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以上饶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为例

2022-03-24 10:52严军严小军王素珍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上饶中医药旅游

★ 严军 严小军 王素珍(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针。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维护人类健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积极促进中医药与旅游相融合,探索性地以中医药为载体,将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有机结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延伸和健康旅游业的拓展。

1 旅游发展模式

1.1 内涵

模式是结构主义用词,是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旅游发展模式是指在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背景下,为了实现既定的旅游发展目标,所采取的发展原则、功能区划、旅游线路、路径策略等的系统设计。

1.2 基本特征

1.2.1 系统性 旅游发展模式是旅游目标定位、功能分区、路线选择、产品设计等环节,按照一定的秩序、逻辑和联系,从而构建的的综合统一体,是旅游各环节的有机整合。

1.2.2 复杂性 旅游发展模式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各环境之间要素复杂多样,且旅游资源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括自然景观、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等。

1.2.3 科学性 旅游发展模式的建立,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需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从现有旅游资源基础出发,将科学旅游理论和实际旅游资源相整合。

1.2.4 可复制性 旅游发展模式的建立是对旅游各环节的科学系统总结,在相似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基础上,可以将构建的旅游模式进行复制和推广。

1.3 可行方略

关于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从旅游业形成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出发,可以划分为超前型旅游发展模式和滞后型旅游发展模式;从旅游发展的调节机制出发,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从旅游内容出发,可以分为自然观光旅游发展模式、民俗风情旅游发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现代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健康养生旅游发展模式等[1-5]。

关于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国内学者较多以旅游内容的不同来开展研究。如传统的自然观光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是以自然风景为主,通过旅游线路的设计和旅游产品开发而进行的旅游发展模式构建;民俗风情旅游发展模式,较多以丰富的民俗资源为开发基础,通过开展样式多样的民族体验活动而进行旅游发展模式设计;现代工业旅游模式则是将现代工业与旅游相结合,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旅游路线、工业元素、观赏体验等的设计,设计相应的旅游发展模式。

综上,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主要围绕既定的旅游发展目标,通过充分分析现有旅游资源,按照一定的原则,围绕旅游发展项目、分区、线路、产品等进行系统设计。

2 中医药健康旅游概述

2.1 中医药健康旅游政策背景

2014年8月,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中医药健康旅游,这也是我国首次提出关于中医药健康旅游的议题[6]。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文中强调要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7]。2015年11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下简称两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数和中医药健康收入的具体数量指标,强调要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企业和知名品牌[8]。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9]。2016年8月,两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并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10]。2017年9月,两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公布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通知》,确定北京东城、江西上饶等15家单位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11]。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并提出“加快推进旅游与健康、养老、中医药结合,打造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基地。”推进旅游与中医药领域相加相融、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12]。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拓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鼓励地方结合本地区中医药资源特色,开发更多体验性强、参与度高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高质量发展[13]。

2.2 中医药健康旅游内涵分析

关于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概念,国内学者从文化传播、产业促进、健康维护等不同的视角进行了不同内涵的界定。从文化传播角度出发,曹洋、杨荣斌、刘梦竹、武芳名等[14-17]学者认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依托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养生观念、防病手段、治疗方式等文化理念与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举措。从产业促进的角度出发,赵希永、郑方琳、陈紫荆、孙源源等[18-21]学者提出,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以中医药资源为依托,将传统休闲旅游业与中医药产业相结合,兼具旅游产业优势和中医药产业优势的新兴产业。从健康促进的角度出发,谷阳、苏巧勤、王亚飞、田广增等[22-25]提出,中医药健康旅游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康复”等思想为载体,利用各种中医医疗和保健方法、药材种植观赏与体验等旅游资源,以养生、保健、改善身心健康等多方面为主要旅游项目,达到健康促进、疾病防控的一种新兴旅游模式。

中医药健康旅游将优越的中医药资源与旅游产业进行有机结合,符合当今世界人们追求回归自然、主张生态健康的时代生活主题,既具有文化属性,又体现经济属性[26-28]。结合现有研究及政策,我们认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资源为核心,将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中药材科考等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进行进行深入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新兴旅游模式,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延伸和健康旅游业的拓展。

3 上饶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概况

3.1 自然资源概况

3.1.1 环境情况 上饶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形南北高中间低,低山丘陵,地层出露较全,自古元古界麻源岩群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全市山地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北部怀玉山脉呈北东东向蜿蜒于横峰至上饶一线,西部为广袤的鄱阳湖平原,中部为信江盆地。境内江河纵横,水资源极为丰富,水系属鄱阳湖水系,信江、饶河(江西省五大河流中的两条)为上饶市主要河流,纵贯全区,汇入鄱阳湖后经湖口注入长江。

上饶全境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分温热、温和、温凉三小气候区,具有春秋短、冬夏长的季候特点。上饶市城区是全国13个空气、水质量最优的城市之一。

3.1.2 湿地情况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是长江江豚重要栖息地和种质资源库,江豚数量稳定,种群结构合理,属于长江江豚的优质种群。

鄱阳湖湿地公园位于上饶市鄱阳县境内,是亚洲最大的湿地公园,聚集了世界上98%的湿地候鸟种群,是集湖泊、河流、草洲、泥滩、岛屿、泛滥地、池塘等湿地为主体景观,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类型众多而且是极具有代表性的纯自然生态的复合型湿地公园。

万年珠溪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万年县中部,2012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试点湿地公园。珠溪国家湿地公园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湿地,其内河流从乡村到城市,形态自然,河岸森林茂密、季节变化明显;水库水域广阔,形成了由河流、沼泽、洪泛平原湿地、库塘、水产养殖场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景观多样。

3.1.3 区位情况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连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处。自古就有“上乘富饶、生态之都”“八方通衢”“豫章第一门户”之称。

3.2 文化资源概况

3.2.1 中医药文化资源 上饶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婺源县是著名地方医学流派“新安医学”发源地之一。从南宋到民国,婺源涌现医家180余人,实际存世医著80余种,其中一种存目于清《四库全书》。铅山县是明末清初至建国初期中药材的主要集散地,建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的何氏家族百年老药号“金利合”药店鼎盛之时规模宏大,在各大城市都有分店。德兴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据县志记载,自元代起,县内医风渐盛,仁医妙方层出不穷。元代僧人普映被曲律可汗录为御用太医,明代张宗煊、邹士锜擅长号脉方药,清代余逢源著有《脉诀全书》,董成谦人称“再世扁鹊”,著成《医学秘诀》《临症按脉》等医药典籍。

3.2.2 道教文化资源 道教文化是上饶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道教名山众多,有“天下第一仙峰”美誉的三清山,有被道家书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的灵山、“第五十二福地”的马蹄山、葛仙山。道教名家张道陵、葛玄等,都曾在上饶的山水间传播道家思想。三清山三清宫、铅山葛仙祠、上饶县石人殿、德兴妙元观、鄱阳仙坛观等,都是千年道教古宫观。

3.2.3 书院文化资源 上饶有鹅湖书院、信江书院、叠山书院、怀玉书院等,书院文化浓郁,影响深远。鹅湖书院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铅山县鹅湖山北麓,是典型的田园水乡。曾是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宋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信江书院位于上饶市区信江南岸黄金山上,自书院沿河而上,山峦起伏,森林植被茂密,自古有南屏山之称。自清代以后,信江书院脱颖而出,独领风骚三百余年,名播远近。叠山书院坐落在弋阳县城东,原是南宋学士谢枋得早年读书学习的地方,为纪念谢枋得的民族精神和气节而建造,叠山书院一直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怀玉书院在玉山县城西北的怀玉山上,朱熹在玉山留下了《玉山讲义》卷,传为朱熹手笔,书院并存有朱熹后来栽植的梨树一棵,以及狐仙洞、狐氏墓等遗址和传说。

3.2.4 民俗文化资源 上饶民俗文化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婺源徽剧是江西古老剧种,属皖南徽剧的一个支流;弋阳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列为元末明初的四大声腔;万年稻作文化习俗是先民们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万年人歌谣、节令、习俗、耕技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铅山连四纸制造技艺,在宋元时期就蜚声内外;此外,还包括婺源砖、石、木3种民间雕刻艺术,玉山罗纹砚制作技艺、夏布制作工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等。

3.3 中医药资源情况

上饶市中药种植呈现出5个特点:一是道地药材种植品种全,有信前胡、覆盆子、三叶青、铁皮石斛、粉防己、芡实、鳖甲、山腊梅、木通、葛、艾草、子莲等。二是种植品种多,种植有包括道地中药材在内的140多个品种。三是种植面积大,2021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6万亩,比较集中的有余干县鄱阳湖芡实种植基地、鄱阳艾草种植基地,婺源县山腊梅种植基地,德兴市覆盆子种植保护基地,横峰县葛根种植基地等。四是区域分布广,种植区域比较广泛,几乎所有县(市、区)都有不同品种、不同面积的种植。五是药食同源品种丰富,有葛、芡实、掌叶覆盆子、黄精、菊花、草龟、铁皮石斛、子莲、珍珠、蜂蜜等。

动物名贵中药材养殖方兴未艾,主要有弋阳县金龟王乌龟养殖基地、弋阳县、广丰县和玉山县怀玉山梅花鹿养殖基地、万年湖云乡珍珠养殖基地等。

4 中医药健康旅游上饶模式

上饶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整合上饶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激发和释放中医药潜力和活力,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以道医养生为特色、以旅游资源为载体,融中药材种养殖、中药工业、中医药服务业为一体,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探索一条在旅游强市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4.1 基本原则

4.1.1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健康需求 中医药健康旅游应以满足大众中医药健康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中医药与旅游共同发展,坚持中医药旅游发展为了大众、中医药成果惠及大众原则,增进大众健康福祉,保证大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4.1.2 资源融合,创新健康旅游模式 坚持中医药健康旅游与全域旅游协调互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与全域旅游的结合。统筹兼顾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内涵和环节,注重城乡、区域、国内国际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融入健康旅游中,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协调发展。

4.1.3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立足地方实际,充分发挥健康旅游环境优势,开发特色化服务,创新发展方式,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机制。

4.1.4 多方联动,开创健康旅游新格局 实现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形成中医药健康旅游与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各行业的共建共享新格局,合理有序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开辟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新境界。

4.2 基本模式

根据上饶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丰富且呈多点分布的特点,围绕现有文化旅游和中医药资源,以“旅游+中医药”主题为抓手,结合上饶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特征及中医药要素禀赋,合理分布“医、养、药、游、研、学、服”等功能,形成“一个中心,六大功能区,四类旅游线路”基本模式。

4.2.1 系统整合资源因素,科学布局旅游集散中心 根据上饶交通分布现状,借助便利的航班、铁路和公路运输,将全市的旅游资源纳入在示范区建设体系中,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游客集散大中心。中心以上饶空港新区国际健康城集散点、婺源旅游资源集散点为两大支撑,围绕历史文化、养生体验、登山观光、美丽乡村、中草药科普等主题,发挥上饶旅游资源禀赋,辐射六大功能区。

上饶空港新区毗邻三清山机场,沪昆、京福高速铁路及杭昌长高铁交汇于此,便于旅客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圈、长三角、海西经济区以及长江经济带等地域区块间快速流动。婺源县是全国著名旅游县,东邻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镇市,北近黄山和古徽州府、名城歙县,南接道教三清山和铜都德兴,处于上饶北部旅游资源集中的中心地带,能充分发挥婺源县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联动效应。

4.2.2 挖掘“旅游+中医药”主题,建设六大功能区 围绕上饶市现有文化旅游和中医药资源,从历史文化、养生体验、登山观光旅游、建设最美乡村和中医药健康宣传等角度划分功能分区,实现上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一是中医药医疗旅游核心区。以上饶空港新区国际健康城为核心,以玉山县中医院、广丰区中医院为依托建设区域中医医院医疗中心,打造上饶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医疗高地与技术推广中心,为中医药健康旅游建设提供中医药人才与技术支撑,依托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项目吸引游客,进而拓展成为医疗旅游,推动医疗旅游与中医药事业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

二是中医药道教养生旅游区。以三清山、葛仙山、灵山等道教名山为核心,挖掘并弘扬道教养生文化,挖掘道医养生要义,促进中医药、道教与旅游深度融合。按照“世界知名、国内一流、5A标准、上市定位”的目标,打造中国道教文化园,弘扬道教文化,为社会人士研修道学、养生休憩、心灵充电提供基地,为道教鼻祖葛玄、葛洪思想研究提供学术支撑。同时面向一般游客开展道医义诊、免费施药、健康咨询等活动。

三是中医药康复养老旅游区。根据中医医疗特色分布和中药资源分布情况,选择以中医治疗慢性病、癌症、骨伤、养老、康复为特点的疗养和康复项目带动旅游区发展。以德兴和广丰为核心,在全市范围内布局中医药康复养老旅游区,并在上饶市有条件的县(区)选择几个群众基础好的乡镇或村打造若干个热敏灸小镇(村),建立可推广的全民自我康复健康模式。针对旅游者的健康需求,量身定制各种中医养生产品体验,并进行中医药健康科普讲座与心理健康辅导。

四是中医药传统文化旅游体验区。依托上饶历史名人古迹、传统中医药文化、稻作文化、陶文化、书院文化、道家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精品历史文化旅游线路。整合上饶市辖县、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如鹅湖书院、葛仙山、鄱阳道教文化(仙云观)、婺源新安医学发源地等历史文化旅游主题,将中医药元素作为历史文化旅游的亮点,促进中医药与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五是中医药乡村休闲旅游区。以婺源古村、横峰秀美乡村建设为核心,打造包括鄱阳古县渡口古镇、余干的水乡风情、铅山县河口古镇等为一体的中医药乡村休闲旅游区。旅游区开展茶博园、荷博园、葛博园、竹博园,美丽乡村游、水乡风情游、古镇游、中医药观光游等项目。重点建设以婺源“中国最美乡村”为核心的上饶特色乡村游品牌,依托新安医学发源地的优势,将生态旅游、健康旅游与最美乡村建设联合打造。

六是中药种养殖观赏旅游区。上饶中药种养殖资源丰富,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为依托,打造以中药材种植养殖、科研、观光、科普特色为主题的旅游线路。通过打造中医药特色农业生态小镇、中草药科技园、中药材种植观光园等观光和科普基地,将旅游产业与中医药种植产业深度融合。

4.2.3 顺应人类健康需求,构建四类旅游线路 结合上饶市道教文化特色、乡村旅游优势和自然、人文环境特点,将道医文化为优势的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旅游路线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设计顺应人类健康需求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之特点。按照潜在顾客群体旅游时间跨度,可以分为超长期、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旅游线路。

一是中医药康养(超长期)线路。依托三清山、葛仙山、灵山、怀玉山、大茅山、铜钹山等道教养生资源、原生态康养资源以及德兴养生谷等优势企业,开展中医药疗养、养生、治未病、康复等项目,面向亚健康人群、老龄人群、疾病康复人群、特殊疾病人群,形成覆盖德兴、广丰、玉山、铅山等地中医药康养服务区(基地)。

二是中医药医疗(长期)线路。针对适宜人群开展中医医疗游,融中医医疗于旅游,达到中医药服务适宜人群的目的。具体而言,依托玉山县中医院、广丰区中医院、上饶市中医院等中医医疗服务资源和干细胞再生医学等特需医疗服务资源、怀玉山天然药谷的中药资源,以中医医院为主体、医药企业为辅助,打造融中医针灸、民间名中医、干细胞再生医学为特色、中西医融合的医疗线路。

三是中医药健康体验(中期)线路。中医药健康体验线路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中医药技术、方法与功效的体验。从中药材育苗、种植、养殖、加工到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药茶饮、中药药酒、饮食药膳和传统背脊疗法、膏方疗法等养生保健技法的体验。二是中医药文化体验。主要是以道医、道教文化为主线,围绕葛氏道教(葛玄、葛洪)在上饶乃至江西的传播线路,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打造文化寻根线路。

四是中医药观光(短期)线路。以美丽乡村游、水乡风情游、古村镇游为基础,优选观赏价值高的中药材,力争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将中医药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形成古村镇观光游区域、特色小镇游区域、慢生活游区域、饮食药膳体验区域等短期旅游线路。

5 结语

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要充分利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潜力和活力,以中医药文化为内核,以生态旅游资源为载体,以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为基础,将旅游与中医药相融合,从而实现中医药健康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医药健康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猜你喜欢
上饶中医药旅游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旅游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在上饶集中营女生分队的日子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