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质和饵料对不同生长阶段橄榄蛏蚌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2022-03-24 02:15任晓亮吕国华姜海洲梁建超马学艳徐东坡占明飞闻海波顾若波
淡水渔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破壁黄泥橄榄

任晓亮,吕国华,姜海洲,2,王 林,梁建超,马学艳,,金 武,,徐东坡,,占明飞,闻海波,,顾若波,

(1.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江苏无锡 214081;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淡水鱼类遗传育种与养殖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无锡 214081;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中美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江苏无锡 214128;4.阜阳市水产管理局,安徽阜阳 236001;5.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芜湖 241000)

橄榄蛏蚌()属双壳纲蚌目蚌科蛏蚌属(),俗称蚬子、义河蚶或香蕉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淡水食用蚌类,曾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湖泊和河流中,由于其自身繁殖特点以及生境污染、设施工程建设等原因,橄榄蛏蚌自然资源出现严重衰退,近十几年在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的贝类种质资源调查中已经很难采集到的活体的橄榄蛏蚌,目前仅在湖北天门河、淮河部分流域能采集到橄榄蛏蚌活体,因此开展橄榄蛏蚌的人工繁育以及稚蚌培育技术研究对保护橄榄蛏蚌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当饵料、底质以及水质指标满足橄榄蛏蚌生存条件,并辅以精细管理,就可以实现橄榄蛏蚌的人工养殖。孙光兴首次通过钩介幼虫体外培养技术获得了变态成功的橄榄蛏蚌稚蚌,为我国橄榄蛏蚌人工繁殖提供了技术支撑。橄榄蛏蚌目前主要靠人工培育种苗供应生产所需,其生命力极其脆弱,稚蚌期是直接影响到人工繁育成败的关键阶段。稚蚌的高死亡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充足的适口饵料生物和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饵料和底质是蚌类人工繁育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

本试验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稚蚌添加不同的饵料和底质,探究饵料和底质对稚蚌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为橄榄蛏蚌的人工繁殖提供科学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所用橄榄蛏蚌稚蚌取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养殖基地培育的0~90日龄稚蚌。根据橄榄蛏蚌稚蚌生长发育的特征,将稚蚌期分为前期稚蚌(0~30日龄)、中期稚蚌(31~60日龄)及后期稚蚌(61~90日龄)。选取三种藻类,藻1为机械破壁微拟球藻(),藻2为未破壁微拟球藻,藻3为卵囊藻(sp.)。实验选取四种底质,硬黄泥采自橄榄蛏蚌的采集地霍邱县;花园泥采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铁锈泥采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阴基地;黄泥采自阜阳市王家坝镇淮河橄榄蛏蚌种质资源保护区,使用前将0.5 kg泥土溶于5 L水中,混合均匀并用200目筛网过滤。

1.2 实验方法

1.2.1 饵料种类和密度对前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橄榄蛏蚌稚蚌刚完成变态发育时的壳长约为100 μm,远小于三角帆蚌()和紫黑翼蚌()稚蚌,因个体较小,此时开口饵料的选择至关重要,而此时橄榄蛏蚌稚蚌对底质需求量较少,底质的影响因素较小。因此仅探究饵料种类及密度对0~30日龄稚蚌生长和成活的影响,不同底质对其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完善。将体外培养获得的前期稚蚌设置A1、A2、A3 3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 000只稚蚌。将稚蚌放入(45 cm×32 cm×15 cm)的养殖箱中培育,养殖水体约为20 dm,将养殖箱放入循环保温系统中,控制水温在(24±1)℃。每天上午翻池一次,换水1次,每次换水30 min,养殖箱出水口处套1个200目的筛网,防止稚蚌流失。换水后加入藻类和黄泥底质(亲本采自王家坝保护区,因此选用王家坝保护区内采集的底泥),其中A1组投喂藻1,A2组投喂藻2,浓度为3.4×10个/mL,A3组投喂藻1,浓度为6.8×10个/mL。养殖30 d后,在200目筛网上将稚蚌洗出,统计存活稚蚌数量,并随机选取30只稚蚌,在光学显微镜(Olympus CX41)下拍照并测量其壳长(精确至0.01 mm)。

1.2.2 饵料种类和底质种类对中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31~60日龄阶段是稚蚌快速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饵料和底质对其生长均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究饵料种类和底质种类对中期稚蚌生长和成活的影响。实验选取壳长为(1.66±0.03)mm,壳高为(1.01±0.02)mm的中期橄榄蛏蚌稚蚌,设计B1、B2、B3、B4、B5 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50只蚌。培育方法同1.2.1。换水后B1~B4添加黄泥底质,B5添加硬黄泥底质。B1组投喂藻3,B2组投喂50%藻3+50%藻2,B3组投喂藻2,B4和B5组投喂藻1,每日按照1.0×10个/mL藻类浓度投喂1次。成活率统计和壳长壳高测量同1.2.1。

1.2.3 底质对后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90日龄后稚蚌可长到1 cm以上,此时已可以放到大水体中养殖,且4种饵料对中期稚蚌的成活已无显著影响,因此仅探究底质对后期稚蚌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寻找适宜橄榄蛏蚌稚蚌生存的底质条件。实验设计C1、C2、C3、C4四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 000只稚蚌。培育方法同1.2.1。其中C1组底质为硬黄泥,C2组底质为铁锈泥,C3组底质为黄泥,C4组底质为花园泥,均投喂藻1,藻类密度为3.4×10个/mL。成活率统计和壳长壳高测量同1.2.1。

1.3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稚蚌生长性能相关指标:

成活率=×100%;

壳长日生长率=(-)/×100%;

壳高日生长率=(-)/×100%,

式中:为实验结束稚蚌存活数量,为实验开始稚蚌数量;、为实验结束时的壳长和壳高,、为实验开始时的壳长和壳高,为实验天数。

1.4 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采用SPSS 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One-Way ANOVA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所有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饵料种类和密度对前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如表1所示:成活率A1组最高为(74.76±3.41)%,A2组最低为(58.00±0.90)%;壳长、壳高A1组最高,分别为(1.28±0.04)mm、(0.84±0.12)mm,A2组最低,分别为(0.82±0.07)mm、(0.66±0.04)mm。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A1、A3组成活率、壳长和壳高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A2组。

表1 饵料种类和密度对橄榄蛏蚌前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2.2 饵料种类和底质种类对中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如表2所示:成活率B2组最高为(89.30±2.40)%,B3组最低为(84.70±4.67)%;壳长、壳高B4组最高,分别为(7.82±0.07)mm、(3.10±0.03)mm,壳长B3组最低,为(7.12±0.06)mm,壳高B1和B3最低,均为(2.90±0.03)mm。B5组成活率略高于B4组,但壳长、壳高均低于B4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组饵料对橄榄蛏蚌中期稚蚌的成活无显著差异。B2组和B4组壳长和壳高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B1组和B3组。2种底质对中期稚蚌成活率无显著差异,但B4组壳长、壳高显著高于B5组。

表2 饵料种类对橄榄蛏蚌中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2.3 底质种类对后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如表4所示:成活率C3组最高为(98.88±1.92)%,C4组的成活率最低,仅为(86.67±12.02)%;C1组壳长最高为(1.24±0.03)cm,C2组的壳长最低为(1.20±0.02)cm。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组成活率和壳长均无显著差异。

表3 不同底质对后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3.1 藻类对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藻类、细菌、浮游植物和底泥都是淡水蚌类的食物来源,其中藻类是稚蚌最重要的食物来源,王扬才等研究发现藻类约占贝类食物组成的90%,藻类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到稚蚌的生长和成活。微拟球藻因其细胞内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EPA),有助于水生生物幼体的生长发育,所以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生产中。张佳康等用小球藻()、卵囊藻、微拟球藻和四尾栅藻()分别投喂三角帆蚌稚蚌,微拟球藻效果要优于其他藻类。而刘建国在用微拟球藻投喂栉孔扇贝()幼苗时发现,微拟球藻虽然能够被摄食,但却不易消化,容易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盈涨,造成代谢性饥饿或者营养不良。前期稚蚌饵料实验结果显示:投喂破壁微拟球藻的前期稚蚌成活率和壳长都显著高于投喂未破壁微拟球藻,可能是因为橄榄蛏蚌的消化系统缺乏唾液腺和食道腺,消化道管壁的肌层很薄甚至没有,所以消化吸收能力和消化管的蠕动能力较弱,微拟球藻细胞壁较厚抑制了前期稚蚌的消化和吸收,导致稚蚌成活率低、生长慢。因此在养殖前期稚蚌时应投喂破壁微拟球藻,有助于提高稚蚌成活和生长。中期稚蚌的饵料试验结果可能是因为随着稚蚌的生长,单一藻类的投喂可能无法满足稚蚌下一阶段生长对于营养的需求。卵囊藻和未破壁微拟球藻的最佳混合比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中期稚蚌投喂未破壁微拟球藻组成活率为84.7%,相比于前期稚蚌成活率已大大提高,说明随着稚蚌的生长,消化管的蠕动能力和消化能力增强,可以食用未破壁微拟球藻,所以在橄榄蛏蚌稚蚌人工培育后期,可使用国内生产的未破壁微拟球藻进行投喂,降低饵料成本。

何进金等在对菲律宾蛤仔()仔稚贝食性研究中发现,高密度饵料条件下稚贝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低密度饵料条件。陈爱华等对大竹蛏()稚贝生长和存活的研究中发现,随饵料密度的增加,稚贝存活率先升后降,在藻类密度达到2×10个/mL时最高,在4×10个/mL时开始下降。孙明龙等在对三角帆蚌的研究中提出:贝类摄食存在一定的阈值,即其单位时间内能够消化的饵料量存在上限。HUA等在藻类密度对稚蚌生长及存活的研究中发现:3.5×10个/mL、8.5×10个/mL和1.75×10个/mL三个浓度没有明显差异。本实验结果显示3.4×10个/mL成活率和壳长略高于6.8×10个/mL,但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稚蚌的摄食器官在高密度饵料中受到阻碍,也可能是因为饵料密度过高导致其他环境因子改变,从而导致成活率和壳长下降。3.4×10个/mL的饵料浓度即可满足前期稚蚌生长所需。

3.2 底质对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ISOM等研究发现,在养殖稚贝时,添加底泥可以提高其成活率;王如才等发现不同贝类对其生活底质具有选择性,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砂质、泥砂质和泥质;HUA等设置了底泥组、细沙组、石灰石组以及无底质组四种底质对稚蚌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发现稚蚌在底泥中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组,无底质组的稚蚌全部死亡,说明稚蚌生长是需要底质的,底泥是其适宜底质。马学艳等在研究底质对紫黑翼蚌稚蚌的影响中发现:普通黄泥和塘泥对紫黑翼蚌稚蚌的成活及生长均无显著影响,据此推测不同蚌类对底质有不同的选择性,底质的主要作用是为稚蚌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利于稚蚌的存活和生长。中期稚蚌底质实验结果显示:黄泥组稚蚌壳长壳高显著高于硬黄泥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说明中期稚蚌在黄泥底质中更利于其壳的生长。后期稚蚌底质实验结果显示:稚蚌成活率、壳长和壳高四种底质间差异不显著,推测随着稚蚌的不断生长,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对底质要求降低。后期稚蚌在硬黄泥底质中壳长壳高生长最快,是否随着橄榄蛏蚌的生长,更偏向生活在硬黄泥底质中,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同时铁锈泥与其他底质相比成活率和壳长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稚蚌是对铁的需求不高,普通黄泥即可满足稚蚌对铁的需求。

4 结论

适合橄榄蛏蚌前期稚蚌生长的饵料种类是破壁微拟球藻,中期稚蚌以卵囊藻和未破壁微拟球藻的混合饵料组和破壁微拟球藻组的生长效果较好;且稚蚌前期按照3.4×10个/mL的饵料密度可以节省成本;中期稚蚌适宜的底质为黄泥,硬黄泥、花园泥、铁锈泥和黄泥四种底质均适合后期稚蚌生长和存活。此次实验以期为后来学者研究橄榄蛏蚌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弥补橄榄蛏蚌稚蚌养殖技术的空白,为橄榄蛏蚌的人工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橄榄蛏蚌的种质资源恢复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破壁黄泥橄榄
黄泥水
待得微甘回齿颊
一粒青果,秋色中的新色新味
破壁机值得买吗
赤脚黄泥郎
破壁机真有那么“神”?
破壁机真有那么“神”吗
挖“黄泥公公”
榨橄榄器
人心如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