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病毒学总论为例

2022-03-25 09:48元海军李保珍杨琬芳宋丽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总论病毒学导图

贾 璐 刘 琪 元海军 郭 羽 李保珍 杨琬芳 宋丽娟 柴 智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机制、病原检测与防治原则的西医基础学科,在中医院校医学、药学类专业中起到了连接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作用。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有限的教学课时要承载大量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更加重视知识的讲授是否完整,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发展和情感需求,这种教师的“独角戏”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1]。近些年,随着科技发展,信息化技术为教学搭建起了新的平台,学生从中获得了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也更加丰富多样。在此背景下,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配合灵活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模式、方法和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促进教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三级目标的实现,是有效解决传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困境的新思路。现以病毒学总论为例,阐述信息化背景下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广大中医药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授课教师提供参考策略。

1 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于病毒学总论教学的意义

病毒学总论作为绪论后的开篇章节,首次向学生打开了微观生物世界的大门,章节内容往往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然而,与学生在高中或大学阶段了解的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不同,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也无法像学习细菌和真菌时那样将真核细胞的相关知识作为参照和对比。虽然慕课、微课等能够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资源,但病毒学总论知识抽象、零散、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过程较为费力,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学习效果也差强人意[2,3]。而病毒学总论又为病毒各论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病毒的基本共性知识,才能将其对应于每一种病毒的具体学习,掌握其个性特点。此外,病毒学总论的教学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自信心与课程认同感,必将为后续细菌学和真菌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如何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技术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病毒学总论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2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病毒学总论的应用

2.1 教学对象 本次教学实践应用对象为2017 级中医专业本科学生,其中1、2 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观察组)83 人,3、4 班采用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对照组)85 人。2 组学生均由笔者合班授课,其教材与教学进度基本一致。病毒学总论学习完毕后,对2 组学生进行单元测验,考查学生对病毒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观察组学生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认可度。

2.2 教学过程

2.2.1 问题式教学法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主要任务是听与记,而问题式教学法则使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思考者和探索者。角色的转变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因此,利用信息化平台,线上线下将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的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持续保持求知欲与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实现教学活动中心由“教”到“学”的转变。

病毒的增殖过程是病毒学总论的重点、难点,陌生的术语和抽象的知识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常识性问题入手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探索知识。例如,课前就学生熟悉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在学习通APP 发布问题:“为何将双胞胎的CCR5 基因编辑后能够帮助其抵抗HIV 感染?”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会对病毒增殖的初始步骤——“吸附”有初步了解,教师通过学生的线上回答也能够判断其预习情况,有助于了解学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吸附”的本质,顺势引导学生思考2 个熟悉的问题:“为何HIV 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而非其他系统?”“为何H7N9 禽流感病毒能够引起人类感染?”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受体”对“吸附”以及病毒感染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拓展了病毒的组织亲嗜性和跨物种传播机制相关知识。课后,通过线上布置具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如“抗HIV 药物‘利托那韦’和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的作用机制分别是什么?”“学习病毒增殖过程对研发抗病毒药物有何启示?”既能够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同时也及时做出了教学反馈,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这样课前、课上、课后层层设问,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科学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理解、拓展病毒增殖的相关知识,真正将课本内容吸收为自己的学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其科学思维、使其获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5]。

2.2.2 讨论式教学法 学生对于知识具有独特的见解,而“我讲你听”这种传授式教学方法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的主体,是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重要抓手[6]。主题讨论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它将知识的发言权赋予学生,为其提供了各抒己见的机会[7]。然而,如果将组内、组间讨论全部放在课堂完成,将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基于此,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讨论,不仅满足了讨论教学的时长需求,还给予了学生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实现思想碰撞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中形成知识的合力[8]。

在病毒学总论章节中,病毒的致病机制是学生普遍反映最难理解的知识点,针对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组织学生进行以下主题讨论:“如果你是病毒,你是否会诱导宿主细胞凋亡?”首先将讨论主题作为分组任务通过学习通APP 发布,学生在课前按照事先分组进行小组内部讨论,线上提交讨论结果,教师予以任务评价。课上由小组长作为代表做小组间交流发言,教师对每组发言做出点评,并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感染早、晚期对宿主细胞凋亡的不同影响为例,对讨论主题进行总结。最终,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由教师、学生共同在学习通APP 打分评价,得分计入平时成绩。通过参与资料收集、综合分析、独立思考、交流发言、作出评价的讨论式教学全过程,学生不仅能够一分为二地认识凋亡对病毒感染的意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还能发挥思维的独立性与创新性,使教学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讨论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拟定一个好的讨论主题,这个主题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又要给予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同时还应兼顾学生的实际学情做到难度适中,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有效避免为了讨论而讨论的“热闹课堂”,或者由于主题与学生知识层次不匹配造成学生参与度低的冷场现象。此外,偶尔会有小组的讨论偏离主题,面对此种状况,教师如何做出反应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讨论效果。例如,就以上主题进行讨论时,有的小组将讨论侧重点变为了“病毒如何诱导宿主细胞凋亡”,此时教师在课前进行线上任务评价时,如果直接否定学生的思路可能会引起学生思维混乱,并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相反,如果能够通过提问巧妙地加以引导,如“病毒通过你们讨论的机制诱导宿主细胞发生凋亡后,可能影响病毒复制的哪些步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思维连贯地回归讨论主题,还能体现出学生之前讨论方向的意义所在,从而维持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讨论式教学前,不仅要充分准备讨论主题相关材料,还要就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好教学预案,确保讨论有序、有效进行[9]。

2.2.3 思维导图 病毒学总论包括形态与结构、增殖与培养、遗传与变异、感染与免疫5 个小节,知识零散、抽象、繁多。如何帮助学生将散落的知识串联起来、理清知识间的逻辑脉络、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是解决学生因为知识碎片化引起的理解、记忆困难等相关学习问题的关键所在。思维导图是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倡、推广的一种利用可视化图像将知识根据内在逻辑关系有序组织起来的学习方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整合,形成知识的连贯性与整体性,进而有利于学习、记忆和内化,同时思维导图的发散性还能够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10]。

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教学全过程。课前学生利用慕课等线上学习资源进行预习并绘制提纲版思维导图,搭建起病毒学总论的知识框架。同时,将疑点通过线上平台反馈于教师,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上对照思维导图标注重点、难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课后以逻辑关系为节点对知识进行梳理、重排,绘制详细的思维导图,并可结合针对具体知识点的微课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例如,病毒的增殖方式与增殖过程是由其结构特点决定的,因此有学生在课后绘制思维导图复习时,在知识脉络中将病毒增殖置于了病毒结构的下游(见图1),这体现了学生对知识背后逻辑关系的探索,有助于培养其思辨性思维。此外,思维导图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将某些抽象晦涩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图像(见图2),不仅有助于知识的记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11]。思维导图的绘制不仅帮助学生摆脱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针对病毒学知识体系的个性化学习、记忆思路,同时还实现了病毒学知识之间以及病毒学与免疫学知识间的重组、整合,从而达到知识吸收、内化、融会贯通的目的。此外,通过将思维导图进行线上分享,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查漏补缺、拓展思路,有助于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与改进。

图1 知识脉络型思维导图

图2 文字与图像结合型思维导图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比较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应用效果

2.4.1 观察学生对多元化教学方法认可度调查 病毒学总论教学结束后,笔者在问卷星平台发布调查问卷,从提高学习主动性、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等8 个方面对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于病毒学总论的学生认可度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3 份,共收到有效问卷8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促进其思维发展的学生均超过70人;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能够激活课堂氛围、愿意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分别为72 人和80 人。此外,80 名学生表示多元化教学方法在病毒学总论的应用使其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关于是否愿意在后续的章节中继续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78 名学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表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见表1。

表1 观察组学生对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的认可度调查 (人)

2.4.2 2 组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的成效,病毒学总论章节授课完毕后对2 组学生进行单元测验。结果显示,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单元测试成绩显著提升,观察组平均分为(88.7±0.9)分,高于对照组的(81.2±1.1)分。表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见表2。

表2 2 组学生单元测试成绩比较 (,分)

表2 2 组学生单元测试成绩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

3 讨论

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将问题式、讨论式教学法以及思维导图应用于病毒学总论教学,有针对性地满足了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参与度并不高,另有个别学生反映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占用了部分课余时间,增加了学习压力。针对以上情况,在后续教学中可做以下调整:一方面优化课程评价体系,由小组内部互评课堂讨论表现,并将得分纳入平时成绩,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另一方面优化教学设计,完善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做好课上课下的相互配合,并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方法也在持续更新。面对学科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必将更加灵活多样,各种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手段的融合也必将更加深入。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努力提升自身掌控和驾驭不同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课程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总论病毒学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病毒的基本性状一课的教学设计
病毒学研究性教学研究
病毒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83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及其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女性主义与《总论》教学
第6章 一次函数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