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

2022-03-24 15:53康爱荣杨永志潘彩霞
关键词:幸福观特色大学生

康爱荣,杨永志,潘彩霞

(1. 唐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3. 天津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222)

关于幸福的认知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这样说过:“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1]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幸福的人儿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2]在现代,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如果我们要问‘人类主要关注的是什么?’我们应该能听到一种答案:‘幸福’。”[3]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个方面,他认为“幸福就是人的各种需求的满足”[4]。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价值观中的人生观部分。由于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价值目标不同,幸福观也不尽一样。不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幸福观差异很大,而且同一社会制度、同一民族、同一时代、同一阶层,由于受文化、教育、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同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但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同凡响。马克思曾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5]费尔巴哈也曾说过:“追求幸福的欲望受到双重的矫正,一是受到我们的行为的自然后果的矫正,二是受到我们的行为的社会后果的矫正。”[6]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社会主义幸福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对幸福的一种系统性认知。改革开放前中国人避讳幸福问题,认为奢谈幸福是一种“小资情调”,属于“低俗追求”。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幸福被写在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旗帜上,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谈论幸福,大胆地追求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幸福的认识不断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梦想属于每一个人,广大劳动群众要敢想敢干、敢于追梦。说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现在,党和国家事业空间很大,只要有志气有闯劲,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宽广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7]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8],“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9],他反复强调奋斗,把不懈奋斗与幸福生活,与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本质上属于“奋斗幸福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0]明确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可见,幸福观不但是认识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幸福”“让人民幸福”“幸福观教育”等已经成为各种官方文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我们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既不能照搬西方的内容和方法,也不能局限于社会主义幸福观,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大学生全面开展适合客观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伴随着对幸福追求的认知和价值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概念亦开始提出。早在2012年,江畅认为:“人民幸福即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根本任务和追求的最终目的,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11]2013年,陈晴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概念[12];2015年,乔志君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有关问题[13]。在此基础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如何实现,夏春涛认为:“要让广大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必须着力解决两大问题,即腐败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处理好相对应的两大关系,即干群关系、贫富关系,党员干部以及先富起来的人,应当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起带头作用、积极作用。”[14]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中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年轻有活力的群体。对大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强健的体魄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为此,我们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不能照搬西方的内容和方法,而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大学生开展适合客观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解析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是社会主义幸福观与中国当前实际相结合,在幸福问题上形成的系统性价值观念。它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思想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幸福观在中国的具体发展和体现,同时,“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还要反映和回应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15],因此它还具有人类一般幸福观的共性特点。本文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专指在中国高等学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不是泛指对中国广大人民进行的幸福观宣传和引导。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集体主义的幸福观

由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集体主义,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一定是集体主义幸福观,也称人民幸福观。首先,集体主义幸福观有别于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幸福观,其基本特征是“共享幸福”和“分享集体荣誉”,而不是只考虑个人或家庭、亲朋的幸福。其次,集体主义幸福观也有别于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幸福观,从行为学和利益论角度看,个人幸福要考虑和兼顾他人幸福,至少自身幸福不能造成他人“不幸”,或者明知损害他人利益仍以自由至上行事。最后,集体主义幸福观更有别于“偏狭”心理形成的“病态幸福观”,在现实生活中就存在个别以他人不幸为快乐的病态幸福心理者。简言之,集体主义幸福观是顾及他人的幸福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力进行正确的集体主义的幸福观教育。

(二)乐于奉献的幸福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不仅要为他人着想,而且要积极地为他人获得幸福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透过西方慈善事业,我们往往能看到两种影子:一种是宗教的影子,许多西方人进行慈善活动,相信死后能从上帝那里获得进入天堂的机会;另一种是人性的影子,人性中所蕴含的善良一面往往在一定条件下激发出怜悯和同情,从而愿意为他人幸福提供帮助或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乐于奉献幸福观,不是出于迷信、怜悯和同情,而是出自高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情操,以减少甚至牺牲自己幸福为代价,积极为他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中,乐于奉献为他人谋幸福的典型代表就是雷锋和郭明义等等,他们为别人幸福乐此不疲,对于自己辛劳付出甘之如饴。对于这样的幸福观,我们不仅要求共产党员普遍拥有,而且在普通大学生中要大力提倡。

(三)有责任担当和有理想追求的幸福观

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不仅包括为他人奉献,还包括社会责任的担当,就是担负起人类文明进步、民族自由解放、国家富强发展的责任,具体说要有“家国情怀”。这种幸福观是个人道德人格的极高境界,拥有这样人格和幸福观的人可以称之为“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是“革命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在现实社会中,那些有理想追求的人才可能具备这样的人格和幸福观。一般来说,有担当有理想的人,他们拥有的幸福内容丰富,幸福感持久,而那些思想空虚或者只满足于物质欲望的人不可能有很高很持久的幸福指数。有责任担当和有理想追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具体而言,就是要把“家国情怀”与“民族复兴”作为幸福、荣誉和满足,并为此不懈奋斗。历史和实践表明,这种人越多,国家发展就会越好。因此,要积极开展有责任担当、有理想追求的幸福观教育,培养尽可能多的“平凡而伟大的人”和“革命事业合格接班人”。

(四)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的幸福观

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的幸福观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的一致基础上。社会生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个人追求的幸福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的不断增长中才能获得实现和保障。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伟大国家,只有这个国家强大了,我们个人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满足,健康生活才有保障;只有这个国家实现了公平正义,我们个人的社会关系才能理顺,心境才能保持舒畅;只有这个国家能够确保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个人才会祥和、安顺地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追求个人幸福不能离开国家发展,个人积极为社会发展出力,国家为个人幸福满足提供基础条件。以往,我们存在单纯强调个人幸福无条件服从国家发展的观念,实际上这并不符合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大背景。国家发展要适当考虑个人专长,满足青年人各种正当利益要求,同样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给予的幸福观,在这种幸福观下,个人更能活出精彩人生,获得切实的心理满足。

(五)精神为先、奋斗获得、健康向上的幸福观

世界上有的民族中青年人自杀率较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其人生观的教育和影响有一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应该是精神为先、奋斗获得、健康向上的。所谓精神为先,是相对于物质为先而言,把精神幸福放在第一位。精神幸福不是唯心主义的“不要物质幸福”,而是对幸福内容选择的一种价值排序,把精神幸福放在第一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实际。所谓奋斗获得,是相对于继承前辈所创造的条件而言,相对于那些生下来就物质丰厚、遗传基因好的人,就多数人而言,人生之初可能不会很完满,甚至很无奈,靠自身奋斗获得幸福满足,是我们更应该羡慕、赞誉和提倡的。所谓健康向上,是相对于那些颓废、奢靡、堕落、暴力、消极等人生观而言,扭曲的人生观是个人幸福观的负能量,只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才能使人获得正确的和较多的幸福感。可见,精神为先、奋斗获得、健康向上的幸福观是积极的幸福观,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一定要多一些积极,避免和减少消极。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从理论上说,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第一,不能用社会主义幸福观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毋庸置疑,社会主义幸福观属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生观上做出的选择,是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思想理论基础。但是这种幸福观要随着条件变化和时代发展而丰富,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幸福观需要不断拓展,随着新的历史条件发展而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就是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新拓展。当代大学生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育。

第二,更不能用资产阶级幸福观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资产阶级相对于以往的封建地主阶级具有历史进步性,包括幸福观在内的资产阶级文化相对于封建文化是历史的进步,比如资产阶级幸福观中的“博爱幸福观”,主张把普遍地关爱他人也作为幸福的一种追求;“自由幸福观”,宣扬绝对自由是个人天性满足和高级幸福体现等等。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看,资产阶级幸福观更具有局限性,譬如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幸福追求,缺乏对整体幸福和他人幸福的顾及;社会生活演变为以资本数量和力量决定个人幸福,从而使资本主义幸福堕落为资本幸福;诱导社会片面追求物质或金钱幸福的满足,缺乏精神幸福方面的正确引导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摒弃的。

第三,不能用人类文化中的一般幸福观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人类文明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在优秀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幸福观也是正确的。但是,历史上还存在着像“娱乐至死幸福观”,把颓废、碌碌无为和“游戏人生”当做人生的幸福;“自由至上幸福观”,认为实现了社会无政府、无法律和无道德状态,达到绝对自由才是人之幸福;“权力控制幸福观”,这是由畸形权力欲演变形成的幸福观,认为权力是获得幸福的工具,权力越大幸福越多等等。正是在“良莠不齐”的意义上,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幸福观替代。

另外,我们的幸福观教育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环境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巨大压力、考验和影响。当今有两大因素对于大学生幸福观影响较大,一个是替代了传统经济体制的市场经济环境,另一个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从市场经济环境消极影响方面看,在市场经济中,追求物质财富、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人际关系庸俗化等等,容易导致青年人产生单纯追求物质享乐的世俗幸福观,降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品味,造成个人欲望不断膨胀使幸福不易满足,也偏离人生正确幸福观的轨道。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看,由于互联网及其所衍生的新媒体迅猛发展,为作为价值观的幸福观提供了网络新媒体传播渠道,通过这一新渠道,掺杂其中的错误幸福观也会迅速传播并无孔不入,对部分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消极不利影响。面对市场经济环境和互联网迅猛发展这两大社会历史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只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积极引导,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战略性教育目标,使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此外,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够重视问题。从当前实际看,中国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已经开展起来,有些教师在《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概论》课程中有专题内容涉及,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幸福观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1)幸福观在人生观教育中的地位不够突出,教育不够充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内容不够明确;(3)教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中缺乏与当前中国实际的必要联系,空洞性普遍且生动性缺乏。(4)幸福观教育的方式创新不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战略布局协调和跟进不紧密。因此,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工作。

三、对大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的路径

开展对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搞清楚幸福来自哪里,新华网数据新闻部在2015年整理出《习近平“幸福十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幸福包括“生活的幸福、人民的幸福、团结的幸福、和平的幸福、平安的幸福、健康的幸福、蓝天的幸福、精神的幸福、劳动的幸福、共享的幸福”等等[17],还要针对问题制定相应对策。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民众的幸福观存在着种种误区,主要表现为:重功利轻道义;重个人幸福轻社会群体幸福;重感性需要与欲求的满足轻理性精神境界的升华”[18],这是就一般民众而言,而对于当代大学生又要考虑其教育方式。因此,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幸福十谈”的指导下,若使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获得实效,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眼和入手。

(一)结合中国当前实际开展幸福观教育

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这是颠扑不破的、无需加以证明的原则。”[19]今天,我们开展幸福观教育需要结合实际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只有同中国当前实际相结合的幸福观,才能称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首先必须同中国当前重大发展战略和任务的实际结合,比如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互联网+”等等。结合实际讲好幸福观,既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发展成就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也要注意结合市场经济中的消极影响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结合实际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就能够解决大学生心存的疑惑,并获得生动可信的教育效果。可见,当前的幸福观教育切记不能空洞、抽象、呆板。

(二)开辟网络新媒体幸福观教育的“第三课堂”

以往,我们常把传统的学校教室授课称作第一课堂,把社会实践称作第二课堂。相对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把利用网络新媒体形成的课堂叫做“第三课堂”。目前的幸福观教育中,教师既可以通过留讨论题的方式,让学生课后分组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在下次课中派代表发言,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搜索优势;也可以是扫二维码让大学生填写有关幸福观的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在幸福观教育问题上的思想实际,并通过网络对话或留言方式对幸福问题答疑解惑;还可以在网上考试和进行阅卷,以弥补幸福观教育学时不足的问题。另外,还可以进行幸福观讨论的网络互动,以及幸福观教育的“微课”“慕课”等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发展插上新信息技术的“翅膀”。

(三)做好幸福观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铺垫

要使幸福观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教师除了遵循教育一般规律,从幸福观自身下足功夫外,还要做好幸福观教育的各种铺垫,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关联,提高幸福观教育的实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为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人类在“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0]。而自由之所以与幸福相联系,是因为自由既是幸福的内容构成,也是幸福的条件。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外,要想使大学生普遍拥有正确和健康的幸福观,还要塑造他们做人的品质。通常来说,文化教养、社会担当等是做人的高贵品质,我们要把这些高贵品质作为幸福观教育的内容,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育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而获得稳定和持久的幸福

美国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中心曾用长达75年时间对724人从青少年开始进行幸福来源追踪调查,观察究竟什么能使人获得和保持幸福,得出的重要结论是良好的社会关系让我们更幸福、更健康(1)转引自http://xlzx.whu.edu.cn/info/1024/1783.htm.。事实也证明,凡是与家庭、朋友和周围人群联系紧密的人更幸福。孤独不可能幸福,即便是自身颜值、聪明条件和拥有的物质条件非常好。当然,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亲朋数量,而是关系的稳定程度和亲密关系的质量。尽管中国和其他国家基本国情不同,但是在幸福来源上存有共性,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也要积极吸收国外有益经验,通过结合中国实际让大学生懂得怎样做才能获得稳定和持久的幸福。

(五)对新生代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

所谓新生代大学生,本文特指中国推行“一对夫妻只生一孩”计划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新生代大学生有其特点,优点是所受教育良好、对现代信息技术熟悉、批判精神强等等,而他们可能存在的不足是亲友关系比较单一、个人对家庭的依赖较强、自理能力较差、自私心理较重、性格孤僻和任性、逆反心理较重等等。当前,我们面对的大学教育对象就是这样的新生代大学生,根据他们的不足,应重点进行集体主义、精神为先、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毛泽东曾指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21]因此,对于新生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更要同当前实际结合起来,为他们青春期播下幸福“种子”,一是多讲些现实生活中拥有正确幸福观的典范,特别是与他们年龄相近、经历相仿的典范,使他们感受到楷模就在身边,学得来,做得到;二是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淡泊名利,避免与他人攀比,尤其是不虚荣、不堕落,对自己充满信心,幸福将更容易感受和满足;三是帮助他们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尤其是特殊的有益兴趣,丰富个人生活,提高幸福指数。

(六)指导大学生进行给别人带来“幸福一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实幸福很简单,在小时候得到一件喜欢的东西就感觉幸福,长大后实现了某种目标感觉幸福。在日常生活中,甚至一个善意的微笑和温馨的问候、一点认同和赞美、一种提醒和帮助等等,都可能使人感觉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讲求互助,所以需要每个人随时随地对身边的人施以援手。有些带给别人的幸福尽管很小、很短暂,但是如果人人都能经常和自觉这样做,由此积累而成的社会幸福感或幸福度一定会大大提升。许多人说话办事很让人感觉舒服,这就是带给别人幸福的能力体现,也是建立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进行幸福观教育,除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还要给学生做示范,并且让同学之间互相多做带给对方幸福的事,同时深入社会生活通过温暖他人,实践怎样给别人带来“幸福一刻”。“幸福一刻”实践活动不可小觑,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强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创新能力,也能锻炼他们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和影响他人的好习惯,还能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带来长久幸福打下基础。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社会主义幸福观在当下中国继承发展的产物,尽管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以及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这种幸福观教育还没有被广泛关注和获得深入研究,但是伴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它终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要教育当代大学生不要“等着幸福来敲门”,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指导下,在积极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享受快乐、体验美好、得到满足。

猜你喜欢
幸福观特色大学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完美的特色党建
大学生之歌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