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思政教育的范式研究探析

2022-03-23 22:27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范式思政大学生

李 娜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44)

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研究思政教育范式的内涵是使人能够透过事物表象领悟其本质,然后做出合理的分析,这也是提升人的认知层次、进行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出发点。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就要以清晰的范式内涵为出发点不断地延伸和探索。

一、主体性思政教育范式内涵和意义

(一) 主体性思政教育的范式

思政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思政教育的主体性其实就是人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性。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的主体性作为一种功能特征,最能够反应人的本质力量。目前,对于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主要体现在两类:一类,是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这是由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能力决定的,是一种不成熟的、微弱的主体性,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在思政教育中需要教师主动去解决学生问题并开发学生潜力的一种主动性[1]。另一类,是学生在社会生活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学生达到一定水平能够自由、自主地去进行能动性发挥的自主性,属于学校教育成果,是学校教育中应该去帮助学生提高并得到发展的主体性[2]。

(二) 主体性思政教育的研究意义

思政教育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只有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完善的、成功的教育,每个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同时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出现这种问题最突出的原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和道德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尤为重要,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只有对学生主体性问题加以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主体性力量,了解到自身的生命价值,清晰自身日后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进步[3]。

二、高校主体性思政教育功能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性理论及其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力与作用[4]。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将被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所取代[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理论,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全面,主观能动作用就能充分得到发挥。因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离不开生产劳动实践。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指人的道德素质、体能、智力、情感素养等身体机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人的身体机随着社会时间不断的发展;第二,指建立在人的差异性基础上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得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等去自由支配自己的个性发展。本质上讲,大学生思政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要热爱劳动,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的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人生自驱力;促使大学生由“受教”“他律”转向“自教、自学、自律”,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二) 主体性教育理论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以陶行知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家们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学生中心论”等相关的教育理论概念,该教育理论认为单纯的讲授式灌输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将教师与学生分离成为单独的、相对立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这种学生成为接受教育的对象与教师成为教育输出的对象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明代贤哲——儒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先生提出:“人人都可成为自作主张的大英雄”,其内涵是教育教学活动及社会活动的重心要回归人自身的发展上,可以说是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开创。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与“教学共长”在主体间性方面为主体性教育理论也做了补充延展。在教育理论内涵的共性方面,可以说以上论点都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现代教育理念内涵的不同表现方面,即高校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与学生自主发挥主体性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此才能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目的[5]。

三、主体性思政教育范式实现的基本路径

(一)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以生为本”

1.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所谓政治意识,即基于本民族、本国别的价值判断与政治认知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与政治信念,是本民族民族利益与本国别国家利益的本质表达。坚持正确的政治意识即要认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一代青年要立志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因此,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行,就必须牢固树立大学生的政治意识。高校思政课堂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主阵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理念,确保大学生主体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坚持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树立正确的目标与生命价值方向。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性思政教育,必须以为学生确定生命价值、确立人生正确方向为目标,发挥思政教育育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让学生了解要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艰巨性。第二,主体性思政教育要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儒家的家国理想、道家的哲思明辨、法家的民主法治等优秀文化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发展有机融合,促使大学生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学业、职业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明代贤哲儒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先生曾提出,人人都可成为自作主张的大英雄,其内涵是教育教学活动及社会活动的重心要回归人自身的发展上,可以说是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开创,与现代教育理论中“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因此,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需求与学业发展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效能,强化“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以生为本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理念,还包含具体的教育措施,课程思政课程可利用隐性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如,设置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哲思明辨能力。又如,在校园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及物质环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再如,利用名人事迹讲坛的方式讲好袁隆平、邓稼先、屠呦呦、郭明义、莫言等时代楷模的中国故事。总之,青年学生是国之栋梁,青年强则国家强,“以生为本”的目标就是实现“人人都成为自作主张的大英雄”,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内驱力转变为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有用之才。

(二) 立足学生需求,发挥学生内驱力

1.完善学生主体性启动机制。思政课程的主体性启动机制,是指运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评方式、课堂活动等一切教育元素,积极地调动身为教学主导的老师和身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使思政教育课程全方位地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互相裨益。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学习组织机制、问题辩论机制、学习资料搜集机制,可以全方位地为大学生主体性发挥提供保障。第一,学习组织机制可以增强学生间、师生间的主体间性,活跃思政课程的学习氛围;第二,问题辩论机制能够引导学生以社会热点问题讨论、话题辩论的方式积极参与学习研讨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思辨、明哲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现实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与观点;第三,学习资料搜集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课后通过收集到的资料、问题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深化学习,扩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次认知。

2.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是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感性因素,学生对于某个学习任务的完成度越高,其自我成就感就会随之越强,在自我信心爆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越大,自我效能感也就越是充盈。相应的,充盈的自我效能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形成师生相互感染、教学效果良性互动的局面。因此,在思政课堂中,教师要学会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多以夸奖、鼓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平等的身份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产生被重视、被尊重的快乐感,激发学生内驱力。其次,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群体中发现优秀榜样,一旦在学生群体之间树立了学习榜样,榜样力量的潜移默化作用就会有效激发,对于被标榜者而言当然是一种积极地、正向的荣誉肯定,对于未被标榜者则会起到旗帜性的引领作用,燃起学生努力学习的意愿。

3.健全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人格代表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与行为方式,是社会群体对个人行为品质进行评鉴的标签。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意味着教师需从学生的个性品质、进取精神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政政治修养的综合培育。健全大学生的主体人格需结合内因、外因两个条件,即要求大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磨练心智、增强体魄,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同时,要求教师要发挥主导性,学校要从严治校。总而言之,就是要在确立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方法基础之上,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学生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能力,能够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约束的责任主体,把学生培养成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四、结语

基于主体性思政教育的范式内涵,教师只有对学生主体性问题加以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帮助当代学生发现自身的主体性力量,了解到自身生命价值,清晰自身日后人生方向。对于学校而言,应立足于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内驱力,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强化“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以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目标。

猜你喜欢
范式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