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药食同源考证

2022-03-23 20:33王永刚吴灏李沛波彭维苏薇薇
药学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化州芸香药食

王永刚,吴灏,李沛波,彭维,苏薇薇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中药上市后质量与药效再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75)

化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grandis‘Tomentosa’)或柚[Citrusgrandis(L.) Osbeck]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化橘红,是化州道地药材,位居广东省首批保护的8种(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仁、广藿香、巴戟天、沉香、广佛手、何首乌)具有岭南道地特征的中药材之首。化橘红有化痰止咳作用,消痰至灵,具有“南方人参”美誉。化橘红的发展对岭南中药、当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化橘红是否属于药食源中药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化橘红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对其药食同源性,有必要考证厘清。

1 化橘红药食同源争议起因与释疑

在1987年10月22日的“卫生部和国家中医管理局关于颁发《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的通知(87)卫防字第57号”文件的附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名单(第一批)”中,包括“桔红”等33种。“桔”为“橘”的异体字,“桔红”即为“橘红”,如1979年版农林部《兽药规范二部(草案)》中“桔红”[1],即与当时《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橘红”[2]一致。

《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收载有“橘红”[3],“本品为芸香科(Rutaceae)植物柑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化州柚(Citrusgrandisvar.tomentosa Hort.)或柚[Citrusgrandis(L.) Osbeck.]的干燥外层果皮。”

《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有“橘红”,“本品为芸香科化州柚(Citrusgrandisvar.tomentosa Hort.)或柚[Citrusgrandis(L.) Osbeck.]的干燥未成熟外层果皮。”该版药典删除了《中国药典》1963年版所收载的以芸香科植物柑橘成熟外层果皮来源的橘红。

《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收载有“化橘红”[4],“本品为芸香科化州柚(Citrusgrandis‘tomentosa’)或柚[Citrusgrandis(L.) Osbeck.]的干燥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外层果皮”;同时该版药典收载“橘红(芸皮)”,“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果皮。”

从上述历版药典的描述可得:“化橘红”在药典中的名称,是从1985年版药开始的,此前在《中国药典》1963、1977年版中均无“化橘红”之名,只有“橘红”。《中国药典》1985年版开始,将以前的橘红分为“化橘红”和“橘红”两种,前者来源为化州柚或柚,后者来源则为橘及其栽培变种。即从《中国药典》1985年版开始,后续各版药典中所收载的“化橘红”均来源于芸香科化州柚或柚,且后续版本药典将《中国药典》1977年版中“橘红”改名为“化橘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编著的《食物成分表》(1981年第三版)出版时,《中国药典》1985年版还未出版,其时所执行的是《中国药典》1977年版,如前所述,《中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的“橘红”来源为化州柚或柚,并非来自橘或其栽培变种,即后来历版药典中的“化橘红”。因此可得出,前述《食物成分表》中所载“桔红”,即为《中国药典》1985年版及后续版中的“化橘红”,而非《中国药典》1985年版及后续版药典中的“橘红”。按照该逻辑关系,前述药食同源文件中的“桔红”属《中国药典》1985年版和《食物成分表》(1981年第三版)中同时列入的品种,可得出,前述药食同源文件中的“桔红”,即指“化橘红”,而非“橘红”(来源于橘及其栽培变种)。

除此之外,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政管理局编写的《全国中药炮制规范》载:“化橘红(橘红)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grandisOsbeck var.tomentosa Hort.)或柚[Citrusgrandis(L.) Obeck]的干燥未成熟外果皮[5]。”具在该规范中并没有收载来源于橘皮的橘红。《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编制于1988年,晚于前述药食同源文件时间(1987年10月),其时药政管理局为原卫生部单位,《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亦为原卫生部发布的法规性文件,其“化橘红(橘红)”的写法,即表明在当时,大家认为“化橘红”与“橘红”是同一药材的不同叫法。据此,根据法规颁布的先后,我们也可推断,化橘红是符合药食同源的。

2 各省有关化橘红炮制规范考证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理管理局编《中药材丰产栽培经验介绍(第一辑)》中记载有广东化县桔红栽培法[6],“化县所产的桔红亦称化州桔红,是化县特产之一。为畅销国内外的化痰止咳名药。”

1962年《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收载有“桔红、赖氏桔红、化桔红、五爪桔红、尖化桔红”,未写明具体来源植物[7],根据前后文推断,桔红应来自橘及其栽培变种,赖氏桔红、化桔红、五爪桔红、尖化桔红应来自柚或化州柚。

1973年江西省赣州地区卫生局编《赣南中药炮制学》[8]收载“桔红,别名毛桔红、化州桔红,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柑橘化州柚的干燥外层果皮。”

1975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编写的《山东省中草药炮制规范》中橘红为芸香科植物柑橘,化州柚或柚的干燥外果皮[9]。

1975年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编《贵州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0]中收载“化红(桔红)”,且标明“本品为芸科科植物化州柚及柚的未成熟干燥外果皮。”而在1988年贵州省卫生厅编《贵州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收载“化橘红,通用名化红、橘红”,来源为芸科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干燥未成熟果皮,该规范中并未收载来源于橘及栽培变种的橘红[11]。

1979年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编《中草药炮制规范》中收载“桔红”[12],“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及柚的干燥未成熟外果皮。”

1983年湖南省卫生厅编《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载:“橘红常用名‘化橘皮,化橘红,毛化,化皮’,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干燥未成熟果实的外层查皮及幼小果实。前者习称‘毛橘红’或‘化橘红’,后者习称‘青光橘红’。柚的幼小生理落果称‘橘红个’。”[13]

1983年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修订本)收载“橘红”,处方用名为“橘红、柿红、云皮、化橘红、炙橘红”,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及柚的干燥未成熟外果皮。”[14]

《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将“化橘红”与“橘红(芸皮)”分别收载,1985年之后的各炮制方面规范及书籍多亦按药典执行,在此不再赘述。

从上述文献可见,在1985年前,橘红或桔红,均多指现行药典收载的化橘红,或是二者兼之。现行《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橘红”项下[15]是这样描述的:“本品为芸香得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秋末科初果实成熟后采收,用刀削下外果皮,晒干或阴干。”以橘皮之薄,用刀削外层果皮的可行性有多大?从有关中药材的网络上查询“橘红”,根据其描述多为五爪、七爪,根据其大宗批发的即时价格看,七爪(约15元/千克)较价五爪(约8元/千克)、价格稍贵,推之应为柚皮所制,否则何来七爪五爪之名?故虽1985年版及之后药典所载之橘红来源均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果皮”。市场及临床实践中符合药典规定的橘红的应用到底占比重多少,还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3 古籍中有关化橘红安生性及药食同源同用记载

《中国植物志》将化州柚定为柚的栽培变种,分类学等级上归于柚种下一级,除具有柚的一般植物学特征外,化州柚果被柔毛。现行药典化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将化州柚与柚并列的写法,是采用了旧的分类观念[16]。我们可以考证柚皮在古籍中的食用情况,即相当于化橘红的食用情况。

《列子》汤问篇云:“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

汉代刘向《说苑》记载晏子食橘不剖的故事。景公使晏子使于楚,楚王进橘置削,晏子不剖而并食之,楚王曰:“橘当去剖。”晏子对曰:“臣闻之,赐人主前者,瓜桃不削,橘柚不剖。今者万乘无教,故不敢剖,然臣非不知也。”以今人食橘的经验看,吃橘子时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刀具剥开,吃橙、柚则需刀剥开。由于前人语焉不详,且限于当时对植物分类的认识局限,笔者推测,该故事中的橘或者橘柚,大概率为现代的柚。

《神农本草经》载:“橘柚,性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生川谷。该书的成书和晏子时代相当或稍晚,结合晏子食橘不剖的故事,笔者认为,虽原文有“一名橘皮”之说,但彼橘皮不能够等同于现代之橘皮。而且“橘柚”之名,笔者认为,限于当时对植物分类的认识局限,要么是指橘与柚等柑橘类的统称,要么是指像橘子似的柚子。类似我们现在讲的“苹果梨”,要么指苹果和梨,要么指样子像苹果似的梨,具体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记载:“以柚汁和丹服之,百日长生。”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采药时节中载“橘柚十月采”。

宋徽宗《圣济经》载“柚已愤厥”,“愤厥之疾,而柚能已之”。

明代宋詡《竹嶼山房雜部》在“果品等物宜生宜干宜制用未尽者”中记载有“柚,食皮。”

明代《普济方》中载阿胶饮子治痈疽发背和疖毒,其方为“明牛胶剉粉炒如珠出炒毒、粉草生剉各一两,化橘红半两”。《普济方》刊行于1406年,为明代朱棣编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大的医学百科全书,是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该书中关于化橘红的这段记载,是目前查阅到的文献中最早明确使用“化橘红”一名的确切文献,据此推算,“化橘红”作为比较固定的名字出现,最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而在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亦有阿胶饮子一方,治一切痈疽疖毒,其方为“牛胶剉蛤粉炒如珠、粉草各一两,橘红五钱。”两书中处方基本吻合,且由橘红之名改为化橘红,考虑到宋代时“化州”之地名才出现,宋到明四百年间,化橘红作为药名出现于《普济方》,说明当时化橘红已是为医家所推崇。

明代卢和《食物本草》载“柚橘类,本草谓橘柚一物,考之。郭璞曰:柚似橙而大于橘。吕氏春秋曰:果之美者,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楚辞亦然。日华子云:柚子无毒,治妊孕人吃食少并口淡,去胃中恶气,消食去肠胃气,解酒毒,化饮酒人口气。柚橘二物分矣。附之以俟知者择焉。”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亦载:“予尝治妊妇恶阻呕吐不食,头晕不敢行步,以苦柚皮浓煎汤饮数盏而愈,吐甚者加姜汁。”

清代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广州可畊之地甚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尝患小虫损蚀其实,唯树多蚁则虫绝,故园户之家买蚁置之树,贩蚁者用猪羊脬盛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而取之,谓之养柑蚁。高州西荔枝村兼种橘柚为业,其树连亘数亩,繁竹索引大蚁往来出入,藉以除蠹,蚁即于叶间营窠,多至什伯,结如斗大,土人取其子作羹或为盐,以为鲜美。”上文中讲广州民多种“柑橘”,而高州西荔枝村兼种“橘柚”,可见文中“柑橘”与“橘柚”不是同一种水果。另,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中有“橘红”一文:“世传化州橘树乃仙人罗辨种于石龙腹上,共九株,各相去数武,以近龙井略偏一株为最,井在州署大堂左廊下,龙口相近者次之,城内又次之,城以外则臭味迥殊矣。广西孝廉江着橘红辨谓橘小皮薄,柚大皮厚,橘熟由青转黄,柚熟透才转黄。闲尝坐卧树下细验其枝叶,香味明明柚也。而混呼之曰橘,且饰其皮曰红,实好奇之,过云。”其时化州属高州府,现在化州又被称之为“橘乡、橘城、橘州”,当地人习惯把化橘红直接称之为橘红,以及罗仙翁种橘和传说,我们可以推测,上文《岭南杂记》中之橘柚似应就是现在的柚子或化州柚。

清代阎纯壐在《胎产心法》记载:“苦柚单方治妊妇恶阻呕吐不食,头晕不敢行步,苦柚皮,不拘多少,右一味,浓煎汤,饮数盏即愈。吐甚者,加姜汁。”

清代宝鋆在《文靖公遗集》中有橘茶诗,说明当时已有化橘红已代茶饮,且与武彝茶并列,“月汀侄以橘茶进,燥渴顿止,喜吟”:

书镫彩结五更花,梦醒华胥兴未賖。

凉雪一杯甘露饮,化州红橘武彝茶。

清末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记载了清末抚州常见的农产作物,并从天时、地利、人事、物用等方面详细说明了各农产的种植技术和生产经验。其中在柚条目下提道:“一树结实六七十枚,少或十余枚,每枚值十余钱,皮能消食下气,可为酱齑,可蜜饯,可糖制,味均香美。”

清代张璐《本经逢原》:“柚,酸寒,皮甘辛无毒。柚能解酒辟饮酒人口气,皮能下气化痰,与金橘性相类,但金橘甘酸下气尤捷。”

清代瞿鸿禨在《超览楼诗稿》中提到“节庵烹柚皮为馔,味极甘美,惠饷一柈,饱饫赋谢”作诗一首:

虞家雅供餍松皮,梁案芳腴突过之。

清露养成余味在,人烟寒极剥肤时。

包茅昔贡怜荆土,皇树犹尊恋楚词。

珍重奇甘莫轻荐,纷纷肉食几人知。

清末张德彝在《航海述奇》记载英国有种碎肉饼,叫民斯派,其中原料之一为柚皮。

4 近当代化橘红的食用情况

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收载有柚皮油{Pummelo peel oil[Citrusgrandis(L.) Osbeck]}和柚苷(柚皮甙提取物),均为在食品中按需要添加,不限制使用量的食品添加剂。而柚皮油和柚皮苷正是化橘红所含最主要的成分[17-19]。此外,柚皮果胶[20]、膳食纤维[21]在食用及保健价值也得到公认。

1916年梁启超主办的《大中华》第二卷第五期载有出口货物品类中有“陈皮柚皮”。江西产永新柚皮[22],是采用尚未成熟的柚子切片精制加工而成的蜜饯食品,可以化痰消食,下气快膈。化橘红茶[23],可消痰止咳。在药食同源的相关书籍中也有记载,并有泡茶、煮粥等多种应用方式[24]。

1958年化州凤泉酒厂利用化橘红生产橘红酒,曾卖至香港,在20世纪80年代有研制相关化橘红饮料[25]。

5 讨论

化橘红具有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等症。不独国内,海外亦有食用历史。在许多现代书籍中,柚皮用入餐饮食谱,类似文献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从前述文献可以得出,化橘红可食,安全性高,是一种具有很好保健作用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更好挖掘其价值,以使更多人受益。

猜你喜欢
化州芸香药食
山西恩予:打造药食同源新业态
书香究竟是什么香
秋犯燥邪 药食同疗
药食两用说食姜
橘红缘
化橘红药典标准的修改建议及其等级标准的建立
清代化州橘红的种植与经营
药食两用 清心润肺话百合
书籍的别称
化州那洪矿区水泥石灰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