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校园环境设计探究

2022-03-25 01:27吴梓铭涂婉月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2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特色

吴梓铭 涂婉月

[摘           要]  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场所,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课堂知识,还得益于这个环境带来很多成长的机会。校园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有声教育和无声教育影响着学生成长,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校园环境设计进行探究。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166-03

随着经济发展,校园环境已由过去单一教学功能型的校园环境设计转向集教学休闲于一体的校园环境设计,但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校建设特别是新校区建设,没有体现学校特定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不过是一件一件的复制品。如何做到一校一特色、打造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校园文化节”等学生活动中,“学校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学术界对两者的定义也有争论,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学校文化》一书“代替论”的观点,即“学校文化”代替“校园文化”;也有赣南师范学院邱小云2012年发表的《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概念辨析》“反代替论”的观点。笔者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过程中在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其中的个体,更表现于文化的呈现,是校园对文化的表达方式。校园环境设计是以学校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对象,也是一种外在呈现。

二、校园环境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是几个盲人摸大象,每个盲人根据自己摸到的地方来猜测大象样子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由于对事物了解得不全面而给出错误的结论。校园环境设计包括区域、道路、界面、节点、标志物等五个方面。在规划设计时既要从这五个方面去思考,同时也要把这五个方面作为一个统一体去做系统设计。设计师往往由于个人的知识短板或对校园认识得不全面,造成校园环境设计的缺陷,如在整体设计时,关注了区域、道路的设计,忽视了界面、节点、标志物的设计;如在区域设计时,关注了教学区、生活区的设计,遗漏了创新创业园的设计;如在道路设计时仅满足通行要求,未从通行安全、通行效率及道路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协调等方面去设计;如由于设计过于饱满没有给未来需求留出空间等。

(二)目光短浅

校园环境设计应高瞻远瞩,不能只看现在,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设计,如采用适中的建筑容积率与建筑密度,为后续发展留有空间;如随着经济发展,学校师生拥有机动车比例会不断加大,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未来机动车的停放位置;如以人为本的前瞻性设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的需求也有所扩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校园环境设计也应根据人的需求不断提升进行前瞻性设计,如学校应是引导科技发展的孵化地,学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将其融入校园环境设计中,在智能化、科技化方面有所体现与展示等。

(三)乏善可陈

乏善可陈是形容每项都好但没有特色的成语。现在进入很多学校校园后感觉基本一样,特别是新校区建设。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办学定位不清,简单认为发展规模是学校的唯一目标,在校园环境设计中仅考虑了学生规模增加带来的宿舍、教室、食堂等配套量的增加需求,缺乏对国家长远发展和特色办学需求的深入思考与作为;二是校园环境设计方案通过招标某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中标的设计单位对地域或学校文化了解不够,在招标、设计、验收过程中学校也没有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要求,未组成团队从不同方面与中标设计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反复修改,结果导致校园环境设计千篇一律。

三、校园环境设计的三重思维

(一)校园环境设计系统思维

如何避免在环境设计时“盲人摸象”,从整体去设计,很重要的是建立系统思维。首先,要信息全面,反复、认真调研我们现在有什么信息,还需要寻找什么信息,缺乏什么信息。信息全面是后续设计的重要基石。其次,要有全局的思维意识,摒弃固化、封闭、片面的思维习惯,建立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程序。校园环境设计包括区域、道路、界面、节点、标志物等五个方面。校园环境是一个母系统,区域、道路、界面、节点、标志物是校园环境系统下的五个子系统。一个成功的系统是母系统与其子系统目标的一致,即全局到要素、要素到全局的高度统一。再者系统思维既要关注其本身,又要关注其相关因素,母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及各子系统之间关联统一,系统单体外部空间与其周边达成整体效果的宏观、微观层次空间设计的统一,空间之间的转换及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等。总之,设计师应基于系统思维,根据“系统—结构—关系—元素”递进关系形成校园环境设计体系,实现校园文化特色的外在呈现。

(二)校园环境设计长远思维

长远思维不是只看未来,而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用长远发展的思维来解决当前问题,并给未来预留发展空间。校园环境设计立足现在,包括保留学校发展中的一些历史印证,如特定的建筑与环境等;包括专业建设需求,如教学与实训场所建设等;包括学生规模与结构,如学生总体数量、短期培训与在校生结构比例等。校园环境设计面向未来,包括可预测的发展需求,如学校的中长期规划,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导致交通停车体系的构建、空调的普及导致綠色节能建筑体系的构建、学生人数与学生结构的调整导致校舍结构体系的调整以及在线教学普及面的扩大导致教室环境设计要求的不同等。校园环境设计面向未来,包括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不可预测的发展需求,如VR、人工智能等。如何让当前的校园环境设计不容易被淘汰,这都需要校园环境设计师有长远的思维意识,进行弹性设计,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6CB323FD-18BB-40C8-A2EE-1EFF9744A4E3

(三)校园环境设计特色思维

如何避免千校一面,就需要校园环境设计师树立特色思维意识。特色思维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展示学校特色与魅力,是历任师生在长期实践与创新中形成的特色。我们在进行校园环境设计时应充分挖掘学校特色,多元化组成设计团队。团队成员不仅包括环境设计专家、建筑设计专家、园林绿化专家,还要有本学校长期从事教育一线的教育管理专家以及校生与毕业生代表等。设计过程中不仅从满足基本功能与需求出发,还有本校教育专家对学校文化与品牌以及专业特色的理解,在校生与毕业生对校园的记忆与需求,并将这些元素融入校园环境设计中,打造具有学校品牌与特色的校园环境,让身处校园中的人能够感受到文化传承、校史校情、价值导向,从而升起向学向上的精神力量,树立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校园环境设计

(一)继承优秀传统,传承学校文化

学校的优秀传统是学校发展的本源,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滋养师生心灵的精神食粮。校园环境设计师应熟悉学校沿革、发展历程,品味学校文化,探索学校精神,思索校际不同。一是要熟悉学校沿革,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积累更新的迭代过程,学校每个发展阶段都是一段创业奋斗史,涌现了不少优秀、杰出的师生,在校园环境设计时可以选择代表性人物或事件用图形、符号等设计元素传达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文化,讲述他们的故事;二是要知道学校校训,学校校训是学校文化与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在校園环境设计中可以通过石碑、文化墙等形式在学校大门处或教学区展示校训,让师生见之起敬并规范行为;三是打破功能单一的设计思路,重视文化背景,如校园里师生通行绝大多数是步行,道路设计可以在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交通便捷的设计基础上增加景观设计,通过路线与景观的相互作用提升人的视觉与审美体验、也可在步道侧面设计文化长廊,发挥文化信息交互的作用。

(二)落实教育方针,引领学校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环境设计应充分体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区域设计时可以根据其功能主体的不同设置五育主体,比如教学区域以德育、智育培养为主体,环境设计以理想教育、品德教育等为主题;行政楼以德育、智育培养为主体,环境设计以国家教育情怀、学校历史文化、服务师生等为主题;体育等活动场所以德育、体育培养为主体,环境设计以体育精神、体育道德风尚等为主题;实训楼、学生宿舍、食堂以德育、劳育培养为主体,环境设计以劳动规范、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安全保障等为主题;校园更是从环境整体设计到一路一街一廊,到各种指示牌、门牌、消防标示等,达成以人为本的浸润性美育体验。只有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从大到细微处融入环境设计中,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三)主题鲜明,体现学校品牌与特色

学校品牌与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学科类别不同。高校按照学科范围分有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农林类、医药类、政法类、民族类、艺术类、体育类、语言类、军事类、旅游类院校等。除了综合类与理工类,其他类别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行业高校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与鲜明的行业特色,行业文化是其校园文化的来源。二是学校专业特色的不同。每一个学校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代表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三是学生的差异化。学生地域的差异、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学生教育背景的差异、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差异等也会导致学校品牌核心价值与核心精神的不同。设计师应在对学校品牌与特色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主题环境设计,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才不会千校一面。

(四)以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在学校,学生是主体,以生为本的校园环境设计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首先应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即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活动区、后勤服务区应根据学生人数匹配。安全需求包括交通安全与校舍安全等。交通安全,在以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交通安全便捷为校园路网系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在车流量较大的交通位置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保证学生出行安全,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公共建筑设置消防通道与消防设施等保证校舍安全。对于社交需求,在环境设计时既可以考虑设计规模较大的广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又可以根据现有条件挖掘交接位置、屋前屋后、建筑组群之间等节点空间位置的增值价值,打造小尺度公共空间,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偶发性社交需求。对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无障碍设计满足特殊群体需求、在食堂或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营造相对独立的小空间满足学生的隐私需求等。

(五)预留空间,学校可持续发展

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更何况是教育,教育的未来也就是时代的未来,时代的发展也将倒逼教育的发展。没有预留空间的校园环境设计一定会成为裹脚布阻碍学校的发展。因此,预留空间为未来学校提供更多可能性,是校园环境设计前瞻性思考的一个重要决策。预留空间一方面体现在设计时不能太饱满,设计应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考虑未来对区域的新需求。如学生规模扩大导致对校舍的需求量增加、如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提高带来的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导致新增学校创业园的建设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空间的赋能,如时代核心力的变化导致教育需求的改变,教学模式的变化,AI人工智能、VR、智慧教室的兴起,需要科技赋能传统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需要重构学习空间赋能传统教育。总之,开放的学习空间的设计会为未来新空间的需求预留更大的成长空间,有利于未来多元化发展。

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成功的校园环境设计不仅构建了教育空间环境,还构建了校园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总之,校园环境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与美丽漂亮,更是传承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的载体,只有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校园环境设计才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帆.“环境育人”视角下校园文化景观提升设计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9.

[2]曹永先.大学校园道路规划设计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吴芝青.学生视角下的行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

◎编辑 郑晓燕6CB323FD-18BB-40C8-A2EE-1EFF9744A4E3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特色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校园环境卫生大比拼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环境设计中校园发展研究
迎接新学期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