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3-25 04:36郭志聪
三晋基层治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供给高质量数字化

郭志聪,吴 江

(西南大学,重庆 400700)

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软实力,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内涵、增强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新发展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方向〔1〕。202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将乡村振兴上升到法律高度并对活跃繁荣乡村文化提出明确要求和发展方向〔2〕。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前提与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益举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挑战,尤其是处于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农村地区。基于此,清晰认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桎梏,对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既面临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与新发展阶段下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的转型任务,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形势。

(一)落实乡村振兴要求注重发展全局性

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发展乡村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文化振兴和提升农民群众精神风貌中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在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全局性发展上下功夫,在保障“量”的基础上注重“质”的全面提升,以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振农村地区的乡风文明程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二)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贯穿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3〕135新形势下,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新发展阶段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理念,识别新发展阶段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要求,明确新发展阶段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任务,基于需求侧管理视角探索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模式,创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三)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形成发展新变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并持续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深远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也打破了既有的消费和供给模式,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线上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兴起,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相继诞生,各地区通过整合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资源,打造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了文化服务线上供给,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局。

二、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挑战

新发展阶段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与新的发展任务。我国农村地区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薄弱地域,在标准化建设、社会化供给、数字化发展与需求侧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一)标准化建设有待深入

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短板。一是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呈现比较明显的“差序结构”。距离镇(乡)中心越远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保障越不完善、服务效能越低下。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与陈旧,由于资金来源单一,难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持续供给与更新,呈现出吸引力不足、资源闲置、效能低下等问题。部分地区农家书屋“常年打烊”,只有在应付上级检查时才“开门迎宾”。三是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一般都配备相关的编内专职人员,但不少人员被抽调从事其他工作,岗位混乱、编制被占等问题突出,导致文化专干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二)社会化发展有待增强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以国家财政支持的政府主导模式为主,而农村地区市场化水平较低,政府包办的单一供给模式更加显著,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与多元化发展还有很大可提升空间。一是多元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供给主要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社会资金较少,难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参与保障机制。二是思想观念存在路径惯性。基层政府“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短板。现有的社会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规模小、专业性不高,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还不够繁荣,缺乏一批资金厚、规模大、水平高的文化企业。

(三)数字化转型有待优化

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审视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现状,农村地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依然面临很多挑战。一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乡村已经配备多媒体设施设备,但因缺乏网络支持而无法投入使用。同时,数字资源放映室等数字文化场馆依然比较缺乏,成为农村居民获得文化资源的基础性障碍。二是数字化资源相对稀缺。数字化资源既需要一定的硬件设备支持,同时也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或社会资助获得,但农村地区财政投入水平低、设施设备不完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难以聚集,无法满足农村地区需求。三是数字化人才缺失。农村地区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年龄普遍偏高,且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难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无法满足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需要。

(四)需求侧管理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坚持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忽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尽管政府在财政投入、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倾斜力度,但面向农村地区、面向农民群众的文化产品依然存在较大空缺,农民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二是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闲置问题突出。有些农村的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场馆常年处于“休眠”状态,流动图书车、电影放映车等成为“固定”资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难以得到农民群众的青睐和支持。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同质化现象突出。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存在大量少数民族聚集区,他们的文化偏好与普通农村地区存在较大区别,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结构没有明显区分,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错位〔4〕。

三、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推动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要在质量上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与均等化,在供给上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与多元化,在服务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与多元化,在管理上推动需求侧与供给侧双向对接。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供给质量

标准化和均等化是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提升政府保障标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要从“量”的保障转变到“质”的全面有效提升,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加强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同时,加强对老年人、留守儿童、妇女、少数民族人员等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二是提升设施建设标准。要推动“硬设施”和“软服务”建设标准同步提升,大力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网络化全覆盖。鼓励倡导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乡村影院”“文化讲堂”等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场所。三是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标准。要合理延长公共文化场馆的开放时间,鼓励农村公共文化场所“延时开放”和“夜间开放”。推动高质量文艺演出不断下沉,让“文化下乡”活动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供给机制,保障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四是提升考核评估的标准化和科学化。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的常态化机制,切忌采取“一刀切”的考核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条件的农村地区分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采取科学的评价标准,提升基层政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与多元化协同机制

社会化与多元化是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是鼓励基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5〕。要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相关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同时,要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积极倡导通过项目化运营将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业务承包给社会组织或商业团体,政府保留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权与管理权,从而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效能。二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协同机制。要通过多种形式建立政府与社会、市场的长效合作机制,包括合作机制、培育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鼓励引导商业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产品生产,并聘请相关研究机构、专业学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和评估工作,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全过程多元参与模式。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融合发展。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大力打造“农民丰收节”“三农文化节”等农村传统文化活动,营造浓厚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把因地制宜打造品牌文化活动作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助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文化讲堂”“乡村礼堂”等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定期开展文化文艺、家德家风、礼节礼仪、乡风乡愁、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6〕。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服务水平

数字化与智能化是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快补齐数字化的设施短板。要加快建设全覆盖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与数字化设施设备,尤其是针对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偏远农村和偏僻山村,应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同时,要对基础设施设备定期开展管理维护,做到“既有人用,也有人管”。二是加快补齐数字化的资源短板。要积极对接引进高品质的数字化资源,鼓励基层政府“招商引资”,吸纳专业音乐机构、艺术表演团体等并将高雅艺术表演以数字化形式“走进来”;加强与数字文化企业合作,通过政府购买、租赁等方式为农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主流文化节目等数字化资源。三是加快补齐数字化的人才队伍短板。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根本保障。要加强精通网络设施管理与维护、网络平台管理与维护、数据整合与信息收集等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同时,加强与相关院校的合作交流,定期开展数字化业务能力培训活动,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对接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对接是实现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化改革。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社会化改革进程,对于服务效能低、发展前景差、社会效益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予以淘汰。同时,引进培育高效能、高效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确保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接续供给。二是强化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动态分析。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数据库,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加强对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文化偏好的分析、研判与跟踪,通过数据比对等方法研判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偏好的动态变化,及时、有效回应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三是注重需求侧管理。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只有获得老百姓的青睐,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要坚决解决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以农民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为导向,摒弃粗放式和应付式的发展模式,推动精细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现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

猜你喜欢
供给高质量数字化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数字化制胜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