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倭缎题跋》探考

2022-03-23 13:16孙悦沙晓红
收藏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沈从文

孙悦 沙晓红

关键词:沈从文 清倭缎题跋 馆藏文物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和山东大学的渊源,可以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1年8月沈从文应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之聘,赴青岛到国文系任教。直至1933年任教这段期间,他住的教职工宿舍在福山路3号的一栋小楼里,毗邻海水浴场、汇泉湾和中山公园(当时为青岛第一公园),由于气候比较潮湿,沈从文给自己的居室取了个雅号:“窄而霉斋”。在这间宿舍里,他写出了很多以山大生活为原型的作品,如《八骏图》《来客》等,后来发表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也是在此期间构思成文的。

1946年后,沈从文开始着重研究古代文物,此后尤以古代服饰研究最为著名。1957年沈从文开始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从事文物研究工作。由于工作业务的关系,他与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开设“考古学通论”课程的刘敦愿来往密切。刘敦愿后来成为了山东大学1972年成立考古专业的创建人,当时他就准备在山大筹建文物陈列室,沈从文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1957年至1960年间,刘敦愿与沈从文频繁通信,二人就筹建文物陈列室进行了多次交流讨论。任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沈从文从文物研究员的角度,向刘敦愿详细阐述了山东大学历史系建立文物资料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省市调拨、自筹购买和博物馆借陈这三种方法收集文物材料等重要问题,同时也常向刘敦愿寄去纸本、瓷器、漆器等各类文物标本,以供教学和研究之用。

1957年8月沈从文致信刘敦愿,建议山东大学在历史系建立文物资料室,他认为:

市博物馆即已成立,这个文物资料室还是有必要存在,并不断充实以新材料,他日的作用,将和中文图书馆相同,在某些问题上,或者还比图书馆重要。因为从旧书中受教育,不会比从文物受教育简便。

又说:

例如通史中谈生产发展,这里就有由商到清代车型,由汉到清的船型,各时代的马,各时代的房子样子,仓囤和农具……织布机,及每一时代人形状、生活方式,无论教通史、教文学史,多知道些,多见到些,实在有益无害!从这里还可启发许多问题!

沈从文还直接致信山东大学杨希文副校长,阐释文物教育的迫切性,倡议由学校牵头出面,力促此事,1957年12月他致信刘敦愿:

敦愿同志:我离开学校多年了,不是教授,望莫称教授。一切工作总是尽能力作去,东东西西诚如你所说,过年二三月后可能还有不少出现。事实上也只能那么希望,只要耐烦热心作下去,还是不困难的。我初次给杨先生信中本意即认为学校起个头,真正要让学生从一定文物上,具体认识祖国物质文化的大略,并解决教学问题,主要还是要部及省、市局协助,能具体调拨一定数量文物,我们再来结合各种材料,加上些各时代人民生产、生活形象,这个文物馆才会活起来的!到目前为止,教国文的教到“执干戈卫社稷”时,干戈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也从不难受。教历史教到宋代海运河运用大量船只,船只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也并不难过……大家都还停顿到这么一种旧式教学情形下时,我们着急也无用。只是得想法不要让年青一代再那么下去。所以要好好和杨校长商量,尽可能和市局协商调些东西陈列,或鼓励市局另拨房子把东西展出,小型也无妨,不成熟也不妨事,因為工人、战士和市中小学师生,学学明白历代劳动人民的成就,实在比看看旧文人字画有意义得多!有兴趣得多!这里还得到些东西,一时未能运出,东西都是教历史时必然要提到的,青岛或外省都不容易找到的。即在北京,再过些日子,也不易再得到了。学校中先生们不是保守,是怕麻烦,还是一脑子旧打算、旧看法、以及……所以不仅是结合文物进行教学或研究,一时办不到,即用人家新的研究结论,也不会,要学会还得些年月!但是我们得为年青大学生设想,要让他在读书时多有点知识,明天研究才会改观。有上百万千万件东东西西,大学或中学教历史的,目前可说“不知道”,没关系,三五年后怕不成。因为社会在向前。谈及生产发展时,有一系列问题都要利用文物来作解释、来作证明!新的历史科学的建立,不能忽视文物提出的种种实证!

此外,对于如何解决陈列室文物藏品事宜,他也给出了切实的意见。1957年沈从文给刘敦愿的信中提到:

真正要解决学校文物馆材料,大致还是得从三个方面求解决:一、省市拨调。二、自作一笔预算(假定一万元),托这里为收集拨不来借不到的。三、历史博物馆借陈。第三个办法,稍过些日子,当为向馆方作个具体建议看看,如可以商拨二百来件,我再为把卡片说明写出,学校另花一二千元托这边为把历代重要壁画摹制一份,五六间房子陈列,一定就很可观了。求进一步帮助教师同学提供参考材料,另外出笔钱请这边洗三五千照片,二年后,情形会不同得多,省中也会明白再扩大这个文物馆是必要的,把更多东西从库房提出送到学校,是对此后山东文史研究工作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也十分自然了。

不仅如此,沈从文还亲自为山大筹建陈列室征集文物。在沈、刘二人的通信中,也经常可见沈从文给山大捎寄去纸本、瓷器、漆器等各类文物:“我这里可以送你们廿种旧锦样,十种旧纸,十件清代官窑瓷(盘碗类),四种漆器,和一点唐写经,战国玉,略表微意。东西量不多,只是恐得有便人才好托带来,因为东西不好寄。”5为从北京带回沈从文所捐购的藏品,当时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著名生物学家王祖农,还曾在沈、刘二人一封通信的上方批示有文字:“请教学设备科考虑,可否请到京购置仪器的同志带回,如何应先函告沈先生并表示谢意。王祖农,10.14”(图1)。

由此可见,沈从文和刘敦愿二人为山大筹集文物,在当时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沈从文不仅把他多年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山大,包括有玉器、骨器、银票、青铜器、丝绸、纸张等。他还不断拓宽文物来源,联系私人收藏家、琉璃厂、文物商店等多渠道为山大历史系征集购买藏品。根据现今山大博物馆藏账目记载,沈从文捐赠的文物共计101件,而经其联系购买的文物达数百件(图2~图5)。当筹购文物时遇到有用需急收的,沈从文甚至设法垫资,他信中写到:

如来时,见到东西还好,学校认为有用,商量先定下办得到。钱在一千内,我也可设法垫出。大学历史系、文学系同学,决不能再停顿到过去方式上等待落后!

但沈从文淡泊名利,不以此居功自傲,只觉得是工作之便。他在收到山东大学历史系的致谢信后,给刘敦愿的信中说:

如必展出,也万千请莫提我捐什么,万千不必提我名字。近历史系来一信向我道谢,即令我感到十分为难。我不过是因为在博物馆工作,一天和文物对面,又因经手收集,且明白有些东西日益稀少,所以随手为搞点点材料,本来事情极小不足道。即代买材料,也是日常工作应尽义务。一提谢字,就不大好办。

在沈从文寄来的各种文物中,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沈从文亲笔题跋的清倭缎(图6、图7)。

此倭缎保存基本完整,长72.4厘米,宽40.9厘米,背面是沈从文亲笔书写的黑墨题跋。全文竖行,其内容大致分为三段:

中日三代交流和中国与罗马、印度关系相似,最先出去的是丝绸,是劳动妇女的贡献。《魏略》载日本当时是也有许多种锦缎到中国。大秦天竺有胡绫和五色毛织物(所说的在罽,则应属剪绒类)。唐代肃宗时到日本的锦缎现在还保存于日本正仓院,被当成“国宝”,部分印于《东瀛珠光》,大部分收于正仓院《印物染织制》一书中(彩印两册),部分图案被日本学者复原,印入正仓院《唐代纹样》一书中。许多花纹和斯坦因在敦煌发现绸缎染绸花纹相通。

张彦远在所著《历代名画记》中谈窦师纶。唐初在四川做官,曾设计十种绫锦样子,章彩奇丽,流行百年不废。这种锦绣样子还可从敦煌和正仓院锦发现。

宋锦中有阇婆锦,显然是印度花纹。明代有倭锦、倭缎、倭罗绸、倭罗缎等等名目,有在漳州织的,实仿日本织法而出口,《明实录》则常说明代送海外各国锦缎。可见彼此关系。一般说倭锦多指的碎小花纹,倭缎注意较少。这片缎子仿康熙绫子花式,时代不明白。

这段文字主要谈到了中日之间丝绸锦缎的交流,进而提到倭缎是效仿日本织法在漳州织成出口,明代起就常送海外各国。倭缎是用特殊的工艺生产的一种缎子,在明代漳州为产地,到了清代之后移到了江南三织造中的江宁和苏州二织造衙门。8清代,倭缎是非常高贵的布料,除了宫廷大祭用倭缎以外,外国使节到来,往往会以倭缎为贡品或赐品。倭缎是宫廷、权力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沈从文在倭缎里提到的正仓院就是始建于8世纪后半叶的奈良仓库,收藏有许多从中国及亚洲各地传入的藏品,而《东瀛珠光》则是日本正仓院的宝物图录,可见我国的倭缎其制作精美,被日本视为珍品。

沈从文对这件清倭缎的评述随手拈来,展现了其深厚的研究功力。关于锦缎,在他的致信里也曾提到:

黄尔堂同志来,托带了几件小磁器和写经,想可见到。还有些绸缎较好的因存别处,未及一同带来,过些日子或尚可找出送上。东西都平常,不过瓷器让同学有个印象,明白款识,锦缎也分别得出明清,有个印象,一切文物如都可以有个印象,将来用处还多!

沈从文多次致信中谈筹集文物时,最后都无一不着落于学生教学上,这无疑与他曾执教于山大密切相关。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山东大学考古文物陈列室于1984年成立,初期即收藏有千余件文物標本。1995年10月,以此为主体内容的山东大学博物馆正式建立。2020年,山东大学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首家高校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藏品4万余件。承载着沈从文真知灼见和慷慨大方的这批文物,极大地丰富了馆藏种类,成为了山大博物馆的珍贵藏品,被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沈从文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浅谈馆藏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物中观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与三国文化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
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