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拉金诗歌在中国的研究述评

2022-03-24 11:51万富荣章燕
外国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英国诗人诗歌

万富荣 章燕

(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75)

0 引言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 1922—1985)是英国战后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文学批评界和普通读者中都享有很高声誉①西方有关拉金的研究著作有近50部,拉金在文学批评界的地位可见一斑。他在普通读者中也极受欢迎。据布鲁姆菲尔德(Bloomfield)在《菲利普·拉金:文献目录》(Philip Larkin:Bibliography)中记录的出版信息,其最畅销的诗集《降灵节婚礼》(The Whitsun Weddings)截至90年代中期销量已达31万册,这在英国是相当高的销量。1974年出版的诗集《高窗》(High Windows)首印6,142册在三周内售罄,创造了费伯出版社精装诗集的销售记录。。从1955年出版第二部诗集《较少受骗者》(TheLessDeceived)一举成名开始,到70年代声誉达到顶峰,他获得了诸多荣誉,被称为“非官方的桂冠诗人”②据笔者管窥,戴维最早使用这一称呼。他称拉金为“1945年后英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Daviel,1979:64)。桂冠诗人约翰·贝特曼(John Betjeman)去世后,1984年7月26日的《泰晤士报》曾刊登对于下一任桂冠诗人的民意调查(基于120位诗人的选择),拉金以30%的得票位居榜首。后拉金收到女王关于“桂冠诗人”的邀请,但拉金婉拒了这一称号。关于《泰晤士报》的民意调查参见“Who is the poets’laureate?” Times, 1984-07-26:10. [2019-11-05]. http:∥tinyurl.gale.com/tinyurl/C8mxW1.。西方的拉金批评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单篇的批评文章开始,多在其写实性的基础上对拉金诗歌的主题、语言、形式等进行探讨。1973年,第一部拉金诗歌研究专著出版,学界也开始转向拉金诗歌的象征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意识形态批评凸显,带动了拉金诗歌研究的政治意识形态转向。进入新千年之后,多元的批评态势和形式主义批评的回归使得西方的拉金批评得到了极大扩展,研究者从多角度对拉金诗歌进行阐释和批评,研究逐步深入,走向多元。2016年12月,在拉金逝世31年之后,他终于入住西敏寺诗人角,这也是学界对其杰出诗人地位的又一次确认。

中国的拉金译介和批评始于20世纪80年代。80至90年代的中国拉金诗歌研究从改革开放初期亟须了解西方社会现实的视野出发,注重以写实性为主的拉金诗歌批评。此一时期对当时批评中出现的拉金诗歌的想象维度,其与现代、后现代诗歌的联系缺乏深入挖掘。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学者从英国性、非英雄、平民化等角度对拉金诗歌进行较深入的挖掘,拉金诗歌研究有了深层次的扩展。21世纪以来,象征性、伦理学、生态批评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开拓了拉金诗歌研究的视野,既与西方学者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对话,也在一定层面上对西方学者的批评作了补充。但同时,中国学者对拉金诗歌及其思想的深入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对拉金的相关散文、信件等一手资料的利用不够,这成为中国拉金研究的局限,也为今后的拉金研究指明了方向。

1 拉金诗歌研究的主调:从现实性到英国性

拉金第一部诗集《北方船》(TheNorthShip)出版于1945年,但并未引起批评界的关注。第二部诗集《较少受骗者》于1955年11月出版,当年12月16日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对其赞赏有加(Hamburger,1955:762),12月22日的《泰晤士报》将其列为年度最佳图书(Times,1955:9),拉金一举成名。自5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学者对拉金的批评开始见诸各大批评杂志。弗雷泽(Fraser,1956:297; 1956:492)、韦恩 (Wain,1957:353-374)、威廉姆·奥康纳(O’Connor,1958:38-50)均对拉金推崇备至。《泰晤士报教育增刊》首次对拉金进行了全面介绍(Shakespeare,1956:933)。随着《降灵节婚礼》(TheWhitsunWedding,1964)与《高窗》(HighWindows, 1974)的相继出版,拉金的声誉在70年代达到顶峰。他获得本森银质奖章(1974)、FVS基金会莎士比亚奖(1975)等多项荣誉,并当选布克奖评委会主席(1977),其研究也迎来高潮。1973年,大卫·蒂姆斯(David Timms)撰写的拉金研究首部专著出版,对拉金的诗歌特点、诗学思想进行了全面分析。紧接着,库比(Lolette Kuby,1974)、艾伦·布朗约翰(Alan Brownjohn,1975)、戴维(Donald Davie,1979)相继出版专著,分别从哲学、主题思想、英诗传统等角度对拉金诗歌进行论述。

中国的拉金诗歌研究晚于西方二三十年。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国内学界对西方现当代文学的介绍十分有限,直至1979年,随着国内知识界迫切希望了解西方社会过去30年的状况,拉金诗歌才进入人们的视野。以写实、“照相式”写作著称的拉金诗作在当时备受青睐。1980年,《外国文学》杂志创刊,第一期的主题即聚焦“战后英国文学”。高厚堃发表了他翻译的三首拉金诗歌:《癞蛤蟆》(Toads)、《来到》(Coming)、《降灵节的婚礼》,拉金诗歌翻译便始于此。之后,《教堂抒怀》(Church Going)①这首诗国内译者后多译为《去教堂》。(刘玉堂,1982)、《下午》(Afternoons)(周钰,1985)、《小说与读者》(Fiction and the Reading Public) (黄新渠,1985)、《走》(Going) (王希苏 等, 1989)、《背离之诗》(Poetry of Departures)、《家》(Home)、《水》(Water)、《日子》(Days)、《读书习惯》(A Study of Reading Habits)、《在消失中》(Going, Going) (王佐良,1987)②早期对外国人名的翻译存在不统一的现象。王佐良、傅浩均译为菲利浦·拉金,但多数研究者译为菲利普·拉金。本文依据《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四版),在行文中均采用菲利普·拉金的通行译法。等诗作均在这一时期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在拉金诗歌译介初期,译诗包括一些公认的名篇,但主要偏重诗人中期诗作,尤其是侧重反映英国社会生活、宗教状况的写实性诗篇,从这些译作的选择可以看出当时学界对拉金诗歌的关注走向。

该时期的拉金批评常见于译文前后的简单评述,或见于对英诗在20世纪中期整体状况的评述中。这些评论多将拉金看作反映英国战后社会现实的代表。1982年,刘玉堂在《当代英国文学概况(上)》一文中首次对拉金诗歌进行了评介。他认为,拉金《教堂抒怀》作为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战后英国宗教衰落的状况和福利社会普通人的生活。刘文指出,诗中“我没有戴帽子,就把骑车的裤夹解开”暗含了诗人的自我解嘲,反映了二战后英国的社会现实:“赋税重,工资低,人们衣冠不整, 大学教师也穷得买不起小轿车,只有骑自行车。”(刘玉堂,1982:76)高冬山也分析了这首诗。他强调该诗体现了英国宗教的衰落,并将宗教等同于迷信,矛头直指其教人“安心去死”的欺骗性(1985:30-35)。当时的一些学者从拉金诗歌中见到的是英帝国衰颓的现实,认为他对战后英国社会生活及人们精神状态的抒写是真实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腐朽与帝国的衰落。反观西方早期拉金诗歌批评,学者们也强调其诗歌的写实性,但是更多注重其诗中体现出的“经验的”与“彬彬有礼的”气质,认为这与40年代兴起的新浪漫派和神启派的非理性主义相对立,是对承袭自华兹华斯、后被艾略特中断的经验主义哲学传统的恢复。值得注意的是,王佐良先生不仅从这首诗中看到了英国宗教和社会现实衰颓的现状,同时也意识到诗人对这一现状的反思。他指出该诗“心智和感情上的诚实”,觉出拉金不仅感到当时的“人有一种饥饿”,而且“要求生活中有点严肃的东西”(王佐良,1987:14)。拉金的《去教堂》一诗1955年在《观察家》(Spectator)上发表以来广受欢迎。拉金自己曾指出,这可能是因为它“有关宗教,但事实上它的主题和讨论的内容都是世俗的”(Larkin,2002:22)。王佐良先生的解读符合拉金对该诗的看法,颇具深意。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拉金诗歌研究逐渐抛开泛泛的有关拉金诗歌写实性的批评,开始深入到拉金诗歌的深层去揭示其写实背后的时代特性和其诗歌的独特诗学特征,进而展现其诗歌对战后英国“非英雄”的普通人的描写。这一研究趋向与西方学者的早期研究形成呼应。1990年,傅浩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运动派诗学》。虽然这不是拉金研究的专著,但开了拉金研究之先河。在该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专著于1998年出版,书中对运动派群体及其代表诗人拉金诗作的主题、语言、诗学主张等均有较系统的论述。傅浩指出,运动派诗人有恢复英诗传统的使命感,书写了他们所处的“非英雄”时代及这一时代中的普通人。在谈到读者观时,傅浩强调运动派诗人对精英读者的培育及其引起读者共鸣的方式,而在题材上他们表现出不同于现代派的“个人化”经验的抒写。该作的第八章对拉金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认为拉金的个人化表现为“个人独特而真切的生活经验的写实和感悟”。傅浩认为,这种个人化的生活经验背后“流露的情绪和态度深得战后英国公众的同情”(1998:131),正是在此意义上,拉金在战后英国知识界有一定代表性。傅浩以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扎实的文本细读,展现了运动派的形成原因、特点,并将其置于英诗在20世纪的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为后来的拉金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路。

王佐良先生的评介和傅浩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国内拉金研究的起点,拉金诗歌的写实性特征也在新世纪得到进一步的探索和挖掘。吕爱晶、肖云华将这种写实性与拉金诗歌中体现的英国性、民族性联系起来。傅浩将运动派诗人恢复英诗传统的使命感视为文学爱国主义的一部分,吕爱晶的研究基本上继承了这一观点。吕爱晶(2001:54)认为,拉金诗歌展现的欲望的欺骗性与福利社会“这个玫瑰般的梦想”的破灭相互关联,而他诗歌中英国本土题材的书写、俗语和口语的使用是“通过文学的手段来延续和巩固英国人的集体经验和民族意识”(吕爱晶,2003:45-48)。吕爱晶(2009)还将拉金对小动物的描写纳入其诗歌的日常生活主题,并将之视为“非英雄”思想的体现。她认为战后英国国际地位的衰落,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以及拯救英诗免受外国诗歌的影响都促成了拉金作品中的“非英雄”思想,而这种思想贯穿于其题材观、语言观和诗人观。她的专著《菲利普·拉金的“非英雄”思想研究》于2012年出版,是国内首部拉金研究专著。如果说吕爱晶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拉金诗歌所体现的英国性,肖云华则进一步挖掘拉金的诗歌与英国性之间的关系,并将英国性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考察其对拉金诗歌的反作用。他在《菲利普·拉金:英国性转向与个人焦虑》(2008)一文中指出,所谓英国性更多的是诗人为了推销自己而迎合媒体与公众的一种构建。拉金从叶芝向哈代诗风的转变,表面上看是向英国传统的转向,实质上则表达了诗人个人的生存理想及其焦虑。《拉金的〈电网〉:没落帝国的文化隔离墙》一文认为,以《电网》为代表的一系列的边界诗歌“都暗示了同一个意象——‘家’” (肖云华,2010:207),对超越家的边界的怀疑构成拉金的文化保护意识和文化隔离意识,并促成拉金形成具有英国特点的诗歌和诗学理论,对英国当代诗歌产生重要影响。肖云华《“戏剧化的自我”——解读拉金诗歌中拟称的文化意识形态功能》(2012)一文认为拉金诗歌中的叙述者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身份意识。诗人试图通过运用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操纵读者。这篇文章集中探讨了拉金诗歌与英国性的构建、身份的操作以及个人焦虑。他以这些文章为基础完成的专著《菲利普·拉金文化策略研究》于2017年出版。肖云华的研究运用存在主义、叙事学、文化理论等对拉金诗歌展开分析,视角新颖、论证扎实。但是一味将拉金诗歌,特别是一些单纯写动物的诗歌与文化隔离意识相连似乎有过分解读之嫌。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将拉金诗歌置于帝国衰落的政治历史现实去考察其与政治、历史、民族性的多元互动关系,使得国内的拉金诗歌研究走出了简单的写实性研究,不再固守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单一观点,而深入到英国的社会历史现实及其与拉金诗歌的多重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反观欧美拉金诗歌这一时期的批评,虽然1990年波林(Tom Paulin)的《深入英国性的中心》(Into the Heart of Englishness)一文的确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意识形态批评,但这些批评大多深入到诗歌文本的隐喻层面,从政治、后殖民等角度阐释拉金诗歌。已经走过了单纯聚焦诗歌审美和形式的西方研究者在此时却从诗歌文本的隐喻分析入手去观照诗歌的意识形态传达,这对我们在拉金诗歌形式研究尚不深入的前提下所进行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警醒。

2 拉金诗歌研究的潜流:象征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注

长期以来,无论英美学者还是国内评论界,不少人认为英国运动派诗人是以反现代派的诗学主张来彰显自己的特性的。截至70年代中期的欧美主流批评都将拉金等一批运动派诗人的诗作看作是有别于现代派,甚至是抵制现代派的诗歌。然而,自1974年拉金出版诗集《高窗》之后,英美批评界开始关注拉金诗歌中的象征性因素。布朗约翰的专著较早注意到这一点。他指出拉金有些诗歌展现出“超越现实生活的宁静和无法言说的纯粹之感”(Brownjohn,1975:3-4)。埃弗利特(Barbara Everett)的《菲利普·拉金:象征主义之后》(Philip Larkin:After Symbolism,1980)一文以翔实的文本分析梳理了拉金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联系;希尼(Seamus Heaney)的《光之海》(In the Main of Light,1982)关注光这一意象在拉金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指向的超验性;莫辛(Andrew Motion,1982)以一部专著论述了拉金诗中希望与无望并存、叶芝式的超验与哈代的平实兼具的特征。他们共同开启拉金批评的转向。自此,拉金批评形成了两派,一派关注其诗歌的写实性与悲观色彩,另一派注重挖掘其象征性、超验性及其中的积极价值。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佐良、傅浩等的研究已对拉金写实之外的想象有所触及。王佐良先生指出拉金写实的背后有“联想、余音”;傅浩亦指出:“除了个人日常经验以外,拉金还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超越自身生活之外的想象和哲思的领域。”(1998:138)他认为拉金的想象不同于浪漫主义诗人的想象,其象征主要体现在动物诗和死亡诗中,而拉金的后现代性则体现在他的语言上,特别是他将脏话俗语入诗。同时期出版的两部诗歌选集《欧美现代派诗集》(冬淼,1989)①书中收入9个国家49位现代派诗人的123首代表作,拉金的《写在一位年轻女士影集上的诗行》《欺骗》《日子》《救护车》等四首诗入选。和《英美后现代诗》(胡兴,1991)②拉金《舞者》和《放牧》两首诗作入选。均收入了拉金的诗歌,表明其诗歌中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得到了关注。裘小龙在附于他翻译的拉金诗歌后的评述中指出,运动派“并没有回到现代主义诗歌崛起前的老路上去,一方面他们重新推崇理性和明朗,另一方面则是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巧” (1989:221)。他特别指出拉金在技巧上运用了反高潮的手法和否定词③关于否定词裘小龙并没有做详细说明,笔者以为它特指拉金诗歌中以“un-”否定前缀开头的词。据布斯(James Booth, 2005:8)考证,这样的词在拉金1945年之后诗作中共出现157次,是拉金诗歌的一大特色。,形成他诗作的独特风格。裘小龙的分析关注到运动派诗歌对现代派诗歌的继承及其在形式上的创新,这一点颇为难得。然而,王佐良、傅浩、裘小龙批评中闪现的对于拉金写实之外的想象与现代性的关注截至21世纪初都未得到重视。

章燕的《试论菲利普·拉金诗歌中的象征性因素》(2008)是国内最早对拉金诗歌象征性进行详细论述的文章。该文指出了拉金诗歌中“写实与象征交汇”的审美特质,并认为这样的特质贯穿于其早期到晚期的诗歌中,是拉金诗歌“承载多样的、复合的思想”的体现(章燕,2008:213)。在对拉金《去教堂》一诗的分析中,她立足审美批评,指出其 “在对当下现实的写实性写作中孕育出对现实的超越” (章燕,2008:218),这是该诗突出的审美特质,而这种对现实的超越促成了拉金诗歌从描写客观现实向表达主观内心及历史意识的转化。章燕对拉金诗歌写实性与象征性融于一体的审美特性的揭示在迄今为止的拉金批评中并不多见。陈晞在一系列文章中考察了拉金与法国象征主义,特别是与波德莱尔的联系。《〈北方的船〉:都市漫游者的随想》(2009)指出拉金早期诗集《北方的船》中体现出与波德莱尔相似的对城市百态的描摹,《拉金与美国现代诗歌》(2012)称拉金反精英主义和非英雄主义的诗歌观和审美观也可追溯到波德莱尔。刘巨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专著《抵抗死亡:菲利普·拉金诗歌研究》(2019)聚焦拉金诗歌对死亡的想象,指出其死亡的绝对性,以及通过诗歌写作和读者阅读达到的对死亡的对抗。章燕和陈晞基于想象和象征的拉金诗歌审美批评有助于丰富拉金诗学研究,应当得到进一步重视。刘巨文立足诗歌文本,特别是一般研究中较少关注的诗歌对拉金死亡观的全面考察也值得借鉴。

考察拉金诗歌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密切关系表明拉金与其所反对的、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有某种同源性,它们都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拉金在反叛现代派诗歌的同时,也与其拥有了某种联系和一致性。章燕指出拉金与艾略特在客观细节的描写上颇为接近(2008:219、225)。西方学者约翰·奥斯本(Osborne,2008:57-63)则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拉金诗歌在语言、形式、语气方面所受到的艾略特的影响。同时,奥斯本解构了传统批评对拉金经验主义、写实性、英国性的批评,并指出拉金是“穿着写实主义外衣的后现代主义者”(Osborne,2008:259)。此后,他开启了拉金诗歌的后现代研究。《反传统的拉金:七种形式变革》(2014)一书从拉金诗歌中省略、双关、否定词等诗歌技巧的使用,诗歌中体现的与自己和前辈诗人的文本互文性,以及对抒情诗传统的继承与颠覆等角度考察了拉金诗歌与后现代诗歌的联系。而中国学者对拉金诗歌与现代性及后现代性关系的考察较为匮乏,鲜有深入的分析。

3 理论带动下的拉金诗歌研究态势与未来研究展望

最近10年来,中国的拉金翻译与研究逐渐扩展。《高窗》①《高窗》由诗人、学者舒丹丹以2003年的《拉金诗选》(Collected Poems)为底本翻译出版,该底本还原了拉金生前各诗集编排顺序,共收入诗作153首。在此之前,诗人桑克翻译出版的《菲利普·拉金诗选》(2003)以1988年的依诗歌创作年代编排的《拉金诗选》为底本,在其242首诗歌中选取150首诗翻译成中文,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拉金诗选。(2014)、《拉金诗歌全集》②《拉金诗歌全集》由加拿大籍华裔诗人阿九翻译。该版本收入了拉金诗歌笔记、已出版的拉金诗歌以及信件中所有可见的诗歌共553首。(2018)、《应邀之作:拉金随笔》(2020)等多部诗文译本的出版为拉金诗歌研究者提供了便利。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热点批评理论对文学研究的带动作用,尤以从伦理学与生态批评角度对拉金诗歌展开的批评较引人注目。

这一时期,伦理学研究正在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界蓬勃兴起。从伦理学视角对拉金的诗歌进行分析是近年来国内拉金研究的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吕爱晶《菲利浦·拉金诗歌中的两性伦理思想》(2009)聚焦拉金有关两性关系的诗歌,指出其女性观在厌女情愫之外,还饱含对女性的膜拜之情。陈晞(2014:103)《从〈欺骗〉伦理阅读看菲利普·拉金的叙事伦理》(2011)对拉金的《欺骗》一诗进行了深入挖掘,揭示了不同的伦理环境和叙述者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展现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两性关系的认识及其蕴涵的伦理思想。陈晞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专著《城市漫游者的伦理足迹——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2018)系统考察了拉金与城市漫游者的联系,抓住拉金对城市空间及城市人群的抒写,关注对现代社会伦理的重构,展现诗人如何“将城市的不同空间与作者内心的体验联系起来,将历史世界与个体生命的感悟联系起来”。他采用伦理学视角对拉金诗歌进行深入挖掘,探讨其叙事策略的文章在西方的拉金研究中并不多见。拉金所处的时代正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走向后工业时代,消费社会的转型引领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性解放运动对于传统的婚姻关系产生冲击。将拉金的诗歌研究置于这样的历史维度中,其诗歌中人物的两难境地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在西方拉金批评中,戴维(Davie,1979:64)以自由主义阐释拉金诗风的形成原因,里根(Regan,1992)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将战后政治经济背景融入拉金诗歌分析,这些都给人诸多启示。站在伦理立场对拉金诗歌中的人物困境及其成因进行深入挖掘的研究展现出中国学者的研究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拉金诗歌批评。

尽管拉金诗歌以城市抒写著称,但近年来也有研究者关注其对自然的抒写,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展现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吕爱晶(2010:17)《寻找英国的花园——菲利浦·拉金诗歌中的生态意识》一文从生态角度探讨了拉金诗歌对动物、自然及普通人的抒写,认为其诗体现出“努力疗救被人类摧残或漠视的动物”、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浑然一体”(吕爱晶,2010:19)等朴素的生态意识。肖云华《拉金眼里的大自然——以〈空缺〉为例解读拉金的存在观》(2014)揭示了《空缺》一诗的自然观。自然的荒凉令诗人体验到生存的虚无,而自然的冷漠则让他深感孤独。这种自然观体现在拉金多篇诗作中,同时也折射出他的社会观、诗歌观和文化观。肖云华(2018)还从人类纪的高度分析了拉金对变异的气候环境的感知,以及基于这种感知对传统与存在的忧虑。曹莉群的博士论文《建构自然:论菲利普·拉金、泰德·休斯和谢默斯·希尼的诗歌》(2016)分析了三位诗人对自然的不同构建方式,指出拉金因自我意识而产生了对自然消亡的恐惧,渴望在自然中得到救赎。刘爱玲《菲利普·拉金诗歌中的生态伦理思想》(2017)从对拉金动物诗的分析扩展到对他的众生平等思想的探讨。依笔者浅见,拉金诗作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其中有对工业社会的批判,也有对于自然永恒性的抒写。但拉金诗中的自然很少脱离人而存在,表达出他对后工业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其植根于西方田园传统的都市田园图景的构建。西方学者对拉金自然观的挖掘或从其对浪漫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反叛的角度展开,或从自然与人类有限性的对比角度切入。国内学者的拉金生态批评将其诗作置于去人类中心化的框架中,挖掘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形成对话。

综上所述,中国的拉金研究目前渐趋丰富,但仍存在进一步探索的空间。第一,结合拉金的书信、小说等一手资料对其诗作的深入挖掘亟待展开。近十年来,《拉金诗歌全集》(2013)、新版传记《菲利普·拉金:生活,艺术与爱》(PhilipLarkin:Life,ArtandLove,2014)、《拉金家书》(LettersHome:1936—1977,2018)①之前已经出版的《拉金书信选》(1993)收入拉金各个时期与友人的通信700多封,但是对于拉金三十几年的非婚伴侣莫妮卡的书信仅收入13封,而始于40年代的拉金每周一封的家书则因卷帙浩繁而完全没有收录。《拉金与莫妮卡的通信》(2010)与此次出版的家书弥补了之前重要的缺失。至此,拉金的保存下来的主要信件均已出版。等的出版,都为其诗歌的进一步解读提供了可能。第二,对于拉金诗歌的象征性与超验性特质挖掘尚不充分。自70年代中期起,西方学界已开始对拉金诗歌的象征性、现代性、后现代性进行挖掘,而国内学界对此关注不足。第三,有关拉金诗学观的探讨尚未展开。拉金诗学观散见于其大量的对他人诗文的评价文章和书信中。从这些资料中挖掘拉金的诗学观,由其诗学观去阐释其诗歌创作,对理解英国20世纪中叶之后诗歌的发展走向具有积极价值。第四,对于拉金影响研究的挖掘不够。就拉金诗歌与西方诗歌传统的关系和影响研究来说,国内学界目前仍停留在拉金与哈代等英诗传统的关系研究层面,对拉金与法国象征派、艾略特等诗歌的关系,及所受影响关注不多,更较少从这一角度深入考察拉金对英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第五,对拉金诗歌哲学思想的探讨尚未展开。据此,国内现有的拉金研究虽已取得较大成果,但亟待深入和扩展。期待未来的拉金研究能在其诗歌研究、诗学研究、思想研究以及影响研究等方面均取得硕果,为深化英国20世纪诗歌研究及探索英诗在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走向提供积极启示。

猜你喜欢
英国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英国的环保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英国圣诞节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