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语:生育政策与生育意愿
——从宏观到微观

2022-03-24 16:30张书维
公共行政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宏观微观生育

张书维

古今中外,人口问题事关国本,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核心要素都取决于整体的生育水平。因此,从生育环节入手,就切中了人口问题的要害。我国的生育政策,历经四十余年的执行与变迁,深刻影响了世界人口的走势及亿万家庭的命运。1980年,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生育政策正式确立,1982年,“提倡公民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被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至2011年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两年后放开“单独二孩”,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的结束(李朔严、张克,2016)。再到2021年三孩政策正式出台,政策导向由过去的限制生育转向了鼓励生育,相关的配套措施也正在完善之中。政策调整为的是顺应时代变化。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比2010年减少了0.48人;继2020年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10‰之后,2021年再创历史新低(1)平均家庭户规模数据来源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0年人口出生率为8.5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人口出生率为7.52‰。。“十四五”期间,人口将进入负增长阶段,低生育率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最主要风险(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2022)。

毋庸置疑,一国的生育政策是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安排,旨在塑造民众的生育观。从微观角度看,生育与否、生育几个、何时生育以及生男生女,涉及个体的生育决策和态度;其中的关键是生育意愿(即对生育数量的考虑),生育意愿决定生育行为(张书维等,2021),又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吴帆,2020)。由严放宽的生育政策之下,怎样才能收获积极的生育意愿?这是一个兼具理论和现实价值的重要问题,亦是一次观察宏观情境如何作用于微观个体的绝佳机会。本专栏的三篇文章,即寻此展开。

《政策设计、政策认同和生育偏好——基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反馈效应分析》一文,基于政策反馈理论,以中国1980—2013年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先通过31个省份的216份计划生育政策文件中的生育调节要求构建了政策设计严格度指标,再利用三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0/2012/2013)实证检验了政策设计对民众政策认同和生育偏好(“期望子女数”)的影响。该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证实了生育政策设计越严格,个体的政策认同程度越高,其偏好与政策要求也越一致。该文为我们指出了从生育政策到生育意愿的直接路径(含正向中介):服从—认同—内化。

《当代中国年轻人低生育意愿背后的文化机制及其政策意涵》一文,关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和现代化进程共同建构的低生育文化,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年数据,讨论父辈的生育率与子代的生育意愿(“理想子女数”)之间的关系,及受教育水平在其中的作用。该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发现了生育文化的代际传递仍然有效,但影响渐趋式微;原因部分缘于教育的稀释。该文为我们指出了从生育政策到生育意愿的间接路径(含负向中介):文化—教育—习得。

上述两篇论文各有千秋,又存在两大异曲同工之妙。首先是研究逻辑,将宏观情境操作化,建立与微观个体变量的正相关,并揭示其中介机制;其次是研究方法,针对学界知名度和引用率较高的全国调查数据展开分析,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结果的可信。

《助推生育意愿的默认选项效应研究:以“二孩”为支点》一文,则另辟蹊径,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聚焦宏观情境下生育意愿的行为助推策略,通过两个调查实验探索默认选项对生育意愿(“假设子女数”)的因果机制及其边界条件(内部的卷入度和外部的描述性规范)。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在不改变结构性因素的同时,创造了提升生育意愿的另一种可能——巧用默认选项的干预工具,挑选重点人群,营造政策氛围。张书维等人(2021)的前期研究已经发现,信息框架效应(政策框架与新闻框架)能够助推生育意愿。可见,行为公共政策的精微之术在生育研究领域依然行之有效、大有可为。

三篇论文不约而同地使用定量手段,对生育意愿的测量囊括了几种主流方式。合起来,以一手或二手数据诠释了新近提出的“政策过程的行为模型”——试图让微观层面的个体认知及行为嵌入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度、文化、经济情境中去,并形成循环(Ewert et al.,2021)。站在这个意义上讲,几位作者的努力已经超越了生育研究本身,彰显出更大的学术抱负和入世情怀:突破宏观与微观的壁垒,缩小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就此引出本专栏的实践启示,简言之,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政府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一方面制定更积极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包括但不限于经济补贴、时间投入、育儿-工作平衡、托育服务、女性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锚定“不敢生”群体;另一方面,创造更简捷的助生环境,构建更正面的生育文化,瞄准“不想生”群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一周年之际,2022年8月16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国卫人口发〔2022〕26号),全方位一体化地推动我国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综上,扭转低生育率的不利局面,迫在眉睫;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任重道远。因此,生育政策与生育意愿的相关研究,多多益善。

猜你喜欢
宏观微观生育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宏观与政策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宏观
微观的山水
宏观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