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世栖居的怒族村落
——怒江查腊村乡土建筑调查

2022-03-26 09:56肖振萍
关键词:火塘空间建筑

肖振萍

(大理大学艺术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怒族是一个避世栖居的少数民族,世居在中国滇西北地区。由于大山大河的阻断怒族又形成“怒”“阿侬”“若柔”和“怒苏”四个支系。怒族传统住所简陋,但有着丰富的原始建筑形态①主要为“千脚落地式”干栏建筑和“井干式结构”。,受地缘和气候影响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福贡的“阿侬”和“怒苏”分布在温热潮湿的河谷和半山一带,住屋常用竹篱笆围合成墙,多为“千脚干栏式”。而贡山的“怒”居住在高海拔地区,降雨多,气候寒冷,多为木板或木柱围合的井干式木楞房,也包括一些土木结合的形式。另一方面,意识的影响也强化了这一南北差异,北端贡山北接西藏,传统住宅融合藏式元素,此特征由北往南衰减,南端泸水接保山、大理,建筑文化受到汉族、白族影响,此特征自南向北衰减。

总体上看,怒族传统住屋展示了人类早期居住活动和对抗自然的生存智慧,是体现人类生存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旅游特色凝练的重要民族文化基因,怒族传统建筑的研究对概览中国木构件体系和理解中国古建筑的产生都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文章以怒江州北部的一个怒族村落为研究对象,期待通过对丙中洛乡查腊村“怒”这一怒族分支的观察展示怒族北部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特征,以小见大地呈现怒族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为怒族地区建筑的差异文化研究奠定可参考的资料。

一、查腊村人居环境基本情况

查腊怒族自然村在东经98.39 度,北纬27.58度之间,位于怒江北部贡山县丙中洛段东岸的河谷台地上,背靠碧罗雪山山脉的阿路拉卡山,是怒族分支“怒”人的聚居地,怒江是阻隔查腊人对外交往的主要屏障。1991 年以前村民靠滇藏人马驿道与外界交流,1995 年以前村里靠查腊溜索过河,直到1997 年村里通电,2004 年乡村公路通车,才告别人背、马驮、过溜索的落后时代。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水泥、空心砖等现代建造材料传入查腊村,同时县政府为了提高人居质量实施了消灭茅草房、危房的温馨工程,自此,查腊开始从一个传统的,封闭的怒族社会快速进入新型民族社会。2016 年,随着传统文化保护的推动,村里修缮了11 座水磨房建筑,提倡新建筑用本地材料,保持古朴风貌,一部分传统民居得到修缮,现在的查腊成为丙中洛怒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重要景观节点。

查腊地属亚寒带气候,气候特点为夏秋雨水多,潮湿清凉,冬春干冷。从当地谚语“一天爹天(晴)、一天妈天(阴),一天雨天”可以侧面反映查腊的气候特点。

村中心海拔1 620 米左右,全村地势以10 度左右坡度的缓坡为主〔1〕7。查腊的林木资源丰富,从怒江往上到阿路拉卡山分别分布了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植物,包括华山松、云南松、水冬瓜树、杉树、核桃树、栗树、漆树、桐油树等等。

查腊“怒”人通过宗教活动传播道义,宣扬美德,因为村与村之前隔得较远,年轻人也乐于通过教会活动扩展社交面,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宗教在查腊村的传播。从2005 年的调查数据看,查腊村三教并存,其中喇嘛教人口最多,其次是天主教,再次是基督教,三教和谐共处,也有少数人不信教,最有特点的是同一个家庭信仰多种宗教的情况,其中信仰天主教和喇嘛教的家庭4 户、信仰基督教和喇嘛教的1 户,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1 户,三教都信的1 户〔1〕18,这一有趣现象的背后也影响着查腊多样化的居住环境。

二、查腊建筑的在地性特征

查腊的传统民族建筑外观朴素,善于就地取材,使用本地的松木、水冬瓜木去皮搭建房屋,取当地常见页岩筑基、围墙和铺瓦,每隔三五年房屋需要进行翻整修缮。

传统建筑为了适应当地缓坡地势发展出井干式建筑一种独特类型——“平座式”垛木房〔2〕,“怒”人用支柱的高矮调节地形高差搭出平座(也叫平台),建筑主体有四种形态,以圆木垒砌的木楞房(怒语称为“雄兰吉木”),以板木垒起的木板房(怒语称为“达不兰吉木”),以泥土为主要材料的土墙房,以及以空心砖为主的新式建筑。在2000 年的调查报告中可见前两种类型的“平座式”垛木房建筑占全村的93.3%,构成了查腊村基本村貌的视觉特征。新式建筑基本为2004 年到2005 年间建造。

建筑主体有三层空间(见图1)。底下层用来饲养牲口,用石板垒摞为基,或支多根木柱支撑,底层空间利用斜坡地势,空间不算太低矮,四面用石块或木块围合部分阻挡牲口外逃,有的利用地势坡度在建筑以外的区域搭建围栏,圈养牲口有猪、马、驴等。在艰苦的过去,查腊“怒”人每年只有七八个月的粮食,其他时候要花大量时间解决温饱问题,因此猪作为改善家庭生活的重要牲口,马和驴作为重要的运输力,牲口被看作是家庭中重要的财富,所以人习惯居于牲口之上。

图1 查腊传统建筑分析

中间层为家庭居住,查腊人很会利用斜坡地势搭建房屋,在面坡方向的取东边开门,一方面平座的门外与缓坡平齐直接作为一层的地面,形成视觉上的一层,另一方面东边和水流来的方向寓意为“接水”。房屋的每面墙用19~21 根左右的圆木木料交叉堆垒,形成一个井干式的矩形空间,建筑的大小与木料长度有关系,一般来说采用6 米长的木料搭建,因此建筑的长度和宽度大约以6 米或6 米的倍数为单位,门非常的矮,在查腊观察到的门高约1.2~1.5 米,宽约0.8 米,门槛比较高,通常0.5 米,屋内有两个窗洞,过去为了防止小偷,因此窗洞开得很小,长宽约0.3 米,分别开在门的正对面和靠近江的一面,窗内安装一个推拉式的木板控制开合,全屋没有玻璃,居住层的顶部用密梁封为平顶,上方盖石板或者木板,如果用石板封则加泥糊住接口处,火塘位置的正上方开窗排烟。

第三层是人字形坡屋顶架在居住层的平屋顶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夹层空间,两边的山墙面不封闭,屋顶板瓦用当地常见的一种页岩经人工劈削制成长方形或圆角形的板进行搭接叠片覆盖①这种页岩在当地分布广泛,比较常见,页岩呈灰色有闪光的微粒,因此在当地也叫闪片或划片。,这种石片含有矿物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一个通透的夹层是怒族家庭常用的通风和晾晒空间,当地人仅用一根独木楼梯与地面连接。

三、建造技艺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建房的过程展示了怒族“怒”人独特的民俗文化,查腊村的“怒”人建房步骤按照起始顺序可归纳为选地、备料、建房、立火塘、欢庆歌舞五步。

选地时,使用者在意向建造房子的土地四角分别挖洞放入一些稻谷,过三天后去看看谷子是否还在,如果被山禽野兽偷吃了这块地就不是“怒”人理想的栖息地,如果没有被吃,那意味着在这里建房能够人丁昌盛,六畜兴旺、五谷丰收。“怒”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观察到自然环境与居住环境之间微妙的联系,并用于指导择居安家。

备料时应避开雨季,大概从农历的八九月开始,等到农闲时候开始建造,大约在农历十二月到一月期间最为合适,查腊传统建筑采用松木为主要材料,砍树前要进行一些祭祀仪式,比如洒酒水在树上驱赶不好的东西,被雷击或者被烧过的木材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不能用在住宅上,总体上备料时间可长可短,主要看使用者的精力和条件,有的人家需要花两三年才能备齐所有的材料。

开始修建时全村人都会来帮忙,如果遇到材料不够的情况村民也会帮助一些,查腊村有专门建造房子的师傅,建造师傅相当于大木匠或者掌墨师傅的角色,在他的指挥下大家把新房所需要的材料一一准备好,木料的准备包括墙壁用的木板或圆木,柱梁、椽子、门框、地板、其他材料还包括石板瓦或石片,查腊建房时利用地势的高差设计好底层空间,在平整的地基上先竖木桩柱,桩柱深入底下1~1.5 米,然后沿桩柱垒一圈石墙或土墙做牲圈,桩柱上扎横木,横木上铺木板作为居住层的地板,再按照立中柱、搭墙、上房梁、盖顶的步骤从下向上依次建盖。早期的房屋建造仅有砍刀,建筑以实用为基本逻辑,工具和工艺都比较简单,建筑没有雕花装饰,没有复杂的榫卯结构,仅将墙角交叉和屋顶梁柱衔接处用砍刀砍出凹槽相互咬合,因此建造时间1~3 天就可完成。建造过程的仪式主要是围绕立中柱和架火塘进行,可以说中柱和火塘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精神空间,和祖先有着神秘的联系。

立火塘是建筑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步骤,充满仪式感和精神性。在建造居住层的地面时建造者要先漏出火塘的位置,在房屋建造好时才为火塘填土,火塘内的土要用山上的黑土,并且要注意避免在有粪便和垃圾的地方取土,也不能用江边的沙土,并由家中最年长者把第一框土倒入火塘,如果是年轻人独立门户建造新房设置火塘时,要在老房子的火塘中取炭火到新房。火塘对于怒族人来说有神圣的含义,所以关于火塘的一切都充满着令人敬畏的仪式感。

欢庆歌舞的仪式贯穿整个建房过程,滇西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在建房仪式时唱的歌曲,查腊也有,查腊建房仪式的歌曲有两个体系,一个建房时唱,主要在挖土动工时候和盖好屋顶石片后,一个是房屋建造好后集中在新房的堂屋里围着中柱唱,形式类似藏族的锅庄舞,曲调基本一致,但歌词内容可以围绕建房步骤和美好祝福进行任意发挥。村民认为在新建好的房子里载歌载舞是用热闹的气氛赶走室内不好的东西,让建筑有了人气,笔者认为这也可能是利用大家载歌载舞踩踏的力量检验建筑的牢固性。

四、空间布置与地区生活的联系

查腊村村民住宅建筑空间布局相对简单,生产空间、休闲活动空间、休憩空间、仓储空间、饲养空间是查腊建筑空间的主要功能单元。

传统社会的查腊人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在屋外活动,进行食物采集、耕作或者狩猎。在走访中村民介绍有些人家有两个住处,一个在村子里,一个在远处的耕地或山上,村子里的住所是家庭成员主要的居住场地,比较正式,而远处的住所用来获取食物、方便生产,比较随意和简陋。

一家人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火塘间和檐下的挡牙内。在传统社会里,条件差的几代人吃住都在火塘间,这里既是厨房也是卧室还是起居室,进入火塘间后靠南是家中长者的卧榻,在火塘的旁边,一家人围坐时,火塘的四个方位具有独特内涵,体现了家庭成员的尊卑关系,以火塘为中心来看,家中父母一般坐在火塘北面,男里女外背靠北墙面对火塘,客人坐在家庭长辈的对面,其他成员按照长幼坐在东面。很多重要的事是围坐在火塘边交流完成的,这里20 世纪90 年代才通电,通电之前这里夜间生活比较单一,随着太阳西下即结束一天的劳作后一家人围着火塘说说话,人们在火塘上烹煮食物、开展娱乐活动,通过炭火获取温暖,同时还把对祖先的思念寄托在火塘的三角铁上,火塘是火塘间的核心也是家庭活动的核心。“挡牙”是连接卧室与火塘间的一块有屋顶的矩形开放区域,有的是沿着屋檐的一条直线走廊。“怒”人在这里摆放一些常用的生产工具,晾晒衣物,在没有通电没有时间概念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常在这个区域劳作和聊天,“挡牙”是“怒”人白天的主要活动空间。

休憩空间根据家庭条件好坏分布略有差异,条件差的家庭住房面积小,几代人都挤在有火塘的起居室内生活,条件好的家庭子女与老人的分开,卧房安置在起居室隔壁,但卧房面积不大,房门比起居室更低矮,门对面的墙上开一扇很小的窗洞,屋内摆放一张床就占据了半个空间,门不正对床头,床的方向顺着房间的坐向,有的家庭的“床”实则为几个石块上摆放一块木板,门后有一根绳子用来撘放衣服,查腊“怒”人习惯用这样的形式收拾衣物,有的家庭即便后来购买了衣柜也仍然会把衣服挂在门后的绳索上,如果家庭成员增加,也会在主体建筑旁边再修建一小座独立的井干式建筑作为卧室使用,有的把仓库和卧室放在一起。

仓储空间由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屋顶三角形的夹层,主要用于晾晒粮食、堆放生产工具,一个是火塘间火塘旁的几个大木箱子,用来储存一家人近期需要食用的粮食,距离住房十几米左右还有一个独立的仓库〔3〕,用于存放杂物和食物,建筑单体较小,结构为井干式,底层架空,无窗户、门矮小。设置在火塘间大门正对着的斜对面,这样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失火造成的损失。

饲养空间主要是利用建筑的架空层,包括缓坡和建筑平面之间的架空空间、仓库下的架空空间,大山里到处都可以获取家禽的食物,饲养起来非常方便和容易,所以饲养家禽是查腊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既可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也可以增加一部分经济收入。现在主要饲养鸡和猪为主,少数人家还在饲养马匹和骡子。

五、建筑装饰上的价值表述

和贡山其他地方一样,查腊人的居住空间装饰非常的少,贡山地区土地普遍贫瘠,长期以来这里的人生活很艰苦,苦于解决温饱的人们没有兴趣注意建筑的造型和布局、空间的色彩和装饰,实用是他们处理生活空间的逻辑,仅有的装饰形式与精神追求有着密切的关联,家庭宗教信仰的差异也会在这些空间的细节上体现出来,主要集中在中柱和火塘周围以及门口。

中柱对于怒族家庭来说不仅仅是建筑的一个构件,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寄托,代表一个家庭的凝聚力,支撑着整个家庭〔4〕,常见查腊的怒族家庭在中柱上挂着玉米,选择玉米地里最大最好的六个玉米棒子,期待来年收成更好。另外,在野外采集或者打猎时收到的什么稀奇的东西也喜欢挂在中柱上,信仰其他宗教的家庭会在中柱连接其他柱子的横梁上贴符纸。在走访的一户人家中,横梁上画了一条形状类似佛教的绵长纹,纹样的两端勾成卷草纹样,在文献里也有学者提到有的家庭在中柱上画圈代表太阳,周围画波浪代表月亮,太阳是母亲月亮是父亲,信仰天主教的则画圆形的白点形成的波浪形状,信仰藏传佛教的有特殊的符号,一般在节庆或者重大事件(春节、婚礼、葬礼、建房)时更新,用手指沾青稞面、麦粉或玉米面绘制成多种图案(现在也用粉笔),画的时候长者口里念“庸果雄”,这是藏语里“福气来哟”的意思,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景。

在不通电的过去,火塘的火就是室内重要的照明能源,也是一个怒族家庭精神的核心。查腊怒族的家庭中没有祖先牌位、家堂和神龛,他们把神灵或祖先寄托在火塘中的铁三脚上,火塘神“达木嘎吉布”住在火塘北,“达木嘎尼姆”住在火塘南,因此家里人不能随意动三脚架,也不能对三脚架不敬,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还要举行祭三脚仪式,火塘的火常年不灭,为了适应天气寒冷驱寒取暖的需要,形制比福贡地区稍大。火塘旁边老人床边的墙上挂着狩猎时捕获的兽羽毛、弩弓、怒刀和熊皮箭包,过去这些代表着这个家庭的经历和荣誉。

室内其他装饰物件大多是纪念性的,比如在火塘方向的墙面上有一个隔板,墙面或者隔板上会悬挂一些牛羊及野生动物的骨头,在过去这些是这家狩猎所得的纪念。一些重要的日子,人们会在门头贴一些纸符,但内容有差异,从这里也可以判断这家人的宗教信仰,有些鸡舍的门柱上会插着一根鸡毛,询问得知这是把自己家的鸡送到别人家去后插上的了,插鸡毛代表自己家的家禽仍然兴旺的意思

六、结论与讨论

查腊村所体现出来的建筑特征是怒江州北部怒族村落的一个缩影,虽然这里普遍缓坡的地势给房屋建造带来了一些麻烦,然而人们不断吸取生活的经验,将这一自然劣势变为了地方特色,在尽小破坏山体山貌的情况下用简单的工具在短时间内砌好的“平座式”垛木房类井干式建筑,不得不说是怒江北部缓坡地带人们生存智慧的具体体现,形成了滇西北怒族传统建筑特色之一。

当地气候潮湿多雨,不具备陶瓦烧制条件和工艺,当地人观察环境巧妙利用页岩的特质,用最原始的工具砍削成片状覆盖屋顶,为了更好解决多雨林地防雨和晾晒粮食的问题建成双顶结构,也就形成了滇西北怒族传统建筑特色之二。

在当地人看来,即使栖居环境艰苦但依然要保持精神的富足,他们认为一个功能齐全的房子是一个具有神性的统一体,如果说建筑的使用功能是为了适应地方气候和环境的实用性逻辑,那么建筑的装饰逻辑则是为了满足居住者精神层面的愿景,也就是说建筑形态由地域环境决定,装饰形态由文化意识决定。因此即使在同一区域内不同民族的建筑呈现相似的形式,但他们的空间装饰和装饰意识上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性,形成了滇西北怒族传统建筑特色之三。

当前的民族地区,乡土建筑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是空心砖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完全否定了传统建筑的智慧,使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不断被破坏,文化生态链面临断裂的危险。偏远山区乡土建筑的传统形式与现代建造技术、现代材料相比不具备先进性,但是在解决居住问题的逻辑上能成为指导建筑多样性发展的文化基因宝库。寻找现代材料与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栖居智慧之间的结合点,修复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多样性的基因链,提炼滇西地区文旅发展的民族特色,这就是开展此次调研活动的意义之所在。

猜你喜欢
火塘空间建筑
温暖的火塘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大火塘,小火塘
火塘边的乡愁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