系统化、高质量的专题培训。针对政治素养不高的年轻教师,通过专项理论学习,用习近平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其头脑,来实现教师德育意识和能力的强化。只有不断进行教学目标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才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3 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停留在“五唯”的框架内,导致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要求停留在倡导层面,根本谈不上花费心思研究课程思政,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主要靠自觉,这导致教师大多数重科研,轻教学,育人作用无从谈起。因此,建立正确的导向和完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学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将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育人能力、育人效果纳为重要的教学评价指标,建立教学内容的动态评价机制,在教师进行教学比赛、说课比赛等赛事中,将课程思政作为考核评价指标之一。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和年度绩效考核中,融入师德师风元素。通过评价机制的改革,可以加强教师自觉提高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的动力,使课程思政成为一种自觉行为[10]。

总之,教师是实现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只有通过教师努力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政治素养,强化思政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深度挖掘化工原理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使学生能够运用工程知识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科学精神、法律法规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化工原理原理化工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
数学定律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