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如何让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地

2022-03-24 05:11胡方
教育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素质评价

胡方

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下简称“综合素质评价”)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原则、内容、程序、组织管理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自2014年高考改革启动至今,各地围绕高考综合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与运用做了大量具体有效的工作,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客观上说,综合素质评价的设计构想与育人功能还未充分达成。

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的问题表现分析

认识不到位,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认识局限于高考录取,功利性倾向严重。部分高中学校存在以高考作为“指挥棒”来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思维定式,因此是否与高考“硬挂钩”就成为学校评价一项工作意义与价值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综合录取“两依据、一参考”中的“参考”,如何参考?是否参考?参考结果怎么表达?相当部分高中学校存在观望心态。就目前各地的高考改革政策和各高校的招生简章上看,“参考”的程序、程度和方式还在逐步探索中,现主要应用于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招生中,因此高中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没有什么用”,在评价实施中存在严重的应付和走过场现象。

实施不到位,对综合素质评价采取简单化的量化评价或结果评价方式,评价结果表达力弱。基于对“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中作用不大”的基本认识,部分高中学校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缺乏校本化设计,常态实施不足,采用简单化方式记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工作“两张皮”。具体表现为评价过程被简单化处理为评分、填表、写评语,高中毕业前夕集中开展成长记录填写,忽略写实性评价、展示交流与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客观科学评价、典型材料遴选等方法缺失。因此普遍存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千人一面”、学生优势和个性不突出、诚信度不高等问题。

应用不到位,为高考招生服务而评价,评价指导功能弱。部分高中学校和教师认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仅仅是为少数优生高考升学服务,对相当部分学生而言“没有作用”。因此部分高中学校未能认识到评价本身并不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忽略了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选择性的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根本出发点。具体表现在部分学校评价结果既没有在学校层面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成长,也没有能够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还很少在高校招生中有效使用,这既影响了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性,也使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远未达到预期效果。

国内各省市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基本做法

综合素质评价在政策文本中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者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对其展开了相关理论研究,如学者罗祖兵、程龙、柳夕浪、王殿军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体系建构、问题研究、改进建议、平台研发等为主题,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提出了加强基本理论研究、重视实施操作研究和深化结果运用等建议。同时,笔者通过分析各省市已经发表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对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基本做法做了如下归纳——

评价结果强调“三用”。上海、浙江、四川、贵州、海南等省市按照教育部《意见》精神,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定位在三个方面:用于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用于高中——促进普通高中学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用于高校——作为高校人才选拔的参考。

评价原则突出“四个坚持”。教育部《意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确立为“四个坚持”,即坚持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上海、浙江、四川、贵州、海南等大部分省市在制定“评价原则”时,内容基本相似。浙江省突出了“民主评定”和“简便实用”,上海市强调了“内容全面”和“体现特色”,海南省增加了“可操作性”的要求。

评价内容既有共性也体现差异。绝大多数省市按照教育部《意见》规定,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确定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但也略有差异:上海市对评价内容进行了整合调整,浙江省也稍做了调整。同时,主要观测点表述也不完全相同。各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观测点均做了适当的调整。

评价结果有两种呈现形式。各省市颁布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均注重写实记录,但有材料呈现与等级呈现两种不同方式。一类按照教育部《意见》要求,强调评价的客观性,以事实为评价依据,采用写实记录的方式进行评价(如上海市);一类强调等级评价,除了采用“客观记述”外,强调“民主评议”“等级表达”(如浙江省)。

评价材料确保真实。专家学者主张在评价过程中建立公示、责任追究、申诉、监督、承诺等制度,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公平、公正。还有专家提出建立校外专家抽查复核制度以及听证制。国内大多数省市按照教育部《意见》精神,要求健全监督制度,保障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如上海市对“建立信誉等级制度”“建立公示与举报投诉制度”等进行了细化与落实。

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的两种方式。教育部《意见》要求,以省(区、市)为单位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电子化管理平台。目前国内省市已建平台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通过电子档案,全面记录学生高中阶段成长实例;另一种则是從确保高校录取招生材料真实性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导入、学校统一记录等方式,记录典型性材料(如上海)。

以“素质银行”建设为载体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我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要求,综合分析国内外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与实践成果以及上海、浙江等地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紧扣综合素质评价实践运行的基本逻辑,重庆市发布了《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研发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为学生搭建起成长的“素质银行”。“素质银行”是指基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互联网+”评价模式。其实践主体是学生,内容即为学生的综合素质;“银行”则是一种具有增值、发展、存储等功能的评价记录平台。“素质银行”旨在通过记录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对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给予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成长与发展;开展由学校、社会和家长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通过多元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发展。

评价内容:“共性+个性”。重庆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教育部《意见》中五大维度为基础,形成评价一级维度,即共性维度;各区县在此基础上编制区县实施方案,各学校在此基础上形成校本评价细则。高中学校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将教育教学活动与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结合,将相关活动设计与综合素质评价观察与记录要点结合。根据学校、学生实际需求,制定本校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生涯规划等实施计划,有序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性的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职业体验、社会调查等活动。校本评价细则观测点需突出行为表现,体现客观性、可观察性。例如:“道德素养”维度,重点观察学生参加班级活动、团队活动、义务劳动等情况,参加的次数、持续的时间等;“身体素质”维度,重点观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与效果、体育锻炼与饮食卫生等;“劳动实践”维度,重点观察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的次数及持续时间等;还要注重学生在参加活动中撰写的感悟以及获得的证书等“可视化”成果。

评价模式:“过程记录+写实评价”。学校应以写实性记录为评价基本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评为主,同时兼顾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区等多元主体在评价中的积极作用。学校还应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记录和积累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学生成长记录来实现;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三年的原始过程素材积累的基础上,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典型性材料的呈现。过程记录采用“随时上传”与“阶段上传”相结合的方式上传电子平台,同时采用数据导入的方式,对学业成绩、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等进行统一导入。

“素质银行”的校本实施重点。不同学校的发展基础、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有一定的差异性。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要与学校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活动等深度融合、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聚焦学校自身实际问题,同时服务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首先,处理好素质培养与评价实施的關系。高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包含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及评价实施两个方面,学生素质全面培养是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而综合素质评价也将为学校课程体系建构起到导向性作用。可以说,学校课程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一体化衔接与贯通的纽带。多样化、丰富性、可选择的学校课程结构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本前提。学校应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目标和学校特色育人目标,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群,满足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不同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个性化发展。

其次,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反馈与结果运用机制。一是用于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发掘自身潜能与特长,引导学生关注同伴发展,实现同伴学习与朋辈激励;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发展自己,帮助家长和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专业志向与兴趣爱好,基于不同学生群体设置发展指导重点。二是用于学校管理。学校可通过“素质银行”,实时关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素质发展水平和特色;基于大数据分析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该学段学生的课程安排、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利用综合素质大数据,分析本校优秀学生案例、梳理其成长过程中对其助益较大的活动,确定“高影响力”活动类型等。最后是用于家校实时沟通。“素质银行”的过程记录,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表现与学生素质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帮助家长开展家校协同教育。

务实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还需要继续加强教师指导能力研究,进一步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数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办出特色、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破除综合素质评价“无用论”。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素质评价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