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老师高尚情怀基本内涵及价值意蕴

2022-03-23 14:08梁修德
巢湖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四有高尚情怀

梁修德

(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引言

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人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靠人才,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需要人才。人才培养源于教育、依赖教育,而教育关键和核心在于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1]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条件,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力量,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教育强国的根本依靠。教师素养决定着学生素养,决定着全民素养,决定着教育综合水平,决定着国家综合实力,决定着国家富强,决定着民族复兴,决定着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强调:“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四有”老师是发展教育的希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希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四有”老师一经提出就引起媒体、教育界和学界等广泛关注。就目前所掌握资料看,有关“四有”报道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一线“四有”好老师事迹报道和宣传[3];二是“四有”好老师及其团队培育路径研究[4];三是“四有”好老师基本内涵研究[5]。而从深层次研究“四有”内在统一于高尚情怀的暂时欠缺。所以,研究“四有”内在地统一于好老师高尚情怀成为必要课题。高尚情怀与“四有”是内在统一的。高尚情怀是“四有”产生和发展的情感基础和情感动力,“四有”是高尚情怀的具体化或具体展现,是高尚情怀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成果。

一、高尚情怀的含义

理解“四有”老师高尚情怀首先要理解高尚情怀的基本概念。一般来说,老师的“情”是老师对社会教育现象和教育事业等反映的一种特殊意识形式,是老师的心理活动重要内容和形式,它反映老师对教育现象和教育事业等的某种态度、需要和评价等,受制于老师的思想意识、认识水平以及自身修养等因素。“怀”,作为名词一般意为“心怀”“胸怀”,与“情”合起来就是拥有某种情的心胸和心境;“怀”,作为动词一般意为“怀有”“怀念”,与“情”一起就是心中怀有某种情感。综合起来看,老师情怀是指老师具有某种情或感情的心境和境界,具体地说,主要是指老师对社会教育现象和教育事业等的态度、需要和评价的心境和境界。由于老师的情与其思想意识、认知水平以及自身素养等密切相关,因此,老师情怀即教育情怀,一般为中性词,既可以有“高尚”的情怀,也会有“平庸”的情怀,还会有“低俗”甚至“恶”的情怀,或有积极情怀和消极情怀。当老师情怀与具体的人、事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有明显的指向性,或指向高尚情怀,或指向平庸情怀和低俗情怀,甚至恶的情怀,或指向积极情怀或消极情怀。但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从褒义或积极意义去理解和使用“情怀”一词,如家国情怀、民族情怀、教育情怀等。由此可知,教育情怀范畴要宽泛得多,而高尚情怀只是教育情怀的一种,是一种褒义的、积极的教育情怀。教育情怀不一定能造就“四有”好老师,而高尚情怀必然能够造就“四有”好老师。

高尚情怀是与卑贱和低俗情怀相对的 “情”的心境和“情”的境界。老师高尚情怀是与他人教育利益、人民教育利益、社会教育事业发展和进步、教育强国建设、民族的振兴等密切相关的情的心境和情的境界。习近平提出“四有”老师的情怀和思政课老师“情怀要深”的情怀就是高尚情怀,是特指的一种善的、高尚的、无私的情怀。高尚情怀是一个老师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基本素养、基本前提和基本条件,是一个老师完成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条件,因为高尚情怀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焕发人的旺盛精力,动员全身心克服一切困难,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努力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如果一个老师没有这种高尚情怀,就不会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热爱教育教学工作,也就不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不会很好地服务于学生,也就不会很好服务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不会很好地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事业,最终也就不会很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事业。

二、“四有”老师高尚情怀的基本内涵

“四有”老师高尚情怀是一种意识的心理形式之一,它是以一定社会、一定国家和一定民族教育事业为中介,以一定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为中心的高级情感心境和情感境界,它由一定的情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复杂心理要素综合而成的,是一种高级情感。其内涵十分丰富。

(一)“四有”老师高尚情怀是对教育事业的情怀

“四有”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怀就是不把教育仅仅当作一种职业,不是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差事(这是一种平庸的教育情怀),更不是把教育事业当成一种负担(这是一种低俗的教育情怀),而是要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教育事业就是老师自己喜欢做,并且对他人、社会、国家和民族,甚至人类文明发展等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事。“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6]作为一个高层次情感心境和境界来说,把教育当成事业,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对教育现象及规律认识基础上产生了极高度的热爱之情,并以此从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具有一定规模、组织和系统的,培养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经常性教育教学活动。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怀是源于在对一定社会教育现象及规律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态度、需要和评价等。“四有”老师的教育事业情怀就是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甚至对人类文明进步等的意义和价值,解决他人、社会、国家和民族,甚至人类文明进步等对教育事业需求问题,并坚持不懈地把它作为终其一生为之实现的目标,以此获得社会认可,实现自我价值。“四有”老师对教育的情怀是一种大爱之情,至善之爱,敬畏之心,就是一种信仰。“内在的善意实际上就是深刻的宗教情怀。”[7]“四有”老师把教育当成事业的高尚情怀是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等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层次期盼和需求,也是教师等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自我价值追求,更是其获得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当广大老师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时,他就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对待教育教学工作,怀着敬仰之心和敬仰之情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对待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之工作。

(二)“四有”老师高尚情怀是对学生的情怀

“四有”老师对学生的情怀是教育事业情怀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老师对学生的情怀就是对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地位、作用和价值等的态度、需要及评价的心境和境界。教师对学生的情怀是影响教育成功的关键变量。习近平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对学生的情怀是“四有”老师对教育事业情怀的最为具体的体现。

“四有”老师对学生高尚情怀一方面体现在服务好学生。学生是教育事业的核心目标,一切高尚教育情怀都必须落实到服务好学生身上。“四有”老师对学生的高尚情怀就是关爱学生,关爱学生就是教师心中要装着学生,要全身心投入到学生身上。总体性上,“四有”老师关爱学生表现为教育教学要深入到学生中去,真心地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与碰撞,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和情感等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教育教学中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设计,运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让学生有真正的获得感、成长感和幸福感。个别性上,“四有”老师关爱学生表现为对个别学生关爱,尤其是特殊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情感等,真实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和感情等特殊性和个别性,然后形成具有针对性和个别性的解决问题的教育教学方案,与学生一起协同解决学习、生活、思想和感情等存在的问题。“四有”老师关爱学生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如果教师真情实意地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一定会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学生也会因此对老师人格尊敬,进而对老师言行尊重,再进一步就是对老师思想认可和接受,这就是教育教学中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四有”老师对学生高尚情怀另一方面表现为以爱育人。“四有”老师的教育是富有高尚情怀的教育,富有高尚情怀的教育是超越知识和能力的精神层面的心灵唤醒和灵魂感召。“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核心所在。”[8]习近平也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2]“四有”老师以爱育人就是以仁爱之思、仁爱之情、仁爱之行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以此唤醒学生内深处的仁爱之思、仁爱之情,再外化为仁爱之行。“四有”老师的仁爱之心是学生仁爱之心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三)“四有”老师的高尚情怀是对学科专业的情怀

“四有”老师的学科专业情怀是高尚情怀的关键和核心。每个老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学科专业是不同的。所谓学科专业情怀就是老师对所从事学科专业在整个教育中的影响、地位、作用、价值等的态度、需要和评价的心境和境界。“四有”老师学科专业情怀一旦形成就会生成一种巨大精神力量,会促使其努力学习和研究所从事学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前沿、国内与国际,努力提高学科专业素养,提高学科专业教学和研究能力,实现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目标。学科专业情怀是老师整个教育情怀的核心和关键,因为学科专业教学是整个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怀、对学生的情怀、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怀等必须通过学科专业教学和科研环节方能得以具体化、实践化、现实化。没有老师的学科专业情怀,没有学科专业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老师教育事业情怀、关爱学生情怀、国家和民族情怀等都可能被悬置、被虚化。

以思政课老师为例,“四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学科专业情怀的核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情怀。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完成这一崇高使命必须宣传好、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自己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一个没有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老师,不可能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可能培养好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简单地说,信仰就是相信它,并愿意为它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厚情怀必须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深刻研读,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和理论精髓,才能被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科学精神所打动,也才能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愿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所以,习近平说:“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2]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尤其如此。“在马学马、在马研马、在马爱马、在马信马、在马教马”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要求,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思政课教师应恪守的职业底线。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四个自信”的宣传者和信奉者,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道德标杆,用人格化的方式彰显理想信念的力量。不仅如此,思政课教师要始终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通过知识传授和个人魅力影响学生,帮助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引导学生把对崇高理想的遵从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四)“四有”老师的高尚情怀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怀

“四有”老师的家国和民族情怀是奉献之心和深情大爱。老师的家国和民族情怀就是对教育在一个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地位作用及价值等的态度、需要和评价的心境和境界。习近平指出教师“情怀要深”,这里蕴含着作为“四有”老师不仅对教育事业和学生要有高尚情怀,而且对我们国家和民族要有高尚情怀。作为“四有”老师就是要心中有爱国之情、民族大义、复兴事业,这是“四有”老师高尚情怀的应有之意。“四有”老师高尚情怀是建立在正确认识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和作用基础之上的,明确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在于人才,人才培养在于教育。习近平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9]“四有”老师在正确认知教育对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基础之上而产生了对教育的态度、需要和评价的心境和境界,这就是高尚的教育情怀。有了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意,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就有了担当家国和民族责任的勇气和魄力。“四有”老师也只有有了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意,才能有家国担当和民族责任,才能更加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事业之中,把一生奉献于学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因为教育事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性事业,只有教育兴,才能有国家兴、民族兴,只有教育强,才能有国家强、民族强。心系国家、情怀民族是教育事业赋予“四有”老师的责任担当,家国之念、赤子之心则是“四有”老师应具有的基本品格,也是人民、国家和民族对“四有”老师的要求和期待。

三、“四有”老师高尚情怀的价值意蕴

“四有”老师高尚情怀不仅具有丰富内涵,而且具有提升和完善好老师自身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意义和价值。

(一)提升和完善“四有”老师综合素养

老师综合素养是人才质量之所系,教育质量之所系,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高尚情怀是“四有”老师的核心素养,它渗透于“四有”之中,老师拥有了高尚情怀,才会有“四有”,其他素养才会得到提升和完善。没有高尚情怀就没有“四有”产生的情感基础和情感动力,就没有“四有”的生成和发展。

首先,“四有”老师的教育事业情怀促使其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明确,意志笃定。“四有”老师在正确认识到教育对自己、他人、社会、国家和民族,甚至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和价值基础之上产生教育情怀,这种情怀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内在精神动力推动“四有”老师决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传承和创新文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建设教育强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事业情怀不仅促使好老师明确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而且促使其意志笃定,克服一切困难,抵制各种诱惑,耐得住清冷和寂寞,修炼品性,涤荡心灵,确保心灵淡泊宁静,无私忘我,心无旁骛,坚守教育事业,坚守职业理想,坚守人生目标。“四有”老师的高尚情怀实现了其“知、情、意”的辩证统一。“四有”老师把教育确立为自己的事业,就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追求、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就会意志笃定,不惜一切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不管路途有多遥远,多艰难,不管事务多繁忙,也不管功大与小,名多与少,利众与寡,只要有利于教育事业便奋斗不已。

其次,“四有”老师的学科专业情怀促使其学识增长,能力增进。学科专业素养是好老师的综合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科专业人才的基础和根本要求。学科专业情怀生成后会产生一种巨大精神动力,推动着好老师努力增进学科专业知识。既要增进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增进交叉学科知识;既要增进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增进学科专业实践知识;既要增进学科专业历史知识,又要增进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既要增进国内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增进国际学科专业知识。“四有”老师增进学科专业知识,既能提高学科专业科研及创新能力,又能提高学科专业教学及创新能力。

最后,“四有”老师的家国和民族情怀培育其奉献精神。“四有”老师的家国和民族情怀是在正确认识了教育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的意义和价值基础上而生成的态度、需要和评价等的心境和境界,它内涵着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内涵着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内涵着民族的振兴和进步,它是一种爱,是一种诚挚的深情大爱,是一种需要不断奉献的大爱。“在中国教育史上,被人们所称道、为历史所铭记的好老师,无一例外都是把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10]这种情怀一经生成就会内生出一种强大精神动力,促使“四有”老师勇于担当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使命和大任,为此,会凝心聚力,动员全身心奉献人民、奉献社会、奉献国家和奉献民族,“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担当起历史责任,将知识、能力和智慧奉献于人民,奉献于社会,奉献于国家;始终关注着人民的健康和幸福,社会的和谐和公正,国家繁荣和稳定,自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始终关注民族复兴,心怀中华民族,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以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以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为使命。

(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四有”老师的教育事业情怀一经形成就会内化成一种强大精神动力,会激发其动员自己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让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成长作用发挥到极致,并且能够动员全身心克服一切困难,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终其一生去为实现教书育人目标,为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在不懈努力过程中,不管路途道路多坎坷、多荆棘、多遥远,不管事务有多繁忙,也不管收入多与少,“四有”老师都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凝心聚力,用一腔热血去从事这一事业。“四有”老师只有有了这种情怀,才有不竭精神动力,自觉自主地与时代同行,不断努力变革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实现教育目标。“在一种没有激情和诱惑的安静平和的生活里没有任何戏剧性的东西。”[11]高尚情怀深是当“四有”老师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办好教育、确保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本的和不竭的动力。习近平强调指出,“四有”老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条件和基本力量,是第一资源。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创新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则需要教师高尚情怀的拥有和激发。高尚情怀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发动者和推动者,既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创新,又能保持着动力不竭,实现既定的教育强国目标。

如果教师没有这一高尚情怀,他就不会把教育教学当作一种事业,至多只具有一种平庸情怀,把教育教学当作一种差使去应付,甚至只具有一种低俗情怀,把教育教学当作一种负担想卸掉。当把教育教学当作一种差使时,对待工作就会处于一种消极应付状态,完成表面工作量,只注重完成基本工作,不关注教育教学质量,不关注学生满意度和获得感,也就不关注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注意度。而把教育教学当作负担的低俗情怀,对教育事业只有不满情怀,基本工作都不愿完成,都不一定能完成,更不能好好完成,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样对学生是一种不幸,对学校是一种不幸,对人民是一种不幸,对国家是一种不幸,对自己也是一种不幸。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以德立人,以德树人是根本路径。如何以德立人,以德树人?以“四有”老师的“德”立人,以“四有”老师的“德”树人,“四有”老师的“德”是关键和核心。“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12]“教,上所施,下所效也。”[13]“四有”老师的“德”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师德是“四有”老师的第一素养,高尚情怀是师德核心要素。“高尚”是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道德因素的境界和评价,与“情怀”一起规定了“四有”老师的道德心境和境界。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是“四有”老师以高尚情怀及其内涵的道德基因,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为人师表,塑造人,塑造生命,塑造灵魂,从而实现培养人的目标,而塑造人、塑造生命、塑造灵魂等是培养人最难的工作,没有高尚情怀及其道德基因是不可能完成好教育育人这一工作的。

对教育事业高尚情怀意蕴着“四有”老师的职业理想、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表明“四有”老师是有明确理想的,即服务于教育事业:表明“四有”老师是有明确人生目标的,即奋斗于教育事业;表明“四有”老师是有明确价值追求的,即奉献于教育事业。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四有”老师才能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才能以理想唤醒理想,以梦想点燃梦想,用远大志向、高尚情操、纯净心灵引领学生前行。

对学生的高尚情怀意蕴着“四有”老师的仁爱之心。教育必须要有爱,有爱的教育才能成功,有爱才能开启学生心智之门,浇开心灵之花。习近平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四有”老师因为爱选择了教育,因为爱选择了教书育人。“四有”老师就是用爱激发爱、传递爱、培育爱。“四有”老师的仁爱之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为:既要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要关爱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等;既要关爱学生物质生活,又要关爱学生精神生活;既要关爱全体学生,又要关爱特殊性学生。

对学科专业情怀意蕴着“四有”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和严谨治学精神。“四有”老师必须要有扎实学识,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习近平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2]“四有”老师必须要有扎实知识、过硬教学能力、认真教学态度、科学教学方法方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其中知识是根本。“四有”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老师,具有学习、生活、为人、育人等智慧,能够给予学生各个方面以帮助和指导。“四有”老师还应该有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学习态度,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的精神,改革创新的意识,以此实现自身发展,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对家国和民族情怀意蕴着“四有”老师爱国之情和民族担当精神。“四有”老师家国情怀的核心就是爱国。“四有”老师家国情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四有”老师以自己爱国之情培育学生胸怀人民之爱、国家之爱,以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立场,培育学生将知识、能力和智慧服务于人民、国家和社会,奉献于人民、国家和社会的立场,培育学生关注人民幸福和健康、国家繁荣和稳定、社会和谐和公正。“四有”老师以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培育学生民族认同情感和民族担当精神,关注民族发展和振兴,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结语

广大教师要明确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教育发展作出的战略布局和总体安排,怀着高尚情怀认领党和国家给我们布置的建设教育强国重任,担当起建设教育强国责任,怀着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党、对国家和民族高尚情怀,把办好教育、培养好学生作为第一要务。坚守“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真心实意,切切实实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投入到服务学生、奉献社会中,投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充分展示出“教育育人之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的高尚情怀。

猜你喜欢
四有高尚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诚实也是一种高尚
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