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艺术高等教育的管理与实践
——京剧本科教学的思索

2022-03-24 19:28李佩红
剧作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剧目本科生京剧

■ 李佩红

二百多年来,京剧教育模式经历了师徒制、科班制、戏曲中职学校和高等教育四种主要模式,现在以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为培养京剧演员的主要方式。中国戏曲学院是京剧高等教育历史最悠久的高校,1978年开始京剧的大学教育。2002年,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成立;2005年,上海戏曲学院设为单独的二级学院,成为全国京剧高等教育的重要学校之一。2017年,笔者从天津赴上海,担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一职,在五年多的教学管理和一线教学工作中,对京剧本科教学做了一些思考、探索和实践。

一、京剧高等教育的两个特征

戏曲表演艺术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艺术高等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一方面要保证公共文化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又要进行严格的专业课程学习,这与旧时科班制、师徒制只学技艺而缺乏文化教育截然不同。专业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学习法差异极大,主要是由戏曲表演、戏曲音乐等自身专业特点决定的,即学生们的专业方向各自不同、学习的技能和考核的标准又不可同等对待。从京剧艺术本体出发,决定了本科生教学具有两种重要的专业特殊性。

(一)训练复杂艺术技能的特征

京剧本科生一般都是带艺入学,有多年的学艺经历,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是重要的学习任务,京剧表演和音乐专业的学生每年都要学会新剧目,掌握新技能。表演专业的学生要继续训练毯子功、把子功等基础功,要学会很多剧目的唱念、表演身段以及与乐队的合成;音乐专业的学生,既要配合表演专业的学生学习新剧目的伴奏,同时还要增加各种演奏技能训练。这些技能不是一堂课、几堂课就能学会的,每一段唱腔、每一句念白和每一个表演身段,包括单一的演奏技能,都要经历很长的课堂学习,课后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反复训练。艺术技能的训练占用非常多的时间。在保证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艺术技能训练是京剧本科学生最重要的日常功课。

(二)分散学习专业课程的特征

一般的高等教育中,对本科生的教学都是集体式的,一些特殊的课程多是分小组课学习,但京剧表演与音乐本科生的专业课是分散教学。比如说京剧音乐专业,全班同学主工的器乐各自不同,文场分京胡、京二胡、笙、三弦、二胡、月琴等,武场分出鼓、小锣、铙钹等,每一届可能只有一到两个学生是京剧专业,其他器乐也是如此。每个专业课程,跟着本专业老师上课的只有一两名同学。表演专业也是如此。全班同学先分生、旦、净、丑,各行又需要细分专业。比如生行里分出小生、老生、武生,老生里又分出唱功老生、里子老生、文武老生等,唱功老生里又分出谭派、余派、马派、高派、奚派、麒派、杨派等。若应工旦角的同学有七八个,但在进行专业剧目学习时,又会分出青衣、花旦不同方向。青衣的几位同学又按流派分出梅派、程派、张派等具体细支,一般只有一两个学生,最多也就三个;尚派、荀派、筱派等小众流派,可能只有一个学生。于是全班学生的学习剧目越分越多,这样的专业课程就越分越细,形成了专业课分散教学的局面。从全部课程角度考量,文化课全班一起上,基础课按大行当分开上,专业剧目课就得全部分散,因此,对课程的科学设计、教学模式的统一协调,都要进行严格周密的设计。

以上两个特征代表着京剧艺术的属性,在教学管理中,必须要对京剧本科教学的理念和规律进行思考和总结。

二、京剧高等教育的“五个双”理念

京剧高等教育是一般艺术大学通行教育和京剧艺术专业特殊性的综合,在京剧本科教学中,要创建科学的课程模式,探索合理的教学方式,收获有效的教学成果。为此,我们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京剧教学中,提出创新的“五个双”理念。

(一)“双大纲”的教学路径

“双大纲”即课堂内的课程教学大纲和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大纲。我们戏曲学院首先与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统一制定本科教学大纲,作为日常基础教育,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扩展教学大纲,增加了项目教学内容。比如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PT柔性专家计划、文教结合等教学模式,把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大纲涵盖了公共文化课、专业文化课和京剧程式训练、妆容训练、民乐训练等专业课,也包括了京剧各行当、各流派的剧目教学,以及表演、音乐两个专业的合成训练课程,同时也兼顾了舞台实际演出的锻炼。

(二)“双师资”的教学力量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拥有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剧目课、器乐课等所有课程的专业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十人,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水平很高。由于京剧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各行当、各流派很多剧目老师来教授、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平,完成好本科生的专业教育,所以我们采取了双师资的办法。主要的教学师资是在岗本职教师,发挥戏曲学院本院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包括理论教学、基础教学、剧目教学、出版教材等,应用于公共课程、基础专业课程和剧目课程,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擅长剧目教学的教师就有十余位,基本覆盖了京剧各种行当和剧目合成各方面。同时,以多种方式进行师资力量的补充,聘请本院退休的经验丰富的主修经典剧目的老师继续执教,聘请京津沪各院团著名表演艺术家和乐队名师来校教学,京剧名角的面对面、手把手、一对一的传授,让本科生们受到更多高水平的艺术教学。

(三)“双课堂”的教学实践

我们按照双大纲的规划,积极做好第一课堂教学,也就是校内课堂,制定教学计划和考核办法,在第一课堂里学好文化课、专业基本功课和剧目课。课堂教学按照课程表进行,根据成绩获得相应学分,属于必须完成的课业。同时,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即加强实践教学,利用本院的青年京昆剧团平台,对外进行实践演出,为学生创造各种面向社会的演出机会。由于京剧表演艺术特殊的专业性质,学生们需要在舞台上实践,在演出实践中通过老师和艺术家的“传帮带”现场教学,巩固和提升教学成果。京剧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在这种实际操练中获得演奏、伴奏与课堂教学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虽然第二课堂教学没有固定学时、学分要求和固定的教室和练功房,却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们的专业能力。

(四)“双身份”的教学体验

这个身份主要针对本科学生,是我们的教学体系、管理模式给他们的。在本科在校生的身份规定下,学生们承担着在校学习的责任,履行着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考试任务,需要达到规定的考核标准和分数。作为高校学生的身份体验,是当代少部分京剧演员成长过程中引以为豪的人生经历。因为京剧艺术教育最终是走上舞台、面向观众,我们给在校本科生们另外一个身份,即“演员”和“演奏员”。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采取走向社会进行公演、进入剧团进行实践等教学内容,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外体验相结合,让京剧本科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再是单一的学生,登上舞台,坐上伴奏席,他们就是职业的演员、职业的演奏员。两种身份兼备,能进一步明确本科生们的学习目标,只有唱念、表演、演奏的功力到家,将来才能成为合格的京剧艺术从业者,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五)“双桥梁”的教学思维

在课堂内外教学、让学生走向舞台和不同身份体验这些理念贯彻过程中,我们在京剧本科生教学工作中搭建好两座“桥梁”。首先是搭建起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即“教”与“学”的桥梁,这是在做传承的工作,把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输入给学生,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再到精致,最终做到游刃有余和随心所欲地掌控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远比一般学科的本科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要亲近、亲密、亲热,这是戏曲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规律。学生的唱、念、表演都是老师一点一点教出来的,一字一句一腔、一举手一抬足、一刀枪一开打,都起步于对老师的模仿,进步于无数次的反复学习训练,成功于最终的苦练与领悟。基于这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必须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座桥梁搭建设好,不是单一地完成课时任务,而是充满传艺与学艺的浓厚情感。其次是搭建起学校与剧院(团)的桥梁,实际就是学生与院团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接触、熟悉、认知剧院(团)及剧团业务,让剧院(团)认识、发现潜在的优秀人才。这是教学成果实际应用转化工作,让学生把学过的剧目提前展现给剧团,进行“输出”检验。我们与上海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等院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让院团了解我们的学生,提前给学生走向职业演员铺路。

三、京剧高等教育的四个视野

戏曲艺术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优秀的舞台表演、演奏以及其他相关人才,让学生们要掌握歌、舞、武、乐、妆等诸多技艺,毕业后从事戏曲事业,服务大众百姓,传承优秀文化。一般来说,其他大学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公众性不强,而戏曲本科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必需面对大众,只有为广大观众服务,才具有价值和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确立京剧本科生的四个视野。

(一)应用的视野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是一种应用,艺术技能转化为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应用。京剧本科学生的职业目标是舞台,艺术价值是大众化的欣赏与传播。从创作角度看,学习的技艺需要应用于艺术创作,在各种剧目中塑造不同的角色,使用和展现不同的技巧技艺,完成不同的舞台艺术生产工作。戏曲的这种应用特性,与美术、设计、建筑等艺术生产性质不同,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艺术的生产结果,是人的活态的视听艺术,没有物质介质,是人应用到“人”的生产过程,其应用性功能比较隐蔽。

2018年,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京剧表演、戏曲音乐”被上海市教委列入第六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名单,是至今唯一的戏剧类应用型本科,2022年已经完成结项验收。通过这个项目开展的很多社会演出和创作活动,让业界对应用型专业的戏曲艺术表演和伴奏有了全新的认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认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把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戏曲卓越人才培养这个点把得很准,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建设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在应用这个视野中,我们强调把技艺应用到剧目,把剧目应用到舞台,把人才应用到剧团,把艺术教学成果应用到社会实践。通过应用来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提前将应用意识放在日常教学中,避免京剧高等教育成为“象牙塔”,使京剧本科生从学校毕业到剧团后重新回炉,避免学校教育和剧团应用产生脱节。

(二)共建的视野

搭建好学校和剧院(团)的桥梁,不能只是相互认识,而要与用人单位密切沟通,深入拓展合作,实现共建目标。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是给戏曲事业繁荣发展培养持续的人才。戏曲院团的工作模式和艺术平台与戏曲学院的教学完全不同,剧院(团)将工作模式带入教学模式,并成为戏曲学院的人才培养基地,天津京剧院王则奇院长说:“这是培养戏曲人才应有的举措和必然趋势。”共建措施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要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比如需求什么行当、什么流派的演员等,要与剧院(团)对接,让剧院(团)为本科教学出谋划策,让学生进入剧院(团)实践。共建的目标是将人才培养以剧院(团)需求为导向,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进剧院(团)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把职业培养的过程缩短,使戏曲人才培养再上一个台阶。共建虽然不是定向培养,但能让学生提前对剧院(团)有认知和归属感,让戏曲人才的供需关系达到平衡、合拍、双赢。

(三)社会的视野

2021年暑假刚开始,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的师生们便冒着酷暑赶赴天津、北京,在北方最大的两个京剧重镇上演了四场精彩的演出。7月14日,在天津滨湖剧院演出了根据梅派剧目移植的新创程派京剧《穆桂英挂帅》,杨淅、李若溪、王致贤分饰穆桂英,李昱辰饰演寇准,王百慧饰演宋王,边靖婷饰演佘太君,李晓雨饰演杨洪;15日,演出了折子戏专场,有俞明辉主演的《盗甲》、李氏小年主演的《断桥》、高慧喆主演的《洪母骂畴》、杨雪儿主演的《谢瑶环·花园》和王致贤主演的《竹林记》。7月20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了根据昆剧《墙头马上》移植、改编的新创程派京剧《墙头马上续情缘》,杨淅、钱安妮、李若溪分饰李千金,陈东炜饰演裴少俊;21日演出了折子戏专场,有俞明辉主演的《蒋平捞印》,李若溪主演的《释怀捧印》,李瞳胜、阮登越主演的《天霸拜山》和郑晶晶主演的《对花枪》。年轻的本科生展现了不同凡响的舞台表演水平,业界和观众们反响热烈、盛誉如潮。这样的社会性演出,是我们近些年经常策划和组织的,把学生放入大社会的视野中,来体现京剧高等教育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要开拓社会视野,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这也是百年来京剧教育的特色,科班学生未出科时就在戏院演出日戏。1956年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都是学生主演,上海市戏曲学校早期开创的青年京昆剧团也是学生主演,京剧学生学了戏就面向社会公演,融入社会,将所学技艺展现在舞台上。近几十年来的京剧高等教育,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闭门教学,很少有团体性公演,与社会的关联并不紧密。时代发展需要戏曲高等教育重新走入社会。我们在教学管理中要多安排学生参与社会演出,让校内教学与社会公演接轨。

(四)守正创新的视野

守正创新是习总书记寄予戏曲人的殷切希望和指导思想。在教学管理和实践过程中,必须清醒地认识京剧的传统是什么,如何守正,守什么正?如何创新,创什么新?在实际践行中该如何正确秉持这个先进理念?不仅要让我们的教学管理者、艺术传授者领悟,同时也要让京剧本科生领会。我们首先确保传统技艺、剧目在教学中的“守正”,把老中青师资作为守正创新的关键点,让学生能够学到真实、正宗、系统、传统的京剧技艺。创新是建立在守正基础上的,我们让学生在古装剧的创排中体验创作,在新编现代题材的创排中发挥才智。学生们的聪明才智不可低估。2021年京剧表演的四名女生翻唱了几首京歌,把自己的京剧专业技能运用到了新的领域,意外破圈走红。每个时代京剧都有创新和创新成果,与时俱进才叫真正的创新。

四、京剧高等教育的三个评价

京剧艺术高等教育要建立自己的成果评价标准和体系,既要有一般的高等教育的评价方式,包括卷面考试、论文写作等,也要有适合于京剧艺术的评价标准,包括课程作品、技术能力的展示和学习剧目的舞台呈现等。

(一)评价学生的文化水平。这部分的评价主要依据的各个文化课程的考试,包括专业的戏曲史论、剧目解读和欣赏,以及思政、人文等公共文化课程。这些课程的评价结果能检验出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学生较高的文化水平能为学习和从事京剧艺术打下基础。

(二)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这部分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各个专业剧目课程,既有课堂打分的评价方法,又有舞台实践带来的观众评价和业内人士的评价。后者的评价虽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也不纳入学分计算范围,但对于学生京剧艺术能力的评价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三)评价学生的就业状况。这部分的评价目标不是本科教学的直接内容,却是京剧高等教育成果的整体评价,对于教学目标设计和管理工作是一种客观的评价。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为例,2017—2021届的毕业生直接进入京剧院团、艺术院校和其他戏曲院团工作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5%。这样的专业就业情况是非常可喜的。

五、京剧高等教育的一个原则

京剧本科教学需要遵循一个总原则——符合京剧的艺术规律。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集歌唱、表演、武打、音乐等于一体,具有复杂的艺术体系,虽然由此带来与高等教育上的一些冲突,但只要遵守这门艺术的规律,就能达到平衡与协调。

规律一:综合艺术分而习之。京剧艺术综合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体现在每个演员、演奏员身上都是综合艺术的呈现,尤其是演员需要四功五法齐备,不同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又形成集体的综合性,正所谓行当齐全、文武兼备、昆乱不挡。但学习的时候必须细分门类,各自学习,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又差别巨大,最后通过不同的剧目、运用复杂的技艺集成京剧艺术的整体性。

规律二:上课堂更要上舞台。课堂学剧目与舞台演出是两回事,不能只在课堂上教学,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舞台锻炼实践机会。演员的实际表演能力、人物塑造能力等都需要在台上“滚出来”,以此培养的本科生才具有真正的演出能力,本科教学才能有效。上舞台不能等就业以后,科班时代的学徒和戏校教育方式下的学生,从来就是边学边面向社会演出,这在京剧史上是一个传统。本科生的年龄在十八到二十岁,正是舞台演出的青春时期,需要将他们推向舞台、推向社会。如果不这样,本科生就只有在校的彩排、考试、汇报演出等机会,而这与面向社会观众的演出完全两样。

规律三:角儿与团体的集体构成。京剧演职人员集体从来就是由很多层次构成的,有演员有演奏员,有主角有配角,有文戏演员有武戏演员,在角儿的带动下,才能形成具有公众影响力的演出团体。培养京剧的核心尖子生是京剧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不是教育的不公平对待,而是因材施教,丰富、完善、创新戏曲人才培养的模式。戏曲教育与其他的专业教育的巨大差别,在于需要从学生中选拔、扶持尖子生,配备最好的老师、最好的乐队,为尖子人才培养创造好的条件。戏曲演出团队主演的艺术水平、社会效应,往往能带动整个团队,这也是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因素。

以上谈了五个大的方面,总结起来就是戏曲教育要尊重戏曲艺术的规律,制定建立合理、合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创造社会演出等各方面兼顾。京剧本科教学既要尊重高等教育的方法、方针、方式,又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与独特路径。

猜你喜欢
剧目本科生京剧
舞台剧目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京剧表演开始了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